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是对是错-大义灭亲指的是什么
1.大义灭亲的典故
2.一生正直的孔子,为何要反对“大义灭亲”?
3.如何从道德的角度分析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的典故
大义灭亲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你们对大义灭亲的典故了解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大义灭亲典故,供大家阅读!
大义灭亲典故
《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一生正直的孔子,为何要反对“大义灭亲”?
孔子之所以不同意“大义灭亲”,是因为他的思想里是重“仁”的。
曾经有人对孔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他们家乡有个人偷了别人家的羊,这个人的儿子就站出来指认自己的父亲,证明的确是他偷了人家的羊。这件事在他们当地很有名,不少人都觉得这个儿子心中有大义,不会因为偷羊贼是自己的父亲就为其隐瞒。孔子听了这件事之后十分不屑,表示自己不能认同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觉得当儿子的不应该举证自己的父亲。为此有人就质疑孔子,为什么孔子会这么不讲“大义”?
其实孔子的观点在于,做人是不是应该毫无底线。如果自己的亲人犯了错犯了法,可以鼓励他去主动认罪,这是一种为了亲人着想的举动,而并非是为了什么“大义”。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都可以背叛可以出卖,这其中的细节是不是十分可怕呢?“大义”的确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作为人肯定是有感情的动物,对待自己的亲人是有不忍之心的,也就是心里会不忍让他去受苦,让他去承担认错的后果。这种不忍心是可以被理解的,并不算什么太十恶不赦的事情。孔子所要赞扬的,应该就是这一点“不忍心”。
孔子对“大义灭亲”的看法,并不是什么自私的表现。他只是希望有亲情的人之间不要沾上“灭”字,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留有一点真心而已。
如何从道德的角度分析大义灭亲?
犯罪嫌疑人“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从这两个法律条文来看,法律其实是充分照顾到情感和人性的。大义灭亲是人性的丧失,会使得亲人之间产生剧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会让人灰心绝望,产生仇恨和对任何事情的不信任感,反而不利于改造。法律参考大义灭亲的行为,对嫌疑人从轻发落,不仅有利于嫌疑人尽快抓捕归案,而且还充分体现了法律的人情味,调和了正义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使之和谐统一起来,当亲人大义灭亲的时候,不至于使亲人之间产生情感的对立,破坏社会和谐。
作者:帝哲
来源:知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