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瓢饮记-箪食瓢饮说的是谁
1.求一篇比较早的短篇小说《乡井》
2.关于学习的成语
3.求33个跟读书有关的成语和20个歇后语和20句名人名言
4.东晋王导文言文
5.祝庆藩的生平事迹
求一篇比较早的短篇小说《乡井》
中学时代,我一直困惑古时候人为何将辞别家乡远走天涯叫背井离乡,远离家乡就叫离乡呗,怎么还最不能忘记家门前的那口井呢?难道那口井比至爱双亲父母还重要吗?我甚至天真地想为什么不把背井离乡叫做背父(母)离乡呢?窃以为那不过是文人骚客的杜撰。可是,终于有一天,久离故土的我,突然就怀念起家乡村头的那口老井来。乡井就像烙印一样留在记忆深处无法抹去,一想起来就令我心旌摇动,成了我“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并且恍然间就懂得了离乡背井的含义。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人类的箪食瓢饮靠着井水,水井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水井成为老百姓的命根子,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烟。水井造福人类,古人自然要感激,自然难以忘怀了!
我的家乡每个村镇都有水井。我家所在的村子不大,十几户人家,只有一口水井。村井建造的年代与村庄同龄。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村子从后村的河边上迁来后,村民们在村南头一块低于村庄的洼地里打下了这眼井,然后用青砖从井底自下而上一圈圈砌成圆柱形井壁,筑土建成了连通村庄的坝状井台;井台下是田冲,右边有一口水塘。井比较简陋,井口不大,四周铺有四块不知从那里找来的青石碑,石碑上刻的满是繁体文字,没有井架和辘轳。我们那一带村庄的水井,数我村的井深、水质好。打我记事起,井水从未枯竭过,四季甘洌,源源不绝,水质软硬适度,夏天的水冰凉,冬天的水则冒出一股热气,全村十几户人家全靠它滋养。即使逢大旱,周围村庄的水井全干涸了,我村的井水依然很旺,这井是那么的有灵性,像一位慈母,精心呵护着村里的每一个生灵。邻村人经常羡慕地说我们村的地脉好,人气旺。
井水养育着全村百余口村民,井台也成为乡亲们传统相聚、信息交流的场所。夕阳西下时,忙碌一天的人们挑着水桶陆陆续续来到井台,等候轮到自己提水。扁担横架在两只水桶上,人坐在扁担上,抽上一支烟,大家从奇闻趣事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海阔天空地吹牛啦呱。谈笑间,一天的劳累、烦恼便烟消云散。
酷热的夏夜,井台聚满了纳凉的村民。乡亲们经过一天辛勤劳碌,晚饭后,提上小木凳,摇着大蒲扇,坐在井台边,有的卷着凉席、布单铺在井台坡上躺下,小孩子们干脆就躺在草坪上,享受习习的晚风,开心休闲,谈古论今,漫无边际地闲聊着。渴了,提上一桶井水饮之,清凉甘甜解渴;困了,就席地躺在井台草坪上呼呼大睡。那时,我最喜欢围在邻居一位当过兵的老人身边,缠着让他讲打仗的故事。躺在恬静的井台边,望着满天微笑的繁星,伴着虫鸣、蛙叫和田冲的流水声,在凉爽的夜风温馨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直到被清露润湿了头发、衣服,在寒意中醒来。
全村数我家离井最近,井台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儿时,我总是被井里的神秘世界诱惑着,时不时地俯在井口石碑上向下看,深井阴森恐怖,井壁砖缝间长满青苔,凉意袭人,我不知这井水到底有多深,猜想着井底里该不会有什么怪物吧!有时大喊一声,井里立刻有微弱的回声,好像井底住着什么精灵,十分的有趣与好奇。
村里人吃水用水全靠井水,人提肩挑的确需要力气。那时候,村北头的人挑水,来回要走近两里地,若遇连阴雨,或冬季化雪,泥泞地滑,挑着百余斤重的一担水真是不易。村中踩出了一条结实的挑水路,清晨和傍晚,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咯吱咯吱的挑水声此起彼伏,雨天,戴斗笠、披蓑衣的挑水者成为村中又一道风景。水桶、井绳、扁担、水缸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都特别地爱惜;挑完水后,将水桶放在室内倒扣着阴干,防止太阳晒裂损坏;井绳挂在屋内墙上,以防霉变腐烂。尽管如此,有困难家庭者置办不起水桶、井绳的,随时向哪家借,会慷慨应允的。村民们都有借过挑水工具的经历,仿佛全村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对相互借用习以为常了。
我与这口井结缘是从母亲怀着我时就开始的。母亲饮着老井的水让我在胎内健康发育,生下后,这洁净的水又进入母亲的血液酿成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我成长。当我长到13岁时,就接过家里挑水的扁担,还要帮助本族里没有劳力的长辈家挑水,每天穿梭在水井边,艰难地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起初,我要挑满一担水还十分吃力,便挑半桶水,一点一点往上长,一年之后锻炼得有劲了,就挑起满桶水了。正常情况下,早、晚各要挑满一缸水才够一家人使用,把水缸添满需要两担水。逢年过节,或家有客人来时,用水量更大。水缸过一两天就得清洗,否则水就有腐臭味。井绳是用麻编成的,刚开始提水时,没有经验,双腿跨站在井口上,井水较深,全凭胳膊手劲,紧攥着粗长的井绳用力往上提,很累人,手上还常常被磨出泡。久了,就学会了用巧劲,手腿并用,相互借力提水,谈笑间就能把一桶水轻松提上来。挑水最难时在冬季,村民们挑水时,难免将水洒在井沿上,跨站在结满了冰的井口上,寒风刺骨,脚滑心慌,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不小心滑进井里。挑水基本上是男人的事,也是习俗中检验儿孙孝顺忤逆的尺子,孩子长大了,外出上学、工作回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挑满一水缸水,新女婿来走亲戚,会自觉地挑起水桶挣个好口碑。
我是吃家乡的井水长大的。夏季上学时,我们总爱用空酒瓶提上一瓶井水带着喝,在村里遇到挑水的,口渴了,就趴在桶沿上喝个够。新出井的水甘甜清爽解渴,村民们见挑水人走过门前,便拿着瓢拦住,舀上一瓢,咕咚咚喝下,再舀上一瓢端走。夏收季节,乡亲们挑一担井水放在田间地头或稻场里,谁渴谁喝······
离开家乡,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细细回想起来,觉得这乡井也是有文化的。单说那水桶就很古朴,纺锤形的桶身,口紧、底小、肚大,两块桶帮对称的挺拔上来,上头横装上月牙形的提梁,十几块有一致弧度的桶板,合起来浑圆天成,滴水不漏,打上黄澄澄的桐油,结实而又亮闪。有人家的水桶传了好几代,成了老字号,仍舍不得丢弃。每逢农历除夕封井一天,初一全天是不能挑水的,如挑水了,就犯忌讳、惹众怒,全村人是坚决不答应的。初二去井上挑水,越早越好,据说抢到新年头水的人家吉祥如意,新年财源滚滚;但不论早晚,凡节后第一次挑水者,皆会先虔诚地在井台燃放鞭炮、烧纸祭井。家里如添人进口,生小孩的第三天,都要往井里倒一碗喜面条。这些传统习俗不知何年何月才有的,但村民们一直就这么遵循着。
到本世纪初,这眼伴我经历了最初人生甘苦、见证过我成长、给予我所有的欢乐与忧伤、创痛与凄惶的老井,似乎走完了生命历程,成了一处虚设,逐渐被村民们弃置。生活日益富裕起来的乡亲,没人肯去受那提水挑担之苦了,再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老人、小孩也挑不动井水了,于是都在自家门前打了压水井或电动抽水井。到井台的路再没人走了,渐渐地荒芜了,井边再也见不到当年的热闹景象。
前不久,我回家乡探亲,来到三弟的院内,抬头一望,看见楼顶上有一个圆桶状的白色小水塔,上书“XX牌无锈水塔”,白色的塑料管子连通水塔、厨房和厕所,轻轻一扳装在厨房墙上的电闸,地下井水很快抽满水塔,打开自来水龙头,水压力与城里一样的大,这是专为农家设计的小型供水设备。多年没喝到家乡的井水了,我从水塔里接出一碗井水,水质与那时井里的水一样的清澈,但喝到嘴里,口感总觉得没有老井的水那么甘甜。
走出三弟家,去寻访老井,周围盖满了楼房,难以分辨出昔日挑水走过的小路。径直来到井台边,老井已被填平,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我瞅来瞅去,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乡井终于成为历史,成了我梦中永远的思念了!
我寻思,水桶、井绳、扁担,这些祖先用了千百年的东西,若干年后,怕是真的要成为文物了。(徐常根)
关于学习的成语
为您找到以下学习和读书的成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释义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闭门读书(bì mén dú shū) 释义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原意是独自学习,而不与别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博学审问(bó xué shěn wèn) 释义博:多;审:详细。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
博学笃志(bó xué dǔ zhì) 释义笃:忠实,一心一意。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 释义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持之以恒(chí zhī yǐ héng) 释义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春华秋实(chūn huá qiū shí) 释义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刺股悬梁(cì gǔ xuán liáng)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滴水穿石(dī shuǐ chuān shí) 释义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独学寡闻(dú xué guǎ wén) 释义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笃学好古(dǔ xué hào gǔ) 释义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笃志不倦(dǔ zhì bù juàn) 释义笃志:志向专一;倦:厌倦。指学习志趣专一,不知疲倦。
读书三到(dú shū sān dào) 释义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断织劝学(duàn zhī quàn xué) 释义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钝学累功(dùn xué lěi gōng) 释义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多歧亡羊(duō qí wáng yáng) 释义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多闻阙疑(duō wén quē yí) 释义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夺胎换骨(duó tāi huàn gǔ) 释义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废寝忘餐(fèi qǐn wàng cān) 释义忘记了睡觉,顾不得吃饭。形容对某事专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fēi xué wú yǐ guǎng cái) 释义不学习就无从增长知识,提高才干。
浮光掠影(fú guāng lüè yǐng) 释义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广师求益(guǎng shī qiú yì) 释义师:效法,学习;益:进步。多方面学习,以增进学识。
汉人煮箦(hàn rén zhǔ zé) 释义汉:汉中地区;箦:席子。汉中有个人将自家的竹席子当作竹笋煮着吃。比喻仅靠肤浅的知识去生搬硬套而不认真学习真知的荒唐行为。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好学不倦(hào xué bù juàn) 释义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好学深思(hào xué shēn sī) 释义喜欢学习,勤于思考。
胡服骑射(hú fú qí shè) 释义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活到老学到老(huó dào lǎo xué dào lǎo) 释义指老人坚持学习或知识不断更新,人们永远学不尽。
继晷焚膏(jì guǐ fén gāo) 释义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坚韧不拔(jiān rèn bù bá) 释义韧:有韧性;拔:动摇,改变。形容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据鞍读书(jù ān dú shū) 释义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抗颜为师(kàng yán wéi shī) 释义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口不绝吟(kǒu bù jué yín) 释义吟:吟咏,背诵。嘴里不停地吟诵。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苦学力文(kǔ xué lì wén) 释义力:努力;文:著文。用功学习,努力写作。
力学不倦(lì xué bù juàn) 释义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
力学笃行(lì xué dǔ xíng) 释义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临阵磨枪(lín zhèn mó qiāng) 释义临:到,快要;阵:阵地、战场;枪:指梭镖、长矛一类的武器。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读书三余(dú shū sān yú) 释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三到(dú shū sān dào) 释义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释义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ú shū pò wàn juàn,xià bǐ rú yǒu shén) 释义将万卷书读破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比喻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书。
据鞍读书(jù ān dú shū) 释义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然荻读书(rán dí dú shū) 释义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惟有读书高(wéi yǒu dú shū gāo) 释义只有读书以求进取,才是高尚的途径。
挟筴读书(xié cè dú shū) 释义挟:夹持;筴:同“策”,指简册,书籍。手拿书籍,一心读书。形容勤奋学习。
映月读书(yìng yuè dú shū) 释义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映雪读书(yìng xuě dú shū) 释义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囊萤映雪(náng yíng yìng xuě) 释义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释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博览群书(bó lǎn qún shū) 释义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穿壁引光(chuān bì yǐn guāng) 释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刺股悬梁(cì gǔ xuán liáng)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殚精极虑(dān jīng jí lǜ) 释义犹殚思极虑。竭尽智谋与精力。
殚见洽闻(dān jiàn qià wén) 释义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箪食瓢饮(dān sì piáo yǐn) 释义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道学先生(dào xué xiān shēng) 释义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得鱼忘荃(dé yú wàng quán) 释义荃:通:“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忘记了原来的凭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dú wàn juàn shū,xíng wàn lǐ lù) 释义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一样。形容多读书,则见多识广。
废书长叹(fèi shū cháng tàn) 释义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焚膏继晷(fén gāo jì guǐ) 释义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腹载五车(fù zài wǔ chē) 释义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负薪挂角(fù xīn guà jiǎo) 释义负薪:背着柴草,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骑在牛背上读书。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割席分坐(gē xí fēn zuò) 释义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剥茧抽丝(bō jiǎn chōu sī) 释义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参考成语小海豚
求33个跟读书有关的成语和20个歇后语和20句名人名言
成语 暗室求物 傲贤慢士 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博览群书 布衣韦带 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 箪食瓢饮 读书得间 废书而叹 焚膏继晷 腹载五车 滚瓜烂熟 含英咀华 画荻教子 开卷有益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磨穿铁砚 囊萤照读 牛角挂书 囊萤照书 七行俱下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十年寒窗 诗礼之家 十行俱下 书香门第 十年窗下 硕学通儒 书声琅琅 大璞不完 孙康映雪 徒读父书 五行并下 韦编三绝 学富五车 寻章摘句 一箪一瓢 一介书生 引锥刺股 凿壁偷光 映月读书 源头活水 映雪读书 招贤纳士 昼耕夜诵 折节读书 暗室求物
歇后语 读书人当兵——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独眼龙看书——斜视
井底下看书——学问不浅
马背上看书——走着瞧
道士念经——照本宣科
瞎子看书——观点不明
小学生看书——念念不忘
盲人读书——瞎摸
猪八戒读书----竟充识字的
读书人当兵——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贾宝玉看《西厢记〉——戏中有戏
读《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猪八戒读书----竟充识字的 独眼龙看书——侧目而视
名人名言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我是上网查的 没书多少 应该够了
东晋王导文言文
1. 王导开头的古文翻译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2. 有关东晋王导的外文资料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
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答案:1.C;2.B;3.C;解析:(1) 谢:谢罪。
(2) ②是说司马睿等人初到江南的实际情况 ④王导曾经担任的官职 ⑥写皇帝对王导很器重。 (3) 江南士族在上巳节只是惊惧不已,后来是在王导的授意下,司马睿的着意结纳拉拢下,才纷纷归附。
(4) (1)古代称王的人,没有一个不以礼相待遗老和贤人。 (2)何况在天下陷于战乱,国家分裂,(复国的)事业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要急于得到人心呢? (3)应当共同合力去(扶助)晋王室,恢复山河,为什么要像个囚犯一样相对哭泣呢?。
4. 东晋王导的简介 王导谢安是什么关系王导和谢安没有关系。
王导简介:
王导公元276年出生在琅玡郡临沂县,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
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
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公元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
而谢安在公元320年出生,由此可以看出当王导去世的时候,谢安只有十九岁,因此王导和谢安之间没有关系。
扩展资料:
东晋也有四大家族,王谢桓庾。其中又以王、谢两家为最,在王导当政时,王家权势达到了巅峰。王导是东晋联合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江左管夷吾,才能堪比管仲。
谢家则是在谢安当政时到达巅峰。不过,谢安不是凭一己之力,而是奋三世之余烈。从谢安往前数三辈儿,代代有功名。
曾祖父谢缵,任曹魏的典农中郎将,职权相当于三国的太守,今天的市长。祖父谢衡,曾任太子太傅,换言之,当过太子爷的老师。
他父亲谢裒,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所以,谢安一出生就是官四代。他不仅家世好,还是一枚风神秀彻的帅哥。
据说,谢安有个朋友创业,5万把蒲葵扇卖不出去,谢安见他快吃土了,便借来一把蒲葵扇,成天摆弄在手。
结果蒲葵扇成了爆款大卖,他有轻微鼻炎,吟诗时会有鼻音。洛阳的文艺青年们为了模仿他,连吟诗也故意捂着鼻子。
谢安二十多岁时,大家都觉得他的仕途将飞黄腾达。然而,他没有出仕做官,而是选择了隐居东山。
一方面,谢安个性洒脱不羁,想过无案牍之劳形的生活。另一方面,谢安在娘胎里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无需为稻粱谋。
即便是隐居,也隐得潇潇洒洒,不用像陶渊明那样箪食瓢饮。最关键是东晋朝廷贪腐成风,谢安不愿和官场同流合污。
隐居的那段时光,谢安广结天下名士,有时,谢安与支道林、许询会于王濛家中,坐而论道。大家讨论《渔父》篇时。
在座多数人只能说百言,名僧支道林能说七百余言,等众人都讲完,谢安一发言,洋洋万余言!而且不是总结陈词,阐述的是独到见解,众人无不叹服。
百度百科—谢安
百度百科—王导
5. 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开头是初,什么举兵的是什么文言文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6. 解释文言文原文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①,未及上,住泊青溪渚②,王丞相往看之③。时夏月,暴雨卒至④,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 胡威之清⑤,何以过此!" 即启⑥,用为吴兴郡。
注释
①周镇:字康时,东晋人,清净寡欲,有政绩。罢临川郡:被罢免临川郡守之职。
②住泊:停泊。青溪渚:青溪上的小皱。青溪:三国吴时开的河渠,在建业(今南京)东南,六朝时为漕运要道。
③王导:字茂弘,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官至丞相。元帝后,又辅佐明帝、成帝,为政清静勤勉,为东晋时期重要人物。
④夏月:夏季。卒(c ù):通" 猝" ,突然。
⑤胡威:字伯虎,晋人,为政清廉。
⑥即启:立即奏请朝廷。
译文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7. 东床快婿的文言文的意思东床快婿:亦可称“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姣婿”“东床佳婿”“东床之选”( 佳婿的人选)“东床坦腹”“东床娇客”。
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19则。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氏谱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璿,字子房。”
译文 郗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丞相对郗鉴的信使说:“您往东边厢房(去看吧),任意选择。”
门生回去后,禀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听说(太傅)来寻找女婿,咸都变得不自然了。唯有一位公子,在床上坦露胸腹躺着,好像没有听到这事一样。”
郗鉴太傅说:“这个正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打听,才(发现)是逸少,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氏的族谱上记载:“逸少,是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的妻子,是太傅郗鉴的女儿,名叫郗璿,字子房。” 注释1、郗太傅:即郗鉴(269-339),字道徽。
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书法家、将领,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
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
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峄山。后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
任职三年,治绩卓著,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永昌初年,拜为领军将军。
后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以抗王敦,为其所忌,征还为尚书令。太宁二年(324),被明帝任为假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事后以功封高平侯。
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成帝。成帝继位,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苏峻之乱,郗鉴与陶侃等共同率军讨平。事后,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
咸康四年(338),进太尉。拒绝庾亮废王导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
咸康五年(339)卒,年七十一。成帝遣御史持节护丧事,追赠太宰,谥文成。
葬于微山湖东岸郗山之上。郗鉴工于书法,现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
又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2、京口:六朝长江下游军事重镇。
原属扬州吴郡丹徒县。东汉建安(196-219)中,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
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
东晋南渡,曾为侨徐州及侨东海等郡治所。义熙六年(410),收复徐州旧地;宋永初二年(421),改侨徐州为南徐州,侨东海郡为南东海郡,仍为治所。
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 东吴在此置卒戍守。
东晋南渡,征北﹑镇北﹑安北﹑平北等将军府及北中郎将府常设于此,因有“北府”之称。东晋末年北伐,疆土扩至淮北,京口的军事地位始渐下降。
南齐永明二年(484)桂阳王萧铄为南徐州刺史,罢京口军府,梁末侯景之乱,江北沦陷,在京口复置重兵。3、王丞相:即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龙。
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
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
太宁三年(325),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
咸和四年(329)“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卒,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
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信使;使者。这里指郗鉴派去王丞相府的门生。
如《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5、嘉:嘉许;赞许;称赞。
6、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唐杜甫《江亭》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诗。”
宋无名氏《道山清话》:“一日, 子厚 (章惇)坦腹而卧,适子。
祝庆藩的生平事迹
他一生把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这六大中央部门干了个遍,每个职务上都卓有建树,深得嘉庆皇帝的赞赏。最后,干脆把太子旻(mín)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交给他管理。这就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太子教育的一段佳话,也是后人谈到祝庆藩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那是一个春日,风和日丽,桃红柳绿。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皇宫内的毓庆宫里跪着一个身著衮龙马褂的少年,头上沁出了汗珠,有时下意识拘谨地挺挺腰,大概是跪得太久,腰腿酸麻之故吧!上首书案旁正襟危坐一个老年官员,手捻花白胡须,炯炯目光十分严厉,他在教训少年。
“最近,你有时半日、一日甚至几日不读书,在干什么?学业倒退了!你看,你近日做的什么文章?文理不通,字迹了草。虽有起、承、转、合,然而空洞无物,泛泛而论。”
“春光大好,母后时常领我去御花园观花,去北海泛舟看柳。有时去城外踏青,玩耍,误了些功课。”少年抹了把汗答道。
“嗳——!真是白屋出公卿,富贵出饿殍!古圣贤身居陋巷,箪食瓢饮,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身处逆境,发愤读书,逆流而上!你身处富贵,处境与其相比是天壤之别,读书学习也是天壤之别!”
这个少年就是嘉庆皇帝的皇太子,后来的清宣宗道光皇帝,这个老官员就是太子太傅,小皇帝的老师祝庆藩。他博学多才,刚直不阿,德高望重,受人敬仰。
“娘娘千岁驾到!”毓庆宫外,内侍高叫。
祝庆藩慌忙接驾,皇后娘娘在宫娥彩女和内侍们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下,怒不可遏地闯入毓庆官。她不等太傅搭话,一把拉起跪在地上的太子说:“我儿学也为君,不学也为君!”说着拉太子就往外走。
“学则为尧舜之君,不学则为桀纣之君!”太傅高声对答。
祝太傅的回答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娘娘和众人为之一怔,被这铮明响亮的回答所镇慑,匆匆而去的脚步不得不倒退回来。
“祝太傅,时过中午,未见太子回来用膳,派内侍来接太子,内侍回报太子在罚跪,不知何故?”皇后面带余怒问道。
“近来太子荒废学业。”
“春光明媚,蝶舞鸟鸣,春色诱人呀!你就放松些,让太子赏玩赏玩春色,免得闷坏了。”
“我也是给了他一点时间去浏览一下春色的,但游春不能没有节制,一连几日不读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春色宜人,正宜记书。娘娘千岁心疼太子,怕其发闷,放纵他戏嬉,与其说是爱他,倒不如说是害他!”太傅诚恳地说。
娘娘的气平了一些,坐了下来,也让太傅坐了下来叙话。
“我想,太子略读些书也就行了,将来治国也不难,至于办事还有文武大臣呢!”皇后讲。
“尧舜之所以成为有道明君,万古赞颂,正因为他们发愤图强,造福于天下。以后,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困而著春秋。文王成为尧舜之君,孔子成为圣人万世敬仰;桀纣之所以成为无道昏君,正因为他们不学无术,迷于声色犬马*乐无度,戕害天下百姓,以致万世怒指。不读书,不知立身;不读史,不知兴衰,以史为镜,纵观上下五千年,以为鉴借,励精图治。娘娘愿太子为尧舜之君呢?还是愿太子为桀纣之君呢?”
祝太傅当义不让,引经据典,慷慨陈词,句句中肯,娘娘甚是感动,忙命太子再次跪了下来,直到太子认错,表示悔改,才叫他起来吃午饭。 说到祝庆藩还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一个叫牛鉴的人。
“牛鉴事件”足见祝庆藩的政治影响和不凡的历史识辨能力。
这牛鉴是甘肃武威人,嘉庆十九年进士,道光帝对牛鉴很赏识,授云南粮储道,山东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每到一地,兴利除弊,政绩显著。后因与陕西巡抚意见不合,称病辞官。道光十八年,道光帝召见他说:“你的病我知道,是和巡抚不合,你可以说是一个守正不阿、和而不流的人啊!”第二年八月,补授河南巡抚(代)。在赴河南前,道光帝召见他说:“朝廷大臣没有人推荐你,我知道你可用,所以用了你。你把官当好,则我就算知人。否则就是我不知人,过失在我。”
牛鉴在河南最突出的政绩是治理水患。河南沿黄地区经常发生水灾。他下车伊始,沁河治理是第一大功,既疏通了漕运,又便利了农田灌溉。道光二十一年六月的60余日的省城开封抗洪保城大战的胜利是他的第二大功劳。
因牛鉴功勋卓著,这年九月初五日,他奉调代理两江总督。
开封地区的士绅和百姓,听到牛鉴要调走的消息,立即星夜上疏,请求留任。临行前一天,有一千多人守在巡抚门前,哭求挽留,经夜不散,他只好绕道而行。但沿途跪送的人仍不绝于路。署河东河道总督王鼎说:“百姓于抚军之去,犹婴儿之失慈母矣!”由此足见他在河南巡抚任内,给人民办了好事,人民是非常爱戴他的。
学了中国现代史都知道吴淞口保卫战,都知道一战而英勇成名的英烈陈化成,也一定记得那个在英军隆隆炮声中丢盔弃甲溃逃的两江总督牛鉴。《南京条约》签订后,治牛鉴“贻误封疆罪,褫职逮问”——撤职查办。
但是,河南老百姓不忘牛鉴旧恩,修造生祠为他祈祷。为了把河南民意直达皇上,时任司寇的祝庆藩,代河南百姓呼吁宽恕牛鉴。
祝庆藩在道光帝面前详陈牛鉴在河南的政绩及百姓的要求, 道光帝很是重视,于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下令:“(牛鉴)不入朝审办理。”第二年二月十六日又下令:“牛鉴著加恩释放,发往河南交巡抚鄂顺安差遣委用。”并在给鄂顺安的谕旨中特别指出“该革员前在河南巡抚任内颇得民心”等语。
牛鉴释放到达河南省境内时,沿途“壶浆溢路,舆不得前,老稚争搴车帷,急欲一睹其面,夹道欢呼,有喜极而泣者”。他一到河南,即抓劝捐,抓水利工程,又办了不少好事。
牛鉴再次有造福河南的机会,不能不说祝庆藩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为河南又挽留了一大功臣。从这个意义上讲,祝庆藩此举也间接留住人才,福泽河南啦。 祝庆藩生活在清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他的政治生活也同样渗透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这些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祝庆藩的政治生涯也深深打上这无法回避的鲜明的烙印。
牛鉴事件,祝庆藩没有回避其中。他深知,吴淞炮战失败,并不是牛鉴特别的贪生怕,而是他对近代战争升级的残酷一无所知。皇帝也并不会特别恩准一个贪生怕的可怜虫,连他自己也才在大英帝国的轰隆炮声中,睁开了眼睛,惊惧的看着外面的世界,做醒了我大清王朝是天朝第一的美梦。
鸦片战争,祝庆藩深深懂了牛鉴,更懂了道光皇帝,也懂了自己。
像曾国藩一样,祝庆藩这样的重臣也被派回本省,办地方武装——团练,以剿灭疯狂燃烧的内乱——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
河南境内沿淮河、黄河咆哮的是捻军。
咸丰二年(1852年)11月,张洛行领导的捻军在安徽毫州起义,转战入于河南的鹿邑、宁陵、商丘等县。年底,因太平军由武昌北上,当局在全省实行戒严。 咸丰三年,3月16日清廷命祝庆藩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同河南籍的前广西巡抚周之琦、广东布政使王廷兰等回原籍办理河南团练。
河南当时的一百多个县,半数以上都有捻军大规模的活动,加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临时征收的各种税捐所迫,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到处都像火药桶,遇火就会爆炸,各地的小股起义风起云涌,夺州占县,此起彼伏。河南南部的信阳一带是受太平天国冲击的前线,加上捻军活跃异常,形势更加危急。
这时祝庆藩已年过七旬,但是,疲弱多病的他仍殚精竭虑,和捻军在河南的主力军奋战不息。他长袍马褂,坐在便捷的小轿子里,和同僚一起募兵练兵,指挥作战,穿行于大大小小战役的烽烟炮火之中。
祝庆藩和牛鉴一样,本是学子出身,握笔文章,下马理事,是他们的长项,对于战争几乎是茫然于心的事情。然而,国难当头,他们不得不秉承圣旨,亦军亦政,以他们的满腔忠诚,投身时事,从战争学习战争,开始他仕宦人生的新篇章。
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从此掀开他人生新的篇章,多么不易呀。然而,祝庆藩做到了。他能做到,没有他人生历程的任何政治优势,凭的就是一腔忠诚。
祝庆藩到河南办团练的时间不到一年,他就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这年是1853年。这一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建立太平天国 ,捻军大规模在黄淮平原激荡,清政府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祝庆藩叹息一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知对后世做过什么样的预言。 祝庆藩在70寿辰时,道光帝赐其“资敬延祺福寿”匾额,祝庆藩住宅称“宗伯第”。后葬于固始城东10公里的张家店,著有《奏疏稿》、《蒙求术》等专著,书法源于颜、柳,严谨不苟,虽有馆阁风,但独具一格。
在固始县,一提起祝庆藩,差不多人人知道。祝庆藩出生在固始城关北后街,后来中了进士,就一直在京为官。他出名主要是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为师严格,留下了许多让后人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如今在固始县的街头巷尾,茶余酒后或乘凉的时候,是人们永远撂不掉的话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