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2.心无挂碍下一句是什么?

3.如何理解「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4.心经里面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什么意思?

5.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什么意思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净空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真实圆满本师释迦摩尼佛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真实圆满本师释迦摩尼佛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真实圆满本师释迦摩尼佛

这么经典的经典,我要如何才能表达出您的无限可能呢?细思之下就从读诵开始吧!

诵读停顿节奏: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诵经释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小闍简释:

在空性智慧参与洞穿事件的发生发展消亡殆尽的过程中.....

所有一切未定义曾定义已定义的微细或可观察可享受到的形式事件或物质事件

皆由眼耳鼻舌身意器官功能完成相对应的颜色、声音、香臭、味道、冷热定义的结果,当消亡殆尽出现,眼耳鼻舌身意失去定义的目标。

相对应的颜色、声音、香臭、味道、冷热,也同时消亡不再存在

这个过程称为“法或像的呈现过程"。

没有了眼睛所观察到的,思维意识也就不能进行定义。

这些已消亡不存在如果继续被承认并延续下去,称为无明。

在空性智慧的正见洞见过程中,没有无明,无明同时也是不存在的。

甚至生命的老与都是不成立的,老和不成立,就没有生命的尽头可以成立。

依靠空性智慧正见洞见的缘故,心没有牵挂和障碍,没有牵挂和障碍的缘故,没有恐怖,短暂停留相对的错误认知定义的物质事件,属于虚假颠倒不正确的欲求梦想,远离或不曾进驻心里,所有的认知定义全部都会彻底消失。这个过程称为“法像究竟并涅槃”!

心无挂碍下一句是什么?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句为“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分段贯释:

凡夫与佛,体本不二,凡夫为因心,佛菩萨为果德,但果德亦由因而来,未有不修而能证得者也,第不可执取于有修有得有证而已。然若误执以为无修无得无证者,则凡夫可以不修,任其自成为佛,天下宁有此理?若执以为有修有得有证,则未明本来,法不能空,终不得究竟也。

惟有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得自在,既不著于有修有得有证,亦不著于无修无得无证,诸法空净,心无挂碍矣,非不挂也,挂而无碍也。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梦想为果,一切不有,乃名究竟涅槃,究竟涅槃者佛也。

明知诸法空相,无智亦无得,然终非断灭,得此不可得者,即无上菩提也。菩提非有,不可得故,菩提非空,不断灭故,以不可得之真如体性而有恒沙妙用在焉。自性本不生灭,而自性能生万法焉。

三世诸佛者,无去来也,同此果德圆成者,必依于般若修也,修至一切空净,方名波罗蜜多也。经内一切字,皆字,无字,无挂碍字,究竟字,与深字,前后互相呼应,以表德之至也。

以上五分,为前半部心经,所以表无实者,然皆在功用地,尚可言说者而说,由有而转空。下二分为下半部,所以表无虚者,已离功用地,非可言说者而说,复由空而转有,合表无实无虚之义,即如来诸法如义之意耳。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 Praj?āpāramitā H?daya。藏文: 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

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参考资料: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百度百科

如何理解「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心无挂碍:是指成就了菩提之果,明白了万法即是一念,明白所求的心,当下就是一种烦恼。当明白不生不灭之法,我们对生老病的恐惧就能放下;除非你是为了教化众生,你有必要长久住世,否则生命可以置之度外。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不要仅仅理解为烦恼没有了,连菩提都没有了,菩提、烦恼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一种执著,但是执著与解脱知见分开后,自知解脱,但是不执著这种解脱,因此「无有恐怖」,是没有恐怖,也没有欢喜,这种欢喜是凡夫的情执。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梦想就是烦恼习气,断除了颠倒梦想,就断除了菩提涅槃,颠倒梦想当下即是菩提涅槃,都是我们自己的妄念,成佛成菩萨不在于你断除不断除,只在于你是否懂得烦恼习气,能否自在把握、转换烦恼习气。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关键是明心见性,当下得解脱知见。

究竟涅槃:小乘人认为证得一个人我空,再也不在六道轮回,再也不现肉团身这种分段生,证得那个自在的第七识,他认为就是究竟涅槃;那么通教乃至别教认为破相归性,破除了一切所有之相,证入那个空如来藏,认为就是究竟涅槃。那么圆教对「涅槃」的含义是从四种角度来分别解释:一者,自性清净涅槃。二者,有余依涅槃。三者,无余依涅槃。四者,无住涅槃。

心经里面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什么意思?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所得故。此句总结前面所说,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修学的方法四谛十二因缘,智与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万缘放下,妄情尽了,真就显了。挂碍即牵挂,有我执起烦恼障,烦恼障障性,心不清净,不自在,不解脱,造业轮转。有法执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达性相,纵然断了见思,出三界,因有法执,也只能屈属于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盘谓之碍。一切众生错认了四大、六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执著我见我所,于是才有六道轮回。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慧,即依般若波罗蜜多,看清楚事实,心中无有障碍,不再有妄想执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功夫又进一层。世间人最大的恐怖是生,远离恐怖即是了断生出三界。

生轮回之由来,一切经论中说之最详。确因迷惑颠倒,造善恶因,感得三界果报。凡夫不知此事实真相,恐怖心时时刻刻萦怀于心中。华严说恐怖有十八种之多,不必一一细表,般若经中说的很明白,离开我法二执即无有恐怖。远离颠倒,颠倒是无明、是错乱。经中说四种颠倒,常乐我净。凡夫不知世间无常,亦不知世间的乐是苦因。贪图乐受自然生起三毒烦恼。乐不如苦,佛教我们以苦为师,在苦闷时,易于警觉,时刻想出离。若迷在爱欲中,愈迷愈深,难以自拔。凡夫执著身体为我,不知其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凡夫身心都是污染,自己并不觉得。现在人心污染比从前不知道严重多少倍,心中充满人我是非,贪嗔痴慢,此之谓颠倒。

梦境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其根源是五蕴,色蕴是坚固的妄想,受蕴是虚明的妄想,想蕴是融通的妄想,行蕴是幽隐的妄想,识蕴是颠倒的妄想。楞严卷十中说的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梦,梦的现象亦有种种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梦。另一种是无始习气,也有鬼神来托梦的。

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盘,究竟是圆满佛果所证,菩萨虽不圆满而能分证。涅盘是梵语,最常见的翻作灭,四谛中苦集灭道之灭。灭是灭烦恼。小乘的涅盘是灭见思烦恼,不究竟,称为‘偏真涅盘’。大乘菩萨所证,不但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也破掉几分,称为‘究竟涅盘’。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品品分证,如来果地的大涅盘不是一下子得到的。此名词又翻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见思、尘沙、无明都断了。圆是性德圆满开显了,佛说圆教初住菩萨只破一品无明,其作用即与如来果地上相仿佛。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修学方法,证入圆教初住,即可随类化身,在诸佛刹海,普度众生,可知究竟涅盘有圆寂的意思。功德圆满谓之大涅盘。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从初住到等觉位,菩萨位已圆满了。再往上去,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事实,菩萨依般若智慧能证到等觉,一切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证到无上菩提,无怪乎佛说般若二十二年。

佛法修学是戒定慧,般若是慧,常言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般若要从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经里,不在佛的言语中,亦不在思维想像中。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给我们一个启示,看经听法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识中。如不用心意识,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现前,此理很深。菩萨知道诸法空相,故能远离妄想执著,以清净心照见诸法实相,自然契入究竟涅盘。再进一步说,真正平等觉知诸法的真相,彻底究竟明了,这能明了的即是无上般若智慧。不得已说了这一个名词,其实性相之中都没有名言。不过用这些名相作一个引导,由此契入真实。故在因称它为智,在果上称它为觉。果达到极处,加一个‘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此为尊重不翻。正是无有一丝毫偏邪,等是与一切诸佛所证的平等,双照二边,转八识成四智,证法空而悟真如。真是法性,如是法相。古德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见,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心,器比作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称真如,此诸佛如来真正清净的觉悟。如此一切诸法的实相(真相)完全觉了,称之为菩提。古德有一简单解释,完全了解(证悟)契入,证得真如、实际、法性的道理,可以说证得法界事实真相,佛为其建立一个名称谓之菩提,此名相之由来。又说不可破坏,不可分别,谓之菩提。又说:法真如性,无颠倒性,亦谓之菩提。从种种解释,体会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的精义,佛是以般若而证得佛果。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证悟更难。正因其难,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作增上缘,叫我们到那里去修学圆满的般若波罗蜜多,若无圆满智慧,如何能不退转?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达到不退转,古德说的好,西方最殊胜的缘就是西方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他们关怀照顾,决定可以圆证大菩提。

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什么意思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诸大菩萨,因为照见五蕴皆空,万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会对一法有所执着,心中一丝不挂。因为这个原因,不会有得失的痛苦,对一切万有的真相了了分明,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不会产生恐怖。(按:我们凡夫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无法预知未发生的事,无法主宰自己以及身边的事物。大菩萨看破一切法不可得,万法唯心,所以不会再因为迷茫而恐怖)。照见万法的真相,看破了三界万法种种有相,皆是由于颠倒而产生的如同梦想一样的虚幻不实的东西,因此远离这种颠倒执着,达到究竟涅盘的境界,体悟到不生不灭的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