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的家乡——运河情怀的手抄报的内容,济宁的那个大运河,记住啊,说好了,说多了有悬赏

2.著名河流有哪些?

3.宋礼的人物故事

4.济宁 汶上哪地最好玩

关于我的家乡——运河情怀的手抄报的内容,济宁的那个大运河,记住啊,说好了,说多了有悬赏

借水行舟京杭运河的意思-借水行舟京杭运河

摘自别人的博客 你看看大运河济宁段的传说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穿越4省2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全长510公里,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个山东境内的水路交通线。山东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济宁等地逐渐成为交通运输和贸易重镇,汶上南旺分水枢纽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水利工程。

山东运河沿岸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济宁的太白楼、声远楼、铁塔寺、东大寺、南阳镇,枣庄的台儿庄明清古镇,聊城江北水城等100多处意境别具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民俗陈列室”。

流传于山东济宁的运河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与济宁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地域特色显明,风味独具,是我们研究开发和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参考。济宁人常以“运河人”自居。济宁人把运河和自己城市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运河昔日的辉煌,济宁人总会兴致勃勃,口若悬河,那分自豪、优越之感,溢于言表。

治河的故事 

运河的故事,其实就是挖掘大运河时发生的故事。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人间奇迹,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成果。万里长城是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的城墙,而大运河则是在苍茫大地上开掘出的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河,其工程量,就当时的施工条件而言,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成千上万的河工所付出的血汗是令人难以预侧的。因而有人说,运河水有多长,汗就有多长,运河水有多少,血就有多少。

《白英点泉》讲明朝时汶上县有个农民水利专家叫白英。他生活的时代,黄河经常决口,为害百姓。白英用了十多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考察了汶上、济宁、兖州、宁阳、东平等十多个州县,摸准了这一带的地形水势,探索出一套治水的方法。明成祖派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河成却无水。在白英的帮助下,用“借水行舟”的方法引汶水入会通河,并在“水脊”南旺建分水闸,使河水南北分流,保障了运河长年畅通。据传,有一年皇船因运河缺水被困,命百姓引水接济运河,人们想尽办法也找不到水。在关键时刻,白英挺身而出,他带领官员和士兵找泉。走了一段路后,他指地为泉,跺脚出水。使运河很快涨满了水,皇船顺利通过,解除了当地百姓的灾难。白英后,永乐皇帝封他为“功漕神”,并在南旺建了分水龙王庙;清雍正年间封白英为“永济神”;光绪五年,又封为“白大王”。

《雕龙碑》讲古运河边,有个霍家庄,庄上有个年轻人叫霍云龙,此人不但长的英俊,而且练的一身好武艺,并娶了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有一年,霍云龙被征召去挖运河,从此一去不回。妻子只身前去寻找。到了运河工地方知,几年前,因为监工打骂民工,丈夫便带头造反,被抓后活活淹在河里。妻子悲伤欲绝,在河边祭奠丈夫的时候,不顾一切的跳进了河里,以身殉夫。后人将她比作孟姜女,在运河边上立了一块大石碑,以记此事,因碑上刻有一条巨龙,人称“雕龙碑”。

《陷皇城的传说》说在古运河的开河一带,多次出现“海市蜃楼”的现象。据传,此蜃景所观之城名为“陷皇城”,只有积德行善、清心寡欲的人才准进入此城。曾经有一纯朴的农民去集市买豆芽。早起出门时看到前面有一座城敞开着大门,便匆匆走了进去。可城中的人都对他不予理睬。他走到卖豆芽的摊位前,多次说要买豆芽,可卖者始终不理他。农民一气之下,将豆芽放进了筐中,未曾想,卖者仍不理他。农民无奈,只得把豆芽又倒回去,愤愤离去。没想到,回到家中却在篮中发现了两颗金豆瓣。他这才明白,原来是走进了“陷皇城”。“陷皇城”最后出现是在1950年。那是一天清晨,有人早起下田劳作。看见远处有一座高大的城墙。这人马上叫村里人来看。当时满村的人都站在大堤上看这奇景。只见偏西方向隐隐出现一座城楼,城楼上下两层,门窗清楚。这一奇观时隐时现,看的全村人目瞪口呆。一直到晨雾散尽才渐渐消逝。

乾隆在济宁的传说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乾隆皇帝多次沿运河南下江南,每次都在济宁作或长或短的停留,因而济宁流传着不少关于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土地神”救驾》讲乾隆沿运河南巡途径济宁时,在小闸口忽遇狂风,波浪汹涌。在这紧要关头,见一老者下河用肩扛住船头,顿时风平浪静。乾隆尾随老者离开,却见老者消失于土地庙中。乾隆认为是“土地神”救驾,事后命人修葺土地庙。

《主持智对对联》讲乾隆皇帝游览济宁铁塔寺。乾隆想考考主持的才学,便出一上联:“铁塔挂慈灯普照玉露”(铁塔寺、慈灯寺、普照寺、玉露庵)。主持对曰:“石佛系响铃声远金山”(石佛寺、响铃阁、声远楼、金山庵)。乾隆听后连连称赞,并对横披:“步步高登”。

《儿童巧对诗》讲乾隆路过微山湖,天近黄昏时抛锚休息,乾隆看着眼前一派静谧的景色,即兴说道:“猫上茅屋风吹毛动猫不动”。这时,正在岸上玩耍的一个男孩儿立即对道:“虎喝湖水浪打湖湿虎不湿。”皇帝大惊,又道:“锡匠打锡锡溅锡匠一膝锡。”那男孩又对:“面夫罗面飞面夫一脸面。”乾隆十分高兴,赞叹道:“这孩子有宰相之才啊!”

《屠夫对联惊天子》讲有一年,乾隆路过微山夏镇,见运河东岸一户人家家门十分气派,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更不了得,上联是:“数一数二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人家”。横披是:“先斩后奏”。皇上看后不悦,命人把这家主人找来问个明白。这家主人十分惊慌,匆忙向皇上解释:“我家老大是卖烧饼的,数一数二的卖给人家;老二是擀鞭炮的,一点火就是惊天动地的一响;我是杀猪的,先杀猪后交税,所以是‘先斩后奏’。”乾隆龙颜大悦,说道:“写的好,赦你无罪。”

《乐道堂与乐道庵》讲乾隆到夏镇游玩,突感到腹内饥饿。正好在城北角看到有一尼姑在庵内做饭,便上前讨要。尼姑向乾隆呈上用粗粮做的“盘天卧龙墩”、“红嘴绿莺哥”。乾隆吃的煞是香甜,连连称赞。回到宫中,乾隆仍一心想着这两道菜,却怎知御厨做的都不好吃。于是乾隆命人传唤老尼姑进宫。可谁知老尼姑却以“饥不择食,渴不择饮”为由拒绝了皇帝。乾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命人在北京和夏镇分别建了乐道堂和乐道庵,并塑“盘天圣母”像以示纪念。

清官的故事 

《靳公改河》讲济宁城内的运河相当于现在的市内公路,城外的越河相当于现在的外环路。有些大船不需要从济宁停靠,便沿越河南下。越河东头的坝口向南的弯子太陡,水流也急,每年讯期都发生毁船人的事。人称“鬼门关”。有位靳公来济宁做官,他发动数万河工改河,紧帖着城南门挖掘了一条缓弯的新河道。从此,南来北往的船舶免除了危险。但私自改河,这是朝廷所不容的,皇帝下旨杀了靳公。但自靳公后,皇帝再也收不到运河翻船人的报告了,方知自己错怪了靳公,于是下诏,在济宁“大闸口”建了“靳公祠”,以示纪念。

《一天二十四块坯》讲清朝时,济宁州官叫凌芬,一天他私访时,听路人议论他为官清廉是个好官,有个十七、八岁的乞丐说,什么好官,为什么叫我要饭为生?第二天,凌芬就把小乞丐抓来,说骂官犯法,要打他一千大板,或罚他一天脱二十四块坯。小乞丐认罚。从此小乞丐要饭混饱肚子后,就到城墙跟取土脱坯,一晃两、三年过去了。凌芬一次路过,见足有两、三万块坯了,于是把坯卖给了一个修宅院的大户人家,将得到的这笔钱给了小乞丐,让他做买卖娶媳妇。小乞丐一下子成了济宁州有头脸的人物。如今济宁人还用“一天脱不了二十四块坯”来责备孩子,成了恨铁不成钢的口头禅。

《婆媳买盐》讲凌芬听说两个贫穷的婆媳骂他,便把她们抓进官府,罚她们一人买二斤盐交到衙门。婆媳俩只得照办。凌芬称称了,每斤少了二两,于是把盐铺老板传来,吓得盐铺老板只得拿出数倍的罚金,给了婆媳二人。凌芬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在任期间,使城内没有闲人,商人不敢欺诈。

与运河有关的其它故事

《戚继光名字来历》讲戚继光出生在将门之家,他的六世祖戚祥在元朝末年随明太祖转战各地,在攻打云南时阵亡,明廷为了追念戚祥,让其后裔世袭登州卫一职。明嘉靖七年,运粮把总戚景通携带有孕在身的妻子押送漕粮夜泊在微山湖畔,夜半十分,戚妻一阵腹痛,生下了一个男孩。第二天,初生的太阳像火球一般,喷射出七彩霞光。戚景通望着此景,希望儿子能在将来有所作为,便取名“继光”。

《刘英儒为民请命》讲乾隆十年,微山湖一带洪水横溢,庄稼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可官府仍捐税依然,难民怨声载道。村秀才刘英儒不忍坐视,在济宁州一呆就是八年,迫使济宁知州答应在任期内,沉粮田免交国税,刘英儒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又碾转三年,终于让乾隆下旨:沉粮田永免国税。刘英儒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后,百姓在刘家祠给他立了“名传后世”碑

著名河流有哪些?

“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水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使人类享有舟楫之利。发达的交通,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借水行舟,水路既便捷又经济。自然水道满足不了需求,人们还要想法设法开凿运河以济运,纵贯南北的中国京杭大运河便是典型。世界上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它们像闪光的项链和名贵的珠宝镶嵌在地球这颗美妙和神奇的星球上。潺湲的溪流,汹涌的江河,悬空的瀑布,平静的湖泊,自远古以来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点缀着人类的生活,给人们带来遐想、欢乐和盎然的情趣。而一些奇特的河流、湖泊更以其绮丽的身姿和丰富的蕴藏,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无数新的自然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寻求,去探索。

宋礼的人物故事

宋礼,字大本,谥康惠公,敕封“宁漕公”,“显应大王”。河南省洛宁县人。生于元朝至正辛丑三月二十五日(1361年3月25日),卒于明永乐壬寅七月乙亥(1422年7月12日)。享春秋六十有二,卒于蜀(今四川省),寿六十有四,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二十四日归葬于祖茔(今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西北)。宋礼自幼聪颖悟知,好学有志,精于河渠水利之学。明洪武年间先后为进士、山西按察佥事等职。明永乐称帝后,先后任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因治运有功,多次受到皇帝表彰。据《明史·运漕证序》载:“元开会通河,其功未竣,宋康惠踵而行之,开河建闸,南北以通,厥功茂哉。” 为后人所传颂,汶上、梁山一带一直流传着宋礼开河、点泉的动人故事。

永乐二十年(1422年),宋礼二次奉命到四川采购木材,积劳成疾病故,卒年62岁。正德七年(1512年),宋礼被尊为河神。为纪念宋礼治水有功,在汶上、南旺建祠和庙并塑神像,供后人每年祭祀。万历元年(1573年),被封为“开河元勋太子太保”,谥号“康惠公”。命嫡孙赴南旺守祠,专管奉祀,并拨给附近湖地10顷,永远管业。宋礼的治运功绩也受到后人的赞颂,清代康熙、乾隆两朝皇帝对宋礼进行追封,对其后代特别抚恤,清朝雍正时,敕封为“宁漕公”,光绪五年(1879年)朝廷追念治河名臣宋礼的题词:“宋尚书圣德神功不居禹下。”刺封显应大王。

元代会通河水源,曾采用“遏汶入洸”,即在汶河上凿堽城坝引汶水入洸河,洸水流至济宁,通过会源闸(又称天井闸)分流南北济运。由于济宁地势比南旺约低5米,洸水入运后,水小时难于北流南旺段运道,水源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明初建都南京,南北大运河没有受到重视。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为了实现南粮北运走捷径的航线,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首先对山东省境内会通河进行疏浚整治。因为古代开凿运河,大都借助于自然河道,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程量,会通河南北走向,是联结海河支流卫河与淮河支流泗河最近的路线。在元朝末年,会通河被黄河决口泛滥的泥沙所淤积,运河中断。如果想恢复这条航线,必须进行疏浚。怎样改造大运河,保证漕运畅通,成为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根据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议,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工十六万五千多人,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到须城安山),疏浚运河。由于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深入察看沿运水系、地形,访问群众。在汶上县城东北白家店村,遇见乡官白英。白英虽居乡里,但人品刚正不阿,无视权贵,认为官宦锦衣肉食者多为蠢才,见宋礼“布衣微服”,深入民间调查治运良策,态度虔诚,便把他多年积累的治水通航的想法告诉了宋礼。宋礼听到“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山泉,修水柜”等良策时大喜,遂邀白英参加治运工程,采纳白英的建议,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

在古代,大运河是全国南北的交通干道。为了维持国家的开支和满足统治者骄奢*逸生活的需要,历代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从江南搜括巨额粮米和财物,运到北方,称为漕运。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河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数河段岸狭水浅,不能通行重载船只。此外,又常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因而运河航运时断时续。

白英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宋礼采纳白英的建议,经过民工历时9年民工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成一派巨大水系,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最高达到五百万石),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宋礼治运工程主要有疏浚会通河,建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引汶水及山泉水济运,建南旺运河分水枢纽等项工程。宋礼治运成功,保证了明代漕运的畅通。

这次引汶济运工程有三项,一是筑戴村坝;二是开挖小汶河;三是建南旺枢纽工程。戴村地形两岸夹山,坝基稳定,距南旺较近,直线距离只有38公里,是分汶河水济运最好的制高点。戴村坝初建时为土坝,“坝长横亘五里十三步,遏汶全流”。又在戴村坝上游大汶河南岸开引河一道,名称小汶河,长90里,纵贯汶上县至南旺入运河,作为引汶水渠。同时在戴村坝上游大汶河北岸坎河口(大汶河支流),筑一道滚水坝(沙坝),当大汶河水量小时,可拦汶水不傍泄,影响济运水量,当大水时起到溢洪的作用,破沙坝泄水入大清河,以确保戴村坝、小汶河及运河的安全。

戴村坝建成之初,并不完善。土坝年年遭水毁、年年要修,不然无法向南旺引水,岁修劳费越来越大,到隆庆末年(1572年),总理河道万恭令工部主事张光文用工1.5万元,在坎河口建成一道长宽各一里的堆石溢洪道,免去了年年岁修的劳费。万恭说:“坎河者,旱则止汶以济漕,涝则泄汶以全漕。”万历十七年(1589年),总理河道潘季驯改石滩坝为石坝,长40丈,面宽1.5丈,底宽1.75丈,是一座溢流坝。清代延长到126.8丈。戴村坝枢纽工程分三部分组成,一是汶河河床段溢流坝、全长437.5米,这是戴村坝的主体,由坎河口溢洪道演变而来;第二是窦公堤,起导汶水济运水量的作用,全长900米;第三是灰堤土坝,是非常溢流坝,在大洪水时,可减少河床下泄量和小汶河水量。全坝总长1599.5米,兼有雍水、导流和溢洪的功能,至今仍在发挥防洪拦沙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始于战国吴越、开凿于隋而盛于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局部通航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元代经过山东的全程通航也有七百余年,是我国古代许多闻名世界的规模巨大的工程之一。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共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流经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是一条运输的河,文化的河,生态的河,更是一条科技的河。它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以及政治上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水运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可以和长江、黄河所创造的灿烂文明相媲美。

济宁 汶上哪地最好玩

南旺分水工程

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 人们“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土罡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洸河,(引二水)南汇于济州(新河)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揖”(《元史·河渠一》)。分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又凿通了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河道———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南粮北调功成。为解决黄河淤积和水源不足这两大难题,人们采用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措施,保证了运道的畅通。这里,需要特别提到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永乐九年(1411年)明朝廷允准济宁同知潘淑正奏请,命工部尚书宋礼率 军工民夫16.5万人事其役”(《汶上县志》)。宋礼首先碰到的是河通而水源不足的难题。宋礼有识,他微服私访,在汶上军屯乡彩山之阳遇见了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农白英。白英在乡间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感于宋礼的诚挚,他把早已成竹在胸的计划献了出来。白英指出,黄水漫淤,河道沧桑,地势已变,元朝引汶、泗入济已不足所有,必须另辟蹊径。仰汶上东北高而西南低的地形,引汶水直接进入南旺脊顶,先成居高临下之势再于南旺南北设闸分水而下。这就是被后人简称的“借水行舟”计划。这是一个巧妙大胆的构思,宋礼如获至宝,请白英一起指挥施工。他们在汶上与东平交界的戴村,筑坝横亘“五里十三步”(实423米)腰斩汶水,逼汶水入小汶河南流直达南旺。又在分水口处凿设了一个活动的鱼嘴形“石鲅”,控制南北分水量,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实测为南六北四)。并创造性地将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又挖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300眼,分五脉水系因势利导,补充运河水源,从根本上征服了南旺水脊,确保了运河长年畅通无阻。在中国2300多年的运河发展史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与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第一流的水利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