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

2.《孔子家语》17哀公问政诗解1人伦之理

3.人治思维的实质

4.人什么什么举成语

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人存政举是什么意思

您要问的是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什么吗?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一种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以及人民本身重要性的思想。与民本思想不同,人本思想主张人民当家作主,更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孔子家语》17哀公问政诗解1人伦之理

《孔子家语》17哀公问政诗解1人伦之理

题文诗:

文武王政,布在方策,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至道至正,

正之以政,政犹蒲卢,待化以成,政在得人,

取 人以身,修道以仁,至人至仁,亲亲为大;

至义至宜,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所以生,礼者政本.君子真情,情通人伦,

事亲修身,悲天悯人.人伦之理,有情有谊,

达道有五: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

昆弟有序,朋友有信.天下达德,智仁勇者:

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至道至德,

至德至情,至情至诚,至诚至一,一情所通.

或生而知,或学而知,或困而知,至知至情;

或安而行,或名利行,或勉强行,至行至诚.

至知至行,至精至诚,修身治人,天下至治。

正文:

? 哀公问政於孔子.

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 . 礼者,政之本也 ,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 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 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 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

孔子曰:「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 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能 成天下国家 者矣.」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

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略,记载在简册上有。如果有像文王武王这样的贤人在世,他们的为政之道、治国措施就能施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德政、治国措施就不能施行了。天之道就是勤勉地化生万物,人之道就是要勤勉地处理政事,地之道就是迅速及时地种植。所以政治呀,就像土蜂取螟蛉之子化为自己的儿子一样快速,得到教化就能很快成功,(关于蒲卢:沈括以为蒲卢就是蒲苇,即芦苇。又《尔雅》云“蜾赢,蒲卢”,即今之细腰蜂,即土蜂。《诗》曰:“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蒲卢,取桑虫之子以为己子。)(政治,就像蒲卢就是蒲苇,即芦苇。水生植物,生长迅速,柔韧顺变。这里用以说明为政之道。比喻君子从政得到贤臣辅佐就会很快取得成功。)所以呀,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选取、得到人才;选取人才在于修养自身;修养道德要以仁为本。仁,就是具有爱人之心,爱亲人(父母)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自然)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自然会)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礼,是政治(治国)的根本,因此君子(王)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能不(很好的)侍奉父母;要侍奉(好)父母,不能不了解人(道);要了解人(道),就不能不知天(道)。天下通用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人伦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就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条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种,是实现这些人伦关系就必须要遵循的品德,是天下通用的道德。实行这些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践行这些大道和美德,都是靠一个‘诚’字贯彻始终)。这些道德,有的人天生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道,最终都知道了,这是一样的。这些道德,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为了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强去做,最终也成功了,都是一样的。”

鲁哀公说:“您说得太好了,达到极点了,但我实在鄙陋呀,不足以成就这些呢。”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有智慧,努力实行(实践)就接近于有仁心,知道耻辱就接近于有勇气。明白了这三点,就知道了如何修身;知道(懂得)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人;知道如何治理人,就能完成治理国家的事情了。”

注释?

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哀”为谥号。?

布在方策: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方:书写用的木板。策:竹简。?

蒲卢:旧注:“蒲卢,蜾赢也,谓土蜂也。取螟蛉而化之以为子,为政化百姓,亦如之者也。”一说指芦苇,性柔而生长快速。?

达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守的道理。?

困:困苦,阻塞。?

人治思维的实质

人治思维就是贤人思维,就是把公共事务管理的良善与否寄托于个别贤人,遇贤则良,遇不贤则废,结果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摆脱不了历史“周期律”的控制,不可能有持续的良善之治。人治思维,也是拍脑袋思维,就是做决策不受规则约束,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经常出现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法治思维就是规则思维,就是以良好的规则来保证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人都必须尽职尽责,失职违法要问责、受追究,从而使他不敢懈怠,更不能违法乱来。

人什么什么举成语

人存政举

是一个汉语词语,发音是rén cún zhèng jǔ

释义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先秦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人治”主张。在治国方法上,孔子重“德”而轻“刑”,与之相适应,在对“人”与“法”的看法上,孔子重“人”而轻“法”,极力夸大当权者个人的作用,而贬低法律的作用。

据《礼记·中庸》记载,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为政在认”,“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政事的兴废,完全取决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贤者当政,政治自然会清明,奸邪当道,政治必然昏暗,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只能寄望于道德高尚的当权者,而不在于法律制度的有无和好坏,这是孔子“人治”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主张在历史上曾起过反对暴君酷吏的积极作用。但孔子片面强调当权者个人作用,贬低法律作用,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