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有没有有关老子《道德经》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例子

3.13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道德经》的智慧“灵魂的拷问”第四十四章赏析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意思-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名望与生命相比哪一样比较重要?

财物与生命相比哪一样较重要?

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一样的结果比较坏呢?

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

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

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

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有没有有关老子《道德经》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例子

自己写的,这篇不是很用功,看看能不能给你些提示

第四十四章 适可而止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在第五章中,我们得到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本章老子继续谈“守中”。

老子先列出了一系列常人所求的“德(得)”:名声、生命、财富。并且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名声和生命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财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失去哪个更有害?面对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不得不再谈谈名、利、命。

古往今来,我们鄙视那些视财如命者,称他们为守财奴;仰视那些守名舍命者,颂他们舍生取义。而老子却主张“名利”都不要,原原本本地保住自己的“命”。因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珍惜名声必然会消耗大量精力去维系它,敛藏的东西越多,当你两腿一登的时候,失去的不也是越多吗?

所以,后世出现了许多舍名、利而求保命的人。霸田自污的萧何、三聚三散的范蠡、求封“寝丘”的孙叔敖……他们无不是明白了这一道理,得以功成身遂的。用老子的话讲,这就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或者四十二章所讲的“冲气以为和”的“和”也可以做它的注释;用孔子的话说,这就叫“中庸”或者叫“守中”,如《论语》中的“欲速不达、过犹不及、文质彬彬”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当然,老子的要“命”也是为了“用”的。小则保身,大则治国。因为只有“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十三章)。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教导我们说:真理往往向前迈一小步就是谬误。持中之德(得),才能真德(得)。

13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辱”,耻辱、损失。

“故知足不辱”意思是,如果你知道满足,就不会被侮辱,不会遭受损失。

老子在这里是让我们知足什么呢?

老子不是说知道满足后就什么都不做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只是对于做事的结果,要能知足。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尽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事情没做到位,却想要一个很好的结果,往往会遭到耻辱和损失。忘记结果,踏实做事,事情做到位后 结果自然会来,这才是“知足不辱”。

如果你认为知足就是不做事,满足现状,那你永远都不会进步。老子不是一个消极的人,他不是让你不进步,而是告诉你不要太在意结果。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殆是亡,你知道停止就不会亡,可以长久地存在。

老子特别强调我们要把事做好,但是对做事带来的名利地位等结果,不要太在意,这叫“知止”。

“知止”才能“不殆”。老子认为人生有两件事,一件是虚,一件是实,虚其心,实其腹,心指欲望,腹指做事本身。

好好做事,一心向善,对那些名相“知止”,做什么都会越做越好,这叫“可以长久”。

《道德经》的智慧“灵魂的拷问”第四十四章赏析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是《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内容。

这一章的字面意思相对来说浅显易懂。开头,老子先用了三个反问向人们句发问:“名声和生命哪个更亲近?生命和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一个损害更大?”

开头,老子向人们发起了这三个灵魂的拷问!总结一句话:“名利财富等身外之物,和你的生命,哪一个更重要?”

社会的常态往往是这样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是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混沌的世界,老子开始了发问!这一问,仿佛雄狮怒吼!振聋发聩!

茫然追逐的你我,可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名声(名望)、财富、得到,这些,都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没有人不愿意出名,现在,科技发达了,电子信息化时代,成名仿佛更为人们所钟爱,也更快速。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刷流量,蹭热度,当网红,等等。不惜一切代价想迅速串红,一夜成名,为的不是出名吸金吗?这个时代,对成功的定义,仿佛除了财富的多寡就没有了别的评判标准。甚至做一个有道德的善良人,在一些人们眼中,简直成了“傻”的代名词。多么荒唐可笑!人们的三观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渐渐变得扭曲。

人们都愿意得到,得到名利、财富。人人都不想失去,不想付出。人们都在追逐中迷失,乐此不疲。

? 唯有老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虽然“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但他却能做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为什么呢?

他是一位开悟的大觉者,他深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他懂得,过分地偏爱和追求必然造成很大的耗费,太多的收藏必然导致灭亡!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和珅,人人皆知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时年仅49岁 。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多藏必厚亡,这是必然!《易经·谦卦·彖》说“天道亏盈”,“人道恶盈”,老子在后文中也有这样的表述,这是宇宙法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人逃不过的。

? 所以,老子在最后,还是再一次告诉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已经不止一次这样说了,三十二章中,几乎说了相同的话:“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一而再,再而三,他说,追求的差不多了,就要知足,就要知止!可谁能做到呢?

? 和珅,大权在握,富甲天下,该知足了吧,该知止了吧 。可他没有。如果他知止,如果他知足,至少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吧!

? 名利财富,人人爱慕!但是“甚爱必大费”。名利财富是要与德配位的!德不配位,必遭灾殃!《易经》有:“厚德载物”,是在告诉人们,想要名利财富,想要承载这些,是要不断付出,不断积功累德的。而且,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要懂得知足、知止,这样才能长久!

名利财富等身外之物,你的生命,你选哪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