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虎年资料

2.演古劝今是指什么生肖

3.十二生肖有哪些,十二生肖火肖有哪些

虎年资料

演古劝今打一生肖-演古劝今猜一动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习俗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 胶牙饧 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过赶年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有关土家族“过赶年”的传说: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东南沿海出征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过年,奔赴前线。士兵英勇作战,立下了“东南战功第一功”,后人为纪念此次出征,便将年节提前,习以为俗。

2.土家族先民贫困,年三十日还要给富人做工,提前过年,以便同家人团圆。

3.旧时每到年关,官军遍来驱赶百姓,土家人提前过年,吃团圆饭,以便逃生。

演古劝今是指什么生肖

生肖兔、生肖马、生肖狗。

演古劝今在十二生肖代表生肖兔、马、狗。生肖鸡命中有酉金生财,乃是一个财缘比较旺盛的属相,这一生总的来说不会缺钱花,可是最近的两年运势极差,过得相当不好,不仅钱财难赚,还经常破财。2月24号明天大吉大利,财运大爆发,横财赚千万,吃香喝辣不差钱,生肖鸡会得吉星高照,运势暴涨,财路顺畅,从而得横财傍身。

生肖马,明天2·24日逢财必发,逢奖必得,出门撞桃花,喜事络绎不绝。他们运势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贵人不请自来。有贵人的辅助,定能够在事业上获得突飞猛进的成绩,财运收获颇丰。红鸾星动,横财大涨,犹如鲤鱼跃过龙门,另外生肖马的人选择目前的事业会非常累,但往后的回报也十分乐观,将来日子越来越好,遂心如意。

生肖狗在此期间,生肖狗的朋友们在贵奴“提亚尼”的宫中得到照顾,事业有进展,收入也有所增加。他们乐于帮助身边的人,不喜欢被忽视,懂得回报,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奉财神之命,从此得五谷丰登,得五谷丰登。更好的是,他们都将走出去,世界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十二生肖有哪些,十二生肖火肖有哪些

十二生肖有哪些

十二生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纪时系统,对应十二地支。干支纪时是我国古代 的纪时系统,用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一直流传至今。干支纪时虽然规范、通用,但对民间普通百姓而言,还是比较复杂,不容易记忆,于是古代劳动人民就用自己喜闻乐见的使干支纪时更形象、更便于记忆。这种就是用十二种动物来对应十二地支,以便用动物名来标定、记忆时间,慢慢就形成了如今的十二属相,也叫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的排列周期都是十二,十二生肖的本质就是十二地支,就是具有时间意义的十二个标注符号。

十二生肖的使用最早始于何时?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说《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于是认为这就是 十二生肖的记载,因为地支“午”对应生肖“马”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种凑巧而已,这里的“马”可不是十二生肖中抽象的马,而是差遣出来用来畋猎的具体的马。遣马打猎的吉日凑巧是庚午日而已,这和生肖、属相毫无关系,不能牵强附会,不能不假思索地想当然。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其中《日书·盗者篇》中记载:“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 ,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已,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这些记录的内容,乃是据时推测盗者的形体容貌,并不具科学性,我们这里不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只是发现这些记录与十二生肖有诸多相似之处。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公元前217年,因此可以推断,十二生肖的雏形起码在秦代或稍早就应该产生了。《日书·盗者篇》中的记载与如今的十二生肖并不完全一致,故我们认为它是十二生肖的雏形。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中的记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 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 ?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由此可见,流传于今的十二生肖系统已知最早成熟于东汉之前。

十二生肖系统中,鼠对应子时,牛对应丑时,虎对应寅时,兔对应卯时,龙对应辰时,蛇对应巳时,马对应午时,羊对应未时,猴对应申时,鸡对应酉时,狗对应戌时,猪对应亥时。为什么会这样对应呢?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十二地支各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或一天中的一个时辰,而十二种动物一定是这个月或这个时辰的象征性动物,因为没有象征性就没有代表性。在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简单说说历法的问题。夏朝以建寅月为岁首,商朝则以建丑月为岁首,周则以建子月为岁首,秦统一六国后以建亥月为岁首,汉初沿用秦历,到汉武帝时修改历法,创建了《太初历》。《太初历》又恢复到以夏历建寅之月为岁首。十二生肖系统如果创建于秦代,那就是以建亥之月为岁首。那我们就从亥时谈起。

亥时代表一年当中的孟冬之月,节气为立冬和小雪。我国历来有天改命则帝改历的传统,秦统一六国后,遂改历以建亥之月为岁首,也就是以立冬日为一年的开始。我们知道,过年是中国人历来最重视的节日,年终岁首要杀年猪,用猪肉来祭祀祖宗和年节美食。正因为年节要杀猪,猪就成为年终岁首时的属相,由于秦王朝以建亥之月为岁首,所以把猪和亥对应起来,这也说明十二生肖大概起源于秦代。

古代把祭祀用过的酒肉称为“福”,祭祀完毕后要把祭肉分给参加祭祀的人,称为“赐福”,象征得到先祖或君长的认可和福荫,这是很神圣的礼仪。古人很重视这一礼仪,把分得祭肉这件事看得很重。孔子说:“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对于朋友的馈赠,即使赠我车马这样贵重的东西,也还达不到拜而受之的程度,唯赠我祭肉,我才会虔诚地拜而受之。鲁定公因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不问朝政,怠于国事,子路劝孔子辞职离开鲁国,孔子当时还心存幻想,没有立即辞职,待郊祭完毕,鲁定公并未按“礼”把祭肉分给孔子,说明鲁定公已不想重用孔子,孔子这才下决心离开了鲁国。

子时代表一年当中的仲冬之月,节气为大雪和冬至。这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阴气达到极盛,大地冰封,万物闭藏。善闭藏者莫如鼠,鼠类喜阴,掘洞深藏,日间难见其面,故把鼠和子时对应起来。

丑时代表一年当中的季冬之月,节气为小寒,大寒。丑时虽然天气寒极,但太阳直射点已经向北回归,阳气已经开始生发,勤劳的劳动人民已经开始为来春的耕作做起了准备。《礼记·月令》云:“(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意思是在季冬之月, 会举行送寒气的活动和仪式,在城邑的四方之门,披磔其性,宰牲禳祭,还要用土为主要材料塑造牛的形象,然后送出城门,并举行鞭春牛的活动,以激发阳气,促其奋发。“出土牛”是季冬之月 的重大活动,也成为浓厚的民间习俗,加上牛是勤劳的象征,未春先奋,未明先起,故把牛和丑时对应了起来。

寅时代表一年当中的孟春之月,节气为立春和雨水。古代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立春日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年终岁首要杀猪过节,十二生肖系统不以猪对应寅时,可见十二生肖并非起源于夏代。孟春之月,五行属木,其性生发,虽然还不到“蛰虫咸动,启户始出”的时候,但万物已是生机勃勃的状态,地中的草木蛰虫状如伏虎,早已鼓足了劲而呼之欲出。虎之为猎,伏而静处,等待时机,时机一到,猛然跃出,雄霸之气,不可敌也。孟春之月,生机盎然,元阳之气蓄势待发,草木蛰虫,状如伏虎,其势欲突,故把虎与寅时对应了起来。

卯时对应一年当中的仲春之月,节气为惊蛰和春分。《礼记·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仲春之月,万物始出,小草也偷偷地从土里钻了出来,田野变得绿了起来,这可馋坏了吃了一冬天干草的兔子,早早就出来尝鲜了。草很底,兔子无处遁形,所以我们在这时候常见到兔子,故把兔和卯时对应了起来。

辰时代表一年当中的季春之月,节气为清明和谷雨。《礼记·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季春之月,是阳气发泄最为旺盛的时候,万物变化剧烈,日新而月异。用哪种动物来代表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呢?善变者莫如龙。龙是我国古人创造的一种善于变化的神物,《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这样描述龙,他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里的“春深”就是指季春之月。《易》以“震为龙”,季春之月,万物变化剧烈,如龙纵横天地,行云吐雾,乘时变化,故以龙对应辰时。辰,震也,雷行天上,雷大震也。

巳时代表一年当中的孟夏之月,节气为立夏和小满。孟夏之月,气温快速升高,已没有了微冷的春气。蛇是冬眠动物,也是冷血动物,蛇的活动和气温有很大关系,气温低时蛇就不活跃。蛇是蛰虫中的迟出者,春天气温较低,蛇迟迟不肯结束冬眠出来活动,只有到了孟夏之月,才常见蛇游出洞来活动,故把蛇和巳时对应起来。

午时代表一年当中的仲夏之月,节气为芒种和夏至。仲夏之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阳气盛极,草木茂盛,万物兴旺。午时对应十二消息卦中的《乾卦》,“乾为良马、为健”,良马健行,千里奔腾,其热烈、奔放的气质和仲夏之月的气候很相符,故把马和午时对应起来。也有古籍记载鹿和午时对应,鹿和马都善于奔跑,气质差不多,如果十二生肖中用鹿不用马,那也未尝不可。不过人类驯化饲养的“六畜”都在十二生肖中,独缺了马不好,所以还是用马为好。

未时代表一年当中的季夏之月,节气为小暑和大暑。季夏之月,草木已成,高大茂盛,草原上正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时候,到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羊群是草原上最入镜的景色,在这水草丰茂的季夏之月,再没有比羊群更有代表性的了,故把羊和未时对应了起来。

申时代表一年当中的孟秋之月,节气为立秋和处暑。孟秋之月,正是万物养育下一代的时候,草木结果,禽兽育雏。申时在夏秋之间,对应后天八卦之坤位,《说卦传》云:“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一般而言,仲秋之月是果实的成熟期,而孟秋之月时,大部分果实还不太成熟,这时候,淘气的猴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活跃在林木间,干起了偷桃摘李的勾当。另外,哺育后代,唯猴子最像人类。故把猴与申时对应起来。

酉时代表一年当中的仲秋之月,节气为白露和秋分。仲秋是收获的季节,打谷场上,到处是粮堆,地上也到处是遗落的粮粒。收获的季节也是家鸡最快活的时候,打谷场上,常见三五成群的家鸡在游荡,乘看粮的主人不注意,跑上粮堆就刨,这些鸡眼馋肚饱,不是抢着吃,而是使劲刨,往往把收起来的粮堆给刨个稀烂,气得人拿着农具使劲赶这些鸡。家鸡越是在丰收的季节越是显示着这种不良的习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人们把鸡和酉时对应了起来。另外,仲秋丰收后,人们有了余粮酿酒,酉就是酒的初文,家鸡的红脸和大红冠子就象是喝醉的样子,所以人们边把鸡和酉对应了起来。

戌时代表一年当中的季秋之月,节气为寒露和霜降。季秋之月,田事已毕,禽兽肥硕,正是狩猎的好时候。《三国演义》中许田围猎,曹操就对汉献帝说:“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时出郊,以示武于天下。今四海扰攘之时,正当借田猎以讲武。”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里的“黄”指猎犬,“苍”指猎鹰。鹰与犬是贵族出猎的标配,然而普通人则多有犬而无鹰。季秋之月,人们常领着狗去打猎,故把狗和戌时对应了起来。

十二生肖的来历和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而且还有神话传说,但都未免牵强附会,不能完全自圆其说。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真分析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特点及其习俗,结合十二种动物自身的习性特点,结果发现完全吻合,故作文以增一说,以期为揭示十二生肖之密秘出一份力。

以上就是与十二生肖有哪些相关内容,是关于十二生肖的分享。看完十二生肖火肖有哪些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