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浅言深行不行-交浅言深者愚也
1.在职场中,有哪些人是不可交的?
2.相处,慢一点才能久一点
3.交浅莫言深什么意思
4.为什么说这个人是愚人
在职场中,有哪些人是不可交的?
1、交浅言深者
对于刚进公司的你,是否想抓住任何的机会与同事们接近关系呢?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有一种人你不能深交,就是那种,刚认识你不久,便向你倾诉自己所有事情的人。因为这种从普遍比较随意,平时交谈的对象也比较广泛,所以你在他心中往往不会有什么分量。
2、爱搬弄是非的'人
是人都喜欢八卦,尤其是女人,但八卦也分很多种,如果纯属是娱乐谈资,那是可以的。但如果没事就喜欢挖空心思去探寻他人的隐私,经常抱怨这个同事不好、那个上司有外遇等这种人一定不要深交,因为长舌之最可怕,只要不高兴了,随时都可能会挑拨你和同事甚至是上司的关系。
3、惟恐天下不乱者
那种惟恐天下不乱的人也一定要注意,这种人通常话比较多,喜欢传播一些小道消息,例如:“公司要裁员”等之类的,经常弄得人心惶惶的,遇到这种人对你说话的最好方式就是小心敷衍,切记不可当真。
4、爱占小便宜者
都说吃亏是福,那相反,爱占小便宜的人通常都心眼小爱计较,对那种喜欢随手拿走公司的财物或者利用公司的时间、资源做私事或兼差的人不可深交,虽然小便宜看起来问题不严重,但公司对于这种人一般不会重用。
5、被上司列入黑名单者
初进新环境,搞清人物关系是重点,如果发现有被上司视为眼中钉的人,那切记不可走得太近,或许你会认为这太趋炎附势,但你不担心自己会受牵连而影响到晋升吗?不过,你纵然不与之深交,也用不着落井下石。
相处,慢一点才能久一点
相处不累、久处不厌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无论和谁,都别熟得太快。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
1
与人相处,切莫交浅言深
《后汉书》中有言:“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心里话少说。“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交浅言深是一种“忌”,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了解孤独的过程。少说心里话,它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珍视,还可能给别人增添笑料。
毕竟,心里话需要说给懂的人听。
宋朝时期,有位李郎中,开了一家中药铺。一天,有个得了怪病的人上门来,急匆匆地请李郎中治病。
李郎中不负“妙手回春”之名,开了几贴药,便把病治好了。
病人亲自登门答谢,李郎中更是热情款待,备上了好酒好菜,两人相谈甚欢。
在推杯换盏中,李郎中聊到了自己在朝为官的幼时邻居,还连带地说起了这个邻居不为人知的糗事,两人一齐哈哈大笑,惬意得很。
过了一段时间,李郎中的中药铺遭官府查封,不明所以的李郎中一经打探才知道,原来是先前那位病人将邻居的糗事传开了去。
导致邻居身边的官员纷纷在私底下窃窃私语,取笑邻居。
李郎中去质问病人,病人却说,“这是秘密吗?感觉我们刚认识不久,如果是不可见人的秘密,你又怎么会告诉我呢?”
李郎中被问得哑口无言,只怪自己当初对病人还不熟识,就畅所欲言,现在后悔也晚了。
也许我们叮咛着说要保密的事,对方转身就告诉了别人;也许我们敞开心扉、诉说衷肠,对方未必就能感同身受。
2
慢一点的关系,更长久
在人际交往中,最令人反感的便是多管闲事,别人不想他管,他偏要插一手。
不多管闲事,并非要求人冷漠,而是要把握好分寸。
有时候热情过了度,就容易逾越本分,触碰他人的底线。
熟得太快,更容易口无遮拦,言行举止没有分寸,是人与人相处的禁忌。
热心的分寸没把握好,就容易被误以为刻意讨好;友善的分寸没把握好,就容易被当成有利所图;关心的分寸没把握好,就容易被认为是多管闲事。
结果好心做了坏事,弄巧成拙,尴尬得很。 对于很多人来说,得体的待人处事,胜过毫无分寸的耿直。不随意插手,不轻易造成别人的困扰,这样的关系才最舒服。
曾有人向大师请教,“什么样的关系最长久?”
大师指了指院子里的花丛,说:当它是种子,需要土壤的时候,提供好的土壤;当它开始萌芽,需要更多水分的时候,给与足够的水分;当它已长成,需要修剪的时候,为它除虫。
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若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
每一段感情也都有它自然发展的规律,若是因一时着急而揠苗助长,只会得不偿失。
无论与谁相处,无论再怎么相见恨晚,也别熟得太快,给双方的关系多一点空间,才能有更多的来日方长。慢一点,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彼此;慢一点,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看清真心。
慢一点,才能久一点。
交浅莫言深什么意思
“知人莫言尽,交浅莫言深”的意思:对刚刚认识或者交情不深的人,不需要过分详细或者认真去解释一件事情。
解释:“交浅言深”,是指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指不要对交情不深的人说出恳切的意见。
交浅莫言深—说,历史上多有典故和点评。
苏东坡曾在《上神宗皇帝书》奏曰: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后汉书.崔胭传》:駆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鬼谷子》谋篇中: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知人莫言尽,交浅莫言深”典故
东汉时期,有一位富家子弟不想依靠家里过日子,便收拾行囊闯荡江湖。半路上,富家子弟遇到两位同路人,在闲聊时他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却引来了两位路人的算计。两位路人告诉富家子弟,在县城里有匹汗血宝马,只要买到它,就能用它赢很多钱,比一个人打拼容易得多。他们说得声情并茂,富家子弟信得真真切切。
到达县城后,富家子弟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可钱交出去后,马没买到,路人和那位卖马人也消失不见。富家子弟这才发现自己被骗,只能一路乞讨回家。
你对别人毫无保留,殊不知,别人早已别有用心。这世道,海水难量,人心难测,待人处事,不要轻易交心。“水满则溢,言多必失。”
为什么说这个人是愚人
为什么说这个人是愚人
为什么说这个人是愚人,愚人也可以说是愚者,也就是不聪明的人,一般要么是别人这样说,要么就是自己称自己为愚人,这是一种自嘲的行为,以下分享为什么说这个人是愚人。
为什么说这个人是愚人1为什么柳宗元说自己是愚人
因为,柳宗元一心为国,却一再被贬,深受“国家政治不清明”的苦楚,自嘲为“愚者”。
其实柳宗元以愚人自称的原因,曾在《愚溪诗序》有提到,“古有愚公谷”,这个典故来源于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的《说苑政理》:
齐桓公出去打猎,走进了一个山谷。见到一个老汉便问:“这是什么谷?”老汉说:“愚公之谷。”齐桓公问为什么,老汉告知,这个谷是以他的外号冠名的。齐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看你也不像个傻子啊。”
老汉就说:“我养了一头牛生了个小牛,我就卖了它买了头小马。有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我的小马驹牵走了。隔壁邻居知道这个事,觉得我傻,就叫我愚公。”
当齐桓公第二天把此事告诉管仲时,管仲认为,如果国家政治清明,就不会有像那个少年那样强夺恶要的。老汉知道:当时如果与恶少辩解争执,不仅要不回马驹,甚至还会遭来一顿毒打;即使告到官府,因为刑律不公正,他仍然不可能打赢官司。因此只有无奈且“明智”地让少年把马驹牵去。这位老汉不仅吃了亏,还受了辱。柳宗元或许与他同病相怜,所以自称“愚者”。
为什么说这个人是愚人2一个人是不是“愚者”,可以参照古人的三句话
曾国藩在《冰鉴-刚柔篇》中用两句话深刻阐述了自己对粗鲁又愚蠢的人的看法,即:“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清,乐不可支;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 ,其气质接近于"粗鲁"。一个人,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激动的时候也昂扬不起来,这种人阴柔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愚蠢"。
以上就是曾国藩对粗鲁又愚蠢的人气质的总结归纳,那么“愚者”又有哪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呢?其实,一个人是不是“愚者”,参照一下古人的另外三句话就可以了!
1、交浅而言深者,愚也;——范晔《后汉书》
释义:跟交情浅的朋友,倾吐知心话,说过多隐私的事情,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常言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是因为人性的自私和虚伪性质导致的。所以,我们与人交往时候要有所保留,多留个心眼: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莫要全抛一片心。
一个人,若和谁都是自来熟,刚刚以接触,就将自己的隐私一股脑地告诉别人,这不是坦诚和热情,而是不懂为人处世,是很愚蠢的行为!别人不仅会耻笑你没有半点城府,说不定还别有用心地抓住了你的把柄,后续会对你不利。所以说,交浅言深的人,是名副其实的愚者!
2、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
释义:看不见自己的不足,是笨人;看见了自己的不足却掩饰,是笨人中的笨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连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不了解,怎么能说他是个聪明人呢?
一个人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属于智力上面的笨人,也算是情有可原;但看见短处而装作视而不见,自欺欺人,则是性情上面的笨人,属于低情商,是笨人中的笨人。
曾国藩说:“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由此可见,一个人喜欢评说他人短处,实则是庇护自己的短处,而庇护自己的短处的人,显得心胸狭窄,气量狭小,本是愚蠢的表现。
韩愈也在《师说》中说:“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圣人敢于正视自身缺点,然后从师学习,不断改正缺点;而愚人明知道自己有缺点,但视而不见,还耻学于师,于是困惑与缺点越积累越多,越来越愚蠢。所以说,看不见自己的短处,看见了自己的短处却掩饰,都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3、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释义:一个人,既没有德也没有才,则属于“愚人”之列。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用四句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德与才的四种关系,也对应出四种人,即:“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意思就是说:品德和才能都占尽的人是圣人,才能与德行都没有的人是愚蠢的人,德胜过才能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
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某人的所作所为,便判断出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如何;如果对方既没有品德也没有什么才能,则可以将其定义为愚人行列。同时,我们也要自我对照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无论如何,德或才最起码都要占一方,避免使自己成为“愚人”。
以上就是古人用三句名言总结归纳的:真正愚蠢的人,身上一般会有的三个特征。一个人是不是“愚者”,对照古人的三句话就可以了。
为什么说这个人是愚人3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缺陷。 ——达克效应
《原则》作者达利欧在这本书的最开始就说自己是一名“愚人”,这着实让人有些费解!为什么如此渊博的人会坦诚自己的无知?随着一步一步的深入读书,发现这并非是他谦虚的说法,而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认知。但是这一般都是聪明人的真实的自我认知。因为如果一个人非常、非常愚蠢,怎么可能意识到自己非常非常愚蠢呢?
必须有着相当的智力才能意识到自己有多么蠢。所以说无知分两种,一种是无知而不自知,一种是无知而接受无知。《原则》的作者是后者,他如何接受自己的无知呢,就是通过总结归纳人生各种问题、各种处境、各种使命的认知方法、行动方法、反思方法,以有意识的接近自己的意愿。
“相对于我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我真正知道的并没有多少。”懂得的知识的圆圈越大,那么圆周所涉及未知的内容便越多。世间的知识是无止境,那么如何在这种“无知”下更好、更成功的走这一生呢?不是要知道多少事情,而是能够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
达利欧就是在这样一个认知下,寻找到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去发现真相并据此采取相应的行动,并通过行动让自己实现生命中的愿望。耄耋将至的达翁给自己的使命:如何帮助他人成功,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成功。
所以“愚人”达翁就将自己的做事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是如何被总结归纳出来,通过《原则》这本书展现在无尽的读者面前。让原则可以不断地被应用于类似的情况,以帮助人们实现目标。“原则”就像那个“万法归一”的“一”,是人们做判断的一个基础。
假如我们把每天遇到的各种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并且拥有处理不同类型情况的良好原则,我们就能更快地做出更好的决策,并因此过上更好的生活。拥有了一系列良好的'原则,你就拥有了一系列成功的秘诀。
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意味着,依据可以清晰解释的原则做事。有据可依就会提升我们判断的效率和做事的准确度,同时内心纠结度也会降低。我目前的一个原则“佛渡有缘人”,当我秉承这个原则的时候,面对其他人的误解就能够很坦然,面对讲师道路的坎坷也能够坚信自己终究会战胜而成功。
所以原则与目标紧密相连,原则也决定了行事方法。所以把原则弄明白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相当于通过弄清楚我们做事的原则来了解自己的底线,能够做到自己对自己透明。将自己的原则、应用并改进,从而能够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做到在原则方面给别人透明和确定性,或许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君子要善假于物也!否则会适得其反。原则的得出,是以不同的方式综合得到的。有时通过经验和反思总结出原则;有时我们从其他人,比如从父母、亲朋那里接受原则;有时我们接受一整套的原则,例如宗教原则、法律框架等。但是因为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性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选择最适合自己目标和性格的原则。
尽管使用他人的原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但不假思索地采用他人的原则有可能将你置于风险之中:自己行动方式将与自己的目标和性格不符。
这很容易造成心口不一,给他人一种不安全感和低信任度的感受。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中,参考别人的原则,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目标总结出自己的原则,来知道自己面对无限或无知世界中的判断选择。这便会得出“量体裁衣”般“合身”的原则。
“相对于你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也许是有限的,承认这一点是明智的。”这是达翁对自己“愚人不愚”的一个解释。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纷繁的世界,以特有的原则来应对万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