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是什么意思?

2.岐阳三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3.百二关河指的是

4.( )二( )( )的成语

5.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诗词选鉴赏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是什么意思?

百二关河的意思-百二关河

《歧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注释〕

1.岐阳:今陕西凤翔县。

2.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代文坛盟主。

3.百二关河:以二敌百的险要地方。关:指函谷关;河,指黄河。草不横:草未经车马践踏偃倒。意谓边地军备废驰,野草丛生。

4.十年句:金兴定五年(1221)元军进攻陕北,到凤翔陷落。共计十一年。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

5.岐阳句:意谓凤翔失陷,消息断绝。

6.陇水句:写当时十余万难民东迁,情形悲惨。

7.蔓:草。

8.空城:指凤翔。

9.苍苍:苍天。

10.急:怎。蚩(chī)尤:传说中兵器的始创者。这里代指元军。五兵:各种兵器,这里指发动战争。

[评析]

这首诗描写了凤翔城被蒙古军攻陷时人民流离失所和金兵横尸野草的惨状,表现了诗人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岐阳三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金朝·元好问《岐阳三首》 岐阳三首

金朝 : 元好问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地方 , 战争 , 抒怀悲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

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

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澹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著寂的空城?

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的刀兵?

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

《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边界啊,蜿蜒著伸过遥远的天山。

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

空自有华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长剑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闲!

注释

其一

[1] 公元1231年(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围岐阳(今陕西凤翔),四月城破。

从这三首诗起,以下大部分是丧乱诗。这些诗,感情真挚,言辞凄切,“悲愤从血性中流出”,因而引起了历代诗人强烈的共鸣。清人赵翼在《题元遗山集》里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指的这一类诗。

[2] 三秦:项羽灭秦,分关内地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号三秦。

[3] 偃蹇(yǎn jiǎn):傲慢,高盛。

[4]鲸鲵(ní):大鱼。此处比喻蒙古军之暴。

[5] “穷途”两句:阮籍行车“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此处是作者借此典自况。

其二

[6]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史记·高祖本纪·苏林注》)。

[7] 苍苍:天。

[8] 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赏析

第一首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诗作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阴冷、低沉、压抑的氛围:北风劲吹,强敌压境。诗人似乎看到了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也似乎更深一层看出了社稷倾危,江山难保。突骑:突人对方阵地的精锐骑兵。

“三秦形胜无古今,千里传闻果是非”。紧承上两句,诗人的这种担忧还是真的表现出来了。在一声反问中引出了自己内心的沉郁隐痛,悲愤、沉痛、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这两句是作者在得知岐阳陷落之后的构想。句中几处地方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入侵者的凶狠、残暴、野蛮,同时也流露出元好问同情老百姓,心忧国难的思想感情。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这两句直抒胸臆,悲慨沉痛,语短情长,感人肺腑。

第二首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身在南阳,却心系失陷的岐阳,写岐阳失陷,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可谓思绪悠长。“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句从“望”字生发开去,望中已知音讯断绝,望中如闻陇水呜咽,望中悬想沦陷中的岐阳,从而为下面对岐阳空城的描述作了铺垫。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这两句情感极其低沉悲痛。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元好问在本诗中加入“有情”二字,使自在生长的野蔓草也变得灵动起来,而且还注入了感情的力度,可谓力透纸背。接下来,面对夕阳残照的空城,作者呼天抢地,责问蒙古军屠城罪行。人们读后,不禁一陲魂颤。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如果说上一句的质问还比较笼统,这一句的质问就落到实处了。诗人责问上苍,痛恨蚩尤,表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极端憎恨。

第三首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面对积弱不振的现状,诗人痛苦地反思过去,回顾历史,希望从中找出重振国家的良方妙策。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这两句和前两句都是描述金朝全盛时的景况。诗人有好几处运用典故,意在说明往日的繁盛与强大。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猎猎是风吹的声音,潇潇是水流的声音,诗人连用两个象声词,极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岐阳城的荒凉与冷清,与往日的繁盛热闹人声鼎沸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创作背景 《岐阳》写于金代末年。当时金国面临的强敌是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七月成吉思汗在距离凤翔不远的今甘肃清水县病。继承汗位的窝阔台于1231年围攻岐阳,四月城破,作者时任南阳县令,闻变写《岐阳》三首。《岐阳》即写于公元1321年二月前后。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金朝·元好问《岐阳三首》

岐阳三首

金朝 : 元好问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

展开阅读全文∨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地方 , 战争 , 抒怀悲愤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宋代·李觏《忆钱塘江》

忆钱塘江

宋代 : 李觏

地方写景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唐代·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唐代 : 陈子昂

展开阅读全文∨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

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

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

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 地方 , 写景抒怀

百二关河指的是

百二关河的意思为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出自金·元好问《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此处百二关河说明了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

创作背景:

《岐阳》写于金代末年。当时金国面临的强敌是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七月成吉思汗在距离凤翔不远的今甘肃清水县病。继承汗位的窝阔台于1231年围攻岐阳,四月城破,作者时任南阳县令,闻变写《岐阳》三首。《岐阳》即写于公元1231年二月前后。

《岐阳》原文: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岐阳》

( )二( )( )的成语

不二法门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百二关河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百二关山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

百二河山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百二金瓯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百二山川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百二山河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不二之老不二:不生二心,一心一意;老:老人。指一心一意,忠心耿耿的老人或元老。

尺二秀才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尽”字的俗体“尽”字。

尺二冤家指众多的求书画者。尺二,指卷轴高度。

隔二偏三隔:偏远。比喻不按顺序,没有条理。

寡二少双寡:少。很少有第二个。形容极其突出。

合二为一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连二并三犹言接连不断。

连二赶三急忙;赶快。

器二不匮比喻东西有储备,就不怕短缺。

十二金钗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十二金牌金牌: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比喻紧急的命令。

十二万分形容程度极深。

一二其详详:详尽。逐条地说清楚。

丈二和尚(歇后语)摸不着头脑。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诗词选鉴赏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金代著名诗人、史学家?。

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开头两句,总写十年多来,蒙古统治者侵犯陕西的战事。百二关河指陕西;百二,一百的二倍,一说是以二敌百,典故出于《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关河,指陕西的潼关、大散关、黄河、渭河等。横草,原指军行所至,野草被践踏而横倒,语出《汉书·终军传》,这里借指杂草,“草不横”即野无青草之意。秦京,陕西的首府长安,为周、秦、汉、唐京都所在,这里泛指陕西全省及其邻近之地。十年戎马,可自金宣宗元光元年即蒙古成吉思汗十七年(1222)算起,这年,蒙古攻金河东(属山西,靠近陕西,辖地中一部分属陕西)、陕西,次年,蒙古攻金凤翔不克。金哀宗正大四年即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蒙古破金洮河、西宁。十二月,蒙古兵入京兆(即长安),金收兵保潼关。正大六年即蒙古窝阔台汗元年(1229),六月,蒙古议南伐,十月,蒙古兵入金庆阳界。金请缓师被拒。正大八年四月,蒙古破金凤翔,九月,蒙古破金河中。开兴元年即蒙古窝阔台汗四年,二月,金潼关降于蒙古。两句中包括了这许多战事,诗句用一“暗”字,集中地渲染了战地天日无光的阴暗场面。三四两句,“岐阳西望”是倒装语,即西望岐阳,作者身在汴京,秦地在西,故云“西望”。“无来信”,则因开兴元年二月金潼关降敌后,陕西与汴京之间,信息已断。陇水一句,包括洮河、西宁、庆阳等战役在内。“闻哭声”,写得如闻其声。贴定秦地实写,到此已足。五、六两句便把战地画面展开,野蔓萦绕的是战骨,极无情事,却说是“有情”,正言若反,极意形容战地无一生人,野蔓只得与战骨为缘,好像是“有情”了。这是把野蔓拟人化的表现法。残阳也是无感情的,随处可。以照到,可是现在照的是空城,残阳是无意的,而且那些陷落的城池,哪一座不被侵略者屠杀一空,残阳虽要避免而不照,也不可能。这样,对侵略者的残杀罪行,暴露得更加深刻,而作者在诗句的声泪俱下中所含蕴的悲愤,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全诗也正在这里显示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最后,作者在呼天申诉中,把一切归罪于蚩尤。争遣即怎遣,五兵,矛、戟、弓、剑、戈。蚩尤,是神话传说中“九黎”的君长,有蚩尤受金作兵伐黄帝的说法。作者在这里,是借以指人类最初从事战争的罪魁。这一问,问得无可奈何,言外之意,是要消弭战争。然而在元好问的时代,作者是无法作出正确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