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痛快淋漓意思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翻译

3.书法·笔墨春秋之书道自然

痛快淋漓意思

痛快淋漓的书写自然之-痛快淋漓怎么写

痛快淋漓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某种情感、行为或场景表现得非常激烈、畅快、淋漓尽致。

1、情感表达:当人们经历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成功、胜利、喜悦等,他们的情感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强烈,如欢呼雀跃、大笑不止等。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就是痛快淋漓。

2、行为举止:在体育比赛、演出、演讲等场合,人们为了追求最好的表现,会全力以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技艺。这种全情投入的行为举止,也是痛快淋漓的体现。

3、场景描绘: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激荡和外在环境的热烈。这种场景描绘往往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痛快淋漓的氛围。

4、人生态度:痛快淋漓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即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辛,勇往直前。这种人生态度让人充满活力和激情,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痛快淋漓造句:

1、他在比赛中发挥得痛快淋漓,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2、她听到自己被录取的消息后,激动得痛快淋漓地跳了起来。

3、这部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读得痛快淋漓。

4、他们在聚会上痛饮畅谈,玩得痛快淋漓。

5、这首歌的旋律激昂,歌词直击人心,让人听得痛快淋漓。

6、他在演讲中激情四溢,表达得痛快淋漓,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7、这部**的动作场面惊心动魄,让人看得痛快淋漓。

8、他们在海边尽情嬉戏,玩得痛快淋漓。

9、这幅画的色彩斑斓,线条流畅,让人欣赏得痛快淋漓。

10、他在舞台上挥洒自如,表演得痛快淋漓,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11、这场球赛双方实力悬殊,但球员们依然打得痛快淋漓。

12、她在音乐会上弹奏钢琴,技巧娴熟,表现得痛快淋漓。

13、这首诗歌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痛快淋漓之情。

14、他们在雨中奔跑嬉戏,感受着大自然的痛快淋漓。

15、这部电视剧的剧情紧凑,演员们的表现也痛快淋漓,让人欲罢不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翻译

意思: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扩展资料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参考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百度百科

查看全部38个回答

号外号外!全场水果一元四斤!限时特卖!速来!!

00:18

拼多多

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124 浏览20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51 浏览3282017-11-2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8 浏览36842020-04-0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原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如下: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词句注释如下: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tì):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扩展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87 浏览96062019-04-2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是什么意思?

意思: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扩展资料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75 浏览2352020-02-27

127评论

热心网友75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书法·笔墨春秋之书道自然

书法又称翰墨,是用笔墨书写汉字的一种艺术形式。汉字书写有数千年的历史,记载并传承着中国诗文、典籍,但是汉字书写本身并不是书法,书法是对汉字书写的艺术化表现。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根本,取象立意,蕴含自然情状;谋篇布局,氤氲天地神韵。书法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修养,还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中国的文化盛事。

在中国历史上,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继承传统,又自成风格,以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字体展现着中国汉字之美。时至今日,书法艺术仍然历久弥新 ,是中国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艺术存在。

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汉字兼具象形和表意,这两种构造方式,奠定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根基。

传说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创造汉字之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字。虽然汉字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由象形演变成抽象的符号,但是在进入书法创作中,汉字依然有轮廓、有形态,有“象形”层面的意义,这使得书法创作有形可依。

人们形容书法“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体现了书法的象形美。

汉字基本上是“方”的,字的长短大体相等,便于横式排列,也便于纵式排列。而纵式排列从上至下书写,有利于书法的气韵贯通。

汉字结构复杂,形态生动。汉字共由300多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结构、全包结构、品字或倒品字等多种组合形式。

汉字笔画多寡对比强烈,如“蠹”字24画,“一”字只有一画,使书法作品产生有疏有密、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美。

汉字的上述特征,为书法家们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字体提供了便利,例如汉字有真、草、隶、篆等书体,每种书体又细分为若干种类:如果想要表现古朴可以选择篆书;表现庄重可以选择楷书;表现厚重可以选择隶书;表现奔放可以选择草书;表现活泼可以选择行书。

好的书法作品,其结构安排也彰显匠心。有的精心安排、字体严谨、堪称佳妙;有的妙手偶得,浑然天成,出人意表。总的来说,书法的结构好,更能表现字的体势生动,神态生动。正如建筑设计一样,字由实的线条和布白相互映衬,虚实相生、主次疏密对比、笔势呼应顾盼,构成了书法作品独特的意态美。

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贴》,彰显动势,洋溢着欺负的情绪。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历代鉴赏家均对《黄州寒食诗贴》推崇备至,称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中国书法的美并非只在形式上,点画、结构、章法的美也只是书法之美的一部分。将文字内容与书体形式相结合来欣赏,体悟其内容与形式的综合美感,其艺术之美更是拍案叫绝。

2、取万物情状与天地神韵

中国书法根植于汉字的象形和会意之中,所以中国书法一直都存在着“书道自然”的书法观念。所谓“书道自然”,就是书法是向天地取意取形,富有天地万物的形象、情状和意蕴。

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洛神赋》,形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遗意: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赵孟頫的书法又别具一格,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高启云说:“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烟雾中也。”

书法家们观察大自然之形貌,留心体察大自然的神貌,物无巨细,博观宏览,一草一木都会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至于书法之中,灵秀洒脱、风雅别致,真是一笔一画皆有万物之情状。

书法作品的谋篇布局犹有天地神韵。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上,不仅要处理内部的空间关系,更要体现中国文化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以及对天地神韵的深层审美。虽然不同书体其运笔法度,体势神貌,字数不尽相同,布局也各有特色,但是书法布局的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均应合乎自然之道,将天地精神涵养其间,形成一幅书法作品独特的空间感、错落感。

《神仙起居法》是杨凝式的代表作之一,杨凝式的草书写得狂放,信笔游弋,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又能做到顾盼生姿、多变和谐。《神仙起居法》全篇出刊粗服乱头,似不经意,其实用笔时缓时疾,一气呵成,现实出杨凝式控制节奏韵律的高超技艺。该贴纵肆狂放而错落有致,其笔调如音乐中的长音,声调跳转回旋,越是循着笔路深入下去,就越觉得它概括了技法上的一切,是任情恣性的典范,写得纵逸而浪漫,颇有晋人风度。大书法米芾赞其笔势如“横雨斜风,落纸云烟,淋漓快目”,谓其书法“天真烂漫,纵逸洒脱。”

书道乃自然,法道乃受众。欣赏大家的书法作品时,越读越相信“字如其人”之说。以作品可窥见作者或稳重谦和,或豪爽大气,或宁静思远,或心存定力,有传承亦有创新,显共性又有个性,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都蕴含着作者对中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尊重,也是他们每一个人精神面貌神韵的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