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盏茶的时间是多久

2.水浒说林冲在白虎节堂外等了一盏茶,是多少时间?

3.“一盏茶”是多少时间 ?

4.元宵节吃饺子是怎么回事?

一盏茶的时间是多久

须臾之间意思-须臾之间是多久

一炷香=5分钟;一盏茶=10分钟。 曾经的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至于一柱香是多久并没有定论,在古文中也是和“一盏茶”、“一顿饭”一样,是一个时间的大概长度,不用太过在意,大概也就十来二十分钟差不了。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具体的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万2千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而楼主所说 一盏茶 在下认为所有的小说在描写 一盏茶的时候都用到 须臾这个词 须臾之间 那位说10分钟的仁兄 可能不懂茶道哪有人饮茶像灌水一样 喝完就走的要品 说白了就是 要把儒雅与高贵发挥的淋漓尽致之后才算喝完所以一盏茶的时间 肯定在30-45之间形容10分钟上下 不是用一盏茶 而是用 片刻这个词一般都在劝人等待时被提及主人家的仆人 都会对客人说 请稍坐片刻 我家主人马上来招待诸位虽然等的时间可能是个概数 就和我们让人等待时仓促出口的 马上就好一样虽然可能会让人等上半天但是所指的马上和片刻是一样很短暂的时间用语 为的只是消除等待者心烦的措辞罢了

水浒说林冲在白虎节堂外等了一盏茶,是多少时间?

弹指是佛家关于时间的术语

《仁王经》上讲

这一弹指六十刹那

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

一刹那为一念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念之间 等于刹那间

cyk_0908兄所言 “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在下不敢苟同

《僧只律》言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具体的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万2千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

而楼主所说 一盏茶 在下认为所有的小说在描写 一盏茶的时候都用到 须臾这个词 须臾之间

那位说10分钟的仁兄 可能不懂茶道

哪有人饮茶像灌水一样 喝完就走的

要品 说白了就是 要把儒雅与高贵发挥的淋漓尽致之后才算喝完

所以一盏茶的时间 肯定在30-45之间

形容10分钟上下 不是用一盏茶 而是用 片刻

这个词一般都在劝人等待时被提及

主人家的仆人 都会对客人说 请稍坐片刻 我家主人马上来招待诸位

虽然等的时间可能是个概数 就和我们让人等待时仓促出口的 马上就好

一样

虽然可能会让人等上半天

但是所指的马上和片刻是一样很短暂的时间用语 为的只是消除等待者心烦的措辞罢了

“一盏茶”是多少时间 ?

一炷香=5分钟;一盏茶=10分钟。 曾经的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至于一柱香是多久并没有定论,在古文中也是和“一盏茶”、“一顿饭”一样,是一个时间的大概长度,不用太过在意,大概也就十来二十分钟差不了。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具体的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万2千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而楼主所说 一盏茶 在下认为所有的小说在描写 一盏茶的时候都用到 须臾这个词 须臾之间 那位说10分钟的仁兄 可能不懂茶道哪有人饮茶像灌水一样 喝完就走的要品 说白了就是 要把儒雅与高贵发挥的淋漓尽致之后才算喝完所以一盏茶的时间 肯定在30-45之间形容10分钟上下 不是用一盏茶 而是用 片刻这个词一般都在劝人等待时被提及主人家的仆人 都会对客人说 请稍坐片刻 我家主人马上来招待诸位虽然等的时间可能是个概数 就和我们让人等待时仓促出口的 马上就好一样虽然可能会让人等上半天但是所指的马上和片刻是一样很短暂的时间用语 为的只是消除等待者心烦的措辞罢了

元宵节吃饺子是怎么回事?

元宵圆,花灯美,柳梢头上月如盘。正月十五,春节的余兴未尽,元宵节又接踵而至。

元宵节是传统吃元宵的节日。元宵节吃元宵,就象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和春节过年吃饺子。若说特别之处,便是元宵节和它的代表食品元宵,有个共同的名字。

南方许多地区,又称元宵为“汤圆”。汤圆名字的由来,据说与窃国大盗袁世凯有直接关系。当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一心要当皇帝,但又怕人民反对,成天提心吊胆,疑神疑鬼。元宵节即将到来,袁世凯特别下令,把“元宵”改称“汤圆”,以避 “袁消” 的谐音之嫌。尽管袁世凯机关算尽,但在一片讨伐声中,还是被迫撤消了帝制,过了仅仅八十三天的“皇上瘾”。随后,大部分地方,就都恢复了“元宵”的名字;只南方一些区域,将“汤圆”沿用下来。

元宵和汤圆,其实不仅南北称谓不同,家中的制作方法也不一样。准备元宵馅儿,各种材料配好,先做成球儿或方块儿。“馅儿”还要禁折腾、不散架,因为做元宵必须“摇”或“滚”。做元宵时,一颗颗的馅儿,用炊帚掸上水,放入盛有江米面(即糯米粉)的笸箩或簸箕里。用力摇动颠簸,馅儿即滚动粘上江米面。多次掸水,不断摇动,就得到所要大小的元宵。整个过程,如同儿时滚雪球。不知底细,会奇怪馅儿是怎么进去的。

汤圆的制作要简单得多:用水和好糯米粉,再把馅儿包进去,汤圆就做得,可以下锅了。当然,想吃百年历史的“赖汤圆”,还是要花些功夫,准备水磨糯米粉:将糯米和少量大米混合,淘洗干净,先浸泡两天两夜。再次淘洗干净后,加适量清水,磨成稀浆。稀浆流入布袋,吊干多余水份,才可拿去包赖汤圆。刚开始“搞活经济”,中关村的颐宾楼与四川的传统老店,在京联营赖汤圆。有同事热情相告,除了堂吃,还外卖正宗的馅儿和水磨糯米粉。东西带回家,包好煮熟,只须臾之间,就可吃上著名的赖汤圆。这赖汤圆果然了得,名不虚传:滋润香甜、爽滑软糯,与有咬头的北方元宵就是不同 -- 不禁感慨,“元宵”还有这样的做法、吃法!

元宵和汤圆,除了做法不同,馅儿的区别也大,因此风味相异,各具特色。北方的元宵馅儿,显得单调些,主要是桂花、芝麻、豆沙、山楂、枣泥几种;南方的汤圆馅儿,却是多种多样,口味上也有香、辣、甜、酸、咸,以及荤素之分。再就是,元宵基本上是煮,连汤或捞出来吃。汤圆除了煮之外,还有煎、炒、炸、蒸等多种方法。连汤吃时,甜汤可加桂圆红枣,莲子银耳;咸汤则可放榨菜虾米,青豆银鱼。

印象最深的汤圆,是那年离乡求学,清晨转车间隙吃的早点。递上钱和粮票,端回两碗酒酿桂花汤圆。趁热连汤吃下,顿时浑身暖暖和和,感觉舒舒服服。旅途上的车马劳顿、饥饿寒冷,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了。

元宵节无疑又是赏花灯的节日。元宵节的标准英文译名,“Lantern Festival”,就是元宵节作为“灯节”的意译。元宵夜,人们吃好元宵,便坐不住,急着出去逛街赏灯。元宵节一般在公历二月间,北方仍是数九隆冬,天寒地冻。夜里出去看灯,就要找出保暖的行头。记得小时候,要穿上厚棉猴,捂上大口罩,还要戴上手闷子。若是幸运的话,能赶上“正月十五雪打灯”,但正如西方祈盼“白色圣诞节”,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小孩子出去看灯,手里都要提盏自己的灯。家里舍得多花些钱的,孩子会拎出几种流行的纸灯;大多数孩子,提的是种五毛钱一盏,简易到家的玻璃灯。这种玻璃灯用一块小木板,交叉穿上两根长铁丝,扭曲做成骨架。铁丝的两端,嵌在木板里面。两根长铁丝中间,互绞拧出一个小环,用来提灯。环下出来的四根短铁丝,定形成为支柱,支撑玻璃灯罩。另有一根小木棍,用带钩子的一头,锁紧钩住小环,就可提着灯出去玩了。玻璃灯不大,用的蜡烛就更小,只比生日蜡烛大一些。这种特小蜡烛,又被戏称为“磕头了(liao3)”,极言其燃烧时间之短。

出门前点灯,先等蜡烛顶部熔化,滴几滴烛油在木板上。将蜡烛用手把正,竖在烛油中,冷却后便固定在板上。罩上灯罩,大功告成,就可出门了。差不多同一时刻,各家的孩子也都提着灯,兴高采烈,来到胡同里。一番呼朋唤友,便三五结伴,向街上涌去。玻璃灯亮不了多久,好在“磕头了”燃尽之前,孩子们已经来到街上,有更多、更好的灯要看了。

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工厂单位,春节前都要张灯结彩,筹划准备。一般而言,这些地方的灯,严肃呆板的多,活泼有趣的少 – 常见的就是红色宫灯,上面贴着“欢度春节”等字样。真正有点意思的,是店铺里挂出来的灯。那时的商店铺子,不管门脸儿大小,买卖好坏,一到元宵节,都要挂出或多或少的花灯。这些花灯不拘一格,好看有趣;五彩缤纷,争妍斗艳。特别是常能看到,熟悉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如嫦娥奔月、三顾茅庐等,以剪纸或彩绘的形式,成为花灯的装饰。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走马灯”。走马灯四周用的材料,一般是玻璃纸,即“赛璐玢”。隔着透明灯壁,可以看到人啊马呀,在里面奔走不停、周而复始。每个走马灯下,都会有孩子伫立观望,欣赏人物故事,揣摩结构机理。走马灯里,有一个大叶轮,装在灯的顶部,与车马人物结为一体。和别的灯一样,走马灯也用蜡烛或白炽灯泡,但主要放在灯下部。蜡烛或白炽灯泡,既能发出一般灯需要的光,也可提供走马灯需要的热。当空气受热上升,推动顶部叶轮,就带动车马人物,旋转行走起来。

除了街上的店铺,看灯的好去处是俱乐部和文化馆。俱乐部附属工厂单位,文化馆受辖地方政府。每年的元宵节,这些地方都要举办赏灯猜谜活动,活跃职工和当地的文化生活。工厂单位里,以至区市地方上,都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工厂单位里,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展出的灯反映出北方风俗或南国情调;区市地方上,多是本地能人巧匠,做出的灯突出了乡土特色和区域情怀。每逢元宵灯节,各路人马,都要使出浑身解数,献艺赛灯。

节日中的俱乐部和文化馆,到处彩灯高挂,悬谜征射。人们赏着灯、猜着谜,赞叹灯的美和谜的妙。灯谜起源南宋,形式生动活泼,饶有兴味。经过历代发展创造,出现许多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使制谜射虎更加雅趣盎然,引人入胜。谜格改变谜底的字序和字形,也借字的谐音与讹读。现在还在用的谜格超过百种,常见的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等。许多灯展谜会,还专门辟出儿童谜角。孩子们稍有几分把握,就会扯下谜条,兴冲冲地去确认、领奖. . .

离家下乡,读书上学,毕业工作,出国深造,流浪漂泊大半生,去了许多地方,见过不少世面。在国内,有机会观赏盛大热闹的北海灯会,遐尔闻名的自贡灯展,以及独具一格的哈尔滨冰灯节。到国外,也多次领略璀灿夺目的圣诞灯饰,光怪陆离的激光表演,和流光溢彩的都市照明。然美则美矣,壮固壮哉,只是让人更想起,幼时故乡元宵节的花灯。

元宵节还是三五月儿圆的节日。在品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观焰火之余,仰望那朗照的明月,人们往往不由浮想联翩,发思幽情。

宋代整整一代文人墨客,对元宵节情有独衷。以元宵为题材的词,在数量、艺术、和思想上,都是空前绝后。宋词中既有朱淑真(或欧阳修)在《生查子?6?1元夜》里表现的幽怨断肠的伤感,也有李清照的《永遇乐》中传达的国破家亡的痛苦。当然,还有辛弃疾以《青玉案?6?1元夕》所直抒的遂心如愿的惬意。

宋代礼教极严,男女“授受不亲”,平时难以自然无拘地同游共乐。元宵节则是个例外:男女可以结伴出游,赏灯玩乐,为难得的顾盼传情、相约赴会的好机会。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元宵节成为百姓最为喜爱的节日,尤其受到妙令女子的欢迎。辛弃疾“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朱淑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都是由元宵节引出,或美满或凄凉的爱情故事。

元宵节始于汉,兴于唐,全盛于宋。作为节日,元宵节在汉代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但到唐玄宗时,便升温至“放灯火三夜”;宋太祖年间再加两夜,于是汴京(开封)就有了,从正月十四到十八的“五夜元宵”;历经靖康之变,移都临安(杭州)的南宋,也是难忘元宵,照旧狂欢过节,出来观灯游玩的人们,摩肩接踵,填街塞巷。

今日的元宵节,庆祝活动花样翻新,除了花灯彩饰、焰火社戏,又添加了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等。凡此种种,都突出了一个“闹”字,使所谓“闹元宵”更加名副其实。“闹”自然有其价值:闹了,生活才呈祥和;闹了,生活才觉充实;闹了,生活才具姿彩;. . . 总之,闹了,生活才有个意思。

从岁末腊月廿三祭灶爷,除夕三十晚上吃年饭,到年初正月十五闹元宵,一年一度的过大年,终于功德圆满 -- 灶爷送得痛快,春节过得红火,元宵闹得尽兴。这真是,度良宵,今夕多欢乐;庆佳节,来年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