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的沿革与各流派特点(二)汉代辞赋

2.关于纺纱诗句

3.雨霖铃(柳永)的写作手法

4.《沁园春长沙》中间七句的“铺叙”怎么进行意象赏析?

诗的沿革与各流派特点(二)汉代辞赋

比物属事离辞连类的铺叙方法举例-比物属事离辞连类的铺叙方法

西汉时期,受《诗经》与《楚辞》的影响,并在许多文士的努力下,诗的内涵和形式产生了进一步发展,汉赋和汉诗兴起了,本章主要讲汉代辞赋。

说起来,汉代的辞赋倒有点像现代诗。它们文体不求字数的工整,只押韵甚至不押韵而纯以内涵和华辞动人。

西汉辞赋主要分两类,就是骚体赋和散体赋。

因屈原《离骚》而得名,它继承楚辞的抒情性和铺陈的表现方法,当然还有典型的楚语“兮”的应用。不过按现在的分法,“辞”用来抒情,“赋”用来体物,所以骚体赋应该属于“辞”。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君王的附庸风雅,也是辞赋风靡的一大助力,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和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

骚体赋以贾谊、严忌、董仲舒、司马迁等为代表人物,整体基调哀婉,以抒发人生的失意之情。

散体赋比骚体赋复杂得多,它并不袭用楚辞的形式和风格,而是借用各种文学技巧与手法表现事物,也就是开始应用“避直就曲”为特点的“修辞”。

散体赋杂糅了《诗经》和楚辞的形式与内涵,兼有《诗经》的讽喻和楚辞的夸张手法,同时吸收了战国时期策士及“纵横家”的骋辞之风,将其见多识广所得的各种知识铺排进去。

散体赋的先行者是枚乘,他的《七发》是散体赋成熟的标志,又因其叙七事以成文的形式,成为辞赋中“七体”的鼻祖,也确立了散体赋主客问答、卒章显志的基本形态。

其后的司马相如和扬雄,沿用《七发》的主客问答和卒章显志结构模式,取七事中的田猎一事贯穿全赋。这种形式开了散体赋的新生面,并随之成为西汉散体赋的主流,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扬雄《长杨赋》和《羽猎赋》。

散体赋初期篇幅较长,所以又称散体大赋,后扬雄赋开始,体制渐小,至东汉班固《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时,又重现鸿篇巨制。

咏物赋是汉赋的出新之处,最初在《文选》里称为“物色赋”,是描写和铺叙一切自然与非自然之物。

目前流传下来的咏物赋,最早是贾谊的《旱云赋》,其后是枚乘等游士的《柳赋》《酒赋》《月赋》等,再其后孔臧、刘胜、刘向等各有作品。

咏物赋内涵上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咏物说理,表现对社会及人生的思考;一种是咏物娱情,表现作者的审美趣味及由物而生的情绪(因物之貌而喜或因物之貌而悲)。

汉代帝王中,汉宣帝刘询的辞赋观对辞赋的地位有很大提升,刘询好歌诗、辞赋,却因此遭致“*靡不急”的批评,刘询对此回道:“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以此愉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汉书?王褒传》。

汉宣帝肯定了辞赋愉悦耳目、仁义讽喻和博览知识的作用,提高了辞赋和辞赋家的地位。

辞赋家扬雄在晚年的时候,反思辞赋的社会功能,认为辞赋在内涵上虽然从歌颂转为讽喻,但读者却只能感受到赋的气势和华丽,体味不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欲劝反讽。扬雄在晚年弃笔而不作辞赋,标志着西汉辞赋进入了尾声。

经历了改朝换代,辞赋的盛行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但东汉迁都洛阳后,散体赋偏离了西汉时的游猎主题,而以表现京都为主,故又称京都赋。抒情的骚体赋则在东汉中叶,张衡的《归田赋》开始,才出现了新的生机。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迁都洛阳。对于朝廷的迁都决定,在文士之间产生了很大争议,与京都有关的赋首起于杜笃的《论都赋》。

杜笃是长安人,才学过人又有些恃才傲物,因被美阳令嫉恨而押解东都,他在狱中作《大司马吴汉诔》,因文辞出众而被免刑赐帛。随后,杜笃作《论都赋》以讽上,对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持有异议。

这种争议延续到汉明帝时期,班固上《两都赋》,盛赞洛阳之美,“以折西宾*侈之论”。

除了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张衡还为陪都南阳写下了《南都赋》。

东汉散体赋的题材虽与西汉不同,但在结构形态上,大多保持西汉时期的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结构形态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体式,通过虚构人物的言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其对话形成问答式章法。

2、铺叙。大量的物类铺陈与夸饰、比拟兼用,构成赋的宏博气象。

3、在赋中驰骋才华,以华丽的辞藻表现自我眼中真实或想象的生活。

东汉的京都赋,铺叙京都地理、帝王功业及其生活,仍采取卒章显志的表现方式,归结为对帝王道德与礼制的思考,其先歌颂后劝诫的内涵,与西汉游猎赋并无不同。

东汉中叶的张衡,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他制作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穷数术之理,夺造化之功”,因而名动天下。

文学上,他的《二京赋》在当时与班固齐名,但他更出彩的是的抒情赋,张衡的抒情赋打破骚体赋的樊笼,别开生面。代表作:《思玄赋》和《归田赋》。

《归田赋》改变了汉代抒情赋的传统,体制短小、语言骈化(对仗),明丽俊爽,开一代新风。

咏物赋:东汉咏物赋多咏物的形态和功用,形态多为娱乐,功用多关道德,缛美是其共同特征,代表作品:马融《长笛赋》。

述行赋:以记行为基本特征,用铺叙纪行止、因风物或史迹抒情怀,行与景并,情与理偕。代表作品:蔡邕《述行赋》。

抒情说理赋:代表人物是赵壹。因其恃才傲物,数次获罪险,故其作品以偏重抒愤别具一格。以其《刺世疾邪赋》为最。

《刺世疾邪赋》充满对社会黑暗的激烈批判,与其人生经历紧密相连,作者毫无奴颜,傲世不屈,故寄情意于文章,严厉斥责封建统治者的纵欲、昏庸和强权,使其作品别具一格。

关于纺纱诗句

1. 关于纺织的诗词

一、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

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代可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

“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二、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创作了组诗《新乐府》。这组诗共有50首,《红线毯》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

这首诗通过宣州太守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进贡皇宫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当时的地方官吏劳民伤财来诌媚皇帝的丑恶嘴脸,并“忧蚕桑之费了”(原题下小序)。 白居易的新乐府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共志”,即诗的开篇点题,结尾揭示诗的主题;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

《红线毯》便充分体现了此特点。首句“红线毯”,是名副其实的“标其目”。

自“择茧”句至“线厚丝多卷不得”,围绕织造红线毯加以铺叙。首先叙写织造红线毯的主要工序:精选好茧,用清水煮后抽丝,再选好丝练成线,以红蓝花来染,染得比真花还红,再按照既定的规格织就。

接着,采用白描与衬托的笔法,着重描写红线毯质地松软、有弹性,色彩鲜艳赛红花,突出其“温且柔”的特点。以上也间接地反映出织造红线毯费丝之多。

最后,点明宣州太实劳民佃财,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是为了进贡宫 中,并点明织造这种红线毯极为费丝:“线厚丝多卷不得”。诗的结尾,显其志,揭示“忧蚕桑之费”的主题:“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红线毯的精美绝伦。

“忧蚕桑之费也”,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品达到惊人的水平。 三、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原夺小序:“念女工之劳也”。

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的。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服,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

缭绫如此精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

因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姬”而“琦上以样人间织”的。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乍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

2. 有关纺织的诗词

九张机

无名氏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3. 有关纺织的诗词有什么

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选自咏绣障(胡令能)

2.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选自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

3.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选自采桑度(之五)

4.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选自缫丝行(范成大)

5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余。合匹与郎去,谁解断粗疏?选自读曲歌(之八十二)

1.《咏绣障》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句。说的是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

2.《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这首南朝乐府民歌,写思妇对客居异地的丈夫的怀念,也委婉地反映了思妇的辛苦与怨恨。这位思妇,显然也是个丝妇,她辛辛苦苦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而她却所获甚微,“犹苦身”。是谁掠夺了其劳动果实,诗中虽未明言直说,但我们不难想象得出这掠夺者当是彼时彼地的豪富。思妇的劳动果实大都被剥夺了,她只得自己服用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客居异乡的丈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3.《采桑度》(之五)这首诗是写男女同往采桑之情事。前两句描写一对恋人同往采桑,时值阳春三月,桑叶茂盛,可他们却顾不上采桑,在林间尽情相悦,饶有情趣。这两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相悦之态,如闻其人嬉笑之声。

4.《缫丝行》(范成大)这首诗的妙处不仅在于传神地描绘了妇姑缫丝的情景,还在于以此来衬托“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将反映农村织妇的辛勤劳动与揭示封建剥削结合起来。“今年”两句是说,缫丝的妇姑在往年还有余丝织成绢,留作己用,可“今年”却不得暇织,急着将丝全都卖出去。其潜台词是:赋税加重,官府催租急,妇姑不得不缫丝卖丝。这两句与上文互相映衬,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5.读曲歌(之八十二)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以一位卖布女的自我表白委婉曲折地抒写了此女对前来买布的情人深挚爱情。

4. 关于纺织的诗词有哪些

1,《刘氏善举》未知:佚名刘氏者,某乡寡妇也。

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2,《离妇》唐代:张籍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

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 托身言同穴,今日事乖违。

念君终弃捐,谁能强在兹。 堂上谢姑嫜,长跪请离辞。

姑嫜见我往,将决复沉疑。 与我古时钏,留我嫁时衣。

高堂拊我身,哭我于路陲。 昔日初为妇,当君贫贱时。

昼夜常纺织,不得事蛾眉。 辛勤积黄金,济君寒与饥。

洛阳买大宅,邯郸买侍儿。 夫婿乘龙马,出入有光仪。

将为富家妇,永为子孙资。 谁谓出君门,一身上车归。

有子未必荣,无子坐生悲。 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

3,《效古秋夜长》唐代:钱起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 应怜寒女独无衣。4,《娇女诗》魏晋 作者: 左思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5,《九张机》宋代 无名氏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5. 与纺织有关的古诗词

无名氏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6. 形容织布的诗词有哪些

1,《织妇词》唐代:元稹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白话文释义: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

2,《织妇辞》唐代: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白话文释义:丈夫是农民,我是农妇。当年我嫁给丈夫,便开始在夫家从事纺织劳动。我一天天疲劳下去,越来越没有气力,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纺织。为什么我织出来的是细白的丝绢,而我自己穿的却是破烂衣服。

3,《夜夜曲》南北朝:沈约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白话文释义: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4,《上山采蘼芜》两汉:佚名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白话文释义: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

5,《杂诗七首》魏晋: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白话文释义:西北的地方有个会纺织的妇女,放置处的丝带色彩缤纷。

7. 描写纺织的句子

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8. 描写古代纺织女子的诗

1、织妇词唐代:元稹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译文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

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

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

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2、织妇辞唐代:孟郊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译文丈夫是农民,我是农妇。当年我嫁给丈夫,便开始在夫家从事纺织劳动。

我一天天疲劳下去,越来越没有气力,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纺织。为什么我织出来的是细白的丝绢,而我自己穿的却是破烂衣服。

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养蚕缫丝。3、夜夜曲南北朝:沈约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译文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4、红线毯唐代:白居易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译文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松软的质地、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随便踏践。

5、缭绫唐代:白居易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译文要知道缭绫织成费尽了心力,莫把它与寻常的缯帛相比。

煮茧抽丝痛煞了织女的双手,扎扎千声,缭绫还织不满一尺。宫廷里轻歌曼舞的艳姬,如果见到织造的艰辛,应该也会爱惜。

9. 描写纺织的句子

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雨霖铃(柳永)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

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

“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

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

但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

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

扩展资料: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百度百科-雨霖铃·寒蝉凄切

《沁园春长沙》中间七句的“铺叙”怎么进行意象赏析?

1. ?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再由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了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看”字,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恰”字,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上片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沁园春·长沙》是的代表作,其影响颇为深远。

2.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

3. ?内容大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