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堂记文言文

2.做人要虚心的文言文和翻译

3.文言文马文升翻译

4.尚书读录文言文

5.粮食翻译成文言文

6.写粮油的文言文

食堂记文言文

稼穑艰难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稼穑艰难文言文翻译

1. 要节约不要浪费的文言文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句食堂几乎都用)

4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

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劳。

5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6存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

2. 心情不好的古诗带骂人的

悯学

炒菜日当午,汗滴油上煮.

谁吃盘中餐,粒粒皆腥苦.

如梦令

常记食堂果腹,

苍蝇逍遥如故.

苦咽乌珍珠,

不觉蝇入肚.

呕吐,呕吐,

呕出咸菜如数.

乌夜啼

无力踱进食堂,面如秋.

漫漫长队塞屋把眉皱.

咬不动,啃还硬,是馒头.

别是一番酸味在心头.

满江红.写怀

气喘嘘虚,到食堂,不敢稍歇.

抬望眼,无边长队,竞争激烈.

三十兄弟愁与焦,八条人流怨和喈.

莫等闲,干了盛饭盆,空悲切!

饿腹耻,犹未雪.学子恨,何时灭.

用碗筷敲响矮凳方桌.

难咽饥餐寻无肉,苦笑渴饮忧难解.

待吃完,收拾残羹,仍饿也

3. 王播 字明敭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尹避台官 故事:惯例

B.恃势豪门,未尝贷法 贷:宽免

C.诏从之,自是奸盗弭息 弭:停止

D.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钱 省:节省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B.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C.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D.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播治县有术。王播在三原任县令时,依法治理,政绩为畿邑之最;在扬州任职时,兴修水利,使漕运畅通无阻,造福于民。

B.王播长于治吏。当时胥吏欺诈成风,尽管事务繁多,王播条分缕析,断案如流,下属的欺诈行为一一被揭露,并被绳之以法。

C.王播征敛无度。王播在任淮南节度使时,淮南地区正遭受旱灾,他不但不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反而横征暴敛,以至于民怨沸腾。

D.王播不守操行。王播一心钻营权术,以奉承迎合为本事,对国家大计却一言不发。他的以奸邪进取的劣行,在当时已遭唾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德宗奇之,将不次拔用,会母丧。(5分)

(2)播出自寒门,以文辞自立,践升华显,郁有能名。(5分)

参考答案

4.D

5.C

6.B

7、德宗对王播的才能很惊讶,打算破格提拔使用,恰好碰到王播的母亲去世。

王播出身卑微,凭文辞自立,登上了显贵的地位,享有能干的盛名。

4. 王播诗之殊遇,文言文

原文: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

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

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译文及相关资料可供参考:王播小的时候因为父母双亡而特别贫穷,曾经去扬州的惠昭寺中的木兰院,跟着僧人们混口斋饭吃。僧人们都厌恶而怠慢他,常常王播去吃饭的时候饭已经吃完了。

后来,王播从重要的位置下来,从京城出来镇守这个地方,因为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发现人们因敬慕他以前题的字而用薄纱把那些字给罩上了。解词: 1.孤贫:因为父母双亡而贫穷。

2.厌怠:厌恶而怠慢。 3.重位:重要的地位。

4.邦:城市。 5.皆:都。

6.慕其:敬慕它(而用纱把它罩住)。

参考资料:

王播(759年~830年),字明扬,他祖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全家搬迁到了江苏扬州定居。

他出生于肃宗乾元年间(758年~760年),只是父母亲不久就先后去世了;加以他家条件实在很不好,所以爱好读书的王播便只得到当地一个名叫惠昭寺木兰院的僧寮里借读。方丈和一些僧众开始还以礼相待,以为对方是个读书人,说不准哪天他发迹了,这对寺院也将会有好处。

于是在寺院领导层经过内部“研究研究”之后,遂让王播吃住了下来。该寺院就餐有一个规定,那就是一天三餐的吃饭时间都固定在寺僧敲钟之后。

由于人多,这种做法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倒也显出该寺院管理方面的一些独到经验。而王播自然便随着那开饭的钟声,迅速放下手中的书本来“随喜”吃饭了。

但时隔不久,事情却变得离奇起来。一天中午,正沉浸在读书乐趣中的王播,腹中响声不断。

他知道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因为那天早晨由于身体不爽,吃得并不多,所以当时太阳都已有些偏西,他这饥饿感也就可以想见了。但只是令人奇怪的,寺院里此时居然还没有敲响开饭的钟声!有什么办法呢?自己作为一个寄寓在人家屋檐下而且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在看人脸色方面还有一丝主动权外,他实在想不出也不好意思去主动问问今天到底怎么啦。

于是王播就又沉浸到了书中去。他自然知道,只有把自己沉浸到书中以便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也最能得到个中的乐趣。

而将来在考场上大显身手了,才最终使他脱离目前这尴尬的处境。等到王播又把书卷温习了一轮后,饿过了头的王播这时候才听到有钟声在敲响。

王播兴奋极了!这不就是打开自己当下正要解决难题的钥匙了吗?他比往常更为激动地一个箭步冲向了食堂。然而,食堂的情景却使他如同在寒天里被人从头到脚猛泼了一桶冷水,因为午饭早就吃过了!他惊疑而羞涩地往那些食堂师傅身上看了过去,心想,也许从他们身上会找到何以出现这种变化的蛛丝马迹吧。

然而,他们那副幸灾乐祸的神态却分明在告诉王播:还想吃饭哪?你这小子,就等着吧!刹那间,王播便全然明白了。他知道寺院已经厌倦他在这里吃闲饭了。

他的眼睛里满是屈辱的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他狠狠地瞪了偌大的食堂一眼,当即返回住处收拾他那简单的行李,并在寺院墙壁上愤然题写了一首诗,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大踏步走了。

20多年过后,也就是在文宗大和年间(827年~835年),①在官场上颇为春风得意的王播恰好被派往江苏任军政长官。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借住过的寺院看看,那儿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儿了。

早已闻知王大人要来“视察工作”的惠昭寺木兰院寺僧们,便手忙脚乱起来,把王播当年居住过的地方修葺一新不算,寺院领导还叫人迅速把他当年愤然写下诗作的墙壁,轻轻地用拂尘掸去浮尘,然后用上好的碧纱把它覆盖起来,免得它再次受到灰尘的侵蚀。王播威严十足地来到这座曾使他奋发蹈厉的寺院时,真是百感交集。

猛一抬头,他却发现自己那讽刺诗都受到这等碧纱笼罩的优待,而自己当年却吃不上一顿顺心饭,这不由得更使他感慨万千!思潮翻滚的王播命人拿来笔墨,当即连衣袖也都不卷地在原来诗作的后头续写起来,以便记录下他这先后不同遭遇的感慨。其诗云: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写完此诗,觉得意犹未尽,王播便又题写了下面这首令他更为惆怅的著名诗作: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②然后,他便长叹一声, 怅然离去。而后人拿它来作为素材入文学作品的便极其多了。

苏轼《石塔寺》就说: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在同题诗里,苏大诗人还一再感叹: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不用说,以上这些都是在用王播这旧事。至于孙觌就径直以王播其人其事入诗道: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可见,王播这经历引起后人多少悠远而深沉的感慨!诚然,另外与此相关的说法仍颇多,但它们无疑都是令人感叹的。③而王播这事在真切地折射出世态人情的同时,对于自身要求有所作为的人士来说,它也未始就不能让人自我砥砺呢。

因为要自我奋起以谋求改变恶劣现。

5. 用文言文写关于逃课吃饭的检讨书

盖因年少,性喜嬉闹,故于本月二日翘课耳!然,幸得师明察秋毫,慧眼如炬,顷之洞悉余之顽劣,并不辞苦心婆口,淳淳施教于我,令拙徒顿识错之所在,亦识得师恩之厚重,余心深感涕零!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先贤之言犹在耳畔,亦诚不欺我,吾当铭记于心,并以此为诫,书海苦作舟。虽难仿古之大志者:头悬梁,锥刺股,亦当心无旁焉,勤之、奋之。

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吾此后将明记师训,绝不懈怠,争当好学之子,而非不学无术之徒,请师督勉。

为示悔改之意,遵师训,书此过文一篇,上呈于师,并存于心。诚乞师谅!

做人要虚心的文言文和翻译

1. 人生哲理的文言文(要有翻译)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希望对你有帮助

2. 唐太宗虚心改过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虚心改过文言文 贞观政要

翻译: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原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3. 做人要虚心

做人要懂得谦逊: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做人要大度,学会宽容,做事要低调,学会处世之道。一、在姿态上要低调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

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平和待人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在“愚”中等待时机: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主动吃亏是风度: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

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二、在心态上要低调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

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请记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知足者常乐: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善人生。 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员工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达,壮志无边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和所谓的权威。所以,社会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三、在行为上要低调深藏不露,是智谋: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击。

出头的椽子易烂: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

才大不可气粗,居功不可自傲: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因为在做人上的无知而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所以,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积极求取巅峰期的时候,不妨思及颜之推倡导的人生态度,试图明了知足常乐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义,稍稍使生活步调快慢均衡,才不易陷入过度偏激的生活陷阱之中。

做人不能太精明:低。

4.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最著名的就是 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被人奉为为人处世的经典论述。

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链接:百度百科-道德经

文言文马文升翻译

1. 《明史.马文升传》的翻译

马文升,字负图,容貌美好特出,很有力气。

景泰二年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一职。马文升依次巡视山西、湖广,他刚正不阿的品格非常突出。

成化初年,马文升被征召作了南京大理卿。在满四叛乱的时候,马文升因记载累积功劳晋升为左副都御史,他赈济巩昌、临洮一带的饥民,抚慰安定游离失所的百姓,功绩非常显著。

这个时候,马文升在黑水口打败了贼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了贼寇,刻石纪念这件事后返回。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

淮州、徐州、和州发生了饥荒,马文升移运江南的粮食十万石、价值白银五万两的食盐赈济百姓。孝宗即位后,征召授予马文升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讲了十五件事,全都商议后实行。皇帝在藉田耕种时,教坊用杂戏来进献。

马文升严肃地说:“应该当让新天子知道稼穑的艰难,你们这是干什么呢?”随即斥责教坊戏子离去。第二年,马文升做兵部尚书,督率团营像往常一样。

国家太平已经很久了,军队和政事都开始荒废松弛,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部落经常在边塞下窥伺塞。马文升严格核查众将官和校官,罢黜了贪婪懦弱者三十多人。

奸邪之人十分怨恨他,夜里拿着弓箭等候在他的门前,有的人写诽谤的书信用箭射入东长安门里边。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对军务十分尽心,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方面,多次向皇上陈述有利于国家的合宜之事。

国家的大事应该说的,即使非是自己的职守所在,马文升也言无不尽。他曾因为太子年龄到了四岁,应该及早晓谕教诲,请皇上选择淳厚谨慎稳重老成懂得经史典籍者,把太子抱在怀中,或扶持着太子,太子所有的言语举动都要以正道以教导他。

山东长时间干旱,浙江和南方边远地区发生水灾,马文升请求皇上命令主官的官吏赈济抚恤,训练士卒以防备不测。皇上都完全采纳它们。

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勋,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期望像他那样。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代替了屠滽,倪岳去世后,皇上让马文升代替了倪岳。

南京、凤阳刮大风下大雨损坏了房屋,拔倒了树木,马文升请求皇上裁减膳食,撤去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驾临经筵,停止游乐宴饮,暂停不急于办理的事务,停止额外的织造贡奉,赈济灾民,抓捕盗贼。不久,马文升又向皇上上奏了10件吏部主管的事情。

皇上全都褒奖并采纳了。正德年间,朝廷政事已经移位于宦官,马文升年老了,连续上奏疏要求离去,皇上答应了他。

马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马文升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五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有文才和武才,擅长于应对突然的变化,朝廷的重大决议往往要等待他来决断。

马文升的功绩都建立在边疆,外国都听说他的名声。马文升尤其重视气节,砥砺自己端方不苟的品性,正道而行。

他去世后过了一年,有大盗贼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那里,就放弃了钧州而离开了。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A句译为:景泰二年考中进士.登:应试得中.(2)②马文升此处“言无不尽”的话,都是“国家事当言者”; ③指的是“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方面的事.二者都与“劝谏皇上修身爱民” 的内容无直接关系.(3)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错,与原文“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不一致.强盗去了他的家乡,听说是他的家乡就离开了.(4)①班列中,在朝廷官员中;耆硕,年高德劭;推心,诚心诚意;望,望其项背.译为: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②居,闲居;事,政事;颦蹙,皱着眉头.译为: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5)①因,依靠;敝,损害;译为: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人道的. ②购,重金征求;金千斤,邑万家,倒装,千斤金,万家邑.译为: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③夫,助词,不翻译;相与,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④舞、泣,使动;幽,深.译为:译为:(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⑤以,因为;其,他们;无不在,没有不探究、思考的.译为: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答案:(1)A(2)B(3)D(4)①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②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5)①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人道的. ②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③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④(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⑤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上奏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赞赏并接纳了.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从不到州府去.谈及时政,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赵鐩等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

3. 《明史.马文升传》的翻译

马文升,字负图,容貌美好特出,很有力气。

景泰二年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一职。马文升依次巡视山西、湖广,他刚正不阿的品格非常突出。

成化初年,马文升被征召作了南京大理卿。在满四叛乱的时候,马文升因记载累积功劳晋升为左副都御史,他赈济巩昌、临洮一带的饥民,抚慰安定游离失所的百姓,功绩非常显著。

这个时候,马文升在黑水口打败了贼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了贼寇,刻石纪念这件事后返回。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

淮州、徐州、和州发生了饥荒,马文升移运江南的粮食十万石、价值白银五万两的食盐赈济百姓。孝宗即位后,征召授予马文升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讲了十五件事,全都商议后实行。皇帝在藉田耕种时,教坊用杂戏来进献。

马文升严肃地说:“应该当让新天子知道稼穑的艰难,你们这是干什么呢?”随即斥责教坊戏子离去。第二年,马文升做兵部尚书,督率团营像往常一样。

国家太平已经很久了,军队和政事都开始荒废松弛,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部落经常在边塞下窥伺塞。马文升严格核查众将官和校官,罢黜了贪婪懦弱者三十多人。

奸邪之人十分怨恨他,夜里拿着弓箭等候在他的门前,有的人写诽谤的书信用箭射入东长安门里边。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对军务十分尽心,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方面,多次向皇上陈述有利于国家的合宜之事。

国家的大事应该说的,即使非是自己的职守所在,马文升也言无不尽。他曾因为太子年龄到了四岁,应该及早晓谕教诲,请皇上选择淳厚谨慎稳重老成懂得经史典籍者,把太子抱在怀中,或扶持着太子,太子所有的言语举动都要以正道以教导他。

山东长时间干旱,浙江和南方边远地区发生水灾,马文升请求皇上命令主官的官吏赈济抚恤,训练士卒以防备不测。皇上都完全采纳它们。

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勋,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期望像他那样。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代替了屠滽,倪岳去世后,皇上让马文升代替了倪岳。

南京、凤阳刮大风下大雨损坏了房屋,拔倒了树木,马文升请求皇上裁减膳食,撤去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驾临经筵,停止游乐宴饮,暂停不急于办理的事务,停止额外的织造贡奉,赈济灾民,抓捕盗贼。不久,马文升又向皇上上奏了10件吏部主管的事情。

皇上全都褒奖并采纳了。正德年间,朝廷政事已经移位于宦官,马文升年老了,连续上奏疏要求离去,皇上答应了他。

马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马文升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五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有文才和武才,擅长于应对突然的变化,朝廷的重大决议往往要等待他来决断。

马文升的功绩都建立在边疆,外国都听说他的名声。马文升尤其重视气节,砥砺自己端方不苟的品性,正道而行。

他去世后过了一年,有大盗贼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那里,就放弃了钧州而离开了。

4. 文言文《王恭》 翻译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译文: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5. 文言文《梁君出猎得善言》翻译

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

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

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

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

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

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6. 文言文危如累卵的译文越快越好,

晋灵公命人为他花费千金,建造一座供游赏的九层高台,并对左右下令说:“谁敢谏阻,定 斩不饶!”荀息上书求见,灵公让卫士们张弓搭箭,然后召见了荀息.荀息故意说:“大王,我不敢来 劝说您,我是来为您消愁解闷的,我能把十二枚棋子垒起来,上面再加置九颗鸡蛋.”灵 公一听高兴地说:“那你就为我演试一下吧!”荀息一本正经,专心致志地表演起来.先把十二枚棋子垒在下边,再把九颗鸡蛋垒在上面.灵公左右的人都很担心,屏住了呼吸,灵公自己也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连声说:“好险哪!好险哪!这时荀息说:“这不算什么,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灵公便说:“那就快让我见识见识.”荀息这才严肃地说:“大王要筑九层高台,没有三年不成.三年之中,百姓来服役,男人 不耕田,女人不织布,弄得钱财耗尽,国库空虚.邻国将乘机侵略,我们就会山河破碎,国 破家亡.到那时候,您站在九层高台之上,又能观望到什么呢?”灵公听了说:“筑台的后果如此不堪设想,这是我的过错!”于是下令停止筑台.。

7. 牛角挂书 文言文 翻译

词目 牛角挂书

发音 niú jiǎo guà shū

释义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用法 作定语;指勤奋读书。

翻译 (李密)用蒲草作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尚书读录文言文

1. 《尚书·读录》翻译 天宝中~出金付焉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一个书生游学停留在宋州。

当时李勉年纪小又贫穷困苦,和这个书生同住在一家店里。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

书生临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了,这是我的命啊。”并从口袋里把百两金子给李勉,说:“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你为我处理完后事,剩下的钱都送给你。”

李勉答应为他办理后事,等到葬礼结束后,(李勉)把剩下的金子放在坟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几年以后,李勉担任了开封府尉。

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不停地寻找书生的行迹。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办理了丧事,专门到开封去见他,询问金子的下落。

李勉请他们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他们。

2. 尚书别解序 翻译

本人才疏学浅,不能作完整而准确的翻译,惭愧。但大体意思可以说说,但愿能对你有所帮助,不胜荣幸。

嘉靖辛卯年间(具体时间你查一下相关书籍,这个很容易就查出来了),我在南都(不知道是今天的哪个地方)考试,未被录取而从南都回家,闭门闲居,亲朋好友们较少到访。因里没有空闲的房子,白天住在家里,抱着小女儿逗趣,在小女儿想睡(应该是睡去)或者吃奶时,我就读《尚书》,小女儿也喜欢摆弄书,一看见书就就用小手指头顺着一行行的文字指着,同时口中念念有声,似乎很懂的样子。所以我一直没有把读书这件事荒废,偶尔有些感悟,就记录下来。不论想到什么都有有想写的冲动,手中的笔想停也停不下来,正像古人所说的“兔起鹘落”(此处无力翻译,惭愧)一样。(因为)没有什么时间写文章,(所以)就把这些记录下来的感悟保存在箱子中,以用来日后复习。本人对文章的分析,因为有古代名家在,所以不敢和他们的相提并论,所以取名为《别解》。我曾说过:看画家作画,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大小、胖瘦都画得很像了,但人们看了之后仍说不像,那一定只画“形”(外表)而没有画到“神”(人的精神、气质等)。我读书,不敢说是已经得到了书的“神”,但我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地领悟书中的“神”。

3. 啸亭续录德尚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德尚书瑛,姓通颜觉罗氏,满洲望族也。年六十余始擢太常寺卿,又二十年洊至户部尚书,已八十余矣。与朱文正、王文端等作五老会,时人荣之。公貌清癯,性俭朴廉洁,位至司徒,家不能具驷马,人比之公孙弘,以其刚毅胜之。

尝入直枢庭,其下属告人曰:“其他费不具论,即四时衣冠之赀,我公即未能具也。”其清贫也若此。后以失察胥吏罢官。至今年九十余,身犹健云。(清昭梿《啸亭续录·德尚书》)

译文

德尚书瑛,姓通颜觉罗氏,是满洲望族。六十多岁才升任太常寺卿,二十年后又升至户部尚书,已经八十多岁了。与朱文正、王文端等组成五老会,当时的人觉得非常荣耀。公相貌清瘦,生性俭朴廉洁,(虽然)官至司徒,(但是)家里不能置办四匹马拉的车,人们将他比做(汉代的)公孙弘,认为他的刚毅胜过公孙弘。

他曾经进入直枢庭,他的下属告诉别人说:“其他的资费(暂且)不说,即使是一年四季衣帽的费用,我的上司也不能置办。”他清贫就像这样啊。后来因为考察小吏有失误而免官。到今年九十多岁了,身体仍然很健康。

4. 文言文翻译《桂苑丛谈》

译文《桂苑丛谈》:崔英九岁时,在秦王苻坚的宫中读书。

有一次,苻坚在殿上躺着,各位生徒都细步小跑上前,而崔英却慢慢走着。苻坚责怪地问崔英,崔英说:“陛下像慈父一样,而不是夏桀和商纣那样的君王,干吗要害怕呢?”又问:“你读的是什么书?”崔英回答说:“《孝经》”。

苻坚问:“有什么含义?”崔英说:“位高在上者不能骄横。”苻坚坐起身子,再问:“还有什么含义?”崔英说:“从天子到庶民的章节,都是天子爱护庶民,庶民敬重天子。”

苻坚说:“你耐心地等到十七岁,我一定起用你为大夫。”崔英说:“日月可以重见,而陛下的至高尊容,不能再睹洪大的恩德,士如果能够任用就任用,何必要等到以后呢?”苻坚说:“必须等到十七岁,我一定征召你。”

当崔英十七岁时,苻坚果然拜他为谏议大夫。《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①、《汉》②事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注释①《史》:指《史记》。②《汉》:指《汉书》。

③穷达:困窘与显达。译文《宋书·沈攸之传》:沈攸之晚年喜好读书,手不释卷,《史记》、《汉书》中记载的事迹大多能够记住。

他经常叹息说:“如果早知道困窘和显达是命中注定的,我遗恨没有读十年书。”《南齐书·顾欢传》:欢字景怡,吴郡①盐官②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③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④读书,夜则然⑤糠自照。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注释①吴郡:郡名,今江苏苏州市。

②盐官:县名,今浙江海宁县。·94·读书纪事。

5. 古文《尚书》都有哪些版本啊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赜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清华简《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秦誓》篇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

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

6. 古代文言文桂苑丛谈中有一句临绝语勉曰的是哪章要那章的全文翻译.

楼上的译文中有几处明显的错误,现予订正: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之147(一四七)李勉埋金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选自《尚书读录》)注释1、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2、旅次:借宿.3、宋州:地名,治所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市西南).4、旬日: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5、疾作:谓疟疾发作.6、遂:最后;最终.7、临绝:临;临终.绝,穷尽,引申为.8、语:动词,告诉.9、某:人自称之词,我.10、洪州:地名,治所是豫章(今南昌市).11、且:将要.12、遗(音魏):动词,赠送;馈赠.13、仆使:仆人.14、足下:对人的敬称.15、奉:进献;献上.16、尉:名词作动词,做县尉.17、赍:带着.18、牒:文件,证件.19、累路:犹沿途.20、行止:行踪.21、诘:问.22、墓所:墓地.23、《尚书读录》:当作“尚书读记”,清人阎循观著,潍县人韩梦周刊行.杂录前朝各色人轶事76则.“李勉埋金”一则,最早著录于唐人冯翊子《桂苑丛谈》,宋人王谠《唐语林·德行》亦收录.译文天宝年间,有一个书生寄居在宋州.当时李勉年少贫困,与这位书生同住一家旅店.但是不到十天,那书生疟疾发作,最后因无药可救而了,那书生临终前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本来)要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但是没想到)在这里得病就要了,这是命啊.”然后从布袋里拿出一百两黄金送给李勉,又说:“我的仆人,没有知道这(一百两黄金)的,您为我办完丧事,剩下的黄金就送给你.”李勉答应为他办理丧事,剩下的黄金(也)秘密放在墓中和书生一同埋葬在墓中了.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那位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文件,沿途打听寻找书生的行踪,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他的哥哥)主持的丧事,就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询问黄金的下落.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黄金交给了他.。

7.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5、B持,相持不下。

6、C 7、B “造成滥杀平民百姓、纵容盗贼的恶果”只是“内地征讨”,选项未将“内地”与“边方”加以区分;且“得到了皇上的赞许”不完全符合文意,皇上只是“许”,即采纳了他的意见,“赞”属无中生有。 8、(1)(6分)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

(大意2分,“推”、“荫”、“赉”、“冠”各1分) (2)(4分)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得分点:大意2分,“赣州”、“旦夕”各1分) 译文参考:王琼,字德华,太原人。

成化二十年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后升为郎中。

外调治理漕河三年,记录漕河三年间的事成文。后来接任的人查考那些事,竟然毫厘不差,由此王琼就以勤勉干练出了名。

正德八年升任尚书。王琼为人很有心计,善于探究查对。

他在任郎官时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亏盈等情况。等到做了尚书,更加熟悉国家的财政计算。

边境有将领来请拨发粮草,他屈指计算一下某仓库、某草场储备有多少粮草,各郡每年运送多少,边防士卒每年秋收粮草多少,就说:“这些已经够了,再伸手要就是弄虚作假。”由此大家更加认为王琼有才干了。

正德十年,王琼接替陆完做了兵部尚书。当时各地盗贼四起,将士都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论功升官。

王琼上书说:“这是类似嬴政的败国政策。在边境上实行还可以,没有在内地作战而以头颅数论功的。

现在江西、四川的官兵乱杀平民百姓成千上万人,纵容了盗贼,留下了祸患,都是这条规定造成的。从现在起官兵在内地讨伐盗贼,只以扫荡、平息论功,不再计算斩获头颅数目。”

皇帝同意了。皇帝时常到边塞以外远游,长年不回,京郊的盗贼正悄悄兴起。

王琼请在河间设置一名总兵,在大名、武定各设一名兵备副使,责令他们平息当地盗贼,又传令顺天、保定的两个巡抚,严守要害地段以防止外敌侵入,征集辽东、延绥兵马到皇帝行宫附近,用以保护皇上。朝廷内外仗着这些才不担惊受怕。

孝丰的盗贼汤麻九起来造反,有关部门请派军队过去收捕。王琼请密令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其不意地擒拿他们,盗贼没一个漏网。

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作乱。

王琼请皇帝命令南和伯方寿祥率领操江部队防守南都,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去往南昌。他的奏章送上后,皇帝心里想要亲征,君臣争议了三天还决定不了。

大学士杨廷和催促皇上早作决定,皇帝最后还是下诏亲征,让王琼与杨廷和等人在北京坐镇。在此之前,王琼任用王守仁治理南、赣,放权让他见机行事,总领提督军务。

等宸濠造起反来,地方上报朝廷知道后,满朝大臣心里惴惴不安。王琼说:“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

不久,事情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花马池传来警报,兵部尚书王宪请求派出军队。

王琼说花马池战备严整,敌人打不进去,大部队去了,敌人先撤了兵,只能空自耗费国家的人力、财力而已。王宪最终还是派出六千人,赶到彰德,敌人果然已逃走了。

第二年秋天,王琼在任上。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恭襄。

8. 圣小儿祖莹文言文翻译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

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

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

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 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任职作为大学学士。

9. 古代文言文桂苑丛谈中有一句临绝语勉曰的是哪章要那章的全文翻译

楼上的译文中有几处明显的错误,现予订正: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之147

(一四七)李勉埋金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选自《尚书读录》)

注释

1、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2、旅次:借宿。3、宋州:地名,治所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市西南)。4、旬日: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5、疾作:谓疟疾发作。6、遂:最后;最终。7、临绝:临;临终。绝,穷尽,引申为。8、语:动词,告诉。9、某:人自称之词,我。10、洪州:地名,治所是豫章(今南昌市)。11、且:将要。12、遗(音魏):动词,赠送;馈赠。13、仆使:仆人。14、足下:对人的敬称。15、奉:进献;献上。16、尉:名词作动词,做县尉。17、赍:带着。18、牒:文件,证件。19、累路:犹沿途。20、行止:行踪。21、诘:问。22、墓所:墓地。23、《尚书读录》:当作“尚书读记”,清人阎循观著,潍县人韩梦周刊行。杂录前朝各色人轶事76则。“李勉埋金”一则,最早著录于唐人冯翊子《桂苑丛谈》,宋人王谠《唐语林·德行》亦收录。

译文

天宝年间,有一个书生寄居在宋州。当时李勉年少贫困,与这位书生同住一家旅店。但是不到十天,那书生疟疾发作,最后因无药可救而了,那书生临终前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本来)要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但是没想到)在这里得病就要了,这是命啊。”然后从布袋里拿出一百两黄金送给李勉,又说:“我的仆人,没有知道这(一百两黄金)的,您为我办完丧事,剩下的黄金就送给你。”李勉答应为他办理丧事,剩下的黄金(也)秘密放在墓中和书生一同埋葬在墓中了。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那位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文件,沿途打听寻找书生的行踪,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他的哥哥)主持的丧事,就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询问黄金的下落。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黄金交给了他。

粮食翻译成文言文

1. 翻译文言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成公的国相,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厩中没有喂粮食的马。仲孙它规劝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妾 *** 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丝绸,马吃粮食。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就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况且我听说可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没有听说能用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

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献子将儿子关了七天。从此以后,子服它的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都不过是杂草。季文子知道这件事后,说:“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于是让子服它做了上大夫。

2. 翻译(将文言翻译成白话文)

这是宋太祖求问治国之策的文言文:

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大臣赵普,问他:“天下自从唐王朝颠覆,几十年里面,帝王之位轮番上场你争我夺都换了是个姓氏之多。大仗小仗一天没断过,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是什么缘故?寡人想平息这些战争,为国家建立长治久安的良策,请问有啥办法?”赵普回答说:“自残唐十六国以来,导致战争、争斗不止,国家得不到安宁的原因,源自以前唐王朝的余弊,地方节度使、藩镇的势力太大,位高权重,从而使得国君的中央集团弱,外臣拥兵自重而强大,尾大不掉的原故。现在圣上想要整治,没有其它奇异、花巧的途径,只有削弱各地藩镇、节度使和各省总督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和粮食,要由中央 *** 节制,不可随意囤积;收编他们的精锐军队,归入皇上亲自管辖的禁军编制,那么他们即使想谋反,没钱没粮没精兵,还反个球呀?自然就四海清平啦。”

这是宋一朝的治国大略,从未更改。虽避免了残唐兵乱的局面,但疆无精锐将不统兵,(宋文官挂帅)亦使宋屡受欺辱。

3. 翻译一篇文言文

金银珠宝,价值甚高,但在战乱之时却不及粮食值钱。为什么?因为时世不同。平时很多有钱人家不惜将粮食换成钱购买宝物以炫耀或装点门面,不怕花钱,就只怕买不到。

壬午年,梁国城池被围,城里缺粮,米一升要二两银有多,饿的人很多。人们视钱财如泥土,钱币迅速贬值。平民只好用饰物、珠宝、漂亮的衣服在市场里换些许粮食以充饥,有人用一件精致的毛衣换八斗米,有人用金钗换一担的牛肉。由此而知明君之本应贵五谷而贱金玉。

古人说:“柴草如桂木,稻米如珠宝”哪是虚言!

4. 稼穑艰难文言文翻译

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了。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治家产,这就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啊!

原文: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凡几涉手而入仓禀,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辨,皆优闲之过也。(选自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

写粮油的文言文

1. 有谁知道与粮食有关的诗、词、赋,古文或原创都可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译文: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于谦 《平阳道中》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辛弃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白居易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暂时只能想到这些了 希望你能满意

2. 列子拒粮的文言文

子列子穷(1),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2):“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3)。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5),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6),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翻译:列子住在郑国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上饭,面黄肌瘦的叫人觉得非常可怜。

有人对郑国的相国子阳说:“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贤者,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生活却过得这么贫困,饭也吃不饱,你难道不喜欢贤士、不在乎名声吗?” 子阳听了,赶紧叫手下的官员去给列子送粮食。列子听说了官员的来意,执意不肯接受子阳的馈赠。

官员没有办法,只好走了。列子的老婆眼巴巴看见到手的粮食没有了,气得直埋怨列子,捶着胸脯说:“人家都说当贤人的老婆孩子,可以吃得饱、穿得暖,全都是胡说八道!你看看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人家相国大人看得起你,才给你送粮食,你摆什么谱啊?你摆谱不要紧,你也看看我们几天没吃一顿饱饭了啊!什么贤人,闲得喝风去吧!”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你以为这是好事吗?我看未必。

相国不是因为知道我是贤人才给我送吃的,而是听了别人的话,才想到给我粮食吃。他今天能因为听了别人的话馈赠我们食物,明天就不会因为听了别人的话而找我们碴吗?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跟他打交道的好啊。”

不久,因为子阳的民怨太深,老百姓纷纷起来反对子阳,把子阳给杀了。

3. 用文言文讽刺糟蹋粮食的人时该怎么说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

●俭节则昌,*佚则亡。――《墨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4. "节约粮食"的古诗与名人名言怎写啊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犯罪! 盘中粒粒皆辛苦! 饱时不忘饿时饥! 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省下一颗粮食,已许可以救活一个人的生命!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 生命诚可贵,粮食价更高! 粮食是血汗换来的! 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 请记住:粮食来得不容易!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藏族) ●有钱时摆阔,没钱时挨饿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省下无数钱 ●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积小利,成巨富(英国)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奢侈 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成物不可损坏。

5. 稼穑艰难的译文(是文言文)

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

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了。

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

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治家产,这就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啊!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