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出自哪个典故-怒发冲冠出自哪个典故的故事
1.怒发冲冠最早蚂蚁
2.怒发冲冠的解释词语
3.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最早是跟谁有关
怒发冲冠最早蚂蚁
关于“怒发冲冠最早蚂蚁”如下:
“怒发冲冠”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意为因愤怒导致头发直竖,触及帽檐,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而最早关于“怒发冲冠”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蔺相如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卿,曾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被赵王封为赵国丞相。有一次,秦王邀请赵王在渑池举行会谈,双方在酒宴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由于秦王态度强硬,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和利益,勇敢地站出来,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辞,使得秦王和其臣子都感到十分震慑。
据《史记》记载,蔺相如在这场辩论中说道:“臣闻大王与秦王会于渑池,愿大王稍等片时,臣持璧以往,大王宜留在驿亭。”随后,他手持和氏璧前往秦王的住处。这段描写非常简短,但是它传递出了蔺相如的勇气和智慧。
在这段故事中,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让头发直竖,触及帽檐,是因为他愤怒到了极点。他对于秦王的傲慢和霸道感到十分不满,因此通过发表慷慨激昂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坚定立场。这种愤怒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源于他对赵国利益的忠诚和对秦王的不满。
通过这个故事,“怒发冲冠”这个成语逐渐流传下来,成为形容愤怒到了极点的常用成语。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被人们频繁引用。这个成语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其字面意思,成为形容愤怒、激动、慷慨激昂等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总之,“怒发冲冠”这个成语出自于蔺相如的故事,是最早关于该成语的出处之一。这个故事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这个成语的典故,还展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智慧和忠诚。同时,“怒发冲冠”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怒发冲冠的解释词语
怒发冲冠的解释词语如下:
怒发冲冠[?nù fà chōng guān?]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战国·庄子等《庄子·盗跖》)
衍生典故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怒发冲冠”
成语典故:
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和氏璧到了赵惠文王手中,秦昭王想要据为己有,假意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有诈又不敢不从,大臣商议过后,推荐了有勇有谋的蔺相如出使。
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且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而且接过璧后左右传看夸奖,就是不提换城池的事情。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愤怒至极,但依然保持平和的说要指出璧上的毛病。待和氏璧到手后他靠近柱子站住,已经气的头发直竖,顶起帽子,他怒斥了秦王的行为,表示不给城就撞坏这件宝贝,谁也别想占便宜。
秦王无奈下表示斋戒后庄重的换城池,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成语寓意
“和氏璧”因蔺相如怒发冲冠而完整地回到了赵国。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的形体有很大的控制支配作用。头发竖起来,在平常状态下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当一个人极度愤怒的时候,却可能发生。如此的情形还有很多。
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讲到:一个人服药想要发汗,有时候都做不到,但是惭愧之心一起,则不免大汗淋漓;一早上没吃饭就会觉得很饿,但曾子在母亲去世之后,因为极度的悲哀,曾经7天不吃饭也没觉得饥饿。
这些事例使人们明白,要使身体安泰,就应该保持精神的清静虚无,尽量避免被外物所激荡。愤怒如同心中燃烧的一把火,如果放任它越烧越烈,最终必将焚毁自己,人在极端愤怒下不要轻易做决定。
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最早是跟谁有关
跟蔺相如有关。
怒发冲冠: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典故:"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别忘了采纳的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