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贼难防的前面一句是什么?-家贼难防的前面一句是什么
1.趣谈金熙宗:为何从励精图治变成狂魔?其中隐藏怎样玄机
2.防什么什么防的成语?
3.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吗?
4.五代十国有多乱?揭秘形成五代十国乱象的真正原因
趣谈金熙宗:为何从励精图治变成狂魔?其中隐藏怎样玄机
撰文/刘念尔 金熙宗又叫完颜合喇,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嫡长子的嫡长孙,顺理成章的由他继承大统,幸运与不幸总是并存的,完颜合喇幼年时,父亲就了,由大伯完颜宗干收养。宗干是阿骨打的大儿子,因为不是嫡子是庶出,不符合继承皇位的身份,被封为辽王。这位辽王是金国历史上很著名的政治家,他无心皇位的争夺,却总能以大哥的身份摆平各大家族的相互争斗,还推动了女真向汉文明发展。 金熙宗塑像 金熙宗自幼随辽国进士韩昉学习汉文经史,诗词歌赋,完颜合喇(金熙宗)特别喜欢学习汉文化,史书中对完颜合喇(金熙宗)的教育成果评价很高。 完颜合喇度在辽王府里度过了,他充满汉文化的童年和少年。在辽王家里还有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少年,和他一样接受着汉文化的教育。这就是完颜亮,辽王的小儿子,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他们有一样的爱好,情同手足。完颜合喇和完颜亮都是太祖的孙子,关系比亲兄弟还要亲,如果说完颜合喇是个才华横溢的少年,那完颜亮也丝毫不逊色于他。可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让完颜亮有了无限的遐想和野心。只是他的野心在合喇成为皇帝之后暂时压制了下来。 完颜合喇(金熙宗)可以说是一位有志向和梦想的青年,他学习汉文化,他想从汉文化中学习治国之道,经常阅读史书和古集。 16岁的完颜合喇登基做了大金国第三位皇帝,在他登基后对金国内部进行了改革,仿照辽、宋的制度,设立了太师、太傅、太保、尚书、中书、门下等官员。又效仿南宋的官服和礼仪制度,同一年还颁布了女真小字,女真小字作为官方文字用了近百年。也算是金熙宗为金国做出的一点贡献。 金国地图 他发现朝廷充满了相互算计、利用、陷害,稍有不慎就可能身首异处,根本不像他想的那样简单。至亲之人为了争夺权利,都各怀鬼胎,为了手中的权力可以不惜一切的至对方于地。完颜合喇(金熙宗)在这个权利中心,感受不到一点亲情,身边那些为了权利勾心斗角的人,让金熙宗看清楚了高处不胜寒的无奈。他把全部的心思全放在治理国家上,在金熙宗大刀阔斧的改革朝廷制度的时候,完颜亮也从一个懵懂少年平步青云,升为了宰相,那是的完颜亮才25岁。就在这改革了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事扭转历了史的走向。假如不发生这件事可能今天的金熙宗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 完颜合喇虽然少年时就继位,但时光已逝十来年过去了,却没有继承人,直到24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在这个时代24岁生孩子还是太早了,可在古代这已经是很严重的事情了,所以金熙宗非常重视这个孩子,在孩子降生的第五天,金熙宗就上太庙祭祀祖宗,宣布大赦天下。这是建立金国以来第二次大赦天下。 可以看出身为父亲的金熙宗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孩子刚满月,就被封为太子。可惜,天不遂人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儿子,仅仅活了不到十个月,就离金熙宗而去。可能因为对这个儿子太期待了,失去儿子打击太大,从这以后,金熙宗就变了一个人,再也看不见那个有些诗情画意的完颜合喇,只有一个酒鬼。 每天只有喝酒,也许只有喝醉才能让他不去想失去儿子的心痛吧!金熙宗性格大变,他的心已经扭曲。导致他喝醉的时候,每次吃饭都要喝酒,每次喝酒必醉,喝醉就会发疯,可能已经成了他释放压力不满的出口,他嗜酒如命,将自己的心酸与愤懑都寄托在酒里。俗话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喝醉后的金熙宗心理更加压抑,他没有了远大的抱负和精神寄托,在酒精的麻醉下金熙宗心理最终发生扭曲变态。 皇统八年四月,金上京发生了天灾,暴雨大风,雷电击中了宫殿起了火,百姓也伤很多,灾情严重,金熙宗以为是自己德行有失,上天惩罚,有些害怕了,所以命大学士张钧写一份大赦天下的诏书,外加检讨一下自己,诏书一下达,就有人上奏给金熙宗说是故意诋毁攻击皇上,金熙宗听了非常气氛,根本不给别人解释的机会就下令处了张大学士,可还没等刽子手动手,金熙宗就自己上去把人砍了,文武百官心里都在想皇上真的疯了,人人自危。 大学士因为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了,的何其冤枉,可皇帝的怒气还没有消,他还在查是是何人主使的可能真是喝酒喝坏了脑子,忘了命令是自己下的,但是有心人利用了这点,奏报说幕后指使者是完颜亮,完颜亮就这样无缘无故的被冤枉了,被金熙宗给发配到偏远地方做个地方官,日子并没有平静的过多久皇帝就又开始了,这一次是因为金熙宗一直想把国都迁到北京,随着金国领土南移,远在东北的上京已经不适合做京都了。 但是很多以前的保守势力不希望迁都,所以联合了一些反对迁都的大臣去找了皇后,希望皇后可以和皇上说说,皇后刚一开口,没想到皇上就勃然大怒,说妇人不可干政,金熙宗一怒之下下令杀了好几位大臣,还无缘无故的打了大将军完颜秉德,完颜秉德无故打,心里很愤恨,埋下了日后弑君篡位的导火线。 很奇怪的是,之后皇帝还生了完颜秉德的官,还连生好几级,还当了宰相,皇帝就是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根本不懂得知人善用,对人性缺乏最起码的认知,对自己也没有自控力,不知道身为武将的完颜秉德,怎么可以接受这种屈辱,他想找朋友说说,这一找就出现了志同道合的人,就是驸马唐括辨和完颜乌带。 同一时间完颜亮在偏远的地方的一个小衙门里真在和一个人聊天,这个人叫萧裕,是个辽朝贵族后裔。完颜亮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心里的失落是不言而喻的,心情自然好不了,萧裕安慰他说,辽王德高望重,又是太祖长子,无论是天意还是民心都是众望所归,诚有志举大事,我会竭尽全力。 萧裕的话让完颜亮心里一震,说不明的兴奋激动,让他压抑下的野心重新生根发芽,在心里迅速的长大,辽王宗干虽然不是太祖的嫡子,可毕竟是太祖儿子中的老大,金熙宗的父亲可以继承大统,就是因为他是嫡子,辽王就是吃了庶出的亏,才没有机会继承大统。 完颜亮的野心不断膨胀,下定决心是要把金熙宗拉下台,他开始积极筹备,联络个地势力,萧裕也各处奔走游说,为以后弑君篡位奠定基础。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道圣旨就把完颜亮召回国都,完颜亮心生恐惧,毕竟金熙宗现在是个喜怒无常的疯子,已经不是那个儒雅的少年了,回到国都,见了皇帝他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是金熙宗后悔自己太冲动,对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处理的太重,想让他官复原职,即使官复原职了,心中野心的种子已经发芽生根了,不可能在拔除或压制下去。 完颜亮刚从皇宫回到家,就有好几个人来拜见,就是完颜秉德、驸马还有完颜乌带,大家一开口讨论,就一拍即合,废除皇帝在立新君,完颜亮问,新君立谁?驸马说了好几位人选,完颜亮只问那下一位呢?驸马也是个聪明人,想就知道怎么回事?完颜亮说:舍我其谁!从这以后就开始了一个政治阴谋,他们经常在驸马府聚会密谋。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的来往过密,被人发现,禀报给了皇上,金熙宗马上召见了驸马,驸马接到传诏吓的心惊胆战,不知道这个疯子皇帝会对自己做什么,这次驸马很幸运,他说他们只是普通的朋友聚会,可能金熙宗是心情好尽然没有杀了驸马,就是打了一顿板子,皮开肉绽,驸马对金熙宗的恨意无以复加,时光过的很快一晃就年底了。 皇统九年正月十六是完颜亮的生日,金熙宗为了表达对完颜亮的关爱,还派人送去礼物祝寿,这个人就是后来打开寝殿大门领人进入寝殿弑君的人大兴国。皇后知道完颜亮生日也送了礼物,这样皇帝很不高兴,皇帝生气就有人要倒霉了,这次这个发霉蛋就是大兴国,无缘无故的成了皇帝的撒气桶,被打了一百大板, 这件事在大兴国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接着来皇帝又大开杀戒了,杀了自己的亲弟弟完颜胜,他又把弟弟的妃子全都收入后宫,可不知道这件事触动了金熙宗的哪根神经,又让他动杀机,这次他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皇后,「 ”悼后”! 可没过几天金熙宗又杀了去弟弟的两个儿子,把他们的家产全部给了完颜亮,完颜亮收到了这份礼物,让他心惊胆战更加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皇帝又会发疯,谁也不知道发了疯的皇帝下一个要杀的人是谁,也许就是自己,这样每个人都如惊弓之鸟,活的小心翼翼,深怕说错一句话下一个的人就是自己。 就在 所有人都心惊胆战不知道明天的会是谁的时候,金熙宗去打猎了,可就在打猎的同时,又下了一道圣旨,杀了他的三个妃子,这样血腥的生活仍然在持续着,就在金熙宗喝酒的时候又杀了一个陪伴他的妃子。 整个朝廷乃至整个国家都处在这总血腥之中人人自危,金熙宗不知道的是,他正在用无辜人的鲜血来为完颜亮的野心奠定基础。就在此时,完颜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他要进去皇宫必须得有内应,他就开始物色人选,他看中了一个叫徒单阿里出虎的侍卫,完颜亮为了拉阿里出虎入伙,就找到他说要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儿子,阿里出虎高兴极了,兴奋的不得了,完颜亮看在眼里,就把想要除掉皇帝的事和他说了,没想到的是阿里出虎竟然一口答应了,还帮完颜亮找了另一个人侍卫仆散师恭。 完颜亮本就对仆散师恭有恩,这次能帮到完颜亮能报恩,仆散师恭更是义无反顾,完颜亮有找到了大兴国,不不出意料大兴国也是一口答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就等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 1149年十二月初九,夜空一片寂静,大地上,漆黑一片,白雪皑皑。六个人影,踩着雪,匆忙的走向的皇宫。走在最前面的人就是武将完颜秉德,紧跟着他的是驸马唐括辩,驸马后面的是完颜乌带,跟着的叫李老僧,这是他的名字不不要误会他不是和尚,他就是大兴国的岳父,在他后面是个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小伙子,他就完颜亮,当朝宰相,最后一个人叫徒单贞他是完颜亮的妹夫。 注定这不是一个平凡的黑夜,因为过了今晚皇帝在不是完颜合喇(金熙宗)了。夜里皇城侍卫看见是驸马来了,也没想太多,就给打开了大门。凭借着驸马这张通行证,这几个人顺利的通过了第一道大门。等他们走到皇宫大门前时,被两个侍卫发现了。可是这两个侍卫竟然没有阻拦,就把皇宫大门就这样给打开了,还跟进去了。这两个侍卫名字叫徒单阿里出虎和仆散师恭。就这样,这几个人变顺利的进入了皇宫。几个人很快就来到了金熙宗的寝殿外面。就在这时候,又有一个侍卫发现了他们,刚想询问,驸马就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一刀下去就再没有了声音,这时又出现了一个人,领着他们进入了金熙宗的寝殿。这个人就是大兴国,专门伺候金熙宗的。进去之后,他还站在门口大声的说: 皇帝召见宰相大人,金熙宗就在里面睡觉,他就敢假传圣旨,胆量着实够大。 刚说完,几个人就一拥而入,可能是因为声音太大了,把金熙宗从梦中吵醒了,他忙去摸枕头下的刀,可刀却不见了,他马上就清醒了,在他酗酒后少有这么清醒的时刻,没想到的这竟是他生命最后时刻的清醒,日防夜防家贼难防,那个领人进来的大兴国,早对金熙宗心怀恨意,早把金熙宗枕头底下的刀给拿走了。 就在金熙宗慌乱找不到刀的时候,后加入的那两个侍卫已经拔出刀砍向他,后进来的完颜亮,怕金熙宗没,又狠狠的补了好几刀,结束了这场弑君篡位的行动,史书对这次弑君篡位记载的很详细,详细的如同今天的**一样,从每个动作到金熙宗身上喷溅出的血,喷溅在这群弑君篡位的乱臣贼子的身上和脸上的形态都有详细的记载。就这样一个年轻皇帝驾崩了,31岁的金熙宗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短暂又暴虐的一生,金熙宗如游戏终于让他众叛亲离?身边的人都背叛了他? 查阅了很多史书古集,结果更加困惑,所有记载着这位皇帝的资料中都对这位皇帝的作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由此也让人从历史中要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严肃性。
防什么什么防的成语?
问题一:防什么防什么的成语 5分 思患预防
怯防勇战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家贼难防
积谷防饥
防意如城
防微虑远
防微杜渐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患未然
防不胜防
防不及防
杜隙防微
杜微慎防
杜渐防微
杜渐防萌
猝不及防
暗箭难防
问题二:防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防患未然、
防患于未然、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微杜渐、
防心摄行、
防芽遏萌、
防微虑远、
防意如城、
防祸于未然
问题三:防什么什么防成语 防不及防 防:防备。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防不胜防 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问题四:防什么杜什么的成语 防微杜渐
拼音fáng wēi dù jiàn
出处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 晋?韦j《启谏冉闵》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后汉书?丁鸿传》
释义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事前预防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防患未然
相反词养痈遗患
成语故事汉和帝刘肇即位后,窦太后掌权,她的哥哥窦宪被封为武阳侯,权力越来越大。丁鸿直言不讳地对刘肇说大将军武阳侯窦宪仪仗太后的势力,包揽朝政,这是朝廷的隐患要及时清除。汉和帝采纳了丁鸿的意见,罢免了窦宪等人的官职
成语示列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 《元史?张桢传》
其它使用
◎ 所以,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事当前要加强预见性,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工作做细,特别是要把每一位工作对象的思想心理状况摸透对有可能与集体的决策意见不一致的成员,以非公开的方式,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以免他们把自己的不同观点公开表达出去,影响大局,并增强以后工作的难度。
◎ 厂党委非常重视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连负责生产的厂长胡明华同志都下力量抓这件事,而且深有体会地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只有使每个职工都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时,厂里定出的规章制度才能自觉地去遵守,只有对可能滋长的资产阶级思想防微杜渐,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新人。
◎ 所以,可能会造成国内一种有意’回避’的心理,觉得在’防微杜渐’上先缓一缓。
问题五:防什么什么防的成语有 防不胜防 [fáng bù shèng fáng]
基本释义
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出 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七回:“这种小人;真是防不胜防。”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猝不及防 突如其来
反义词
万无一失 料事如神
问题六:防什么什么防的成语 防不胜防
形容要防备的太多,以致防备不过来
防患未萌
防止祸患于未发生之前
防患未然
见“防患於未然”
防患于未然
见“防患於未然”
防患於未然
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语本《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防祸于未然
见“防祸於未然”
防祸於未然
防止祸患于萌发之前
防萌杜渐
问题七:防的成语有哪些 防微杜衅、
攻疾防患、
以防万一、
防微杜渐、
防心摄行、
思患预防、
猝不及防、
杜渐防萌、
怯防勇战、
慎防杜渐、
曲为之防、
防芽遏萌、
家贼难防、
防不及防、
防意如城、
遏渐防萌、
防微虑远、
以防不测、
养儿防老、
避瓜防李、
防萌杜渐、
以防未然、
杜隙防微、
桑土之防、
骤不及防、
防患未萌、
防患未然、
积谷防饥、
暗箭难防、
杜微慎防
望采纳
问题八:防什么防什么防什么的成语 防不胜防形容要防备的太多,以致防备不过来防患未萌防止祸患于未发生之前防患未然见“防患於未然” 防患于未然见“防患於未然” 防患於未然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语本《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防祸于未然见“防祸於未然” 防祸於未然防止祸患于萌发之前防萌杜渐犹言防微杜渐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刚萌发时,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防微杜衅犹言防微杜渐防心摄行谓防止杂念和注意言行防意如城谓遏止私欲,如守城防敌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吗?
不管是不是自己人这种事情最好就不要再追究了,即便你追究下去也没有什么结果。钱是不认人的,你叫它它也不会答应。我觉得你公公的做法还是有道理的,都是自家人,即便是自己人拿的也应该给人家留点改正的机会。再者,也不至于伤了情面毁了一团和气。自己心知肚明就行了,以后多留神就是了。钱是身外之物,“信”字比钱更有价值。我也说个我小时候的经历吧,10多年在我小学4年级的时候,班里流行看“七龙珠”的漫画,当时这书一套还是蛮贵的,我也比较爱惜。突然有一天,我放学的时候原本带了10本书,结果只剩下7本。当时自己一天都抱着书看,借了的人家也还了回来,不可能丢了阿?当时就特怀疑我的一个同学XX。第二天,只带了5本书来学校,其他同学也带了几本书,到了中午人都走了,只有我怀疑的那个同学迟迟不走,我就和那几个带书的同学趴在教室的后门缝看,结果那个XX就拿了我们几个人的书,然后卷在衣服里走出教室。我们当时就上去质问他为什么拿我们的书?结果他理直气壮的说那是他自己带的。我们叫把老师叫来了,然后翻出书来看,我头天在所有我的书里第70多页的地方写了自己的名字。其他人的首页写名字的地方都被XX撕掉了。当然我的名字证明了书就是我的,那几本丢的书几天后到XX他家也还了回来。过了些日子,有一次我们当面叫他小偷,班主任老师却斥责了我们几个,过了多年这件事我也想不通。上了初中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偷了人家的几张贺年卡,被那个摊主当面抓到了,当时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也在旁边,当时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虽然朋友们也都没说什么,这件事却让我记忆犹新。那次可能是我唯一的一次偷东西,有幸的事虽然这件事没有闹大,在我的生活中平静的消逝了,我却不断地用这件事来警醒自己。如今又隔了多年,我学了很多的东西,学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我才渐渐的明白了,当时小学班主任对XX同学的宽容以及对我们后来行为的斥责。想想如果,小偷这个名字在同学中传开,那个偷我们书的人可能就没有机会改正了。这种仁慈,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博爱。多年以后我丢过笔记本电脑,自行车……并不代表我不恨偷东西的人,也并不代表他们将来不会为自己的卑劣行为付出代价,我只是想从自己的角度去学会宽容,给他们一次机会,也同时反省自己的疏忽大意。当然,现在的成年人可能不会因为一点点感动就会改变什么,狗改不了的人很多,社会也有法律去制裁他们。如果你不能宽容他们,那么找到有力的证据去制裁他们就可以了,不过对于身边的人来说,你的一把刀割开的是2个世界!想想清楚在作决定~~~
满意请采纳
五代十国有多乱?揭秘形成五代十国乱象的真正原因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期,五代是唐朝灭亡后又在中原建立的五个朝代,而十国是同时期在全国内被割据的十个政权。五代十国虽然只持续了70多年的时间,但却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不小的伤害,战轮、饥饿接踵而来,乱世下百姓是最痛苦的。实际上在五代十国以前,还曾出现过一个分裂期就是两晋十六国,这两个混乱时代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就说来话长了。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之一,五代十国以其混乱无序而闻名于后世。
五代之前,盛唐以其统一的辽阔疆域和强盛国力而闻名于世。即便到了今天,外国的华人聚集区也被称为唐人街,足见唐朝大一统时期的荣耀辉煌。
▲盛唐统一的疆域图
然而自唐朝之后,中原大地上硝烟四起,各个政权起起落落,如同走马灯般换个不停,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场,被后世称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区,还有诸多林立的小国,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国,则被后世史学家们统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割图
同为乱世,春秋战国的五霸七雄们虽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战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礼,保一方百姓安定。
而五代十国时期则是烽火连天,一派混乱无序的景象—政权更迭频繁,大国勾心斗角,小国朝不保夕。
一、藩镇割据埋祸根
五代十国如此混乱局面的形成,由很多复杂的因素导致,然而追根溯源,则是唐代藩镇割据埋下的祸根。
《旧唐书》记载,藩镇亦称方镇,由节度使掌管军政大权,是天宝年间唐玄宗为防止异族来犯所设立。玄宗时期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称为天宝十节度。
▲唐朝藩镇割据形势图
然而设立藩镇固然能抵御外敌,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因为各个节度使掌管一方军政大权,若是中央朝廷没有管制的能力,则是养虎为患,遗祸无穷,导致节度使据地自专各自为政,肆意破坏法度的情形层出不穷。
自唐中期开始,节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财政权,渐渐形成了可以与中央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甚至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
譬如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发动叛乱。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躲避。
▲安史之乱
即使后来叛乱被平息,皇帝重回宝座,但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唐朝后期,各个节度使阳奉阴违,虽然没有公然发动叛乱,但都在自己辖区内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无力管辖,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无力。
若是说藩镇割据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么黄巢起义便是这一局面形成的最终导火索。
公元878年,继王仙芝领导的起义失败后,黄巢组织农民发动了唐末声势最浩大的一场农民起义。虽然这场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它成了压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黄巢起义路线图
史书有言: 唐代自从唐肃宗以来,藩镇遍布,久成分裂之势,然而中央政府犹有表面上的名分。黄巢起事后则情形骤然改变。
在黄巢起义之后,唐王朝再也无力维持名义上的统治,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王: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后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自立为帝,建立后唐……五代十国战乱不休的局面开始形成。
著名历史学教授张国刚曾说:五代的历史,仍然明显地受到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政权,与唐末的各个藩镇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五代十国祸乱不休的根源便是的唐末的藩镇割据。
二、异族为祸中原乱
中国历史上有句话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按照今人的看法,此语有些过于偏激,毕竟人的好坏善恶与种族无关,不能一棒子打到一堆人。
然而古往今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局势若是有外族的插手,则必然会增加许多纷乱争斗。与之相同,五代十国时期之所以如此混乱,与众多外来异族的参与干涉难脱干系。
正所谓内争必有外患,强盛一时的唐王朝忽然之间分崩离析,必然引来许多异族的虎视眈眈:西有吐蕃,南有南诏百越,而北方的契丹族则是异族里最为强大的一个。
▲契丹铁骑
唐中期时,契丹曾和安禄山交过几次手,虽有过几次胜仗,但苦于唐朝强盛的国力,契丹始终被御于国门外。
而到了唐末,前面说过,各地节度使各自为政,唐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契丹开始蠢蠢欲动,希望借着各藩镇混战之际能谋得些渔翁之利。
在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首领后,契丹战士们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南下掠夺一番。然而阻隔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道天堑,那就是幽州。
幽州古称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一带。由于中间有太行山、阴山等山脉阻隔,加上唐朝时期的加固,幽州可以说是抵御外敌的一道坚实堡垒。有幽州阻挡,契丹族想要南下掠夺,也只是痴人说梦。
▲割让燕云十六州后的形势图
然而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卖国贼的存在让这一切成了现实。后晋皇帝石敬瑭不顾廉耻自称“儿皇帝”,亲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致使契丹铁骑可以毫无阻碍的越过幽州,奔驰南下,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
除了契丹吐蕃等族,五代十国时期还有诸多少数民族登上中原大舞台。譬如羌族、匈奴、鲜卑、柔然、沙坨等。
▲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分布图
在今天看来,这些曾经的异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在当时汉夷分明的情况下,这些进军中原的少数民族像是倒进油锅里的一盆水,让原本就动荡不安的中原之地变得更加沸腾。
三、礼乐崩坏尚武力
《三国演义》里刘备认为天下祸乱的根源在于人心丧乱,欲取天下必要先取人心。刘皇叔虽然权谋武艺并不过人,然而这番想法却是十分有理。
中国历史几千年,历经商周至明清等诸多封建王朝,历朝历代所真正奉行的并非法律条文,而是礼仪道德。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等诸多法典条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传统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来,经过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道德便是历朝历代维护统治所奉行的正统思想。
然而帝王们大肆推崇三纲五常、君权神授这些思想道德伦理,并非真正相信这些,只是为了借此用作维护统治控制思想的政策。
说白了,在封建农业社会,只要广大的下层农民们要听话守规矩,好好种地干活,自然国泰民安,息止。而让这些农民听话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接受道德伦理的约束,即要尊长,侍父奉君。
细观历史上的诸多盛世譬如文景、开元、康乾等等,其繁荣兴盛都离不开思想上的统一。
▲清朝康乾盛世图
而道德崩坏,思想的多元则是乱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末年,礼乐崩坏,宗法不复,百家思想争鸣,迎来了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汉末分三国,传统儒学被挑战,佛学兴起,玄学道教的老庄思想占主导,使得魏晋南北朝纷乱数百年。
与以上两个乱世相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也与思想文化有关。然而所不同的是,春秋战国与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化的,各种学说虽然冲突不断,但却是欣欣向荣。而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却是极度衰弱,与之相对的,是对武力军事的崇拜。
欧阳修曾说:“五代是干戈不息、乱贼横行的世道,礼崩乐坏,三纲五常灭绝,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尽了。”
五代时期各个政权的统治者们不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不明礼乐,轻视文人。他们在意的是武力,是军事。
《旧五代史·史弘肇传》里记载,当时人们认为平定祸乱,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剑拼杀,文人的礼仪教化不管用。正是这种传自少数民族的尚武风气盛行,让五代十国的中原秩序混乱,战乱不休。
因为五代时期尚武风气太重,宋朝建立后大改风气,重文轻武,武官受文官节制。这导致了宋朝军队积弱,战斗力低下,最终被蒙古骑兵所灭。极度尚武或是崇文都是极端,治国安民都不可取。
四、纷争缭乱蕴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十分混乱,乱到史学家们也很少去专门研究。因而对五代历史的介绍大多附在隋唐史之后,往往是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缺少系统的介绍
其实五代虽乱,却是乱中有变。各个政权混乱地彼此攻伐间包含着社会结构的大变革。所谓不破不立,在这一场旷世少有的大纷乱之后,迎来的是宋元明清几个世纪的辉煌。
作者: 历史大叔 编辑: Thomas (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