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乐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红岩中主要人物关系

汉乐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威迫利诱纵横-威迫利诱纵横什么意思

汉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它在配乐的时候不免经过文人或乐工的改动,但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辉。它是我们学习乐府诗的主要对象。乐府民歌题材范围很广泛:有暴露战争罪恶的,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有描写家庭男女问题悲剧的;也有些孤儿的啼泣,病妇的哀吟的。这一切都有其活跃的生命,有广大人民呼喊的声音,它使我们可以比较真切地看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

关于暴露战争罪恶,表现人民大众痛恨战争、反对战争的情绪的,如“鼓吹曲辞”里的《战城南》:

战域南,郭北,野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袅骑战斗,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在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侍描述了在战争中不幸阵亡的士卒,他们的尸体都得不到埋葬,正好成了乌鸦的美餐。战场上一片荒凉景象,清冷的河水在无情地缸淌,岸边是昏茫茫的蒲苇丛,勇敢的士兵战了,只有几匹受伤的马围着旧日的主人徘徊悲鸣。一望无际的疆场上,到处是一片寂,再也见不到人们活动的踪迹了。战争不但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竟然在桥上盖起了营房,构筑了工事,致使交通阻塞,无法南来北往。诗中发问,“庄稼不能收获,君王您将吃什么呢?”年轻的将士们,早上出征时还是那样生气勃勃,晚上却不见他们归来的身影,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战城南》叙写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但略去了两军对垒时刀劈剑砍、血肉横飞的厮杀场面,紧紧抓住战斗结束后战场凄凉悲惨的景象加以描绘,把笔墨用在众多的难壮士的遗体、驾马的悲鸣以及乌啄兽食、水深草长等方面,使人们通过这一切去感受战斗的激烈、残酷。表面上虽然没有明白提出反对战争的意见,字里行间,却散溢着人民大众对战争的愤恨和诅咒。作品中那摄人心魂的悲剧力量,使人为之动客。

与《战城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杂曲”中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并上生旅葵。各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写一个老态龙钟。衣裳褴楼的老兵,他整整度过了65年兵役的漫长岁月,今天才得以还家。这65年中,他历尽了千辛万苦,但这一切都熬过来了。他在还家的途中,离家还远远的,就急切地询问乡里人,家中还有谁?得到的回答是他的家已经成了荒坟。他抱着绝望的心境,走近了他的家门,在他的眼前,呈现着一派凄惨的景象:家屋久已衰败残破,当今已成为雉兔的栖身之所,以致见到人时,兔入狗洞,雉飞梁上,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他的心啊,完全碎了!当他走进家门时,映入他眼帘的是院子里长起了野谷,井台上生着野葵,满目苍凉。他还有什么希望呢?亲人已经绝了,无奈他只好自己动手捣谷采葵,持做饭羹;饭羹熟了,他送给谁吃啊?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这怎能不叫他感到悲痛欲绝呢?他茫然地走出家门,望着苍茫的东边,老泪纵横,衣襟都湿透了。

《十五从军征》.全诗没有一句是诅咒战争的,但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处境的细致刻画,得出这一切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结果,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血泪控诉。

也有从描写征人漂流异地不得归家而显示战争和徭役所加给人民的痛苦的,如”杂曲”里的《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诗是写征人怀念乡土的心情的。征人远离家乡,那种悲痛的心情,好像车轮一样滚来滚去。在汉代的战争中,许多农民被迫去当兵或做劳役,结果不是命丧疆场,腐肉为乌所啄,便是漂流异乡,难得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

乐府诗里面有很多是反映阶级生活的,如揭露统治阶级奢侈*佚生活的“清商曲”里的《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一作如何两少年),夹(一作挟)毅问君家。君家戏易知,易知友难忘。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一作中子为中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啾啾,鹤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大人且安坐,调丝方未(一作未遽)央。

这首诗把统治阶级黄金作屋,狎妓饮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无忌讳地反映出来。

统治阶级生活得越奢华*佚,劳动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统治阶级的那种花天酒地生活的背面,隐藏着千千万万无依无食的劳动人民的血泪。乐府诗里好些歇辞都深刻地描写了这种情景,最富有斗争性和深刻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痛苦生活的是“清商曲”里的《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来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艰久居。”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被贫困所迫而欲铤而走险的男子,他本已不考虑后果,愤而出走,欲作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事,以寻求一家人的活路。但又放心不下,再回转家中,心情更加悲伤。他看到家里罐中无米,架上无衣。这就使他再下决心拔剑出走。善良的妻子不忍心丈夫去冒险,牵衣啼哭,动之以情,晓以利害。

最后主人公愤然表示,我头上的白发已渐脱落,再不能苦捱下去了。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急征暴敛,摇役繁重,因此,农村经济破产,广大人民食无米,穿无衣,无法生存下去。翦伯赞先生曾说,赋税、徭役、武装的压迫和刑法的威吓,这就是东汉政府对当时农民的恩典。在这样浩荡的皇恩之下,当时的农民,如果不甘饿,那就只有两条出路:不是自卖为奴婢,便是合伙为盗贼。这诗就是不甘饿的农民起来反抗的一种表示,有很积极的意义,是乐府诗中斗争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既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无耻的面目,又刻画了一个敢于反抗的坚贞、美丽、机智的女性形象。全诗三解,第一解写罗敷的美,作者用烘托等手法,写出罗敷之美,美到了让众人倾倒的程度。第二解:

便君从南来,五马立踯躅。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一解写“使君”(东汉时对州太守或刺史的称呼)在春巡时遇到了采桑的罗敷,便立即被她的美貌惊呆了,顿生邪念,企图占有罗敷,派小吏前去询问罗敷的姓名、年龄,提出了“共载”的要求,被罗敷巧妙地拒绝了。

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才貌。官职,以反击使君,使之无所施其技。

罗敷本是一采桑女,但她不仅有着容貌美,更有着美丽的灵魂,她不慕钱财、不慕权势,甘于过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断然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表现出一名普通采桑女的高尚情操。而且,她拒绝的方式也是非常巧妙的,她用有夫、夸夫这种方式来拒绝,表现出她的机智和无奈。

东汉权贵劫掠、调戏妇女是屡见不鲜的事,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反映。罗敷以一个柔弱女子,怎能脱得堂堂使君之手?硬顶是不行的,含糊其辞以求遁逃,也是不行的,何以杜彼觊觎之念?她用“夸夫”作为回答,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要职。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使使君自渐形秽,哪里还敢再生邪念。

乐府诗里关于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表现人民大众对它的抗议和愤慨的作品也不少。

反映封建制度之下的家庭悲剧的,如“清商曲”里的《孤儿行》。这首诗描写了孤儿受兄嫂虐待的昔况,从而揭露当时的封建家庭的黑幕。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思想的支配,一般人都竟于扩大自己的私有时产,这就使得同根兄弟在接受父母的遗产时,往往互相残害,私有时产制度的存在必然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偏狭心理。因此,封建社会的一个孤儿在忍受不住压迫的痛苦时,只能喊出:“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的沉痛呼声,其实这只是当时千千万万孤儿呼声中的一个而已。

反映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婚姻悲剧,最典型的是“杂曲”里的《孔雀东南飞》,这诗表现了一时牺牲于旧家庭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下的夫妇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有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等级限制,如“七去”条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使得做媳妇、子女、弟妹的在某些问题发生时,只有一味听从,任凭摆布,否则就是大逆不孝、大逆不道。在这种情形之下,不知屈了多少男女青年,这篇诗就是以这种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所普遍遭受的痛苦情况作为描写的题材,用单纯朴素、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把它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向旧札教提出控诉的,是一篇暴露封建家庭问题和妇女问题的最有力的作品。

《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焦仲卿和焦母、刘兄,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兰芝是一个知书明理、勤劳能干的女子,她长的也是相貌出众,无与伦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精妙世无双”的美人儿,却被婆婆看成眼中钉,恨不得一口把她吃掉。她嫁得焦家二三年,深感“君家妇难为”、“徒留无所施”。所以她不得不割舍对小姑的顾恋,与丈夫的恩爱,自请遣归。离开焦家,摆脱焦母的蛮横驱使,算是跳出了一个火坑。但是兰芝预料到性情暴如雷的哥哥,不会听凭她的意愿,让她再与仲卿团聚,想到这里,便感到心如油煎。兰芝回到娘家后,果然阿母劝嫁,阿兄逼婚,使她难以忍受,她与仲卿的磐石、蒲苇之盟又不能够实现,最后只得举身赴清池,用来表现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抗争。

仲卿是个府吏,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比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不为母亲的威迫利诱所动摇,始终站在兰芝一边,以殉情。

诗中通过对刘兰芝、仲卿爱情命运的描述,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并表示了对兰芝、仲卿的同情和赞美。

同样揭露封建婚姻罪恶的,还有《上山采蔗芜》:上山采蔗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诛。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濂,故人工织素,织濂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濂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生动的叙事诗,通过夫妇的对话,真实地把新人、故人的容貌、才能,以及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心理都活生生地描绘出来了。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当时妇女悲惨的命运,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弃妇的勤劳的描绘,有力地讥讽了男子遗弃行为的愚蠢和不正当。

由于汉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儒术,封建礼教更加残酷地束缚着人民,男女恋爱是得不到自由的。但是,当时的青年男女并不因此而畏缩或屈服,甘做封建礼教的奴才,恋爱风气仍是很盛的。乐府诗里也有描写男女恋爱的歌辞,如“鼓吹曲辞”里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诗是描写男女恋爱不为任何环境所吓倒的,是一首民间的恋歌。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被统治阶级剥夺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他们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思想、感情仍是相当健康的,因而表现在爱情上一真挚、牢固。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崇高的,海可枯,石可烂,而爱情不可移。

汉乐府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它使我们看到当时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压榨下呻吟的惨状;也能使我们听见当时人民大众脉搏的跳动和统治阶级荒*的笑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对乐府民歌的了解得到比较真切的认识。

汉代乐府的民歌,不仅有深厚的思想意义,而且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有叙事的,抒情的,说理的,而以叙事最为突出。在许多叙事诗中,都写得故事生动,结构紧凑,形象鲜明。诗中还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不论是抒情诗和叙事诗,往往是借人物对话或近似戏剧中独白的第一人称的说话来表达。乐府民歌中还多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他的手法。语言也非常朴素自然。生动活泼,显示了人民语言的丰富与优秀。

红岩中主要人物关系

这是1948年—1949年临近尾声、集团统治最黑暗日子里的山城重庆。黎明时刻,我党的活动比任何时期都要活跃,敌人的镇压迫害也比任何时期残酷,因而敌我双方最后这场决战,显得异常剧烈。“沙坪书店”,这个党的秘密联络站在局势急剧进展之中应运而生;它的暴露、甫志高的叛变,又激起轩然大波,一下子把斗争推上更为曲折复杂、更为严酷激烈的尖端:一个个党的干部和***的被捕,一系列威迫利诱的审讯、纵横捭阖〔bǎi—hé〕的迫害和灭绝人性的拷打……。但是,“脸不变色、心不跳”,四十八套美国刑法,折损不了***员一根毫毛,“你们知道的,不能比叛徒讲的更多!”无可奈何的敌人,只好把他们一一下狱。随之,作者进入整部作品关于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两个集中营里的斗争这个主要事件的惊心动魄的描写,打开了一幅又一幅更为悲壮、更为慷慨、更为艰苦的斗争场景。

真正的***员,不畏艰险、不畏利诱、不畏威胁,更不畏牺牲。他们简直就是一块燧石,敌人越是敲打,就越能迸发出明亮的火花。什么美国人的杰作“披麻戴孝”的刑法,什么美国科学最新成就的“诚实注射剂”,都征服不了一个人的灵魂,那么一切“特效”也是无效。大不了拉出去枪毙,但是“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

傲干奇枝斗霜雪。骨头硬、不怕,就有胆量敢于和敌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哪怕是在敌人的尖上。不枪毙,就活下去;枪毙了,精神不。连在监狱里诞生的婴儿,也活了过来,成为大家的“监狱之花”;无辜的“小萝卜头”,在狱中长大,连热闹的街市都梦想得和监狱一样冰冷;虽然骨瘦伶仃、发育不良,也活了过来,竟然成了一个聪明、机灵、替大人传递消息的惹人疼爱的红孩子!革命者并不是一吹即灭的纸火,他们斩不断、杀不绝,香烟万代,后继有人,战场上如此,监狱里亦复如此。革命者的生命力很强,尽管你百般折磨。

首先不怕,然后争取晚或不;一天不,一天和蒋家王朝势不两立。这是监狱斗争的特殊条件所决定的。重庆集中营是“魔鬼的宫殿”,是“活棺材”。我们带着铐镣,敌人提着大刀,任何时候、任何场所敌人可以把我们杀掉。只要不是胆小鬼,就得随时准备牺牲,保存高洁的气节;只要不是鲁莽家,就又得随时准备不牺牲,力避无谓的消耗。以革命的两手对付的两手。在敌人最新式、最“科学”的集中营对政治囚犯生理上极端戕〔qiáng〕害、难友们痛不欲生的情况下,对于革命者当然是个严正的考验,但是怎样才能够争取活着,怎样才能够面对屠刀打击屠刀,创造条件,为党继续工作,是又一个严正的考验。但我们的人关在牢里,没有走动的自由,没有说话的自由,甚至没有喝水的自由。这样的特殊环境就决定了这场斗争,必须是意志的战争、智慧的战争和唇枪的战争相揉合的综合战术,需要勇气,需要头脑,需要忍耐,许褚“赤膊上阵”的鲁莽灭裂的斗法,并不是真正的勇敢。所以就必须善于观察自己(对每个难友的熟悉,对每个新入狱同志的考察,对每个情况的调查,对每个反应的体察),也必须善于观察敌人(了解敌人的情况,窥测敌人的动向,分析敌人的强弱,导致敌人错误的判断,利用敌人的疏忽)。因而就不能放过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和眼神,进行一种无形的战斗,以便团结自己,和敌人斗智斗法,等待时机,准备越狱。正是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我们的同志运用了一系列巧妙、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既表现了***人誓革命到底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了者敏锐的眼力和惊人的智慧。我们在作品里看到:有的同志(许云峰)进牢房时已经皮开肉绽、奄奄一息,竟然挺起身来,拖着满身刑具从容不迫地散步,“他用硬朗的脚步声,铁镣碰响的当啷声,向每间牢房致意,慰籍着战友们的关切”。这是响亮的联络信号,是向组织忠诚的汇报,也是无声的答谢的语言——最动人最知心的语言。有的同志(江姐)受刑后满身鲜血,昏迷地拖着无力的步子,但“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她摇晃了一下,终于站稳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通过他状情传神的手笔,使我们想象到从“一瞥”的安慰和发问,到“站稳了”的致意和答复的一番“交谈”,该是多么巧妙、多么会心的“交谈”!有的同志(“疯老头”)装聋卖傻不是一年半载,而是十五个春夏秋冬,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到最严重的关头才表明了身份,多大的毅力和胆识!更动人的莫过于《挺进报》事件的处理。齐晓轩预先就准备了狱中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他一直学着《挺进报》(纸条)上的字迹,所以敌人发现纸条之后,他不但挺身而出,营救了无辜群众免遭毒害,而且回答说消息来自看守特务们的报纸。使敌人大失所望,为了不受“失职”处分,只好平息了这场风波:“以后,谁也不准再提这张纸条子的事情”。偷肉不成,反挨一砖,齐晓轩用对手射来的箭反射了对手,保护了自己,又打击了敌人。这是场相当威武机智的战斗。

敌人并不傻,经验也不少,狡猾阴险、手段毒辣。我们观察敌人,敌人也观察我们;我们制造敌人的错误,敌人也制造我们的误会。他们会看脸色、会设、会耍手腕。不可否认,而且许多判断例如特务头子审讯许云峰和成岗时所作的一些判断,也确实是准确的。这就真实的表明了:和站在我们面前的提着刀的对头——美蒋赏识的高级特务的斗争,是场极其严重、极其艰难的斗争!但是,敌人的本领强,我们的本领更强。自然,我们要走动每一步棋,都将付出相当大的心血!

解放军以泰山压顶之势渡江了,进军大西南了,山城上空炮声轰鸣,敌人准备逃跑了。愈是接近胜利,敌人愈是疯狂残酷,我们愈是需要把越狱时间提前,越狱就愈有可能,又愈有危险。

小说的情节愈是发展到最后,争夺愈是紧张激烈,作者就愈把一切斗争推向戏剧冲突的顶端,斗争就愈激越悲壮。

在解放山城的礼炮声中,在敌人炸毁山城的爆破声和机枪的扫射声中,越狱的同志们一个个倒下了、倒下了……。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血,把大西南的这块金刚石性格的“红岩”染得更有亮色,更有活力。面对如此坚不可摧的形象,作为读者,我们垂泪低下这颗对阶级敌人的高傲不屈的头颅。作品这种类似悲剧式的结尾,浓重地、又是真实地渲染了这场斗争的悲壮气势,也浓重地、又是真实地揭开了全国革命形势排山倒海般、把牛鬼蛇神们荡涤以尽的喜剧式的序幕。从而强烈地、长久地激发起我们对烈士们铭志不忘的悼念和誓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烈士英勇就义时高声朗诵的这首《就义诗》,借用来概括《红岩》这首“正气歌”的主题思想,我觉得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