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计都是哪36计,具体含义是什么,有各自的战例吗?

2.《三十六计》中都有什么计?

3.以逸待劳故事五十字

4.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5.逸上文言文

6.成语+成语解释

36计都是哪36计,具体含义是什么,有各自的战例吗?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啊-以逸待劳什么意思?

36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

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1、金蝉脱壳(三十六计之一)

含义:指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逃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邓艾识破姜维计

三国时,姜维带兵攻打魏国。魏国大将邓艾奉命迎敌。姜维看到魏军安营扎寨,严阵以待,便对副将说:“魏军既然早有准备,直攻不宜,偷袭可胜,我拨给你一路人马,打着我的旗号,在谷口安下大寨,每天派100人放哨,每放哨一次,更换一回服装和旗帜。我暗中带大军偷袭南安。”

邓艾不见蜀军出战,便凭高远望,入帐对陈泰说:“据我观察,姜维不在此营中,一定是偷袭南安去了。”陈泰问,“何以见得?”

邓艾说:“你看每天蜀营中的哨马只是这几匹,往来的哨探只是这几人,只不过更换衣旗罢了。你带一队人马去攻蜀营,肯定会获胜。

然后你再领兵去董亭,先切断姜维的后路。我带兵去救南安,直取武城山。我们先占了此山,姜维必然去取上邦。上邦有一谷,叫段谷,地狭山隘,正好埋伏。姜维来夺武城山,我军先埋伏在段谷中,一定能破姜维。”

不说陈泰去攻蜀营,单提邓艾带兵急行军赶到武城山,安营下寨,此时蜀军还未到,邓艾又命邓忠领兵先去段谷埋伏。随后,魏军偃旗息鼓,等待蜀军。

姜维果然带领蜀军大队人马来到武城山,遭到邓艾大军的重创,蜀军伤无数。姜维下令收兵,转取上邦。姜维大军途经段谷时,正中邓忠的埋伏。

前有邓忠伏兵,后有邓艾追兵,姜维处于绝境。在此危急关头,荡寇将军张嶷估计姜维受困,率兵杀入重围,救了姜维。姜维的金蝉脱壳之计本来是很好的,但不想被邓艾识破,险些丢了性命。

2、借刀(三十六计第三计)

含义: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

一纸救江东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

于是,马腾带领次子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30万,直扑江东。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

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刻骨切齿。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大哭,悲伦倒地。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

指出,曹之,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原来韩遂与马腾是结义兄弟,韩遂与马超以叔侄相称。

韩遂告诉马超:曹操派人送来书信,以封西凉侯为诱饵,让韩遂擒拿马超。韩遂还向马超表示:既为叔侄,不忍加害,愿意与马超一起联军进击曹操,以报仇雪恨。韩遂杀掉曹操的使者,又征调手下8部兵马,合自己与马超共计10部,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长安。

曹操得到关中警报以后,遂放弃南下攻击孙权的计划,专力对付关中的马超、韩遂之军。诸葛亮一封书信就轻而易举地制止了曹军的南下,救了孙权的大驾。

诸葛亮借马超西凉兵马(借刀),来阻止曹操南下(围魏救赵),两计。

3、关门捉贼

含义:关门捉贼,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一种围困并歼灭敌人、特别是小股敌人的计谋。该计一般都还配合着其他计谋的使用,中国军事家中,有相当多的人成功地运用过关门捉贼计,而且开、关都非常适时,非常的自如。

袁绍围攻公孙瓒

公元199年,冀州袁绍包围了幽州的公孙瓒,公孙瓒数次突围,都被败下阵来,只得退回城里,为了有效抵御袁绍的进攻,公孙瓒下令加固工事,在城墙周围挖了10条壕堑,在壕坚上又筑起10丈高的城墙。

同时,他还囤积了300万斛(音:狐,一斛约为5斗)粮食。果然,袁绍连续几年攻城,都无功而返。

袁绍一怒之下,动用全部兵力加紧围攻。公孙瓒见情况不妙,急忙派儿子杀出重围,去搬求救兵去了。后来,公孙瓒的救兵来到,他派人送信约定:以举火为号,然后内外夹击袁绍。谁知,送信的人一出城就被袁绍的部下抓获,得知公孙瓒的计谋。

袁绍便将计就计:按其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果然中计,领兵出城接应救兵,却遭到袁绍布下的军士伏击,大败而逃回城里。袁绍乘胜在城墙外挖地道,直达守城的中央。

等一切准备充分,袁绍一声令下,大批袁军仿佛从天而降,对公孙瓒的军队发起猛烈的攻击,公孙瓒精心设计的防备倾刻瓦解。公孙瓒见败局已定,杀自己的家眷后,自尽而亡。

4、欲擒故纵(三十六计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石勒欲擒故纵除王浚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

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

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5、声东击西

含义: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

声东击西破命案

北魏时,有两个充军到杨州的逃犯,一个叫解庆宾,一个叫解庆安,他们是亲兄弟。解庆安逃脱在外,为了掩人耳目,解庆宾诬告是曾与他们结仇的当地人李盖、苏显甫二人杀了解庆安。

李盖、苏显甫大呼冤屈,连忙辩解道:早晨二人才看到解庆安匆匆往城外出走,怎么转眼间解庆宾就把血肉模糊的解庆安尸体搬回了家?

而证人是一位巫婆,她是根据算卦推算出来的。杨州府又经严刑逼供,李、苏二人屈打成招,此命案率地结案,上报到河东太守李崇处。

李崇仔细查阅案情,认为该案疑点重重,他又是个不信鬼神的清官,为了查明真象,他使出一计:不久,杨州传出上面的消息,说李、苏二人被判罪,待秋后问斩。

一天,从州郡下来二位公差,直接找到解庆宾说:“你是不是有个兄弟叫解庆安,他在外地杀了人。”,解庆宾忙说:“我兄弟被人打了,现在已结案了,你们一定搞错了。”;公差说:“解庆安曾告诉我们,他有个兄弟在杨州,很有钱。

他苦苦向我们求情:让他兄弟出笔钱,来救他的性命。今天既然认错了,那就算了。”。二位公差欲走。

解庆宾急忙把他们拉住说:“那真是我兄弟,他其实没,是逃遁在外,为了不让别人怀疑,我找了个替鬼,不巧又被李盖、苏显甫发觉,他们与我有仇,就干脆说是他们杀了我兄弟的。”。

二位公差以“一手交钱、一手交人”为由,把解庆宾叫进当地的一个茶馆,李崇与杨州府衙等正等在那。原来,判李、苏罪,二位公差说情等事端都是李崇声东击西的计谋。解庆宾见事情败露,只得俯首认罪。

《三十六计》中都有什么计?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太宗惊起。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军回国。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之计。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 要使敌人处于绝境,不可以派兵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而是逐步的削弱敌人尚存力量,使敌人逐渐变弱。 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关,以防匈奴入侵。李牧每天训练战士骑马射箭,天天杀牛镐赏战士,把收入全用来做战士的粮饷,又教人认真看守烽火台,派人贞察匈奴的活动。 经过几年的功夫,李牧训练了一支精壮的队伍。所有的备战工作都完善以后,李牧叫人把大批牛赶到城外放牧。匈奴出兵来抢,李牧出兵迎战,洋装失败。匈奴打了胜仗,认为赵国守边的李牧软弱可欺,手下的将士也胆小怕事。而边境的牛羊又多,所以匈奴许多部落贵族都带兵来抢,连他们的头领单于都亲自带大兵来了。李牧设了多处埋伏,摆开左右俩路军队包抄敌人,这一次李牧拿出了多年训练的真本领,而将士们也为了报答李牧多年来的奖赏,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杀敌,大败匈奴,杀匈奴骑兵数万,大大开拓了赵国北方的边疆。匈奴受到了这次重创之后,一连十几年也不敢侵犯赵国边境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境地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获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打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为了对付秦国的扩张,魏,韩,齐,楚,燕,赵等六国常常联合抗秦,这种联合,历史上称为合纵。 这时魏国和韩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惠王见机会难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为借口打击另一方。策士陈轸对秦惠王说:“魏韩俩国战争时间不长,次数不太多,主力均未伤,秦如出兵,俩国必联合抗秦,则秦无异引火烧身。而如果待他们俩败俱伤,秦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韩,魏俩国。”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没有急于出兵。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魏,韩俩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双方的战争上,早就忘了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 后来,秦惠王出兵征伐韩,魏俩国,一举就征服了他们,秦国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当敌方神志混乱而且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军应该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时机而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等战争谋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取向,然后乘机消灭敌人。 东汉时期,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贵附匈奴,反对汉朝。为了平定西域的战乱,汉朝派班超出使,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国。班超兵力也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惟有智取。 班超先派人在军中散布对自己的不满言论,制造准备撤退的迹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当日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乱之际,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俩路,追击逃敌人。 班超趁夜幕笼罩大漠,只撤退了十里地,部队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莎车王和军营上下正在饮酒作乐。班超的部队天降神兵,莎车军猝不及防,顷刻间土崩瓦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但并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让敌人把受骗的假象当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相。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假象就能够掩护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乡,继而用大的家乡,最有突然变为真相。 战国末期,六国为了仰制秦国的对外扩张,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国边上的齐楚俩个大国当时关系非常密切,对秦国构成极大威胁。秦王派张仪使楚国。张仪知道楚怀王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人,并且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关键时刻就会见利忘义,于是就想了一个“无中生有”的计谋,并很快实现了诺言。 张仪带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但要楚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痛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向秦国要土地。张仪却说:“秦国的土地全是凭着打仗得来的,哪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听错了吧!”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但此时秦,齐已结盟,楚国昔日的盟友非但没有出兵援助楚国,反而响应秦国的号召,从侧面配合秦军反攻楚国。在俩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最后楚怀王只有割地求和。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 表面上让敌方知道我军的军事动向,利用敌方静下心来关注我方的表面行动时,我军悄悄地迂回到其他有利地点乘此攻击,一定能货得胜利,这就是易卦原理的演用。 楚汉相争,西魏王豹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兵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铺板(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河天险,紧守渡口。当时黄河上还有一处夏阳的渡口,只不过夏阳河流非常急,不适宜大军渡河,所以西魏王豹并未派重兵把守。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已成功,于是他决定再施“暗度陈仓”的计谋。一面命大军向夏阳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汉军主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势如破竹从后面猛攻魏军。西魏王豹甩率军抵抗不住,只能不断后退,但退到黄河边上时,自已反而因为受黄河天险所阻,无处可逃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乱之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等待地方出现进一步为难的局面,好让对方相互内讧。我军则坐收鱼翁之利,顺应着时间变化而消灭敌人。 东汉末年,袁沼兵败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恒,曹操进兵击败了乌恒,袁氏兄弟没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过过节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定辽东,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生疑虑。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招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众将见此,不由打心眼里佩服曹操的深谋远虑。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适吞并他,二袁上门,他们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而促成他们的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我们隔岸观火,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俩个大敌,既保存了我们的实力,又为下一步消灭公孙康打下好的基础。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 在做事的时候要从表面上让人十分地相信你,而不至于产生疑心,你从而能够在暗地里算计他:凡事要准备好再决定行动,而千万不要让对方猜测到你的真实想法。要装做表面柔顺,一切顺从对方的心愿,而内心要刚强,做到实质强硬。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吴城,可吴城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很难奏效。 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有过交往的公子印,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陈述了俩人往日的交情,并切说虽然俩人现在各为其主,但是为了避免伤害双方的感情,应该建议俩国罢兵,议和大事,并且假装向后撤退了一段距离,欺骗了公子印。公子印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俩人畅叙昔日友情。公孙鞅还设宴款待公子印。公子印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保卫过来,公子印和三百随从猝不及防,束手就擒。公子印这才知道上了老朋友的当,内心后悔不应该轻信敌人这笑里藏刀的阴险计谋,可后悔已来不及了。 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打开吴城城门,占领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 如果被形式所迫,当战剧发展到必然会有损失时,则应牺牲局部的利益,而去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 战国中期,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韩国,策动联韩击楚。韩玄惠王决定在俩强中间严守中立,没有答应与秦联合攻楚。秦王为此非常恼火,认为韩国这是有意保存势力,要坐山观虎斗。于是,秦国在公元前317年出兵征伐韩国。 韩军节节败退,韩王异常焦虑。这时韩国宰相韩月出了一个“李代桃僵”的计策,亲自出使秦国,以割让一座名城给秦国为代价,换取秦国同意联韩攻楚。 楚怀王听到韩国要与秦国联合攻楚,采纳了策士称轸的建议,先是调兵谴将,充实边防,然后又派了一位能言善辨的特使去韩国,带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韩宣惠王。 韩王大喜,于是他就放弃了联秦攻楚的主张,不让韩月出使秦国了。 秦惠文王听说韩国又已和楚国联合抗秦,勃然大怒,认为韩国出尔反尔,不守信用,逐大举进攻韩国,而楚国只在边界做做样子,并不真的帮韩国抗秦。 经过几场战斗,秦国终于歼灭了韩国的主力,使韩国成了秦国的附庸国。但由于秦国也消耗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也没敢再攻打楚国。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当用兵作战的时候,我军应该密切注意敌方的情况,从中洞察敌方所存在的漏洞,疏忽,即使是再小的胜利,我们也应该主动去争取。因为敌人的疏忽,漏洞,就是我方小的胜利 公元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国势强盛。前秦王符坚坐针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符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东晋将领谢石得知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齐集,决定抓住时机,击败敌方前锋,挫敌锐气。谢石先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樟,杀了前秦守将梁成,重创秦军。谢石率师抵达肥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势。符坚见东晋阵势严整,不敢贸然出击,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 谢石感到机会难得,于是派人送去了一封挑战的信,信中说道:“我要与你举一雌雄,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时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符坚果然中计,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将晋兵全歼水中。 他哪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阵脚大乱。秦兵以为自己战败了,一个个无心恋战,都各顾各的向后面逃窜开来。 谢石抓住战机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大败。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打草惊蛇 如果有疑点应该侦察确实,待事情明了之后再作行动:反复侦察而后采取计策,乃是发现暗藏敌人的重要手段。 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包围祁山,爆发了蜀汉北伐曹魏的第五次战争。 蜀国山多路远,交通不便,运送军粮十分困难,不宜久战。司马懿深知蜀军弱点,监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 此时,吴国与魏国已在洛阳议和,东吴正出兵进攻西蜀。诸葛亮怕俩面受敌,便秘密传令,向西川退却。司马懿的探兵马上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她。司马懿怕中埋伏,不敢出击,但又不愿放弃这大好战机,便暗暗想出了一个“打草惊蛇”的计策 他利用张和只带领几千人马在前面追击蜀军。张和自称勇猛,率兵冒然追击,陷入埋伏,结果蜀军万箭齐发,把张和他的部队全都射了。司马懿暗暗庆幸自己使了这个“打草惊蛇之计,保全了魏军的主力。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尸还魂 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有用的东西,其实不能为我们所用:很多表面上不能用的东西,常常有时可以利用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借用那些不能用的东西而使用它,其实我并不是像求助于人的愚昧,而是愚昧之人求助我。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六出祁山,由于操劳过度,不久病军中。临终前担心魏军得知自己的讯,定会大举围攻蜀军。所以安排将领一定要隐瞒自己的讯,并按自己的老办法撤军。 天亮后,探子报告司马懿:“诸葛亮已,蜀军全部拨寨启程。” 司马懿连忙亲率军队追赶蜀军,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数十员战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端坐车上,司马懿一见赶紧下令收兵,而蜀军见状也匆匆按原路撤退。 走过很久,司马懿才接到谈报说诸葛亮确实已,适才坐在战车上的耐是个木雕的塑像。司马懿后悔莫及,叹道:“诸葛亮虽然了,但我还是中了他的〈借尸还魂〉之计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 当天时到了对敌方不利的时候,我军再去围困它,用表面上的假象而去诱惑它,使它丧失它的绝对优势,结果使敌人一方由主动变为被动。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贫财的弱点,孙策投其所好,送上厚礼,并在信中对其吹捧,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刘勋昏了头,忘呼所以,认为孙策根本不具备威胁自己的能力,所以放松了对孙策的警惕。 孙策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来攻击,城内空虚,心中大喜,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卢江,刘勋这才知道上当了,由于无处可去,只得投降了孙策。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在作战之时,如果把敌人逼急了,他就会拼反扑,假如让他跑掉,则可削弱他的气势。敌人逃跑时只须跟随而不要紧紧地追赶,而后让逃跑的敌人消耗体力,消耗斗志,等到他们跑散后,再捉拿他们,这样就不需要撕杀而兵刃相见。所以必须有耐心,有诚心,那么我军就会大吉大利。 西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图谋不轨。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 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珠宝,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愿拥戴他为天子。王浚不知是计,内心十分高兴,不仅接受了礼物,还热情的接待了王子春。 公元314年,石勒觉得时机已到,就派人给王浚送信,说自己背弃晋朝,率领自己的部队来投靠他,希望到时候可以接应一下。王浚看信后大喜,马上同意了,并催他早点过来。 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兵临城下,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拥戴他称帝,并专门设宴招待石勒。石勒于是乘机带人扣住了王浚。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抛砖引玉 用某种相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使敌人上当受骗,然后再攻击对方。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将领,商议对西川用兵,并打算一举攻下成都。 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善战,一时拿不定主意战还是和。于是,他的副使赵季良出了一个“抛砖引玉”之计。孟知祥只派了很少的兵将留守在战线的第一线,第二线,而把西川主力军留在汉州后面,作为第三线,伺机与董璋主力决战。 董璋率东川精锐部队进入西穿,一举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线的防守,直逼第三线。董璋被假象所蒙蔽,认为西川主力对自己并无太大危险,所以率部队继续长驱直入,由于东川军队长途跋涉,战斗力很差。而西川军则长期以逸待劳,将士们一个个磨拳擦掌。经过激战,西川军大胜,收复了全部失地。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

摧毁敌人最坚固的地方,夺取地方的首领,这样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就如同龙出海水而战于空旷的大地田野,也会面临绝境。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驻守睢阳的御使中丞张巡,据城固守,接退敌兵二十余次进攻。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备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并没有出战。 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一整夜,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乱作了一团。 张巡根本不认识尹子奇,没办法捉拿他,便心生一计,让士兵用桔杆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于是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这样一来,张巡很快找到了尹子奇,立刻急令神箭手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子奇左眼。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主帅受伤而逃,部队没有了指挥者,顿时乱了方寸,大败而逃。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釜底抽薪 如果不能与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就应该主动攻击敌方强大力量的根基和借以生存的力量。消灭了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对面,那么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了。 春秋末期,中原霸主晋国国君权力逐渐落在智,赵,韩,魏四家之手。 公元455年,三家直奔赵家杀来,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兵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坚守城池。智伯瑶想出一条毒计:挖决晋水河堤淹晋阳军民。滔滔晋水,就淹没了大半晋阳城,晋阳军民危在旦夕。 门客张孟谈对赵襄子说:“智伯瑶的力量在于与韩,魏结盟,如果我们把韩,魏拉拢过来,共同反对他,这就成了釜底抽薪,肯定会打败智家。” 几经周折,赵,魏,韩三家终于达成协议,共同起兵攻击智家。智军措手不及,全军覆没,而智伯瑶也被赵襄子一剑刺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混水摸鱼 我方应该乘敌反哪个内部混乱,利用有利时机借机行事,从而在敌方六神无主的情形下取得胜利。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 张守圭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探听到李过折一向与大将可突干有矛盾,俩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 王悔先是装作不了解李过折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 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归顺朝廷。并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忠于可突干的大将蔗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冲入契丹军营,生亲蔗礼,大破契丹军,终于平息契丹叛乱。《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 我军要始终保持现存的兵力战斗状况,而且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外形上不断修整完备:这样一来,我军盟友就不会产生疑惑,敌一方就不敢轻举妄动,我军则乘敌人没有怀疑之际脱离所处的陷阱,这样做就是一种顺人理应人情的事。 东汉末年,袁绍调集十余万精兵企图南下袭击曹操。这时,刘备以徐州为中心,乘袁,曹俩军对峙的时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兵力逐渐强盛,地盘逐渐扩大。 刘备的崛起,引起曹操的恐慌。曹操一方面假造曹军要北上决战的假象,另一方面又在官渡虚设曹军大本营,迷惑袁绍。这一切部署完毕,曹操就亲率主力大军分五路东征刘备。 刘备急忙修书向袁绍求救,而袁绍却加以推拖。致使延误了战机,等到再想发兵南下时,曹操已去击败刘备,率主力回到官渡。这时袁绍才承认中了曹操的“金蝉脱壳”之计,后悔不已。曹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专心在官渡迎战袁绍,致使袁军最后惨败。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 对付小股或数量较少的敌人,应该把它包围,然后歼灭它,而不利于穷追猛赶。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秦王采纳了范眭的建议,用离间法使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 秦将白起先故意让赵括取得了几次小胜。赵括虽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白起先见赵括中计,便分兵几路,形成对赵军的保卫圈。 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追赶被打败了的秦军。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此时秦军已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来。赵军四下受阻,被秦军分头隔离,各个击破。最后,赵括也中箭身亡。从此,赵国实力大减,没有几年就被秦国所灭《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远交近攻 受到地势或形势的限制,发展受到阻碍,攻取较近的敌人就有利,攻击较远的敌人就有害。火焰是往上走的,流水是往底处流淌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如此。 春秋初期,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已深,郑国时刻都有被俩国夹击的危险。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俩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郑国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修旧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俩国终于重新修好。后齐国出面调停郑,宋暂时修好。齐,郑也因此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洲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俩国。三国纠集大军,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许多小国都依附于郑国,郑庄公的“远交近攻”政策空前成功。

以逸待劳故事五十字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计名探源 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 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 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 的豪民请求 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 至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 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 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乐甚。不久,风声四起, 波响如雷,杯 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己,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 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 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 “瞒天过海”计策 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 以期 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计名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 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 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报,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 了。魏将庞 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即解旧恨又 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 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 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 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 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 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 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 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 到齐国。这是一段 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 时,田忌想直逼赵回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 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 倾国而出,若我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 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 计而行。虽然,魏军离开邯 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 部,退回大 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本 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 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 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第三计 借刀 (返回)

计名探源借刀,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 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彖曰:“损下益 上, 其通上 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 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 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 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 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 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 轻易主动,扩大势力, 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 而攻齐,怕师出 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 就有了攻齐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 吴国,对吴王夫差说:“ 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 不就可抗衡强 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 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 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 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 害关系:吴 国伐鲁成功,必将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强备战,以防吴国进 犯。公元关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 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 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 于乱军之 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 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 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第四计 以逸待劳 (返回)

计名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昼夜惰,暮气归。故善用兵 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 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 力者也。”又, 《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 战者,致人而不致于 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 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 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 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 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 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 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 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 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楚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 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 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 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 “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返回)

计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趁人之危捞一把,这 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肥 技破?吩疲? “乱而取之。”唐朝牡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 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仍。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 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 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室,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 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 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 糜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 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 越 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候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 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返回)

计名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 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 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 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 象。似可为而 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 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 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 国,煽动周边小国, 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 率五万人马援救莎 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 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 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 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 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 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 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 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 击逃敌。他 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 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 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 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 队如从天 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 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 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返回)

计名探源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 是“实” 。无中生有,就是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 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 曲:第一步,示敌 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 变假为真,让敌方仍 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 谨慎的,此计特易奏 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 有,出其不意地攻 击敌方。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 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 守孤城雍丘城( 今河南 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 张巡虽取得几次 突击出城袭击的 小胜,但无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无有箭只,很难抵挡 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 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 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 以为张巡又 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 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 悔不迭。第二夜晚,张巡又从 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 勇士,敌 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 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 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 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第八计 暗渡陈仓 (返回)

计名探源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 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 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处 是:声东击西, 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 名成 功战例。 秦韩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 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 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 将汉中通往关 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 争夺天下。公元前206 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 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 路杀回的架势。关中 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 加紧防范,阻拦汉 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 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 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 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返回)

计名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 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 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 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 行瓦解。东 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 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 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 袁。曹操哈哈大 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 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 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 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 得已。公孙康如收 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 果曹操进攻辽东,只 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 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 兵,召见二袁,一举擒 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 他,二袁上门, 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 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返回)

计名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 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 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 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 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 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立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 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昂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 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昂已钻入 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 点, 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 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 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 百 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 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返回)

计名探源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 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 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 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 者敌优我劣 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 帅”…………………………

逸上文言文

1.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宋史 列传隐逸上》种放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

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

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

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2. 关于文言文《无逸》的翻译

原文: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

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

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弗义惟王,旧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弗知稼穑之艰难,弗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文王弗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

’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诪张为幻。

’此厥弗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

’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

’允若时,弗啻弗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弗永念厥辟,弗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

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译文: 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的艰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

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诈诓骗。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从前的人没有见识。”

周公说:啊,我听说:以前殷宗时,庄严慎重对待上天赋予的王位,用诚信之道治理民众,小心谨慎,不敢贪图安逸荒废政事。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

殷高宗时,有好多年在外过着平民的劳苦生活,于是有机会接触庶民生活。开始即位,怀着满腹诚信,态度沉默,三年不大说话。

可当他一说话,群臣一致赞成。不敢贪图安乐,荒废政事,安定殷邦,大小官员没有怨言。

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殷祖甲时,认为废其兄自己做君主不义,逃于民间,长期过着平民的生活。

当他即位后,非常清楚民众之苦,对他们施加恩惠,从不歧视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

此后所立之王,都是生来就舒适安逸。舒适安逸,不问民众疾苦,沉迷于享乐。

自此后,没有人能在位长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四·三年。

周公说: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恭敬慎重。文王有条不紊的成就了安定人民和开垦土地的事业。

善仁谦恭,安抚庶民,施德孤寡。从早晨到中午,以至于太阳偏西,没有工夫吃饭,全用于和谐万民。

文王不敢逗留于游猎,恭恭敬敬操劳政事。文王中年即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说:啊,今后继承王位,就不能放纵自己,不能过分的贪图欢乐,贪图安逸,贪图游玩,贪图游猎。要为万民的事尽心尽力。

比方说:“今日痛快玩一次吧。”那不是在教民,那也不是在顺天。

这样的人是有过失的。不要象纣王那样废于迷乱,喝酒没有节制啊! 周公说:啊,我听说:古人互相告诫,互相爱护,互相教育,民众没有欺瞒诓骗的。

这些告诫的话不听,他的臣就顺着他的意思行事了。那么就变乱了先王的政事与法度,因小失大。

人民就要心里怨恨,口里咒骂。 周公说:啊,自殷王中宗,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

有人告他们说:小人怨你骂你,他们就更加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并说有过失,应该是我的过失。

这样做了,民众就不只是不敢含怒了。这样的话不听,就会有人欺骗,说:小人怨你骂你,你就信之。

象这样轻信,不常念为君之道,不宽宏大量,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恨就会聚集起来集中在他的身上。 周公说:啊,成王,要以此为鉴啊。

介绍: 《无逸》出自《尚书》,集中表达了禁止荒*的思想。无逸,不要贪图安逸,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

知稼穑之艰难”,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论述的核心。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

3. 李白少有逸才 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旧唐书·李白传》的内容。即:

原文: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扬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的人。年轻时就有超群的才干,志向宏大,气质豪放,俊逸潇洒有超越尘世的心愿。父亲作任城县尉,于是就把家安在了任城。(李白)年轻时同鲁中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文士隐居在徂徕山,尽情地吟诗饮酒,当时被称为“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游学到了会稽,同道土吴筠隐居到剡中。吴筠被征召到朝廷,就把李白推荐给朝廷,与吴筠一起任翰林供奉。李白酷爱饮酒,每天都同嗜酒者在酒店喝得大醉。玄宗作了曲子,想要作乐府新词,急切地召见李白、李白却已经醉卧在酒店了。(把李白)召入(宫),用冷水浇他的脸,马上命令写诗,不一会儿,(李白)就写成十余首,皇帝非常嘉许他。(李白)曾经大醉在金殿上,伸出脚来命令高力士(给他)脱靴子,因此被斥责离开(长安)。于是,(李白)浪迹江湖,一天到晚沉浸在酒中。当时侍御史崔宗之被贬官到金陵,与李白吟诗饮酒互相酬答。(李白)曾经在月夜乘船,从采石直达金陵,他身穿宫中锦袍,在船里顾盼自雄,谈笑自如,好象身边没有别人似的。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地称他:“这是天上贬滴(人间)的仙人啊!”安禄山作乱,玄宗驾临西蜀,在途中让永王李璘当了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拜见(永王),于是被召为从事。永王阴谋作乱,兵马被击败,李白连坐被远放夜郎。后来遇上大赦才得以放还,最后因饮酒过量,在了宣城。有文集二十卷,在当时社会上传播。

又“李白少有逸才”是主谓句,其中:少,形容词,年幼,年轻。例如:《战国策·齐策》:寡人少。注:“少,小也。”;逸才,指出众的才能。例如:汉 荀悦《汉纪·宣帝纪四》:“益州刺史因奏 王襃 有逸才,能为文。”。

所以原文“李白少有逸才”的大意是:李白年轻时就有超群的才能。

4. 文言文 以逸待劳 的翻译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

“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

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

“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

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解析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

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

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

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

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

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

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

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

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

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

5. 种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译

是个古人的名字。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6. 求文言文〈以逸待劳〉的解释与原文

古兵法原文

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

原文今译

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出处原文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武《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出处今译

善于用兵的人,必然避开敌人旺盛的士气,当敌人疲于奔命时再出击,这就是从士气上压倒敌人的办法;严整自己的军队,等待敌人发生混乱,用自己的从容冷静,等待敌人的急躁不安,这就是从心理上制服敌人的办法;用接近阵地的军队迎击远道而来的敌人,用休整好的部队攻击疲惫不堪的敌军,用饱食的士兵来对付饥饿的敌人,这就是在实力上战胜敌人的办法。

成语+成语解释

常见成语及成语解释

真知灼见: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见解。灼:明白。

揭竿而起: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后泛指人民起义。揭:举起。

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投:投奔。

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的继续努力,越来越振奋勇猛。历同"砺",磨快,奋勉。

无耻谰言:形容对(某人、某事)的无耻的无中生有的诽谤。谰:无中生有,诬赖。

杀一儆百:杀一个人来警告许多人。儆:使人警觉,警告。

以逸待劳:以我方的安闲暇整,养精蓄锐,以对付敌人的疲劳,以便乘机出击取胜。待:抵御。

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互不抵触。悖:违背,抵触。

苦心孤诣:指煞费苦心的研究,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孤诣: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观:看待。

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协助,双方的优点和长处都显露出来,彰:显著。

飞扬跋扈:原指义气举动越出常规,不受约束。先多指蛮横放肆,目中无人。跋扈:蛮横。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之处,什么也阻挡不了。披靡:草木随风倒伏。

有恃无恐:因为有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虑。恃:倚仗。

出类拔萃:形容品德、才能超出一般人。萃:草木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

不屑一顾:形容对事物看不起,认为不值得一看。屑:值得,愿意。顾:看。

如法炮制:依照古法,炮制中药。比喻照已有的样子做。炮制:用烘、炒等方法把原料制成中药。

长篇累牍:形容文辞冗长。牍:书牍。

竭泽而渔:放干了池水去捉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竭:使……干。渔:捉鱼。

必恭必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必:一定。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使人无法琢磨。变幻:变化。

载歌载舞:边歌唱,边跳舞。形容尽情的欢乐。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相互辅助,相互促成。辅:辅助。

罪恶滔天:形容罪恶极大。滔天:漫至天上。

无耻之尤:形容无耻到了极点。尤:突出的。

纨绔子弟:旧时指剥削阶级出身,专讲吃喝玩乐的子弟。

先礼后兵:在和别人办交涉时,先采取有礼貌的方式,如果行不通,再采用强硬手段。

战略部署:有关战争全局的安排。署:布置。

蜕化变质:人的思想或事物的本质变得与原来不同(多指向坏的方面转变)。蜕化: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

痴心妄想:迷乱的心思,荒唐的想法。指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纵横捭阖:战国时策士为推行合纵或连横策略而进行游说。后形容在政治、外交上进行分化瓦解或拉拢的手段。捭:开。阖:闭。

混淆是非:故意把对的说成错的。错的说成对的。制造混乱。混:搀杂。

动辄得咎:动一动就受到责备和指责。形容处境困难。咎:责备。

待价而沽:等到好价钱时才卖出去。比喻某些人等待好的待遇或条件才肯行动。沽:卖。

责无旁贷:责任不可推卸。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人多的样子。

不胫而走:没有腿就会跑。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到处流传。胫:小腿。

老骥伏枥:老马伏在槽头,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年老的人仍然怀有雄心壮志。枥:以马槽。

罄竹难书:用尽竹简也写不完。多形容罪行累累,推从尽述。罄:尽。

尔虞我诈:你欺骗我,我欺骗你。虞:欺骗。

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式十分紧迫。刻:时间。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也形容拘谨的样子。危坐:高坐。

严惩不贷:严厉惩办,不容宽容。贷:宽容,饶恕。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一方面显出不足。绌:不足。

披肝沥胆:指披露肝胆赤诚相见。也比喻竭诚效忠。沥:滴下。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达到的地方,敌人惊慌溃败,一切障碍都被清除。靡:倒下。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措词严肃。辞(词),措词,严,严肃。

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为主要的,缺点次要。瑜,美玉。

瑕瑜互见: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

怀瑾握玉:瑾,美玉。

引而不发:射箭时拉开了却不把箭放出去。比喻善于引导和控制。引,牵引。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毫,细毛。

权宜之计:暂时适宜的对策办法。权宜:适时适用。

权衡利弊:衡量考虑得失和好坏。权衡:秤砣和秤杆。

措手不及:临时来不及应付。措,安排,处置。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排,处置。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

受惠无穷:得到了极大的好处,恩惠。惠,恩惠。

多蒙惠欣:惠欣,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休戚:欢乐与忧愁,泛指有利与不利的遭遇。

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生息,生活,生存。

聊以:聊:姑且。

聊生于无:比完全没有好一点。聊,略微。

无聊之至:没有意义,非常使人讨厌。至:极,最。

雷霆万钧:比喻威力或怒气非常大。

舍本逐末:放弃主要的、根本的,而只追求次要的、枝节的。比喻不顾根本重要问题,而只注意末节不重要之事。逐:放弃。

久而弥笃:随时间的长久感情愈来愈深厚。弥:遍、包括。笃:深厚。

要言不烦:形容说话扼要,一点不琐碎罗嗦。要:切要。言:言说。

遒劲有力:强健有力,多指书画运笔。遒劲:刚健。

甘之如饴:把它看的像糖一样甜。比喻乐意从事某种辛苦工作,勇于牺牲。饴:麦芽糖浆。

桀骜不驯:指性情暴烈,不服管教。用以表示一个人性情凶暴、不服管束。桀骜:性情暴烈,倔强。

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还有一定道理,多用以表示不可过分责备非议,不可全盘否定。非:责备非议。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很远,用以表示差别极大。迥:远。

文过饰非:用假话掩饰过失。用能表示以虚伪的手段掩饰错误。文:掩饰。过,错误。

犒赏三军:本谓以酒宴饷三军,引申为酬赏劳绩的通称。犒:犒赏。

切中肯綮:比喻切中要害、最重要的地方。肯綮:指筋结合的地方。

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用以形容遭受毒打,伤势很重。鳞:鱼鳞。

素昧平生:一向不了解,用以表示不相识。

言简意赅:言语简练,意思完整而深刻。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赅:完整。

莅临指导:到场指导。莅临:亲自到场。

摇拽多姿:摆荡得多种姿态。摇拽:摆荡。

缄口不语:闭口不言。缄:闭着。

觥筹交错:用以形容相聚宴饮的欢乐。觥:古代酒器。筹:饮酒时记数行令的筹码。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的目标。骛:马快跑。("骛"同"务")

潜移默化:泛指人的思想和性格受到环境或别人的感染,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潜:隐藏,不露在表面,默不出声,默默地。

残渣余孽:比喻被推翻的政权中遗留下来的分子和社会渣滓。孽:,一般用以指代坏人。

弱不禁风:身体瘦弱得禁不住风吹。用以形容体质衰弱。

挟嫌报复:怀着宿怨怀恨报复。挟:怀着。嫌:宿怨。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极,尽。

春风骀荡:春天的风使人舒畅。骀:使。

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由职务范围去上理别人所管的事,俎zu(三声)音组,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器具。庖pao(二声)音疱,厨师。

党同伐异: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党:偏袒。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秽:肮脏。

不刊之论:指正确不可修改的言论。刊:删除,修改。

否极泰来:否,恶运。泰,好运。恶运结束了,好运到来。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匪:非、不是。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绸:缠绕。缪:mou(二声)音谋。

食不果腹:食物吃不饱肚子。

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后称为墨守为"墨守"

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凌:欺压。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刚健质朴:(性格、风格、姿态等)坚强有力,朴实,不矫饰。刚:坚强。健:强健。

始终不渝: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渝:变。

聒噪不休:声音杂乱,吵闹无休止。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以偏概全:用一方面概括全部。概:概括。

运筹帷幄:指拟订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帷幄:古时军中帐幕。

针砭时弊: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病,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改正。针砭:古时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徇私舞弊:为了私利而用欺骗的方式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

喧宾夺主:客人的声音比主人的还要大。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海市蜃楼:传说蜃能吐气形成楼台城观,后比喻虚无飘渺的事物。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瞠(cheng):瞪着眼睛看。

弥天大谎:极大的谎话。弥:满,遍。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简:使简单,简化。政:国家某一部门主管业务。

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听起来使人感到或感觉有兴趣。娓: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不事稼穑:不从事家业劳动。稼穑:(音:色)种植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毛:象毛的东西,指植物。

争妍斗艳:形容百花盛开,竞相逞美。妍:美丽。

驰名中外:声名传播很远。驰:传播。

疾风暴雨:迅猛的暴风雨。常形容声势浩大,来势凶猛。疾风:猛烈的风。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理得:理由充足,合乎道理。

无足称道:没有值得称赞的。称道:称述,称赞。

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

坚贞不屈:坚定而有节操,决不屈服,贞:有节操。

临危不苟:面临危难并不苟且偷生。苟:苟且偷生。

不遗余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往有来,一点儿也不保留。

残羹冷炙:指吃剩下的菜汤和饭食。羹:糊伏食物。炙:烤熟的肉。

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牵挂着。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瘁:过度劳累。

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滥:失实。

贻笑天下:让天下人见笑。贻:遗留。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指柢柱山(在三门峡)。

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犹,如同。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胜,指风景或文章等。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亡。恤,担忧。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斩,砍。

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刻,片刻。

素不相识:一向不相识。素,一向。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夷,平安。

令人发指: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忠心耿耿:形容非常忠诚。耿耿,忠诚的样子。

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时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披,拨开。棘,指山野上丛生的多刺植物。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

荒诞不经:极其荒唐,不合情理。经,正常。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又小心谨慎。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变成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就遇见了。指意外碰见。期,约定日期。

饱经沧桑:形容经过许多艰苦困难。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扑朔迷离:原意是说把兔子捏住耳朵提起来,雄的脚乱踢,雌的眼半闭,但在地上跑进就分不出雌雄了。后以"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从谏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谏,好的意见。

国泰民安:形容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泰,太平。指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天网恢恢:天道像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大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见于{老子};恢恢:形容非常广大。)

仗义执言:为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执,坚持。

息事宁人:指调解纠份,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息,平息。宁,安定。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老态龙钟:年老体衰而行动迟钝。

谆谆告诫:恳切耐心的劝告。谆谆:教诲时恳切的样子。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众人的称赞和支持。哗:浮夸。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致:尽,极。志;心志。

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采用另外的方法。蹊径:人行的小路。

废寝忘食:不睡觉,忘记了吃饭。对某一种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和吃饭都顾不上。

浮想联翩:许多联想出来的事物不断涌现。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脍炙人口:脍炙为所嗜好,谓诗文等受人赞美传诵的。脍:切细的肉。炙:烤肉。

委曲求全:曲意迁就,以求事成。委曲:曲身折节。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制:制定。宜: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