天下之大莫过于秋毫之末,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4 0
  1.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翻译是什么?
  2. 两句古话的理解~
  3.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4.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什么思想? A.“齐物” B.“不以物
  5. 划线句子中的“齐物”的具体含义,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应该如何理解?
  6. 庄子眼中之秋毫为什么比泰山还要巍峨?
  7. 秋毫之末什么意思?

秋毫之末汉语成语,拼音是qiū háo zhī mò,意思是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不是您能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不愿干的事情。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即使是秋毫之末,他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天下之大莫过于秋毫之末,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翻译是什么?

“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不知归者也。”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读到这一句,整个人被惊到了,再看,殇子为寿,彭祖为夭,几乎颠覆了自己的认知,原以为高大的并不高大,原感觉恒久的并不恒久,原以为丑陋的并不丑陋,原以为貌美的并不惊世,原以为不爽的却处之泰然,原以为舒适的却唯愿离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无穷无尽广袤无垠的天地间,只有融入至大的无形,存在于永恒的无尽之中,才是真的浑然一体寿于天齐了,只有“知止其所不知”,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才可以成就注不满酌不竭之天府,才可能如十日并出万物皆照。

那么,我们“知物之所同是乎?”我们知“孰知正处”“孰知正味”“孰知正色”乎?知道呀,我们喜欢豪宅远离淤泥,沉迷美味远离蛇鼠,贪恋美色远离鸟兽,岂不知,我们弃如敝履的也一样被宝贝着,欣赏着,被充分利用着。你不是我,“庸讵知吾之非不知也?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你不是我,焉知我一定喜欢一定厌恶一定得之后快?你不是我,焉知我愿意鱼翔潜底还是愿意鹰飞冲天?你不是我,焉知我不能乏其身甘之若饴?你不是我,焉知你喜欢的不是我喜欢的,你欣赏的并不是我想要的?

多想能象圣人一样,不事俗,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尘垢之外,神遨九霄云端,天地在我心里,我在天地之间。

两句古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选段: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译文:

(孟子)说:“(***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

扩展资料:

《齐桓晋文之事》记叙孟子说服齐宣王推行仁政的一次谈话。这是一场关于霸道与王道的论辩。一开始,孟子故意声称自己不知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巧妙地将话题引向王道。

他首先指出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并以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即具备“保民而王”的条件;而推恩于民并非齐宣王“不能”,而是“不为”。

接着阐明图霸必有大祸,而施行王道则天下归附。见对方产生兴趣后,他才提出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即“治产”与“教民”。孟子主张仁民爱物,提倡“制民之产”,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有其进步意义;但他要求统治者将不忍之心推及于民,显然不切实际。

在论说中,孟子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或旁敲侧击,或层层进逼;或危言直陈,或婉言劝谏,张弛有度,跌宕生姿。语言犀利流畅,多用排比句,行文气势充沛;加以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具体实例,说理深入浅出。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天下最大的东西都大不过秋天掉落的毛发的末稍。反而大山啊,泰山啊,喜马拉雅山啊,是小的。天下最长寿的是刚生下来就夭折的孩子,彭祖活八百岁算是短命的了。也就是说,我的眼里没有大小,没有长寿短命的概念。

天下间的万物在就存在了,(人为的)治理带来了混乱。

马克思看待事物的出发点是客观事物本身。也就是毛发,大山,孩子,老人的生命并不因为你的观点而改变。人在天地客观条件下的治理要遵守客观规律,比如如果你是皇上你可以全心全意治理国家,也可以花天酒地鱼肉人民。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什么思想? A.“齐物” B.“不以物

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对主义的观点辨析。

庄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细微的东西和更渺小的东西相比具有大的属性,人们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广阔的宇宙相比就显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纵即逝的生命相比却是长寿,而彭祖的百岁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他认为大小、寿夭、彼此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他否认相对而言的大小、寿夭、彼此之中有绝对,有本质的差别。最后,庄子得出了万物之间、万物与人都是没有差别的,用相对主义消融了事物间的差异。

在庄子之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大都有独断论倾向,如墨子持经验论的独断论,孟子持唯理论的独断论。庄子对任何形式的独断论都表示反对,用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走向了一个极端。但它打破了独断论对人们的束缚,从而构成了中国哲学辩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贡献。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划线句子中的“齐物”的具体含义,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应该如何理解?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万物皆为相对辩证,只在于角度不同。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之大,泰山也有看起来很小的时候,一切都是参照而言。因此选择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庄子眼中之秋毫为什么比泰山还要巍峨?

1.“齐物”的具体含义为春秋、战国 时 老庄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 庄子的《齐物论》中。

2. 晋 刘琨 《答卢谌诗一首并书》:“远慕 老 庄 之齐物,近嘉 阮生 之放旷。” 宋 王安石 《季子》:“昔 庄周 丧其妻,鼓盆而歌; 东门吴 丧其子,比於未有。此弃人齐物之道,吾儒之罪人也。”

3.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的理解为任何一物都是大的,因为总有比它更小的东西,从这里看万物莫不为大,因而秋毫也可以说是天下最大的,相对于一切比它小的物质世界来说;天下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称为是小的,因为总有比它大的存在,从这点看,天下万物莫不为小,泰山也不例外,相对于一切比它大的物质世界来说。

秋毫之末什么意思?

庄子是我过古代圣贤,他的主要思想是齐物论,他曾经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当初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还费了好大的劲儿来解释,现在看来,就是哲学里的相对主义。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话,你得先了解庄子的齐物论里最重要的一点,相对论。如果你是文科生,相信我就不用解释相对论了;如果你是理科生,我们可以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来大致理解。简单来讲,就是没有事物或者理论或者观点是绝对的,不管是绝对正确还是绝对错误或是绝对唯一,总要有个范围来限定它。要知道,真理还是有范围的呢。

事实上,庄子并不是说秋毫之末就是比泰山还要大。只是相对的,拿别个儿事物来做比较罢了,说白了,若果两者参照物不同,那么所谓的“大小”就不一定了。

就好像你说秋毫为小,那么就没有比它还小的了吗?你说泰山为大,那么和宇宙相比又怎么说呢?这就是所谓的庄子眼中秋毫比泰山还要巍峨了。

只是不要太过死磕,要不然容易走向诡辩。

词目

秋毫之末

发音

qiū háo zhī mò

释义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近义词

无足轻重轻于鸿毛

反义词

庞然大物重于泰山

引用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 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 《昭明文选》卷十八 ...:离娄,黄帝时人。黄帝亡其玄珠,使离娄索之,能视百里之外,见 秋毫之末 。离子,离朱也。淮南子曰:离朱之明,察针末於百步之外。... 《昭明文选》卷二十 ...叹之辞。莫大於殇子,彭摐犹为夭。庄子,南郭子綦曰:天下莫大於 秋毫之末 ,而太山为小;莫寿於殇子,而彭祖为夭。郭象曰:夫以形相... 《昭明文选》卷三十五 ...之翼不足拟其薄。孟子曰:离娄者,古明目者也。能视百步之外,见 秋毫之末 。楚辞曰:蝉翼为重。繁肴既阕,亦有寒羞。苍颉篇曰:阕,... 《全唐文》第04部 卷三百二十三 ...未知者,乃三四不啻,岂一二而已哉?慎子有言:「以离朱之明,视 秋毫之末 於百步之外。」视水一尺,则不能见其浅深,何则?所赋者异... 《全唐文》第08部 卷七百二十三 ...。自然居善闭之中,因积风所扇。且?冥以在斯,岂迅烈而遽变。睹 秋毫之末 者,无惭听而不闻;写鼓钟之音者,空叹视而不见。若夫元律... 《春秋繁露》卷十 ...非性已,不可不察也。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 秋毫之末 ,故名霣石,则后其五,言退鹢,则先其六。圣人之谨于正名... 《绣鞋记》第三回 张凤姐绣鞋慰赠 ...戚。”荫芝答道:“芳卿无须过虑,承蒙金诺,望重斗山,何敢视若 秋毫之末 。请从今日一言为定,永不改更。但救人饥... 《艺文类聚》卷十七 人部一 ...君奚怨,乃弗杀。  《淮南子》曰:夫目察 秋毫之末 ,而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而目不见太山之高,何... 《刘向说苑》卷十七 杂言 ...内,又复参矢而发;世以易矣,不更其仪,譬如愚人之学远射。目察 秋毫之末 者,视不能见太山;耳听清浊之调者,不闻雷霆之声。何也?... 《法言义疏》十二 先知卷第九 ...,非有异术也,见微知着而已。此其道犹目之于视也,善用明者,察 秋毫之末 ;善用知者,见几微之萌,其理一也。“忽、眇、绵作◆”者... 《淮南子》 俶真训 ...帛, 何足以举其数!由此观之,物莫不生于有也,小大***矣!夫 秋毫之末 ,沦于无 间而复归于大矣;芦苻之厚,通于无?5而复反于... 《文子》守静 ...,孰能济焉!有其才,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于道乎;夫目察 秋毫之末 者,耳不闻雷霆争声,耳调金玉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 《文子》上德 ...准绳无以正曲直。用规矩者,亦有规矩之心。太山之高,倍而不见, 秋毫之末 ,视之可察。竹木有火,不鉆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