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寿命无常的寿命无常实修法

2.十善道业经的原文是什么?

3.请修佛的人帮忙解答下!!

4.征佛教典故,越经典越有哲理越好!

寿命无常的寿命无常实修法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世间之人亦复如是的意思

寿命无常实修法(一)

一、想到寿命无常的好处

用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到一个地方居住,知道在该地只是暂时停留几日,就对居住条件等不会怎么在乎。

我们想到自己在今生今世生存的时间不多,就会对眼前一切事物的执著心变得淡化。

这种执著淡化,就会免去许多亲仇爱恨,是是非非之类的无端烦恼,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比如人们知道不久要到别的地方去住,就必然会为搬走作打算。

同样,我们若意识到今生结束,要去后世,就会为后世作打算,为后世的利益创造条件,步入长远幸福的道路就会从今生开始。

(三)比如追杀自己的仇敌步步逼近自己时,哪还有逍遥自在吃喝玩乐的心思呢?同样,明知神临近,就不会骄慢放荡,而会虚心做个符合标准的修行者。

二、不想寿命无常的坏处

也有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虽登临宝岛,若想不到马上要离开,就不会收集珠宝,因而就会空着手离去。

同样,我们虽然获得了殊胜人身,若意识不到人生无常,很快会离开人世进入另外的去处,就不会想到修法行善,若不修法行善,亡时就会两手空空。

(二)比如居住在一个地方,把自己居住的家园看作是永久的住所,就会对它产生爱执,恋恋不舍。

同样,如果把今生看作牢固长久,就会产生相应的爱执而陷入毫无意义的事物圈子。

⑴比如走向屠宰场的牛羊,因不知亡就在眼前,所以才悠然自得。

人们虽然在步步逼近亡,但若毫无亡将临的感觉,而耽于无益之事,在临时就会悔恨地顿足捶胸。

总之,能不能进入永久幸福快乐之道,就要看能不能如法修行。能不能如法修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人生无常。

在佛经续部中所讲的事理,没有比觉悟人生无常更重要的事情,因此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修亡无常。谓由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三种根本:即<u>决定</u>;、<u>;无定期</u>;、<u>;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u>;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

九种因相见下:

●决定:以三种因相成立。即①思惟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②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③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

●无定期: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思惟南赡部洲寿量无定;②思惟缘极多活缘极少;③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无定期。

●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时除法而外,以财富无益。②时除法而外,以亲友无益。③时除法而外,以身体无益。

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共九种。三种根本每一个都思惟到量时,心中即会发起决断——我必须修行正法。修法重点在思惟,思惟结果是内心发起决断。

●第一根本、思决定

以三条理由证明决定:

一、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二、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三、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

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一决断)

一、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即亡必定来临,无任何办法改变这个规律。有四条理由证明:

1、任受何身,定皆亡;

2、任住何境,定皆亡;

3、任处何时,定皆亡;

4、无缘遮止亡。

⒈思惟任受何身,定皆亡;

人必定是要的,如《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

不论受生为何种身体,决定皆有亡,《无常集》云:;获得自在之佛陀、独觉、诸佛之声闻,尚须舍弃此身,何况毫无自在的凡夫,岂能避免亡?

《法集要颂经》云:;诸佛与菩萨,缘觉及声闻,尚舍有为身,何况诸有情。

天界大梵天、帝释、遍入天等虽具神通,身体坚固且具光明,寿命长达多劫,然而天身皆会坏灭,色界之身在引业穷尽时,无不坏灭,欲天之身亦皆显现五衰相而亡。人间福报最圆满者(即转轮王),然而诸转轮王或代代帝王,无有一人能长生不,周遭之人类,身体形相、势力、寿命等虽有差异,但平等皆为业惑所感有漏身,无法超越坏灭本性,终将如水泡般幻灭。

所有诸佛菩萨、阿罗汉在因缘尽时,亦无不示现涅槃。此世界曾出世贤劫七佛,每一佛尊皆有不可思议的声闻弟子,而今无一留存。在释尊教法中,五百罗汉皆现涅槃,其后印度二圣六庄严等亦皆离此世界,而今唯见其论典留存于世。此后佛法传至汉藏二地,一千多年中,前后出现过无数成就者,譬如,西藏前弘期的二十五位大成就者,后弘期的米勒日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等,汉地六祖大师、智者大师等,此等高僧大德,亦唯留名于史册,活在后人记忆中。

因此,历史上获得超生金刚体的一切佛陀都要示寂而抛弃肉体身,更何况我们凡夫之辈,无论获得怎样高贵殊胜之躯体,也难免一。《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处。

阿那律古佛示现涅槃时,留下一首偈颂:;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摧圣主山王。一切有为法皆如浮云般无有坚实,所以智者不应对其信赖,一旦无常金刚到来时,即使是诸佛圣尊的色身、坚固的须弥山王亦会被摧毁无余。

《阿含经》中记载:某日,阿难尊者来到佛陀面前,以头顶礼世尊莲足后说:;世尊,您的身肉为何变得如此松缓?

佛说:;阿难,正如你所见般,如来身体皮肉已经松缓,不如以前。此色身为病所缠、为所迫,如来已经衰老,年龄已过八十矣。

阿难闻佛所说,便悲伤哭泣,自言自语地说:;苦哉!到了老年,竟是这般光景。

此时佛陀教诲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

又有颂云:;大地须弥海洋出七日,烧为灰烬如此坚固物,灭后微尘尚且难留存,何况极其微弱之人类。那些庞大坚固的山河大地也会化为灰烬,脆弱如水泡的生命有何战胜亡的能耐?因此,绝不能执著于永恒常住。

2、思惟任住何境,定皆亡;

《无常集》云:;居住何处可遮止亡进入?如是处所决定无有,空中无有,海中亦无,诸山林间亦不会有。

《法句譬喻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就是说在天上地下任何地方都没有躲避亡之处,到处都要亡。

《法句譬喻经》记载:昔日,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当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自都获得了五种神通,通过神通观察,知道七日后他们都会命尽身亡。

于是大家共同商量逃避亡的办法。

他们说:;依靠五种神通的力量,我们可以令天地倒置,日月无光,移山倒海,无所不能。怎么可能无法逃避亡?

一个人说:;我潜入大海,上不出海面,下不至海底,一直浮在中间,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入须弥山中,合上山的表面,令其无有丝毫缝隙,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隐藏于虚空中,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当藏入喧闹的大集市中,无常鬼随便找一个人好了,又何必非找我不可?

四人商量好以后,按照各自的想法藏了起来。结果七日之后,藏在空中的,自然堕地而,犹如果熟从树上落下;藏在山中的,在山中丧亡;藏在大海中的,当即亡,被鱼鳖所食;藏入集市中的,在众人堆里自然去。

佛知道这件事后,就对比丘们说,这四人愚昧,不通达生命的真相,古往今来,有谁逃脱了亡。人们欲求不,终不可得。

当年琉璃王诛杀释迦族时,世尊为向世人显示业力不可思议,而藏匿释迦族几个孩子,其中二子被置于月亮上,二子被藏入大海中,又有二子被纳入钵内。屠杀结束后,数子皆,无一免难。故大限到来,不论住在何处,逃往何方,亡决定降临,纵使佛陀亦无法改变业力。

此三有世间,下至无间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决无主不到之处。

不论亚洲或欧洲,不论中国或美国,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在家中或旅途中……,亡随处发生,主之阴影笼罩全世界。不论空中或海上,不论江河或草原,不论山崖或沙滩,不论农田或工厂……,亡随处发生,主之势力渗透三界每一处所,无处可逃。

即使躲入无有缝隙坚固的城堡中,试图以十万勇士护卫,然而主魔掌仍会伸入城堡,将我等带走,终究无法在人间停留片刻。因此,不论安住何处,亡决定会来临。

3、思惟任处何时,定皆亡;

《心性休息》中云:;思维世间前后代,<u>;先前无量人已逝,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亡。未来一切亦复然</u>;,且观老幼同辈去,吾亦不离此性故,当思定而修法。

《无常集》中云:;过去所生乃至将来生,都要放弃此身而离去,智者悟到一切都毁灭,处于法中定要如法行。一切过去现在已生及未来当生之有情,皆是舍弃此身而去往后世。智者了达诸法无不坏灭,应住正法,决定行持梵行。

曾经生存在地球上的远古人类今无有一人存在,由此可决定彼等皆是以亡告别世界。鉴往古今,便可断定人类百年之后必将化为乌有,未来世界亦复如是。

4、思惟无缘遮止亡;

即使汝等财宝充满三界,然主阎罗王根本不会受此贿赂;即使是以威力统慑三界之梵天与帝释,亦无法遮止亡之路;即使身体如彩云般美丽,通达种种诱人幻术,然夺命阎罗王众威军的毫许汗毛亦不为汝所动。故亡来临时,无任何法能回遮。

以权势、钱财、药物、咒术等能遮止亡吗?决定不能。若不见有任何回遮之法,则必须接受必之事实。迦摩巴说:;即须畏惧亡,临终时须无所畏惧;如《抛置岩石山经》中说:;诸佛的无比智慧神通力量也比不上无常的力量强大,对规律性无常亡,一切佛菩萨的力量合在一起也无能为力。

因此,就医吃药和念经念咒怎救得了命尽之人,改变亡的规律呢?

总结: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亡必至,且无法遮止,如是成立决定亡。

假使某时某处以某种身,亡不至,亦有可能不,或者虽然有方便回遮,亦可免一,但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皆不能免,又无法回遮,故决定会。

以理归摄上述内容:以业惑牵引之凡夫(有法),主决定当来,且无缘遮止(所立),以任受何身、任住何境、任生何种时代,皆无任何方便遮止亡之故(能立)。

二、思惟寿命无丝毫可增,且不间断有减少;

《入行论》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昼夜间刹那也不停留,今生寿命总是在衰减,而且也无法去额外增添,我的生命如是有减无增,难道还会不亡吗?

浊世的寿命极其短暂,一部份已经失去,所剩也已不多,何况分分秒秒在减,一分一厘不会增加,时时刻刻在走近亡,怎么会不呢?人寿短短数十年,活一天便减一天寿,又无额外可增之寿,根据此点,即可断定自己必定亡。

比喻:譬如织布,虽然每织一次仅去一缕丝,却能速疾织完;犹如决定被宰之牲畜,随其步步向前,速疾即至杀者前,诸人寿命亦复如是。

犹如瀑布之水,逝者不可再返,如是人寿已去,亦定不复回还。

三有世间一切显现法皆在演说无常,譬如落日浮云、瀑布闪电、落花流水等,悉为显示无常生动之教言。

非但在寿命尽头,被亡摧坏而趣往后世,即在存活中间,不论作行住卧等何事,无有不减寿量之时。首自入胎以来,即无一个刹那能够安住,唯一往后世奔驰,故在中间存活之际,完全被衰老疾病之使者牵引,唯一为亡而被引往前行。是故不应认为存活时不趣往后世而安住欢喜。譬如从高崖堕落时,在未至地面正坠落期间,不应有何欢乐。如是从出生开始,恒时为亡而奔驰,有情在此期间岂能获得真安乐?如颂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人如同少水之鱼,随时光飞逝,生命日渐缩短,故离亡极近。

总结:业惑牵引之补特伽罗(有法),决定亡(所立,以有限寿命无可增添、无间有减故(能立)

三、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

修法时间,减去前面年幼无知与后面衰老无力之年;中间时间段中,又减去睡眠所占一半时间;剩余时间中,又减去散乱不安住修法之时间,如是所剩修法时间仅为少许。

《入胎经》云:;百岁之中,半数为睡眠覆盖,十年幼稚无知(无修法意乐),后二十年衰老(无修法之力),中间又以愁叹苦忧及恚恼耗去多时,以身体所生种种疾病,又耗去部分光阴。

伽喀巴亦云:;作人六十年中,除去饮食、睡眠、疾病,其余能修法时间,尚不到五年。

年青人与老人可计算自己修法时间。譬如,已三十岁的年青人,三十岁以前未修法,六十岁以后亦不能计,中间三十年中,若每日保证修三小时,修法时间为八分之一,仅三年零九月。在城市中,工作繁忙者,若毎天保证修一小时,修法时间仅为二十四分之一,仅一年零三月。若六十岁之老人,最多存活十年,毎日修二小时,修法时间为十二分之一,仅十个月。若再懈怠,一天修一小时,则修法时间仅剩五个月。

如是稍作计算,便知一生能修法时间极少,几乎无暇修法,决定皆会速疾趣入亡。因此,勿以为尚有几十年时间可修法。尤其老年人,即时起便应一心念佛,求生极乐。若仅能修行几个月,却仍为余事分心,时毫无准备,则追悔莫及。因此,须于如是鲜少时间中,抓紧修行,以人身摄取心要。汉地毎天上晚殿时皆须念: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即是此意。如经云:;残酷无情亡神,在它尚未来临前,备好一切善资粮,莫要事后自后悔。

由以上三种因相成立第一根本——决定亡之后,应当发起第一种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如是思维:现世一切圆满,临终时唯一成为忆念之境,如同醒后忆念梦中所受安乐。若亡怨敌决定将至,无法遮止,为何仍然爱著现法欺诳?如是思惟后,心中当多发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根本、无定期

以三条理由证明:

①南赡部洲寿量无定故,无定期;

②缘极多活缘极少故,无定期;

③身体极微弱故,无定期。

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二决断)

(一)、南瞻部洲众生的寿命长短无定数,尤其是浊世的生命长短不定,无定期。

总之,北俱卢洲寿量决定为千年;西洲与东洲大多寿量亦有决定,西洲为五百年,东洲为二百五十年,唯独南赡部洲人寿极不固定,如《俱舍论》中说:;此土无定<u>;末代时,十岁</u>;原初寿无量。意思是说瞻部洲的寿命不同于别的世界,原初寿无量,末代短至十岁。

尤其是浊世寿命更无定数,损伤寿命的逆缘磨难逐日在增多,驱病延寿的术咒药物的作用也在逐步减低消失。人在老、幼、中年何时亡,都无定准。《因缘品》中云:;有者胎中,有者落地亡,有仅爬行逝,有跑时夭折,有老有年幼,有些壮年人,相继而离世。

《集法句经》云:;上日所见多人之中,便有下日不见而亡者;下日所见多人之中,便有次日上日不见者。

此处关键须结合实际生活思惟,如是方能触动内心。由耳闻目睹的现实事例,引发强烈感受。

(二)、因多生因少、缘极多,活缘极少而无定期。

因、缘多:

经中说损害生命的内因疾病种类有404种,外因有魔障8000种。

缘,包括有心缘与无心缘。有心缘即来自有情之缘,包括王难、战争、怨敌、念咒诛杀等来自人类之缘,天龙鬼神损害、山精水怪侵扰等来自非人之缘,毒蛇、猛兽伤害、牛马踩踏等来自旁生之缘。无心缘包括内外二种,即内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疾病,外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灾害,如地震、洪水、大火、飓风等。

观察人类战争导致的亡情况:

以上世纪战争史而言,上世纪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人类战争越发残酷。短短二十年中,竟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历时四年零三个月,三十八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参战将士多达七千三百四十余万人,于战争者约有一千万,受伤人数约有两千万,受战祸波及者超十三亿,约占当时世界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六年之久,六十个国家卷入战争,涉战人员占世界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参战人员达一亿二千万以上,亡人数超过五千万。

从二战结束至一九九四年为止,世界上发生大小战争有一百六十场,造成二千二百多万人亡。其中重大战争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两伊战争、非洲种族战争。二十一世纪初,又爆发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战争中的牺牲者,皆是在寿命未达究竟时去,谁亦不曾预料自己何时去,何处去。此等皆反映南洲期不定之事实。以战争类推,可以观察:当今人类有多少于癌症、艾滋病、心脏病等疾病;有多少于地震、洪水、海啸、大火等自然灾害;有多少于政治运动、暴力谋杀;有多少于车祸空难、饮食中毒;有多少于心理压力、劳累过度。彼等均于寿命未达究竟时去。如是全面观察,定会理解此世界人寿不定之含义。尤其当今时代,生存状况日益恶化,突发亡事件比比皆是。我们生于此时代,身处此世界,不可能不受共业支配,勿幻想自己命运胜过他人。暂时安稳,不等于真正生存在太平世界。实际作人时刻都处于亡边缘,难有生存保障。

自身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四大亦互相违害,四大若失去平衡,有所增减,便会引发各种疾病而夺去命根,此等违害是与自身俱生而有,故身命无有保障。四大种界平等,方能维持健康,若一大有所增减,即会导致四大不调,引发疾病。

活缘极少:

由于时代恶浊,众生内在福报下劣,饮食药果等皆无精华,少有营养,难以治病养身,从内相续而言,以平时资粮极少积集、恶行严重,故念诵长寿咒、长寿经等法事,力量极微,极难修集大福业,故活缘极为稀少。

活缘亦成缘:

为了生存,寻求饮食、住房、朋友等,反而由此成为亡因缘。即受用饮食本为活命,反而以食多食少或食不相宜,成为缘;寻求住房本为御寒避暑,挡风遮雨,反而因房屋倒榻等丧命;觅亲求友,本为扶助生活、事业等,反而遭亲友欺辱等,成为缘。甚至药物等延年益寿的东西也往往会变成致的原因。

思惟上述道理,便可了知,内外因缘悉为致因素,此生命唯是坏灭之本质,无丝毫保障。如是明了后,智者唯应修习正法,此是唯一可以信赖之处。

总结:所依身,缘极多、活缘极少(所立),因为具有有心、无心极多缘,且五浊极浓厚时,活缘极少,活缘亦无不能成为缘之故(能立)。众多经论皆云人身速,若究其因,即缘极多。

(三)、身体极微弱故无定期。

假若人的生命本身坚固有力,即使是损寿的已按原再多也没有关系。但实际情况恰巧相反,经中说:;生命如水泡,就像水上吹起的气泡,十分脆弱。不须大损害,即使小伤,亦能摧坏命根,故违害命根是极容易之事。《亲友书》说:;劫末七日悬空,彼时大地、须弥及四大海皆被烧尽,不留颗尘,何况至极微弱之人身?

总结:身体极为微弱(所立),以无须大损,仅以芒刺即可毁坏命根之故(能立),如大水所淹火星,大风所吹云雾,重压下之鸡蛋,烈火中之水滴。

如是思惟无定期后,当想:不知主何时决定毁坏我身命。莫以为尚有闲暇,应当反复立誓,决定修习正法。如《迦尼迦书》所说:;主与谁皆不沾亲,从不预约忽然降临,莫想明后天再修行,应当立即修法。(第二决断)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此四大假合暂借之身,在未病、未衰老、身心乐住之时,应当摄取心要,(即应摄取于病衰时无畏之坚实),否则病、老、衰降临时,即便欲修又有何益?

身体本自具有,为何称为所借之身?若身为己有,为何时带不走丝毫,故身体非受我等支配,唯是随惑业而转,一旦业力成熟,不欲病须病,不欲老须老,不欲须,是故此身无法保有,暂时借用几十年而已。

为何须于身心乐住时摄取心要?因年轻健康时,身心堪能,精力旺盛,此时作闻思修,能取得心要,而无畏于老病。反之,少壮未努力,一旦老病衰降临,身心不堪能,欲修亦无力。故须于身心乐住时,取得心要。

三根本中极为重要者,即是思惟无定期。乃因思惟无定期,能转变自心,故应努力修习。

过去有一宁敦大师,一次,侍者汇报预备夏天用木柴之事,大师说:;夏天你我在否尚不能保证,备之何用?果能活至夏日,到时再作商量。根本不考虑此等琐事。

喀喇共穹格西在洞中修行时,洞口长有荆棘,常刮破衣服,起初格西欲砍荆棘,忽又转念:;我或于洞内,不知能否出去,唯修法最为紧要。故一直未砍。格西出洞时又想:;不知能否返回洞内。如是在洞中修行多年,直至获得成就。

十善道业经的原文是什么?

十善业道经①

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

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

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

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

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

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

,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

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 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

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汝今当②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於此正见不动,

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於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於昼夜,常念、

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亳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

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

、邪见。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於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於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布;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

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③、资财盈积

,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

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

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

、永离 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

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

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

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

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

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

、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

、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

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於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

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

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

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由於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

特尊,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

、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

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

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④归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

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於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

,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

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⑤。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於修道时,能离而行施

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⑥顺;母及妻子,无有能

以欲心视者。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

,所作必果。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离 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

,无违拒者。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

,断诸疑惑。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⑦舍;信解坚

固,具大威力。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

见皆敬爱。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

、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

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慈庄严故,於

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

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四摄庄严故,常劝摄化一切众生;念处

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劝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劝匪懈,常无迷

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

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

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

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

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十善业道经终〕

注①:本经以《大正藏》为底本,兼参考《佛教大藏经》其异译本为:「佛为娑

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 宋 施护译。

(《大正藏》第15册一五九页、《佛教大藏经》第29册一五五页)

注②:宋、元、明三本及宫本,作「常」字。

注③:宋、元、明三本及宫本,俱无「者」字。

注④:宫本「唯」字作「惟」字。

注⑤:宋译本此文之后,复有一段经文如是:

「龙王!复次,观於十不善法微细之行,多堕地狱、饿鬼、畜生之趣。龙

王!观彼众生,若复杀生,当堕地狱、畜生、焰魔等界。后生人间,以余

业故,得二种报:一者、短命;二者、苦恼。

若复偷盗,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等界。后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

报:一者、自居贫贱;二者、不得他人财宝。

若复邪染,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后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愚痴;二者、妻不贞正。

若复妄语,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后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言不诚实;二者、人不信奉。

若复绮语,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后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言不真正;二者、所言无定。

若复恶口,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后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言多斗诤;二者、人闻不重。

若复二舌,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后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得下劣眷属;二者、感亲属分离。

若复多贪,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后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不能利益他人;二者、常被他人侵害。

若复多瞋,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后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心常不喜;二者、多不称意。

若复邪见,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后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邪见;二者、懈怠。

龙王!若有行於如是十不善法,决定获得如是果报!复更别得无边诸大苦

蕴。」

注⑥:宋、元、明三本及宫本,「直」字俱作「贞」字。

注⑦:宋、元、明三本及宫本,「慧」字俱作「惠」字。

请修佛的人帮忙解答下!!

如果有人只是在热诚的层面,或者再进一步在理性的层面上接受佛法而不去修习,那么,他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假如有人生病去找医师,医师给这人开出一些药。这人回家后对这位开药的医师非常尊敬,并且试着了解「这药是什么,这个药如何能帮助我?」这些虽是重要的步骤,但是这个人并不服药,那么这两步骤不能得到结果。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则不随其生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参考资料:

经典的佛语,就是那些与佛无缘.却又经常挂在嘴边的!

第一:佛教度化所有的众生和灭绝人类是一回事吗?显然不是.首先,佛教认为人生有许多痛苦,只要人处于轮回之中,就会有无尽痛苦.因此佛教要帮助人跳出轮回,得到解脱.而为什么人会处于轮回之中呢?是因为人对世界和自身的错误认识导致的,这就是无明.而无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认为人有我,法有我.金刚经里说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说:所谓众生,是名众生,实无众生.也就是说,你认为有一个自性不变的"我",有所谓的"人",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合和而成,也就是说,所有一切都是要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一旦条件失去,这个东西也就没有了.所以根本不存在一个实体的东西.佛教是要帮助大家认识到这个问题,从而得到解脱.因此,这个和灭绝人类种族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人类","种族".你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你还没有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佛所说法,有方便和究竟之别.所谓究竟,就是佛教最终极的奥义,也叫胜义谛,第一义谛.这个是要靠自己去证悟的,语言很难准确表达.因此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佛又有方便说,就是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人群,说不一样的法.所谓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世界的根本的真实的面目是不变的, 变化的是现象,因此即使这个世界再怎么变化,其真实的本来的样子是不会变化的.佛教的说法就是遵循这个原来而来.现实情况变化了,佛教也可以随机设教,方便说法.因此不存在楼主所说的这个问题.

第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个没错,但这只是说明,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就好象所有的树种子都可以成长为树木一样.但是如果种子没有水分,土壤,阳光,养料等条件,永远也不会成长.人也一样.虽然有都有佛性,但是还是需要去修习,不然永远不能成佛.所以佛教的僧众才要向众生宣扬佛法,让人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最后,我感觉楼主缺乏一些佛教的基础知识,因此我的回答,未必能让你满意.我向你推荐一本台湾释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是一本小册子,很薄.但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相信你看过之后,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解释.另外,我对佛教也有很浓厚的兴趣.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加

1.佛是教人向善的,把谁带到极乐世界并不是佛的真正目的。再说了,去了那个极乐,处处都是快乐,还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快乐,如果没有痛苦作为对比,那又如何称之为快乐呢,所以我觉得,过好我们现实的生活,把身边的人关心好了,把该做的工作做完了,每天都用一张笑脸去迎接早晨的太阳,那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就是极乐。

再者,佛度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度,正像这世间有好有坏,有正有邪,有苦有乐,有阴有阳,有黑有白,有高有低。也有佛度不了的人的,既使所有人都信佛了,我想大家怀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吧,那结果也自然不同。

2.佛法也好佛教也好,都是人的脑袋想出来的,如来佛祖也是佛的人间形式,所以他那时也是人,所以他传播的佛法当然就和现实人的道德观,思想观大体接近,不然人们如何才能接受他呢。佛教因为它的教意是让人往美好的方向上走,也迎合了当时人的心态,所以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范。只是到了不同的地域,多多少少的都会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以及领导者思想都溶到佛教主当中,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流派和分枝。发展到了今天,出现了楼主所说的现像,这并不能怪佛祖,要怪只能怪我们这些现代人类,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吗,人想自取灭亡佛能挡得住吗,为了资源和生存人可以失去本性,面对金钱人可以丧心病狂,现在还有把寺院当成经营场所的,他们把佛放在了什么位置呢,他们必然有他们的果报,只是他们目当短浅看不出来而已。我们也不去和他们打交道,我当我们的正常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3.一切生命都有佛性,那只是说生命都是平等的,让我们珍惜自已爱惜别人,可并不是说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佛,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不要总梦想可以加入佛的行列,我们的资格差远了,我们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资本吧。即便是所有的生命都能成佛,那也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须要进步和发展,就像现在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思想都进步成这样了,怎么也可以做到静心的修行呢。再说了,我也没看着哪个僧人出去度人啊,他们自已都没弄明白呢,可能会有真人度人的,只是他们在等待机缘呢。

楼主不要想得太多,事事都顺其自然,不要给自已找不必要的烦恼,过好眼前的生活。

1.他想把世界上所有人全度化了? 那地球上不就没有人类了,一个种族不 就灭绝了吗?那就不会再有人类了,这与寻常伦理不符合啊!

答:世人有欲望,放不开尘世,绝对不会全部都信佛的。凡人永远都会存在。

2.都说现在修佛 是依法不依人?那释迦摩尼在创建佛教的时候 创建的佛教怎么能和现在的一切都符合呢? 如果不符合现在的伦理道德,那我们还要不要遵守?

答:当时的佛法确实在现在过时了。过时的原因是现在时代更复杂了,人不是简单就释迦摩尼在世时的那点欲望了。现在更难修炼。 但是佛法的核心是不变的,“戒去世间一切欲望”,这个核心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失的,但是修炼的环境和方法,得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调整。我不知道你具体指的是什么不符合,有机会可以切磋一下。

佛经说 一切生命都有佛性的! 那为什么所有的僧人大多去度化人?

找个蚂蚁洞天天对着蚂蚁洞讲经 不就好了吗?

答: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能够修成佛。

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假设一个人饥寒交加,但是有柴有肉,首先要劈柴烧火取暖,暖了以后呢,然后就继续烤肉吃,这样就饱了,饱暖都解决了,突然发现少了什么,然后就用剩下的木头雕成神灵然后拜呀拜,宗教随着这些木头石头的雕刻物就产生了

这样吧,有本书叫《佛教起信与入门》,很适合爱以科学精神了解事物的人认识佛教,这本书写得一点不枯燥,可读性很强,看看吧,你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解答。

这本书网上很好找。

个人拙见:

1.首先假设人类全都渡化了 那也只是这个世界的人类的精神层面的升华,而不是人类的灭绝,人类只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时的世界便是佛家追求的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达到了佛家的大圆满境界.这也就是修成正果.

2.其次人类迥异的性格构成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信仰,信仰支撑了宗教的起源,发展,和振兴,因为人类自身的不同,才有了追求上善,宁静的道教,致力于渡化世人,宣扬众生平等的佛家和渴望成为真主安拉使者的伊斯兰教,以及追求平等真挚的基督教...每个宗教的诞生都意味着信仰的不同;同时并不是每个教徒都能抵制周围的诱惑而遵守宗教本身的教义,如果你不能让世界上的人拥有相同的性格,那你就不能让阿弥陀佛渡化世上所有的人,总会有人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对于这类人阿弥陀佛只能加以帮助点化,并不一定会真正的渡化.

3.佛教教义创始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类的思想观道德观,都会与现代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修佛者自身的思想境界的要求应当是一样的,佛教不会在伦理道德上与当代社会有所冲击,因为佛教是以一颗慈悲心为中心的,慈悲为怀将是佛教发展的永恒的主旋律,这点即便是小乘佛教上也不会有所反对.

4.一切生命都有佛性的:人为万灵之首,当佛祖渡化人类后再由人类渡化万灵

的说法。末学最近在我空间中也在连载这部书《佛教起信与入门》特别适合学过科学而不懂宗教的,而回答者:nagasri - 举人 四级所说到的那本《正信的佛教》还是要有一定宗教认识才能看懂的……

就《佛教起信与入门》的相关内容,末学试解答如下:

1、佛渡的是众生的苦,而六道轮回生生不息,苦亦不断。而六道轮回是怎么产生的?就是“无名妄动”产生的,也即“痴”。本来一切都是美好的什么都没有,没有痛苦,没有欢乐,我们都是“神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产生了痴,痴就产生了六道和世间,我们每个个体也就随之产生了。不论生在天道还是人道、畜生道都是有苦,只是苦多的苦少罢了……痴重的就越往下生,而痴轻的就往上生了……而有了痴就会有“四劫”,同样宇宙也会有灭亡的那一天,我们到时候又是从头再来一遍。而得福报,痴小的可以往生别的宇宙世界,可是多数有情众生还在痴中,等待新的“四劫”到来继续受罪。佛渡我们出了这个世界当然是好事了,和灭绝人类无关,因为人迟早都要灭绝的,而生为人的“神识”确实永远不会自动跳出六道的,人灭绝了,还会出现新的生物取代人类,我们的神识照样要轮回新的生物中……

而且也佛不可能渡完世人,因为佛只渡有缘众生,无缘的永远也渡不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缘的,看看现在有多少信佛的,就知道了……

2、佛在创教之初的戒律较少,主要经典看《大藏经》阿含部中的经典,其他的都是后人为了潜心修佛而自己制定的戒律……

要是遵循古法,没有什么不符合现代现在伦理道德的……当然这里的伦理道德还是通用的传统道德,而非某些个别人的道德……

比如,以前邪*是重罪,而现在未婚同居,一个人可以有多个性伴侣的“新道德”确实不符合佛家道德。但是,现代不少人认为很符合现代人性道德,所以对于此种“新道德”不好评价……

3、其实这个问题本身也是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听懂佛经的,而佛经只是某些生灵才能听到,人是其中一种。另外,修行如果确实达到极高地步的话,就能知道其他众生的“语言”,这个像心灵感应一样。

可是能修到这种神通的人极少,就是佛陀在世时,也没有几个弟子能修得此神通,更何况现在佛灭已经2600多年了……而像地藏王菩萨就是有这种神通,他能听懂地狱众生的语言,而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是,我们普通人恐怕连地狱界都见不到,因为没有天眼通可看,更何况所谓能听懂地狱众生的语言了……

另外,六道有渡化的难易程度,其中以我们人道众生最好渡化,也最容易成佛,而天道的众生要难一些,天是很大的,越往上层天,生灵越干净,福报也越大,但是渡化难度也越高,而渡化阿修罗、地狱等就要更难了,像蚂蚁这种畜生道的生灵是痴迷最重的,属于特别难以渡化的。像地藏王菩萨能渡化地狱众生就已经是大菩萨了。而如果要渡化畜生道众生的话,起码修行要和地藏王菩萨相当,或者更高一些,但是,现在能修得阿罗汉果位就不错,哪里还能成菩萨的?

所以渡化好渡化的就要快一些,而渡化听不懂佛经的,当然要难一些了,这些渡化别道众生的工作,要首先自觉了,自己觉悟了,就自然具有种种神通,看机缘就能渡化别道众生了……

参考资料:

佛教起信与入门

征佛教典故,越经典越有哲理越好!

生活,就是修行——最快速、也是最殊胜的修行方法……

佛法不离世间觉。佛到处都有,佛法就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

我们天天都在念:“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哪里没有佛啊?你的单位里怎么没有佛呢?你的家里怎么没有佛呢?都有佛!哪里都是净土,哪里都有佛!

每个人都有佛性,通过修行都能成佛。

怎么修?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修,不要将生活和修行分开。

现在很多人把它们分开了,“这是我修行的时间、这是我工作的时间、这是我休息的时间、这是我吃饭的时间……”那你还不是真正有修行的人。

学佛修行的时候,不一定要在佛堂里念经,也不一定是在坛城里做课,在单位、在家里也可以修,在哪里都可以修。主要是发心,发善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发清净平等心,任何时候都用这样的心去做一切事情。这就是修行!

把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如果不发心,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造业;

如果发心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罪过。

发心了,就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修行。

十大经典佛语中的爱情......佛谈禅 我说爱 (安巴根德)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第一句语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罗密欧和朱利叶的忠贞:原来一个是传说,一个是小说。

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童话。《泰坦尼克》沉没了,《魂断蓝桥》陨落了,《乱世佳人》在飘摇,《人鬼情未了》也已经离逝了!

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看了再多的爱情**,再经典的爱情小说也只是惘然,爱情是只有自己体会了才会明白!因为爱情也是不可说的。 陷入爱情的人是痴的,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1000个幸福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爱情经历却各不相同!只有恋人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小秘密,对外人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像!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烟云。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充满诱惑的尘世间,爱情是否真的那么牢固呢?爱,是一种容易凋谢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风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那朵玫瑰。当新的诱惑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欲望开始萌动!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后的惩罚呢?迷失的人儿早已经沉迷而无法自拔!也许也只有体会真爱的人,面对着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动、风动、心不动吧!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当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如沐春风。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随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来的时候,以为圣人要大讲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随者说到:I am tired。

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前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境界,只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先说个故事,一位老人养两只鸟儿,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会带着它们一同出去散步。雄鸟和雌鸟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鸟有时会飞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会自己飞回巢里。雌鸟却从未曾离开过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复一日,一晃许多年过去了,一切从未改变过。直到那天,一切都与往常一样。老头吃完饭,又带着两只鸟儿去散步。忽然右边肩膀上原本安静立着的雌鸟一振双翅,转眼不见了踪迹。雄鸟仰天长啸,不见回音。自此,雄鸟日日在巢中哀鸣,再也不肯离巢一步。三个月后,雄鸟郁郁绝食而。前仍哀鸣不止。许多年过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鸟再没有回来过。只有那个早已废弃的鸟巢,在风中独自见证那段历史。

看完故事,我掩卷长叹。如此一雄一雌,与世间男女无异。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说自己喜新不厌旧,他们就像贪玩的孩子,总会瞅准一个空偷着出去玩玩,玩累了他们自然会回家。在外,他们可以风流快活;在家,他们也想做好丈夫好父亲。他们脑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举两得。他们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变心,但在现实利弊轻重的权衡之下,在结发之妻眼泪的攻势之下,在亲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严峻形势下,大多能改邪归正、痛改前非,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而女人,她们往往视爱情若生命,在她们骨子里,爱情这两个字神圣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数女人又都是怀旧的,如果没有伤及灵魂痛彻心骨的经历她们是绝不会轻言放弃的,而女人一旦决意放弃,那她曾视之为生命的那份爱情定已全然摧毁,她早已没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变了心绝了情,那是永远都不会回头的了。就如同那只飞离主人肩膀的鸟儿,一去不返。女人的爱,因为忠诚,所以毅然决然。

经典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还记得冯龚相声里说到:女人一辈子也听不够的是“我爱你”三个字,《过把瘾》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为了听他说这三个字!没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女性朋友都很爱听这三个字,而且是百听不厌。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人爱她,但是其实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爱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爱放在心里的!

这种爱,是沉静;是一种内蕴深厚,隽永深沉的爱。它没有昙花一现的惊艳,没有“山无棱,天地绝,乃敢与君绝”的壮烈誓言。这是一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爱;是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共守日落日出从容的爱。这种爱,是流泻指间清逸舒缓的琴音,涤荡浮躁的灵魂,舒展纷乱的心情,梳理出沉静平和的人生。

太热烈奔放的爱总是易于枝头凋落,而平和沉静的爱却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恒。当火焰般燃烧的爱情化为灰烬,当爱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里的,依然是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包容接受抚慰着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当然,沉静的爱绝不是沉闷的爱。那是心灵的守望,是一种心底深处深藏的真切牵挂。似清风,如明月,美丽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静却不沉闷。透过爱的清清溪水,你会看到细石粒粒,看到游鱼欢快地在溪水中游来游去。这种沉静的爱所蕴含的美丽,是要用一辈子用心去读的,才能在平淡真实中读出鲜活和感动。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记得木村演的一部**里曾经这样诠释“爱”,说爱一个人就是当他幸福的时候你比他更幸福,当他痛苦的时候你比他更痛苦……

其实给别人幸福,被别人需要着,是一件能给自己带来很大满足与快乐的事情,至少我会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依恋,也同时依恋着别人,这是我与外部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愿意相信这样活着才算是完整而纯粹的人生吧。

看完了《宫》,很喜欢里面的律。他从小就什么都没有,失去了父亲,失去了皇太子之位,失去了宫。但是14年以后,虽然经过母亲的一番明争暗斗,他原本可以获得王位,但是为了保全自己爱的人,为了自己的良心,他毅然选择了牺牲自我的方法。

他顶替了信的莫须有的罪名,也顶替了母亲暗中的罪行。这样,皇室虽然恢复了太平,众人皆大欢喜,然而律,还是一无所有地离开了皇宫,甚至是伤透了心地离开。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头最大的伤痛。总觉得他的眼神充满忧郁,脸上充满了若有所思的神态。但是,也许他是感觉幸福的,因为他是为爱牺牲的,他成全了他。

宣化上人:八德是做人的基础

(一)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二)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是报兄长的恩。

(三)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尽忠是报国家的恩。

(四)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信用。

(五)礼:就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应该鞠躬,不行礼就是野蛮的行为。小朋友!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

(六)义 :就是义气。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无条件援助,绝无企图之心。

(七)廉:就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八)耻 :就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这八个字是做人的基础,不要把它忘记。「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打妄语。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一切众生性清静,

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南无迦叶佛

佛家故事 - 缘

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 眼看奄奄一息. 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 得知情况, 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 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 看一眼, 摇摇头, 走了.... 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 给女尸盖上, 走了.... 再路过一人, 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 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 曾给过他一件衣服. 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 唰地从床上做起, 病愈 !

几年前, 初恋的爱人去世时, 我痛不欲生.有朋友就找来这故事开导我,让我释怀不少. 也许, 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还我一片情吧.她做完了她想做的事, 就走了. 以后,我都用这个故事开导身边的朋友.

缘这个东西, 是最不可思议的.**'不见不散'的主题歌这样唱道'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就算是我们今生的约定, 也要用一生去寻找....'

我们都在参加一场宏大的化装舞会,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寻觅着,渴望着....那指间, 相触时被电击的感觉. 那一刻,面具摘下了,显现出真是的面目.

这之前, 我们都惶惑着,惶惑得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直到你遇到一个人, 才恍然间了解了自己. 真正想要的,并非当初以为的.你惊讶于自己在对方面前表现出来的,竟然是和过去栽然不同的你!皆因你过去戴着面具.

缘分这东西不可强求. 该你的, 早晚是你的: 不该你的,怎么努力,也得不到. 但无论任何时候, 我们都不要绝望.不要放弃自己对真, 善, 美的爱情追求.

人生的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爱和被爱的成熟.当真爱来临, 如果也就成熟了.

随缘............

随意............

随遇.........

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