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宁作豫章文言文

2.文言文方雁里传

3.王夫之语言哲学思想探究

4.含有道的成语

5.第三个字是道的成语有哪些

6.存的成语有哪些

范宁作豫章文言文

目击道存指的是-道存目击另一个意思

1.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他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就打听徐孺子在哪儿,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陈仲举是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贤的人 这是陈太守的不等闲处

2. 张善安传 旧唐书 文言文翻译

张善安,兖州方与人士。17岁时,亡命为盗,后来在淮南一带打家劫舍。恰逢孟让败亡,张善安招募了败军八百多人,突袭攻破庐江郡。依附于林士弘,却不被信任,深感懊恼,于是反叛袭击了林士弘,焚其城郭后离开去了南康。萧铣夺取豫章,派遣大将苏胡儿守城,张善安夺取豫章,占据归还给唐朝,于是被授为洪州总管。

武德六年张善安反唐,辅公佑任命其为西南道大行台。善安掠夺孙州,擒拿总管王戎,袭杀黄州总管周法明。恰逢李大亮率兵赶到,劝降善安。张善安答道:“我本来最初是不欲谋反。但被部下谗言陷害谋反。投降,现如今是很容易的,但朝廷恐怕不会免除我的罪责,该怎么办啊?”李大亮说道:“您会投降,我一点也不怀疑。”于是独自走入阵中,与张善安握手谈话。张善安于是大喜,率领几十骑兵进入李大亮帐营。大亮引进善安后,立即命令士兵捉拿了张善安。善安身边的骑兵都感到惊异,被抓走。善安部下举兵来战。张大亮说是张善安是自愿归顺,劝诫叛军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善安同党骂道:“总管出卖了我们。”于是叛军溃败。张大亮押送善安至京师。善安辩解自己不与公祏同谋,唐高祖赦免了他。公祏兵败,收到善安书信,于是被处。

3. 滕山阁序文言文

楼主,是<<;滕王阁序>>;吧,是高中的课文,我们还背过!

王勃(著)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4. 《陈仲举礼贤》这片文言文为豫章太守中的“为”是什么意思

①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按:这一句说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样。士:读书人。则:准则,标准。 ②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揽,拿,提;辔:套马的缰绳。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太守汉代行政单位郡的长官。徐孺子,名雅,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为人高洁。 ④主薄:掌管文书的官使,是属官之首。白:报告,禀报。府君:对太守的敬称。 ⑤廨:官署。 ⑥ 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式,等于表,表彰;商容是商纣时的大夫,当时被认为是贤人;闾,指里巷。 ⑦席不暇暖: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他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就打听徐孺子在哪儿,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府去。”他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5. 李少翁传的文言文翻译

注释: [1]豫章:郡、县名,治所均在今江西南昌市。

[2]汉川、应城:县名,均属今湖北省。皆与竟陵为邻县。

[3]媟言:媟音xiè,通“亵”。媟言,轻狎之言。

[4]风眩:外感风邪而昏晕。蹶,通“厥”。

尸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僵冷的病症。 [5]一匕:匕音bǐ,匙子,小勺。

一匕,此处指一药匙药物。 [6]圭刀:通常作“刀圭”。

古代量取药物用具,也借指药物。 [7]王维堂恭:钟惺的朋友,京山(今属湖北)人。

京山也与竟陵为邻县。 [8]属岁逼除:一年将要过完的时候。

[9]持糒醪饷问翁:糒音bèi,干饭,此处泛指食品。醪音lóo,酒。

饷音xiǎng,赠送。 [10]墨池残渖:渖音shěn,汁水。

墨池残渖,指不经意的笔墨。 [11]糈:音xǔ,粮食,粮饷。

[12]祲:音jìn,古代指征象不详的天气。此处指疫病。

下文“疫鬼白昼攫人”指常见人们因疫病而。 [13]弋阳伎:演唱弋阳腔的歌女。

弋(yì)阳,县名,今属江西,是元末明初戏剧曲调弋阳腔的发源地。 [14]秦越人:战国时的名医,因与黄帝时的名医扁鹊相似,也称扁鹊,渤海郡郑人。

入秦,秦太医令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他,派人杀了他。 [15]目击道存:眼光一触及,便知“道”的所在。

6. 如何翻译文言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翻译:这里以往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

1. 出自:

《滕王阁序》 - 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2. 原文摘选: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3. 段落注释:

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篡改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在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作“南昌故郡”。

故:以前的。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4. 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7.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8. 文言文《陈书·袁宪传》翻译成现代文

袁宪依据事实弹劾禀奏,叔英因此获罪被罢免,从此朝廷内外都十分畏惧袁宪。

袁宪,字德章。幼年就聪明机敏,喜好学习,有宽宏的度量。十四岁时,被召入国学为《正言》弟子,他拜见祭酒到溉,到溉以赞许的目光看着他送他出来,欣赏他的神采。过了几天,袁君正派门客岑文豪跟袁宪一道去问候周弘正,恰逢周弘正要登座讲学,弟子们全都到齐了,周弘正就邀请袁宪进入讲堂,给他一柄麈尾,让他立论。当时谢岐、何妥在座,周弘正对何妥说:“任凭你们提问发难,不要把他看作小孩子。”当时学者满堂,旁观者很多,而袁宪面色平静神态如常,论辩应对自如。周弘正也起来多次诘难,始终不能难倒他,于是告知文豪说:“你回去和袁吴郡商议一下,这小家伙现在就可以充任博士了。”那时参加策试的人,大部分都贿赂考官,岑文豪也提出替袁宪准备礼物,袁君正说: “我怎么能用钱为儿子买及第呢?”主管学校的官员对此怀恨在心。当袁宪策试时,他们争着用特大难题刁难袁宪,袁宪却随问随答,解剖分析对答如流,到溉看着袁宪说:“袁君正有个好儿子啊。”(太建)三年,升任御史中丞,兼羽林监。当时豫章王叔英不遵守法度,强行索取人马,袁宪依据事实弹劾禀奏,叔英因此获罪被罢免,从此朝廷内外都十分畏惧袁宪。袁宪熟悉朝廷的法规制度,尤其能准确判决诉讼,如有案情还没有彻底弄清而有关官员却行 文了结的案件,就常常瞅准闲暇时机对皇上陈说,由于他的申说而重新办理的案件很多。他曾经在承香阁侍陪御宴,宾客散退之后,高宗留下袁宪和卫尉樊俊把筵席移到山亭里,君臣谈话宴饮一整天。高宗看着袁宪对樊俊说:“袁家仍然是有英才。”袁宪就是这样地被看重。袁宪认为自己担任清闲而显要的职位太久,多次上表请求解职。高宗说:“许多官员在职,屡次被人书面检举。而你处理了很多事务,可以说清白廉洁,另外考察选用别的人,就不要再说了。”等到高宗病重临终之时,袁宪与吏部尚书毛喜都领受了遗诏。始兴王叔陵横行不法、背叛作乱,袁宪指挥部署,为平息这场叛乱起了重大作用。至德元年,太子加冕,二年,举行了释奠之礼,这时袁宪上表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后主不答应,还赐给他两名扶护人员,晋升为云麾将军,安排了辅佐他的官吏。皇太子很不遵守典籍制度,袁宪亲手写奏表提出 了共十条谏议,都援引古今事例,措词切要率直。太子虽然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并无悔改之意。后主打算另立宠妃张贵妃的儿子始安王为皇位继承人,曾随口谈了这一想法,吏部尚书蔡徵顺着后主的意思称颂赞赏,袁宪就正言厉色地指责他:“皇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已经深入万民百姓之心。你是什么人,敢轻率地谈说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这年的夏天,还是把太子废为吴兴王。后主知道袁宪有规谏之事,赞叹地说:“袁德章实在是一位正直之臣。”当天下旨任命他为尚书仆射。

9. 《徐儒子妙答》文言文翻译

不见你的问题,唯有奉上翻译结果,请你参考,有疑问再追问!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文言文方雁里传

1. 文言文翻译方雁里传

方雁里先生传

原文

公雁里,讳孟缙,字朝仪,豫宁塔溪人。素有风节,论天下事慷慨自许,不苟随人。治《春秋》,悉屏旁,实曲凿田,独得其要。为文醇朴不支,有弘治先辈风。年二十八,领嘉靖壬午乡荐。乙未,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时贵戚张延龄倚势骄恣,结阉竖中外为奸;渔民所有以万计,从仁寿宫袭取宝玉,阴蓄门客、术士,咒蛊煽,希谋不轨。事觉,先后问者,类通情私,不以实闻。上命覆鞠之。公与指挥王佐会议日:“张氏大逆,臣干不忍闻。董缓其罪,何以示天下?“竟奏置之法。公以新进士听重狱,蹇蹇不避权贵,直声震京师。(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传记卷·方雁里先生传》)

注释

1、豫宁:江西式宁县的古称。

2、悉屏旁:洞悉摈弃不同的解说。

3、实曲凿:贯通繁琐和附会解释。

4、不支:简明。

5、弘治:明孝宗年号,公元1488年至1505年。

6、嘉靖壬午: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

7、领……乡荐:指在乡试中成为第一名。

8、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

9、阉竖:指弄权的宦官。

10、渔:盘剥。

11、咒蛊煽:以巫蛊咒语陷害别人。

12、鞠:审讯。

13、蹇蹇:精忠的样子。

译文

先生方雁里,名叫孟缙,字朝仪,是豫宁塔溪县人。一向有风骨节操,议论天下实事情绪激昂自视甚高,不轻易随波逐流。研究《春秋》,洞悉摈弃不同的解说,贯通繁琐和附会解释,独得其要义。写文章朴实简明,有弘治年间先辈文人的风骨。二十八岁时,在嘉靖壬午年(1522)乡试中夺魁。乙未年(1535),考中进士,授任刑部主事。当时尊贵的皇亲国戚张延龄仗势骄纵,勾结弄权的宦官在朝廷内外为非作歹;盘剥百姓的收入以万为单位来计算,从仁寿宫偷取宝玉,暗中蓄养门客和术士,用巫蛊咒语陷害别人,图谋不轨。事情被揭发,先后审问此案的官员,都通达情意,没有察知实情上报朝廷。皇上命人复审此案。先生与指挥王佐一起商议说:“张氏大逆不道,精明强干的臣下不忍听闻。(查案官员)深藏隐情宽缓其罪,怎么能使天下百姓信服?”最终上奏将他法办。先生以新晋进士的身份处理重案大案,忠诚正直不回避权贵,正直的名声震动京城。

2. 文言文《吕公著传》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

父夷简器异之,曰:“他日必为公辅。”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

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

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竹合门。

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度。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

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

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

有欲复肉刑者,议取因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则肉刑遂行矣。”乃止。

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

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俄永乐城陷,帝临朝叹曰:“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

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

民欢呼鼓舞,成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

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

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元祐三年四月,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3. 后汉书、卢坦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

卢坦字保衡,是河南洛阳人。做官当河南县尉。当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尹,长官),叫来卢坦站在堂下,说:“某家儿子与恶人交往,丧失了全部财产,你怎么不调查此事呢?”卢坦说:“凡是当官廉洁,即使高官也没有丰厚的积蓄,那些能积聚钱财的一定搜刮下民来得到钱财。如果他们的子孙善于守住钱财,这是上天使不道义的家富足,不如放纵他们的子孙做不道义的事,把钱财归还给人民。”杜黄裳对他的话感到惊奇,从此对待他更加优厚。

李复任郑滑节度使,上奏章推荐卢坦做判官(判官,地方长官的属官)。监军(朝廷所派监督军队的官)薛盈珍多次干预政事,卢坦每次据理拒绝他。有个擅长吹笛的人,大将等人喜欢他,大将等人到李复那里请求让他担任重要官职,李复问卢坦怎么办,卢坦笑着说:“大将长久在军队中,积累功劳多次升迁,才到尊高官职,怎么能自己轻视自己,想要和吹笛子少年一同任官呢?”各位将领听到这话很惭愧,急忙出来到卢坦面前道歉。李复去世,卢坦因为跟随办李复的丧事回东都(洛阳),后来任寿字县令。河南郡征收赋税期限已到,县里百姓诉说机上丝绸织品没织完,卢坦到郡府中请求延期十天,郡府不批准。卢坦告诉县里百姓只管缴纳织品,不要考虑期限,违背期限不过是罚县令俸禄而已。因此卢坦知名。

卢坦多次升官任刑部郎中,兼任侍御史主管多种事务。赤县(县治设在京师内的移赤县,此指长安、万年县)县尉被朝廷官署审查,京兆尹秘密救他,皇帝派宦官去释放这个县尉。卢坦告诉中丞(御史中丞)请求审察核实手续,宦官跑回来告知皇帝,皇帝说:“我本来应该先命令主管官员。”皇帝于是下诏令,才释放这个县尉。过了几个月,卢坦提升为丞。起初,几个道(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道)罢免调回的长官,拿本道的钱作为进献皇帝的物品,皇帝于是发布赦免命令一律禁止,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违反诏令进献钱财,卢坦揭发他们的罪状奏告,柳晟、阎济美免去官职等待治罪。皇帝告诉卢坦说:“这两个人进献的是家财,我已经答应宽恕他们,我不能失信。”卢坦说:“用来公布大信用的是赦令。现在这两个大臣违反诏令,陛下怎么能因小信用失去大信用呢!“皇帝说:“我已经接受了钱财,怎么办? ”卢坦说:“把钱财拿出来归还主管官员,来显示陛下的道德。”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4. 文言文《吕公著传》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

父夷简器异之,曰:“他日必为公辅。”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

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

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竹合门。

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度。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

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

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

有欲复肉刑者,议取因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则肉刑遂行矣。”乃止。

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

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俄永乐城陷,帝临朝叹曰:“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

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

民欢呼鼓舞,成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

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

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元祐三年四月,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5. 李少翁传的文言文翻译

注释: [1]豫章:郡、县名,治所均在今江西南昌市。

[2]汉川、应城:县名,均属今湖北省。皆与竟陵为邻县。

[3]媟言:媟音xiè,通“亵”。媟言,轻狎之言。

[4]风眩:外感风邪而昏晕。蹶,通“厥”。

尸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僵冷的病症。 [5]一匕:匕音bǐ,匙子,小勺。

一匕,此处指一药匙药物。 [6]圭刀:通常作“刀圭”。

古代量取药物用具,也借指药物。 [7]王维堂恭:钟惺的朋友,京山(今属湖北)人。

京山也与竟陵为邻县。 [8]属岁逼除:一年将要过完的时候。

[9]持糒醪饷问翁:糒音bèi,干饭,此处泛指食品。醪音lóo,酒。

饷音xiǎng,赠送。 [10]墨池残渖:渖音shěn,汁水。

墨池残渖,指不经意的笔墨。 [11]糈:音xǔ,粮食,粮饷。

[12]祲:音jìn,古代指征象不详的天气。此处指疫病。

下文“疫鬼白昼攫人”指常见人们因疫病而。 [13]弋阳伎:演唱弋阳腔的歌女。

弋(yì)阳,县名,今属江西,是元末明初戏剧曲调弋阳腔的发源地。 [14]秦越人:战国时的名医,因与黄帝时的名医扁鹊相似,也称扁鹊,渤海郡郑人。

入秦,秦太医令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他,派人杀了他。 [15]目击道存:眼光一触及,便知“道”的所在。

6. 文言文吕大忠传 翻译

原文及翻译(按段落)大忠字进伯.登第,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以大忠提举永兴路义勇.改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兵房文字.令条义勇利害.大忠言:“养兵猥众,国用日屈,汉之屯田,唐之府兵,善法也.弓箭手近于屯田,义勇近于府兵,择用一焉,兵屯可省矣.”为签书定国军判官.译:吕大忠字进伯.科举中进士,被任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时,以吕大忠为提举领导永兴路义勇军.后改任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后房文字.让吕大忠分析义勇军的利弊.吕大忠说:“国家养着的兵太多,国家财政越来越艰难;汉代的屯田制度、唐朝的府兵制度,都是好办法啊.如今弓箭手部队的制度接近屯田制,义勇部队的制度接近于府兵制,选择一种好办法来用,兵屯就可以省出巨大的耗费.”吕大忠被任为签书定国军判官.熙宁中,王安石议遣使诸道,立缘边封沟,大忠与范育被命,俱辞行.大忠陈五不可,以为怀抚外国,恩信不洽,必致生患.罢不遣.令与刘忱使契丹,议代北地,会遭父丧.起复,知代州.契丹使萧素、梁颍至代,设次,据主席,大忠与之争,乃移次于长城北.换西上阁门使、知石州.大忠数与素、颍会,凡议,屡以理折之,素、颍稍屈.已而复使萧禧来求代北地,神宗召执政与大忠、忱议,将从其请.大忠曰:“彼遣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求关南,则何如?”神宗曰:“卿是何言也.”对曰:“陛下既以臣言为不然,恐不可启其渐.”忱曰:“大忠之言,社稷大计,愿陛下熟思之.”执政知不可夺,议卒不决,罢忱还三司,大忠亦终丧制.其后竟以分水岭为界焉.译:熙宁年间,王安石提议派使者到各道州,重立封疆边界线,吕大忠和范育都被任命为使臣,两人都拒绝出行.吕大忠上书陈述五条反对的理由,认为怀抚他国,恩德信义施用不当,必定会招致祸患.朝廷就免了对他的任命不派他去了.又被命令和刘忱一起出使契丹,商议代北地区事宜,恰逢父亲去世(没有出使).后被重新起用,任代州知州.契丹使臣萧素、梁颍到了代州,设置帐篷,却要占据主位,吕大忠和他们据理力急,他们于是转移驻地到长城以北.吕大忠后又改任西上阁门使、石州知州.吕大忠多次与萧素、梁颍相会,每次谈判,常以道理折服他们,使萧素、梁颍稍稍让步.后来契丹又派萧禧来要求割让代北地区(给他们),神宗皇帝召集执政大臣与吕大忠、刘忱商议此事,打算答应他们的要求.吕大忠说:“他们派一个使臣过来,就给他们五百里土地,如果派魏王英弼来要求割让关南地带,那怎么办?”神宗说:“你这是说什么话.”吕大忠回答说:“陛下虽然对我的话不以为然,但我还是担心不能开这个口子.”刘忱道:“吕大忠的话,符合稳固社稷的大计,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他的话.”执政大臣知道他们的看法不可改变,商议也最终没有结果,就罢免了刘忱,让他回三司任职,吕大忠也结束了守丧.最终两国以分水岭为边界.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言:“古者理财,视天下犹一家.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乃上生财、养民十二事.徙提点淮西刑狱.时河决,飞蝗为灾,大忠入对,极论之,诏归故官.译:元丰年间,吕大忠任河北转运判官,说:“古时候管理财政,对待天下如同一家.朝廷如家,在外管理的各地如同兄弟,所处位置虽然不同财政上却没有不同.如今主管部门只知道支出和收入的空名,哪里有余、哪里不足,却没有把实情告诉皇上.所以哪里有余就从哪里收取,不足的地方却不给他补充,这真是极大的隐患啊.”于是上疏陈述生财、养民十二件事.被改任为提点淮西刑狱.那时黄河堤,又发生了蝗灾,吕大忠入朝回答君王的咨询,极为祥细的论述了灾情,皇上下诏让他官复原任. 元佑初,历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知陕州,以直龙图阁知秦州,进宝文阁待制.夏人自犯麟府、环庆后,遂绝岁赐,欲遣使谢罪,神宗将许之.大忠言:“夏人强则纵,困则服,今阳为恭顺,实惧讨伐.宜且命边臣诘其所以来之辞,若惟请是从,彼将有以窥我矣.”译:元佑初年,吕大忠历任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陕州知州,以直龙图阁身份任秦州知州,又升任宝文阁侍制.西夏人自从进犯麟府、环庆之后,宋就停止了给西夏岁币,西夏打算派遗使来谢罪(请求恢复岁币),神宗皇帝准备答应他.吕大忠说:“西夏人强大了就放纵、疲弱了就顺服,如今他们表面恭顺,实际上是害怕讨伐.应该命令边境官员责备他们为何而来,如果他们一请求我们就答应,西夏人就凭此看破我们的虚实了.”时郡籴民粟,豪家因之制操纵之柄.大忠选僚寀自旦入仓,虽斗升亦受,不使有所壅阏.民喜,争运粟于仓,负钱而去,得百余万斛.译:当时郡府收购白姓的粮食,豪富之家趁机把持操纵(谋求自私).吕大忠挑选同僚和他一起大清早就进入官仓(收购粮食),即使只有一斗一升也接受,不让收粮之事有一点阻碍.百姓们大喜,急相运粮食到官仓(售卖),拿钱离去.最终收到粮食有一百多万斛.马涓以进士举首入幕府,自称状元.大忠谓曰:“状元云者,及第未除官之称也,既为判官则不可.今科举之习既无用,修身为己之学,不可。

7. 文言文虞谦传

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

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七年,帝北巡,皇太子奏谦为右副都御史。明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又言:徐州、吕梁二洪,行舟多阻。请每洪增挽夫二百,月给廪;官牛一百,暇时听民耕,大舟至,用以挽。人以为便。尝督运木,役者大疫。谦令散处之,疫遂息。未几,偕给事中许能巡抚浙江。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时吕升为少卿,仰瞻为丞,而谦又荐严本为寺正。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宣宗立,谦言:“旧制,犯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谦美仪观,风采凝重。工诗画,自负才望。工部侍郎苏瓒以鄙猥班谦上,恒怏怏,人以是隘其量云。

王夫之语言哲学思想探究

王夫之语言哲学思想探究

 王夫之在训诂中注重发掘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提出?六经之言有大义焉?。?夫道者。有事之辞?等观点。明确表明了道对辞的依存性的语言哲学观。但他决不墨守成规、固守古人之道。在?奉常以处变?的思想指导下,他将古人之常道与现实的历史结合起来,在哲学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使圣人之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王夫之;语言哲学;六经;道;辞

 亲身经历了王朝更迭的王夫之,通过深入的哲学反思。将民族危亡的根源归咎于宋明以来理学家的理论失误,认为是他们背经离道的学术造成了?人道不立?的局面,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他说:?上古以还,典礼不修而天下大乱,皆此等启之也。可无辨哉!?因此,他倡导?当以王之政典为式,诛暴禁乱。惠此小民,使之和辑。?其意在即经求治国、除暴和安民之道。以扶民族之危难。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他提出了?六经之育有大义焉?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反对理学家的?凿空立说?。正是此种切时的思想使他与同时代的顾炎武、方以智等思想家一道。确立了?即经求道?的新哲学路向。

 一、六经之言有大义焉

 王夫之在训诂中注重发掘儒家经典之微言大义,他在《读通鉴论》(卷六)中说:?六经之盲有大义焉,如天之位于上。地之位于下,不可倒而置也;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极之于小,而食息步趋之节,推求之而各得其安也。扩之于大,经邦制远之猷,引伸之而立其诚也。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在这段对六经及其所蕴含的?大义?的总论中,王夫之明确地阐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六经之肓有大义焉?。这种?大义?就是儒家圣贤之道。道之于六经之言,如玉石之藏于山,如宝珠之蕴于深渊。不可简单获取,必须通过对语言的深度诠释才足以发掘?六经?之大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言道?关系在此又以新的方式得以重现。

 基于上述的思想认识,王夫之在训诂中看重的是古经文字所蕴含的?大义?,他说:?《尚书》文义多难解了。然或错综成文,而有字则必有义。?他在《春秋家说》(卷中)中说:?善治《春秋》者,先大义后徽言。求诸大义而不得,于是求之于微盲:求之大义而得矣,抑舍而求之于微盲,则大义蚀。而党人之邪说进。故大义已昭,信圣人焉足矣,党人之言勿庸也。?这即是说,研究《春秋》首先应探求其中的?大义?,然后再求之微言,如此则邪说不起:如果舍却大义而求其微盲,必致圣人之?大义?失而邪说群起。明末柬书不观、不理时政的学风导致儒术衰微而空疏之学竞起,此即明证。

 第二、六经之微盲大义,?不可浅而获也?。于六经之言明圣人之道,如于山中寻玉,于渊中取珠,何其难哉!王夫之提出读经要?反复讽诵,文义固有可通者。?除了反复诵经以会通?文义?的方法之外,王夫之还要求体道者应忘掉?成见?以显六经之道,他说:?万世不易之常经。通万变而随时得中,学者即未能至,而不恃其习成之见,知有未至之境,则可与适道,而所未至者,皆其可至者也。?不恃个人成见。乃知有未知之道。这段文字同时也说明了有?常经?但却无?常道?的道理,六经之道?与时偕变?,不可偏执。在王夫之看来,古经所涵之道是一个向后人敞开的无限的动态过程。读者要切合现实去理解其中的?大义?,做到?随时得中?,以切实用。

 王夫之从道与器的关系上提出?尽器则道在其中?的体?道?方法,他在《思问录内篇》中说:?故尽器难矣,尽器则道无不贯。尽道所以审器。知至于尽器,能至于践形,德盛矣哉!尽器?以求?一贯?就是多识多学的归纳法,而?天下唯器?,故王夫之发出?尽器难矣?的感叹。他在评价程子读史时说:?程子自读史,一字不遗。见人读史。则斥为?玩物丧志?。?玩物丧志?者,以学识为学识,而俟一贯于他日者也。若程子之读史,则一以贯乎所学所识也。若不会向?一以贯之?上求人处,则学识徒为玩物。古人之学,日新有得。必如以前半截学识,后半截一贯,用功在学识。而取效在一贯。?程子之所以指责学生读史为?玩物丧志?是因为学生读书?以学识为学识?。不求其中一贯之道。程子读史能将所学贯通起来。学识之所以能贯通,其中自有精神(道)在,识其精神即为读书之目的与效果,故日?用功在学识,而取效在一贯?。

 第三、六经之微言大义有修德安身、经邦制远之用。于六经求?大义?目的在于致用:?极之于小,而食息步趋之节,推求之而各得其安也。扩之于大,经邦制远之猷,引伸之而立其诚也。?小而言之,六经之道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大而言之,是国家长治久安之法。他说:?《易》曰:?修辞立其诚?,立诚以修辞,修辞而后诚可立也。?王夫之将涵道之辞与个人的德性修养联系起来。他不仅远绍《易》?修辞立其诚?之说。肯定?修辞?对人的德性的提升作用。而且进一步发展为?立诚以修辞?。?立诚以修辞?旨在强调具有?诚?的境界才可做到读经、解经不悖圣人之道、才能保证?经正?。所谓?故必约之以礼,皆以肃然之心临之,一节一目、一字一句。皆引归身心。求合于所志之大者,则博可弗,而礼元不在矣。?有志者勿惑焉,斯可与于博文之学?,说的就是?立诚以修辞?这个道理。同样,这也是他注重六经?大义?的原因,他说:?圣人。人伦之至也。法其一端可以已乱。尧舜之道,人皆可学。亦为之而已矣。?至于王者。除了个人的修德安身之外,还须治《春秋》,他说:?《春秋》天下之公史,王道之大纲也。?意即《春秋》经中有经邦安国的王道在,是外王之所本。

 尽管王夫之注重六经之言中蕴涵的?大义?,但并未因此而将语育简单地看作是经义的附庸。在文学理论中,他继承传统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以?文以言道?命题,将语言与形上之道连结起来。他在《读通鉴论》(卷十二)中说:?君子之有文,以言道也,以言志也。道者,天之道;志者,己之志也。上以奉天而不违,下以尽己而不失,则其视文也莫有重焉。?君子之文所载即是天道。所言即是己之心志。是君子对天道的体认及其心志的统一。这里的?文?是指什么呢?他在《诗广传》(卷一)中说:?一色纯著之谓章,众色成采之谓文。章以同别,文以别同,道尽矣。?王夫之独拈一个?文?字,从其对?文?的定义可知?文?不限于六经。从他的著作来看,?文?也包括史类及前贤的涵道之作,经史并举是王夫之的一个特征。虽然王夫之称?众色成采之谓文?,但?文?决不包括佛、道之典籍。他说:?古今之大害有三:老庄也,浮屠也,申韩也。?可知王夫之所谓的?道?主要是指先儒之道统,而佛、道、法等不在其列。这一点与倡?三教合一?的方以智和偏重六经的顾炎武有很大不同。由于志趣相异。同时代的思想家所宗的典籍有所不一样。然其?六经之言有大义焉?及?文以言道?之说与顾炎武?经学即经学?和方以智?文章即性道?在即经求道、反对阳明及其后学之?凿空?学风方面却不谋而合。体现了一种时代的共通性。

 二、?夫道者,有事之辞?与?不凿空以立说?

 王弼认为?卦辞?难以述尽?卦意?,因而提出?言不尽意?说。其旨在得?意?,但也表达了?辞?在述?道?方面的局限性。与之不同,王夫之充分地肯定了?辞?的显器呈道作用。提出?夫道者,有事之辞?的观点,明确表明了道藉辞显的语言哲学观。

 1、道因言而生

 ?天下惟器?是王夫之最根本的世界观。?尽器则道在其中?则是他识?道?的根本方法。然而他认为要通过?述器?的语言形式才能使?器?及?器之道?体现出来,他说:?故?作者之谓圣?。作器也;?述者之谓明?,述器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神明其器也。识其品式,辨其条理,善其用。定其体,则默而成之,不盲而信。皆有成器之在心而据之为德。呜呼!君子之道,尽夫器而已矣。辞。所以显器而鼓天下之动,使勉于治器也。?绎其文旨,大抵意谓:一、天下之器乃圣人所作,比如?弓矢?、?车马?、?牢醴?、?壁币?、?钟磐?和?管弦?等。同时也说明了王夫之所谓的?器?不但指具体的物件。而且包括六经等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二、言辞的?述器?、?显器?作用。通过?述器?可以?识其品式?、?辨其条理?,从而使?器?及?器之道?明?起来。即通过概念、判断等理性思维形式对?天下之器?进行抽象。使?道?得以呈现。这是就?辞?的?显器?功用。三、言辞的经世致用功能。人们通过言辞识器、显道达到?在心而据之为德?的道德修养目的,此乃?鼓天下之动?、成万民之德。促使人们勤于治器。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立诚以修辞?。总之,这段话表明这样的观点:圣人藉?辞?以?显器?、?明道?,藉?辞?以?鼓天下之动?、教化下民,使?道?获得普遍认可,并使?道?得以向?天下?彰明而流传不失;反过来。后人依圣贤的载道之?辞?可以指导礼乐、伦常等?器?的建构。这是王夫之借释《周易》之言通过对作器、述器、明器、成器、治器过程的描述。阐述其对?器?、?神明?、?道?、?辞?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以此来说明?辞?在?尽器则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鉴于?辞?能够?述器?、?显器?作用,王夫之对王弼?得意而忘言?犹?得兔而忘蹄?、?得鱼而忘签?的说法进行了批驳。并针锋相对的提出?道因言而生?的主张,肯定?言?的独立性地位,他说:?何居乎以为兔之蹄、鱼之筌也?夫蹄非兔也。筌非鱼也。鱼兔筌蹄,物异而象殊,故可执蹄签以获鱼兔,亦可舍筌蹄而别有得鱼兔之理。?故言未可忘。而奚况于象??道抑因育而生。则言、象、意、道,固合而无畛。?(《周易外传》卷六)王夫之以?鱼兔筌蹄,物异而象殊。故可执蹄筌以获鱼兔。亦可舍签蹄而别有得鱼兔之理?来反驳王弼以?得兔而忘蹄?、?得鱼而忘筌?之喻?得意而忘言?具有深刻的道理。进而,他提出了?道抑因盲而生?的主张,并认为?言、象、意、道?四者之间,可以达到?固合而无畛?的相容程度,深刻地揭示了作为表意达道的?盲、象?之具本身的价值,与传统的重意以重道的本质主义语言哲学有显著的区别。王夫之在此处所说?道抑因言而生?的?生?。当然不能理解成?遭生万物?意义上的?派生?。而应当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理解成言辞能使隐藏在器中之道?彰显?出来。是从育辞的?显器?、?述器?功能而言的。如果没有言辞的?显器?作用。六经之?大义?是不会自己?明?起来的。这是就?道因育而生?的基本涵义。传统道家哲学与魏晋玄在讨论?言意之辩?的问题时。着重强调的是?意?的独立价值和?言?的工具性价值及其有限性。王夫之却突显了作为工具?盲?的自身不可或缺的价值及道对?言?的依存性。这是明末清初重器、重实的哲学思想在语言哲学方面的具体体现。

 2、不凿空以立说

 主张?道因育而生?的王夫之自然不满佛学?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这种贬低言语、文字的?凿空?作法。他在《思问录内篇》中说:?言者,人之大用也,绍天有力而异乎物者也。子贡求尽人道,故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竖指摇拂,目击道存者,吾不知之矣。?在这段文字中,王夫之充分肯定了?盲?在接续天道、述尽人道方面的作用及其不同于一般万物的重要性。他认为言辞可以使生生不息的天德得以彰显。子贡?求尽人道?就在于?述?孔子之言而后成;这种依言传道、借述尽道、藉文继道的方式才使得儒家道统在天下流行,所谓?文之不备。渐至于无文,则前无与识,后无与传,是非无恒,取舍无据。?亦植立之兽?即是此理。?竖指摇拂,目击道存者?者主张以心传心、废除文字。其所谓?道?不是圣贤之道,不守教化。故被王夫之斥为?禽兽?和?异类?。针对类似的各种异端邪说。王夫之提出?斯不凿空立以说?的主张。

 王夫之根据?夫道者,有事之辞?的求实精神提出?育者必有所立,而后其说成?,反对?凿空?的无实之论。他在《思问录内篇》中说:?言无者激于育有而破除之也。就言有者之所谓有而谓元其有也,天下果何者而可谓之无哉?言龟无毛,言犬也,非言龟也;言兔无角。盲麋也,非言兔也。言者必有所立,而后其说成。?言?无?者乃是为了破除言?有?者,把?有?说成?无?,其实天下不存在?无?。?天下惟器而已?。?盲龟无毛?,意即犬有毛,实说犬;?言兔无角?,意即麋有角。实说麇。所以王夫之说?言者必有所立,而后其说成?。这个?立?就是立事、立理、立实,与?空?相对,做到?有事之辞?而不?凿空?。当然所?立?之事、理,自然不包括佛家的?佛性?和道家不可捉摸的?道?。而是先儒圣人之道统。在批评佛道的?贵无?贵空?的思想同时。他对理学家空谈性命的饽道之论也给予了切实的贬斥,他说:?盖《易》、《诗》、《书》、《乐》、《春秋》皆著其理,而《礼》则实见于事。则《五经》者《礼》之精义,而《礼》者《五经》之法象也。故不通于《五经》之微盲。不知《礼》之所自起;而非秉《礼》以为实,则虽达于性情之旨,审于治乱之故。而高者驰于玄虚,卑者趋于功利,此过不及者之所以鲜能知味而道不行也。?《五经》微盲大义以显?理?,《礼》则纪其事以见?实?,二者相资并用而致天道于中和。而袖手高谈心性者,无实玄空;趋予功利者,又不得其中之理。欲使天道流行,必须六经兼治,不可偏废,即要有?事?。也要见?理?。不可?凿空?立说。

 在哲学方面。王夫之所言的?道?、?事?主要是指先儒的王道与政事,而排除佛道的异端之道与异端之事,因此,他对前人的写景、写物而不言圣人之道、不盲立身安邦之事的诗词也进行了批评,他说:?文不悖道者,亦唯唐以上人尔。杜甫、韩愈。稂莠不除。且屈赢谷以为其稂莠,支离汗漫。其害道也不更甚乎??这些言论,一方面反映了王夫之美学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但亦体现了他重视文学艺术与人类根本精神的内在联系。使文学避免沉沦于个人的情感之中而缺乏应有的人性深度。王夫之的美学思想本身非常丰富,此处仅简单地从言与道的关系角度对其作一点分析。

 三、?六经责我开生面?与?推故而别致其新?

 王夫之虽然坚信?六经之言有大义焉?,道行而天下无忧,但决不墨守成规、固守古人之道。他强调?诚?于古经。旨在通六经之道,以防邪说诬道。?万世不易之常经。通万变而随时得中?,他相信只有深请常经,才能通万变,以求经世致用。在?奉常以处变?的思想指导下,他将古人之常道与现实的历史结合起来。在哲学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使圣人之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天地之化日新?是王夫之关于世界发展的根本看法,这一法则之于六经的诠释,便是?考古者必以其时?之说。他在对儒家经典的考辨中发现沿用下来的一些名称的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说:?因时为上下,不可以今例古。若《礼记》所云?建天官六大?之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天子五官?之司士。在殷则与大宰、司徒、司马、司空并列,而周则下大夫之职。殷周相踵。其异已然,况唐虞乎!?《礼记》所载官职至商而变、至周愈变,商周相沿如此,更不用说以后的各朝各代之变了。因此,王夫之要求不能固守古之礼义。他说:?天之所治,因而治之,天之所乱,因而乱之。则是无秉礼守义之经也。?所以,他反对在训诂求道时不加辨别地?以今例古?的做法,而主张在?古今语文迭变?的历史过程中。具备?考古者必以其时?的灵活性。他这种将过去与现实相结合的解释方法具有相当的自觉性。与现代西方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提倡所?视域融合?的理论有可通之处。同时。?考古者必以其时?之说也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内容:圣贤们遗留下的经典文本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因之而具备了生生不息、万古长青的品质。

 正是由于这种将圣贤之道与具体的历史时代结合的解释方法,使王夫之认识到?与时偕行?、?趋时应变?的重要性。但是?奉常以处变?还要做到?变不失其常?。故有?非富有不能日新?之说,他说:?盖道至其极而后可以变通,非富有不能日新。?又说:?趋时应变者惟其富有,是以可以日新而不困。?在王夫之的视野中只有不变的?常经?,决没有不可变通的常道?欲通圣贤之道必以。道至其极?为条件。这种对六经之道的认识达到?至其极?的状态就是?富有?。所以又说?趋时应变者惟其富有?。这种?至其极?的理想状态就是上文所说的能够通过六经之辞而体认天理流行、物我一体的?中和?境界。王夫之的?中?与?至?是有一定关系的,他说:?无方无体之中者,至足也。?至足?或?至其极?即是?中?,达至?中?或?至其极?便可应万物、万变而不惑,辅天地育万物而?日新?,用他的道器观来说就是?治器?,用其天人关系来说就是?造天?。从文化的继承上来说就是?推故而别致其薪?。这种?日新?观体现出王夫之对人类的创造能力充满极大信心以及通经致用的时代特征。

 王夫之?日新?的思想在《周易外传》中说得更具体。他说:?道因时而万殊也?。?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元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我们这里要注意:王夫之坚持?道因时而万殊也?的理论与他所反对的?凿空?立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新?是在?诚?于六经之辞与道而?至其极?的条件下,使圣人之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发新的生命力。体现了六经之辞是?道?之家的语育哲学的意蕴;?凿空?立说是背离六经之辞、圣人之道而空谈性理、自立新说,是诬圣之道。不是?诚?于六经之辞求道的路向。由此可见王夫之已经具有很自觉的语言哲学思想。

 王夫之正是在对圣贤之道知?至其极?条件下建设自己新理论的。如在《周易外传?系辞上》提出?干坤并建,以为大始。以为永成?的新理论;在论《大有》卦时,提出?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道器观;论《无妄》卦时,提出?推故而别致其新?的文化传承观等等。人性论方面,他在论《太甲二》?明后?时,提出?故曰性者。生也,日生则日成之也?的观点。王夫之还结合六经的诠释阐发了?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等著名认识论命题。以上这些思想都是在其?富有?的知识基础上创建的。是王夫之?推故而别致其新?理论的具体应用。

?

 再从王夫之治学的历程来看,诸经稗疏多成于传、义、章句之前,也就说,其开出的?生面?是以载道的六经之辞为基础的。总之,王夫之治学的历程及内在线路可概括为:训诂求道(要?诚?于六经)?至其极?而?通万变日新开生面?。这种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转变,充分展示了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思想过程是一个由实证到思辨的思想抽象过程,并在这一创造性的经典诠释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他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一方面,体现了王夫之视载道之辞的儒家经典为民族文化以及经世之道的根本;另一方面,说明其对古经语言哲学的研究的目的在于使圣人之道获得时代性而得到新的显发。获得新的生命。他这种从民族文化根本出发,发掘经世致用之道的思想创造活动,对于今天的学人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意义。

含有道的成语

道长论短:指评论好坏是非。

班荆道故: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称雨道晴:比喻说话说不到一块。

说黑道白,说白道绿,说长道短,说三道四: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

说东道西:没有中心地随意说。

一语道破:一句话就说穿了。

论长道短: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

指名道姓:指出别人的名字和姓氏。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胡说乱道,胡说八道: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绝口不道:指闭口不谈。

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三意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能说会道:形容很会讲话。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不足为外人道: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第三个字是道的成语有哪些

称孤道寡: 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

称兄道弟: 朋友间以兄弟相称。形容关系亲密。

反其道而行之: 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任重道远: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说长道短: 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说三道四: 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

一语道破: 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指名道姓: 明确指出姓和名。

志同道合: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筑室道谋: 筑:建造;室:房屋;道谋:与过路的人商量。比喻做事自己没有主见,缺乏计划,一会儿听这个,一会儿听那个,终于一事无成。

岸然道貌: 指严肃的神态。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班荆道旧: 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班荆道故: 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朝闻道,夕可矣: 早晨闻道,晚上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称奇道绝: 觉得奇怪难得。

拆牌道字: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同“拆白道字”。

称雨道晴: 比喻说话说不到一块。

长安道上: 长安:古都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旧喻名利场所。

拆白道字: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

何足道哉: 足:值得。哪里值得谈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

久归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为归道山。

夸强道会: 会:能。夸耀自己能力强、本事大。亦作“夸强说会”。

论短道长: 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同“论长说短”。

论长道短: 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

目击道存: 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

仆仆道途: 奔走于道路。形容途中劳顿。

日暮道远: 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同“日暮途远”。

任重道悠: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任重道远”。

仁义道德: 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说今道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说是道非: 评说是非。也指搬弄口舌。同“说是谈非”。

说亲道热: 说亲切热情的话。用来形容只在口头上亲热。

说千道万: 道:说。指各种各样的说法。后用来形容话说的很多。亦作“说一千道一万”。

说短道长: 说长处,讲短处。形容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说白道绿: 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

说白道黑: 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同“说白道绿”。

题名道姓: 犹指名道姓。指对人不尊敬。

提名道姓: 提、道:说。直呼他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太丘道广: 太丘:东汉陈寔,曾为太丘长,世称陈太丘。指交游甚广。

问十道百: 犹言问一答十。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嫌好道歉: 说好道坏。指挑剔苛求。

嫌好道恶: 说好道坏。指挑剔苛求。

仙风道气: 犹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仙风道格: 犹言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嫌长道短: 犹苛求责备。

仙风道骨: 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言语道断: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作舍道旁: 比喻众说纷纭,事情难成。

再做道理: 指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

再作道理: 指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同“再做道理”。

作舍道边: 在路旁筑室,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

称名道姓: 称:称道。称呼姓名

称奇道绝:

风通道会: 风:风俗,风气;通:通“同”,共同;会:共同。指风俗人情有共同之处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师严道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数黄道黑: 数落着黄的又说着黑的。形容说话罗索,东拉西扯。

数黄道白: 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同“数黄道黑”。

说黄道黑: 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

说黑道白: 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

说东道西: 说东家,讲西家。形容没有中心地随意说。

说白道绿:

说古道今: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形容话题广泛。同“说古谈今”。

嫌好道歹: 形容嫌恶,挑剔。

筑舍道傍: 傍:通“旁”。在路旁盖房子,同路人讨论事情。比喻人多口杂,办不成事

存的成语有哪些

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百不一存犹言无一宽免。

并存不悖指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不存不济指支持不住,受不住。

不存芥蒂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

不存之地非常危险的境地。

百无一存存:存在。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指丧失殆尽。

齿弊舌存指刚者易折,柔者难毁。

齿敝舌存牙齿都掉了,舌头还留存。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存而不论存: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存而不议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存荣没哀存:生存;荣:光耀;哀:悲伤。活着受人尊敬,后令人哀痛。

存神索至存神:保养精神;索至:寻找事物深奥的道理。旧指品德高尚的人注重保养精神,以探寻事物深奥的道理。

存十一于千百指亡多而存少。

存亡安危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

存亡继绝存:保存;继:接续。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存亡绝续绝:完结;续:延续。事物处在生存或灭亡、断绝或延续的关键时刻。形容局势万分危急。

齿亡舌存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存亡未卜卜:猜测,估计。或是活着,或是了,不能预测。

存亡危急之秋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

存亡续绝存:保存;续:接续。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存亡有分存:生存;亡:亡;分:定分。人的生、物的存亡各有定分。

存心不良存心:怀着某种心思或打算。指存着坏心眼。

存心积虑指长期、一贯的思想、想法。

存恤耆老恤:救济;存恤:慰问救济;耆:古称六十岁为耆;耆老:指年老的人。慰问救济年老的人。

存心养性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召:即“招”,招来。敌人存在,威胁便存在,可使人提高警惕,免除灾祸;放松警惕,便会招来祸害。比喻胜利后不能放松警惕。

道存目击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荡然无存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鹅存礼废存:保存。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

风韵犹存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共存共荣共同存在,共同繁荣。一般多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国之存亡,匹夫有责匹夫:平民男子。指国家兴亡大事,每个平民都有责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浩气长存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浩然之气永远长存。

俭存奢失俭:节俭。存:留存。奢:奢侈。节俭的人就是能留存下来,奢侈的人必然败亡。

继继存存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同“继继承承”。

继绝存亡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进退存亡前进、后退、生存、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

救亡图存救:拯救;亡:危亡;图:谋求;存:生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

颗粒无存颗粒:一颗一粒。指粮食没有收成。

岿然独存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形容经过变乱而惟一幸存的事物。

名不常存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名存实废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废除。

名存实亡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目击道存眼睛一看便知道“道”存在着。后指声气相求,志同道合。

目想心存凝思想象。多指追忆故人或往事。

立此存照照:查考,察看。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泛指天下;存:保留;论: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罗缕纪存罗缕:详细;纪存:纪录保存。指详细记录并保存。

两利俱存对双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

皮不存而毛焉附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片甲不存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复没。

片甲无存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复没。同“片甲不存”。

片瓦不存一块瓦都没有了。形容房屋全部毁坏。

片瓦无存一块瓦都没有了。形容房屋全部毁坏。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存:存留;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求大同,存小异一致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

心存目识识:记。指对某种事物心中已有深刻的印象。

心存魏阙魏阙:古代天子及诸侯宫门外筑有高楼,其下两旁悬布法令,故代称朝廷。形容臣民忠君,关心国事。

兴废存亡将废除或消亡的事业再复兴并保存起来。

闲邪存诚闲:防备,禁止。约束邪念,保持诚实。

意存笔先意:构思。指写字作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永存不朽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优存劣败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论点。

懿范长存懿范:美好的风范。美好的风范永远留存下去。多用于称颂妇女的品德好。

永世长存永远存在

与世长存和世界一起永远存在。多用于赞颂人的功绩和不朽的精神品德。

一息尚存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有子存焉焉:表示陈述的语气词。有儿子在。

在此存照照:查考,察看。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

志存高远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主敬存诚指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治乱存亡安定、祸乱、存续、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

刃没利存刃:刀口;没:隐没,消失;利:刀口锋利处。刀口没有了,它的锋利之处尤在。比喻根本不存在的事。

势不两存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硕果独存唯一留存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仅存的人或事物。

硕果仅存唯一留存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仅存的人或事物。

思念存想存想:想念。形容非常想念。

生存亡生存或者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生存亡生存或者亡。常比喻情势已到了非存即亡的关键时刻。

舍生存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同“舍生取义”。

涉想犹存涉想:想到,念及;犹;还。形容某种情景依然存在于想像之中。

适者生存适:符合,适应。适应环境要求的就能生存下去

手泽尚存手泽:为手汗所沾润。指先人遗物仍然保存着。多指着述、手迹。

推亡故存推倒乱亡之国,巩固已存之邦。

推亡固存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

万古长存万古:千秋万代。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危急存亡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亡人自存亡:亡;存:留存。牺牲别人保全自己。泛指毁掉别人成全自己的卑鄙自私的行为。

万年长存万年:久远。指精神或品德永世长存。

心存芥蒂芥蒂:本指细小的梗塞物,后比喻心里的不满或不快。指心里对人对事有怨恨或不愉快的情绪。

心存目替存:想念;替:废弃。心里虽然想念,但已废弃看望的行动。

心存目想指凝目注视,用心思索。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

万古长存 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一息尚存 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硕果仅存 唯一留存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仅存的人或事物。

人存政举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生存亡 生存或者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求同存异 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名存实亡 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去伪存真 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

求大同,存小异 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

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片瓦无存 一块瓦都没有了。形容房屋全部毁坏。

救亡图存 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

岿然独存 形容经过变乱而惟一幸存的事物。

立此存照 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将来查考的凭证。

道存目击 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齿亡舌存 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进退存亡 进:前进;退:退却;存:生存;亡:亡。泛指各种处境

风韵犹存 风:风度、风采;韵:神情、韵致;犹:还,依然;存:保留着。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百不一存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过化存神 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不存芥蒂 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

不存不济 支持不住,受不住。形容半不活的样子

荡然无存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存心养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存心不良 存心:怀着某种念头;良:善良,良好。指存着坏心眼

存亡未卜 卜:猜测,估计。或是活着,或是了,不能预测。

存亡绝续 事物处在生存或灭亡、断绝或延续的关键时刻。形容局势万分危急。

存亡继绝 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存亡安危 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

存而不论 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荡然无存 求同存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浩气长存 立此存照 继绝存亡 心存芥蒂 继继存存 救亡图存 主敬存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爱礼存羊 生存亡 求大同,存小异 风韵犹存 弃文存质 硕果仅存 百不一存 去伪存真 一息尚存 存十一于千百 万古长存 存而不论 不存芥蒂 名存实亡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若存若亡 危急存亡 过化存神 人存政举 不存不济 闲邪存诚 危急存亡之秋 岿然独存 去食存信 心存目想 存心不良 齿亡舌存 存心养性 舍生存义 目击道存 存亡绝续 并存不悖 存亡继绝 道存目击 同生,共存亡 存亡安危 生存亡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存亡未卜 存亡续绝 存心积虑 进退存亡 俭存奢失 势不两存 齿弊舌存 片甲不存 存亡绝续 片瓦无存 存亡续绝 存亡继绝 推亡固存 取乱存亡 片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