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莞尔而笑的意思

2.如何理解《渔父》最后一段"渔父莞尔而笑

3.成语莞尔一笑的出处

莞尔而笑的意思

莞尔而笑的意思是什么-莞尔而笑

莞尔而笑是一种柔和而愉快的表情,可以传递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友好的沟通。

莞尔而笑是指微笑或含笑的表情。它通常表示喜悦、友善、宽和、温和或轻松的心情。莞尔而笑的人通常面带微笑,眼角带笑,不露齿,给人一种和善友好的印象.这种笑容往往不夸张,带有一种含蓄和内敛的氛围,常见于社交场合,用来表达一种礼貌、友好或开心的情感。莞尔而笑可以传递一种轻松和亲近的感觉,有时也表达出自信或幽默感。

成语中的“莞尔”意为微笑,是古代汉语中用于形容微笑的词语之一。通常,它所指的微笑是一种悠然自得、温和而带有一丝秘密意味的微笑。当一个人莞尔而笑时,他们通常表达出一种内心的满足和欢乐。这样的微笑可以表现出一种从容、乐观、和善、宽容和自信的情绪,也可能是对某种趣味、诙谐或幽默的反应。

莞尔而笑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庄子·逍遥游》。《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他在其中描述了一种自在无忧的生活状态。在描述逍遥状态时,庄子提到了“莞尔而笑”。这个词语通过形容微笑的方式,表达了逍遥时内心愉悦和轻松自在的心情。

具体而言,“莞尔而笑”一词出现在《庄子·逍遥游》第七篇中。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描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称之为“逍遥”。在逍遥的状态下,人们能够超脱尘世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莞尔而笑这个成语也有一些扩展的含义和引申义

表达轻松快乐:除了表示内心的喜悦和愉悦,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出的笑容。这种笑容可能是在欢乐的聚会、友好的交流或幽默的场合中展现出来的。

暗含智慧和机智:成语中的“莞尔”暗示了一种微笑中的一丝神秘感,有时也被解读为一种智慧和机智的表现。这种微笑可能是一种机智地应对困境或富有智慧的反应所带来的笑容。

表示优雅和自信:成语中的“莞尔”也可被理解为一种优雅和自信的表现。当一个人以莞尔而笑时,往往能够展现出一种从容自信和内心的美丽。

如何理解《渔父》最后一段"渔父莞尔而笑

1、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理解: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称《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一部分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成语莞尔一笑的出处

成语莞尔一笑出自《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杀鸡焉用牛刀。

释义:美好地笑了一笑

莞: guan <名> 草名,即蒲草,可用以编席。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莞蒲为席。 wan 名 笑。苏轼《石塔寺》: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莞尔:微笑的样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51回:铁拐先生说到这里,连自己也不觉莞尔一笑。张贤亮《睡前絮语》:字里行间还有那么几个犯禁的字,发现了。王润滋《卖蟹》:小姑娘回过头,诡秘地眨着眼睛,莞尔一笑。夫子莞尔而笑曰:杀鸡焉用牛刀。

《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汉张衡《东京赋》:(安处先生)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明方孝孺《次韵写怀会送叔贞之成都》之十七:倦来莞尔成微笑,宇宙茫茫几废兴。

论语的作品鉴赏如下:

1、《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2、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4、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5、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