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弥天大罪的弥字是什么意思

2.吾乃汝之天谴,汝若无弥天大罪,何至身受吾此天谴.什么意思

3.说别人不好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意思

4.清朝百姓称皇帝什么?看电视和二月河小说,里面的王公大臣称康熙为康熙爷,这样对吗?

5.沙弥的成语 沙弥的成语是什么

弥天大罪的弥字是什么意思

弥天大罪是什么意思-弥天大罪打一数字

弥---满,遍 :天(满天,形容极大的).

发 音 mí tiān dà zuì

释 义 形容极大的罪恶.

出 处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纵有那弥天罪,也难赎.”

1.满,遍:~满。~月(a.整一个月;b.婴儿满月)。~望(满眼)。~天(满天,形容极大的)。 2.补,合:~补。~缝。~封。 3.更加:~坚。欲盖~彰。 4.水满的样子:~漫。

吾乃汝之天谴,汝若无弥天大罪,何至身受吾此天谴.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代表了上天要对你们实施责罚,如果你们没有犯下极大的罪恶,怎么会身受我对你们的责罚?

这是成吉思汗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达已经跟白话十分相似。

吾:我的意思,这里指成吉思汗。

汝:你,你们。

天谴:上天的责罚。

弥天大罪:形容所犯的罪,与天一样的大。比喻极大的罪过。

何至:何至于;岂有,怎么会有。

扩展资料:

成吉思汗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后因父亲被杀,所部就分散了。经不断努力,联合札木合以及父亲的安答脱斡领勒,重组乞颜,最后慢慢发展最终统一蒙古。

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秋,经过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征西夏。途中围猎受伤,高烧不起,仍不退兵。

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时年66岁。

百度百科-成吉思汗

说别人不好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意思

1. 说别人好的四字词语

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例 句

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引咎自责 登门谢罪 知错即改 肉袒负荆 肉袒面缚

反义词

兴师问罪

2. 意思是“不要小看别人”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不要小看别人”的四字成语有:不可小视 、不可小觑 、不容小觑。

1. 不可小视 [ bù kě xiǎo shì ]不可以小看,轻视或者小瞧。

造句:做人要能方能圆:学会隐藏情绪,“小节”不可小视,该放手时就放手。换位看问题,遇强则迂,以退为进。亏要吃在明处,适时沉默是一种明智的行为。不随意表达心声,一次只专心做好一件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

2. 不可小觑 [ bù kě xiǎo qù ]意思是不可小看。

造句:经此一事,一定要引以为鉴,万不可小觑天下英豪,就连兽类,也要留个心眼,不然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怎么的。

3. 不容小觑 [ bù róng xiǎo qù ]不能小看;不能轻视。

造句:七大沟通的坏习惯偶尔发生已经不容小觑,如果演变为习惯性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3. 关于人不好和行为,四个字的词语,要多哦

○ 越货:越:抢劫。

害人性命,抢人东西。指盗匪的行为。

○ 如麻:如麻:象乱麻一样数不清。杀的人多得象乱麻。

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不见血:不露一点血迹。

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 嗜杀成性:嗜:爱好。

好成了习性。形容极端凶残。

○ 不眨眼: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极其凶狠残暴。

○ 荼毒生灵:荼毒:毒害、残害;生灵:指百姓。指残害人民。

○ 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

比喻统治者随意谑民。○ 腥风血雨: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血雨腥风: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寸草不留:连小草也不留下。

比喻搞得精光,一无所剩。○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

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 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 如狼牧羊: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

○ 作威作福: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 横行霸道: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 一手遮天: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 违法乱纪:违犯法令,破坏纲纪。○ 作奸犯科:奸:坏事;科:法律条文。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贪污腐化:利用职权,非法取得财物,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 狼奔豕突: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

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豕突狼奔:豕:猪;突:猛冲。

象猪那样冲撞,象狼那样奔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 打家劫舍:劫:强抢;舍:住房。指成帮结伙到人家里抢夺财物。

○ 为富不仁: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 为非作歹:做种种坏事。○ 胡作非为:胡:乱;非:不对。

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凶相毕露:毕:完全。

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 怙恶不悛: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以暴易暴: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

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 风流罪过:风流:原为封建士大夫的所谓风雅。原指因为风雅而致的过错。

后也指因搞男女关系而犯下的罪。○ 助纣为虐: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据传是暴君。

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助桀为虐:桀:即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相传是暴君;虐:残暴。

帮助夏桀行暴虐之事。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 率兽食人: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

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

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为虎作伥: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

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 罪大恶极:罪恶大到了极点。○ 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

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罪恶昭彰:昭彰:明显。

罪恶非常明显,人所共见。○ 罪该万:尤:处一万次刑。

形容罪恶极大。○ 有余辜:辜:罪。

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罪孽深重:孽:罪恶。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十恶不赦: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 滔天大罪: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

○ 弥天大罪:弥天:满天。形容极大的罪恶。

○ 恶贯满盈: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

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灭绝人性:完全丧失人所具有的理性。

形容极端残忍,象野兽一样。○ 惨绝人寰:人寰:人世。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 惨无人道: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 丧尽天良:丧:丧失;天良:良心。没有一点良心。

形容恶毒到了极点。○ 丧心病狂: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

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 罄竹难书: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

形容事实多得写不完。○ 擢发难数:擢:拔。

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

○ 天诛地灭:诛:杀。比喻罪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

○ 大逆不道: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 伤天害理:伤、害:损害;天:天道;理:伦理。形容做事凶恶残忍,丧尽天良。

○ 祸国殃民:祸、殃:损害。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

○ 心狠手辣:心肠凶狠,手段毒辣。○ 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

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豺狼成性:象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

形容为人残暴。○ 狼心狗肺:形容心肠象狼和凶恶狠毒。

○ 如狼似虎: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 狼子野心: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无恶不作: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

指干尽了坏事。○ 无法无天:法:法纪;天:天理。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

4. 四字的词,包括成语,要夸自己的和说别人坏的

自卖自夸

夸人的四字成语不知有多少,现将知道的告诉你: 赞扬品德类: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而后已 大公无私 清正廉洁 爱岗敬业无懈可击 忠心耿耿 德艺双馨 赞扬智慧类: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耳聪目明 才思敏捷 博学多才 博览群书 赞扬仪态类: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潇洒大方 英姿飒爽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人面桃花 精神抖擞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笑逐颜开 神采奕奕 沉着冷静 神清气爽 赞扬口才类: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一语中的长篇大论 勾心斗角 爱慕虚荣 财迷心窍 好吃懒做 离经叛道 掩耳盗铃 口是心非 朝三暮四 狐假虎威 子虚乌有 指鹿为马 纵虎归山 按图索骥 暗送秋波 独善其身 粉墨登场 规行矩步 另起炉灶 绵里藏针 穷形极相 舞文

清朝百姓称皇帝什么?看电视和二月河小说,里面的王公大臣称康熙为康熙爷,这样对吗?

 清朝十二个皇帝,这十二个皇帝有不同的提法,有名字,有庙号,有谥号,有年号,还有称大行皇帝,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

清王朝的统治者虽然并非汉族,但却极为尊崇汉儒文化,并最终把中国的封建制度推向了极致。因此,清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更为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举止、称为、言谈极有分寸。特别是对皇帝或皇太后,更要符合礼仪制度,稍不注意就会失仪,轻者要罚俸,重者还会丢官,甚至判刑。

清朝12位皇帝,除末代皇帝宣统之外,每一位都有五种称谓,分别是他的名字、庙号、谥号、年号、去世后入葬前的称呼。那么,在不同的场合,12位皇帝究竟该怎样称呼?每一位皇帝所拥有的众多名称究竟又是如何命名的呢?

先说“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它这么说:“帝王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源于殷代,一直到清代。庙号的特点是皇帝了之后才有,皇帝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

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

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

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

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

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

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

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

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

宣统,他就没有庙号。

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错了,那算最大的不敬。

二,谥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辞海》对谥号有一个解释,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

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

第二,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

第三,顺治谥号“章皇帝”,

第四,康熙谥号“仁皇帝”,

第五,雍正谥号“宪皇帝”,

第六,乾隆谥号“纯皇帝”,

第七,嘉庆谥号“睿皇帝”,

第八,道光谥号“成皇帝”,

第九,咸丰谥号“显皇帝”,

第十,同治谥号“毅皇帝”,

第十一,光绪谥号“景皇帝”,

十二,宣统没有谥号。

这个谥号在当时称谓上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这都是简称,全称很长的。你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全称是这样的,是“太祖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高皇帝” 二十九个字,这二十九个字在当时来说,写他的册文、他的生日和祭日,在庙上祭祀的时候,书写一个字不能错,如果错了,官员或者受到惩罚或者革职,甚至于论斩。这二十九个字是清朝所有皇帝里头字数最多的,其他有的二十七个字等等。那这二十九个字不好记,努尔哈赤最关键是五个字,就是“太祖 高皇帝”,实际上属于他的就是三个字因为“皇帝”那两个字每人都有,单独属于努尔哈赤的“太祖 高”,就是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的特点。这个“高”字很重要,孝慈高皇后她有“高”,就说她是高皇帝的皇后,这是皇帝的谥号。

在大清王朝诸位皇帝长长的庙号与谥号的背后,浓缩着他们一生的文治武功,张显着他们君临天下的威严,同时也深深寄托了他们的继承者,以及皇族子孙们对先辈的怀念、追忆。这样的称谓已经不仅仅是成为本身,它似乎成为一部浓缩版的历史。然而,令我们困惑不解的是,在这12位皇帝复杂的庙号与谥号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那些诸如“康熙”“雍正”“乾隆”等的这些我们所熟悉的称呼,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三,年号。在过去没有公元纪年,那怎么来纪年呢?从殷代开始用干支纪年,譬如说甲午年,戊戌年,辛酉年,己巳年等等。干支纪年有一个缺陷,就是六十年一轮回,当代人可能只碰到一个甲午,顶多碰到两个甲午,120年。人类历史长河,中国历史长河有文字记载几千年,那若干个甲子怎么办?所以后来又想了个办法,就叫做帝王纪年,每个帝王他要有年号来纪年。

那清朝皇帝年号纪年,太祖年号“天命”,太宗皇太极的年号“天聪”和“崇德”,底下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就是我上次讲过的,“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就是十二个。但是有一条,就是皇太极两个年号,先叫“天聪”,后叫“崇德”,所以清朝十二个皇帝,有十三个年号。过去把一个年号叫一朝,这样清朝十二个皇帝就出现了十三朝,所以《清宫十三朝演义》就是说的十三朝,但是年号是十三,皇帝是十二个。清朝的年号,因为康熙它是年号,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号,可是我们现在就一说康熙就不是年号,就变成这个人了。严格说起来康熙是年号,玄烨是他的名字,那康熙这皇帝怎么办?严格说起来应该说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但是已经习惯了,约定俗成,一说康熙也可以代表年号,也可以代表这皇帝了。既然大家约定俗成了,也就只好这样了。

再说大行皇帝。大家看电视剧经常提到大行皇帝,怎么回事?就是这个皇帝了,入土之前,新的皇帝还没有举行登极大典,这个时候已经了这个皇帝怎么称呼?他了,有个称呼叫“大行皇帝”。活着的时候,皇帝如果电视剧上出现大行皇帝,那在当时肯定是要杀头了,他正活着做皇帝,你说他了,你当然要杀头了。所以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和大行皇帝,这些称谓在当时是绝对不可以随便叫的,是有一定规矩的。

据记载,每个皇帝的谥号都有两个字,一个是“天”字,一个是“运”字。

太祖承天广运,

太宗应天兴国,

世祖体天隆运,

圣祖合天弘运,

世宗敬天昌运,

高宗法天隆运,

仁宗受天兴运,

宣宗效天符运,

文宗协天翊运,

穆宗继天开运,

德宗同天崇运。

都带一个“天”一个“运”,就是皇太极例外,有“天”缺一个“运”字,因为当时还不太规范。为什么?天很重要,清朝很重视天,努尔哈赤年号叫“天命”,重视天。《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共有)83875个字,其中“天”字出现312次,就说明重视天。他的运气从哪儿来?他们认为从天而来,奉天承运,所以每一个皇帝谥号里面都带某天某运,这是清朝谥号的一个特点。

皇帝在一个封建国家从来都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他的名字同样也应是独一无二、尊贵无比。然而,在人口如此众多,疆域如此辽阔的大清王朝,怎样才能做到不会有人和皇帝起同样的名字呢?在当时,究竟又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保护皇帝名字的尊贵呢?

二,皇帝名讳。清朝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但是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就是天命、天聪、顺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努尔哈赤朝在考进士的时候,“努尔哈赤”分着写都不避讳,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这三个字考试的时候,写都不用避讳。顺治的名字叫“福临”,写的时候也不避讳,但是有一条,《实录》、《玉牒》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这个名字的时候,上面盖一个黄签,上面贴一个黄签,把它盖住,就是表示避讳的意思,字并不改。这个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满洲文化,汉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别严格强调皇帝名字的避讳。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时期对于皇帝名字的避讳并不复杂,但随着清朝入关、定顶北京之后,对于皇帝名字的避讳就变得极为复杂和繁琐,并且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国法礼仪。那么,究竟为何本是简单之事却变得如此繁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清朝的宫廷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其中的繁琐,究竟又到了怎样的地步?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譬如说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就是这个“玄”字在康熙年间,凡是写“玄”字不可以这样写,你要考进士答卷,“玄”字这么写肯定名落孙山。怎么写呢?最后这笔讳缺,避讳不写,这一点不写,“玄”字这还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玄”字,麻烦在哪儿呢?就是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火”字偏旁,“玉”字偏旁,“弓”字, “金”字,“氵”,“丝”字等等,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一律都要避讳,最后这一点,叫讳缺,缺这笔。如果不缺,那么您这进士肯定就考不中,这是“玄” 字。玄烨还有个“烨”字怎么办,康熙名字玄烨这个“烨”,左边一个“火”字,右面一个中华的“华”字,繁体字的,写“玄”字的时候最后这笔讳缺,缺了, “烨”字最后这一笔、这一竖不能写。所以在清朝康熙和康熙以后,凡是写“玄”“烨”的时候,必须把“玄”字这点讳,把“烨”字最后这笔讳了,这叫皇帝名讳,这是康熙。

那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禛”,就是这个“胤”,赵匡胤这个“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这么写,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写呢?把最后那一笔讳了,最后这一笔不写,他“胤”“禛”两个字,还有“禛”字呢?“胤禛”正式写的时候,“胤”最后这笔讳缺,“禛”最后这点讳缺,不能写。这是在雍正朝,雍正朝之前的刻的书写的字都不要改,因为往前改那就没完了,就是从雍正登上皇位那天开始,“胤”“禛”这两个字就要避讳了。那有人问了为什么雍正叫“胤禛”,他那几个兄弟都不叫“胤”呢?允禟,允祉,允禵,允禩,都是“允”呢?雍正时候做一个规定,这个“胤”字只许雍正用,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 “胤”字都改了,都改成“允”,这不就避讳了吗,这是雍正朝。

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历”,就是这个“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这样写的。它把这个讳给避了,避讳,“历”字也换一个写法,这是康、雍、乾这三朝皇帝的避讳,就是缺末笔。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繁复的皇帝名讳,对文字的正常使用造成了巨大障碍,也是的民间正常生活中的通信、记录变得非常麻烦。包括在这三朝之后的继任皇帝们,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从乾隆皇帝为他的儿子嘉庆帝命名开始,清朝的皇帝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既可以避去皇帝的名讳,维持皇家的尊严,又可以消除文字使用的麻烦。那么,他们究竟采取了怎样的办法能够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呢?

第三个阶段就是嘉道,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在这个时候,乾隆做了一个规定,他按汉族的排辈,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他就给排了,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字,孙子辈都得带“绵” 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问题就来了,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经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改成“颙琰”,这个字不常用,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但是在写的时候,还要避讳末一笔。“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这是嘉庆。

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永、绵、奕、载”,“绵”字辈。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经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 “绵”字都避讳的话,就比较复杂。说改一下,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这样相近。这样,天下所有的“绵”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你写的时候也不能这样写,皇帝再要做文章、出书、考试碰到这个“旻”字的时候,这一点不写,这一点敬避,“寕”字呢,也要做一个变通,变成一横一竖,它原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心”字,到这个时候,“心”字改成了一横一撇,这样来敬避一下,这是第三个时期,嘉道时期。

在嘉庆与道光皇帝之后,他们的继任者仍旧觉得这样的皇帝名讳在日常的使用中还是有着诸多的不便。于是,从咸丰帝开始,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并最终形成了定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咸丰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绵、奕、载”嘛,“奕詝”。这个时候又简化了,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奕詝,第一个字不避讳了,就避讳第二个字,就避讳这个 “詝”字。“詝”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最后这一笔不写了,讳缺,叫避讳,把它缺这一笔,就写成奕詝就可以了,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

咸丰之后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载淳。我们讲了叫“永、绵、奕、载”。载淳,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只避讳第二个字,第二个字,载淳的“淳”跟“亨”字读那个音,换一个写法,载淳的“淳”这么写,这么来表示避讳。

再底下就是光绪,“永、绵、奕、载”嘛,光绪是“载”字辈,光绪的载湉,也有叫载湉的,“载”字不避讳,就避讳最后这个字,这个字怎么避讳呢?就是避讳最后一笔。“口”字不封口。这要是考举人,考进士,牵扯到这个字,如果多写了一笔,肯定这进士、举人都考不上,这是光绪。

宣统,宣统叫溥仪,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第二个字避讳。“仪”字,第二个字怎么避讳呢,叫讳缺末笔,最后这一撇不写。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讳分作这么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这三朝,名字不避讳只是在《玉牒》《实录》等重要场合,上面贴上一个黄签;第二个时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讳;第三个时期是嘉、道,改一个字,讳笔;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皇帝名字两个字,第一个字不避,第二个字缺最后一笔。

将封建皇帝名讳发展到极致的清王朝,让当时的人们处处生活在小心谨慎当中。大臣怕用错名字,史官怕写错一笔,百姓怕用错字。即使如此,祸从口出、罪自笔来的文字狱仍旧是屡见不鲜。然而,历史往往都是两面的,曾经的不便与危险却成为今天历史研究的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我们可以开启清朝296年众多隐蔽尘封的暗示,揭开历史迷雾。

皇帝的名讳在当时来说造成很多的不便,当时有人因为疏忽了,忘了避讳,有的遭到申斥,有的遭到革职,考试的,落榜,甚至有论斩之罪。但是从学术研究角度也有好处,你譬如说康熙皇帝叫“玄烨”,这个“玄”字,康熙前天命、天聪、顺治都不避讳,第一次出现避讳是康熙朝,所以先出现避讳“玄”字。这个书最早出版那就是康熙朝,不会早于康熙。你譬如说有个叫《康熙顺天府志》,这本书就叫“顺天府志”,那这部书是什么时候的?时间不一样,有人说是明朝的,有人说是清朝的,清朝的,还有人说是光绪的,怎么来断定这个书的时代?原因很多了,其中一个就是凡是玄烨那个“玄”都避讳,所有带“玄”字偏旁全都避讳,全书一共避讳70处,那就可以断定这个书不是明朝的书,是清朝的书。清朝的书,不是努尔哈赤时期,不是皇太极时期,也不是顺治时期,最早就是康熙时期,这是它的上限,那它的下限呢?下限也可能是光绪,因为从康熙之后,到宣统之前凡是“玄”字都必须避,都必须避讳。那这书上还有啊,它收录材料最晚的时间是康熙二十四年,这样,上限是康熙元年,下限是康熙二十四年,就大体上可以确定这一部《顺天府志》是康熙元年,到康熙二十四年之间的书,是康熙朝的《顺天府志》,如果没有这个名讳,皇帝的名讳这个书的时间断代上就会有更多的困难,所以学者们利用皇帝的名讳来有助于学术研究。另外对历史的了解很有用,譬如说皇宫的后门,明朝叫做 “玄武门”,“玄”字和康熙玄烨的“玄”犯了避讳,所以康熙朝就改成神武门,我们现在都知道,故宫的后门是神武门,是康熙时候改的。譬如说北京现在有个叫做广安门,明朝没有,明朝叫广宁门,道光皇帝名字叫旻宁,这个“宁”字犯了道光皇帝名讳了,所以道光朝改“广宁门”为“广安门”,那就可以断定“广宁门” 改“广安门”,时间应当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名讳,对研究历史、对研究版本、研究文物都是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这些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名字不能混用。

望采纳

沙弥的成语 沙弥的成语是什么

沙弥的成语有:簸土扬沙,大浪淘沙,弥缝其阙。

沙弥的成语有:弥足珍贵,弥天大谎,弥天大罪。2:注音是、ㄕㄚㄇ一_。3:拼音是、shā mí。4:结构是、沙(左右结构)弥(左右结构)。

沙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沙弥shāmí。(1)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依照戒律出家,已受十戒的七至二十岁男性修行者。

二、引证解释

⒈梵语音译的略称。初出家的男佛教徒。引晋法显《佛国记》:“道人即_大戒,还作沙弥自尔相承至今,_以沙弥为寺主。”《魏书·释老志》:“俗人之信凭道法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其为沙门者,初修十诫,曰沙弥,而终於二百五十,则具足成大僧。”唐李益《赠宣大师》诗:“一国沙弥独解诗,人人道胜惠林师。”《新华文摘》1982年第6期:“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

三、国语词典

胡语音译。佛教称出家受十戒,尚未受比丘戒的男子。词语翻译英语noviceBuddhistmonk

四、网络解释

沙弥沙弥,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samane或sammir,或于阗语的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关于沙弥的反义词

住持高僧

关于沙弥的诗词

《沙弥付衣》《送沙弥长文游京》《送至洪沙弥游越》

关于沙弥的诗句

世尊潦倒沙弥逃一国沙弥独解诗风沙弥望朱颜泽

关于沙弥的词语

弥天大罪老而弥坚疮痍弥目弥缝其阙弥日亘时大浪淘沙芥子须弥仰之弥高欲盖弥著簸土扬沙

关于沙弥的造句

1、再按照出家人的日常作息接受一段时间的锻炼,其中的合格者得以剃度出家,成为沙弥;待因缘合适时,沙弥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2、从前有个小沙弥,他跟着一个极有智慧的师父学习佛教。

3、于是,在四月十八娘娘庙会上,由妈妈带着双喜到庙里去烧香磕头,由和尚给他剃成光头,象征性地做了小沙弥,然后领着回家。

4、原本在印度佛教中,受沙弥十戒者为沙弥、沙弥尼,而后成年受具足戒方为比丘、比丘尼。

5、等到进入少林寺后,慕容复三人就随着另一个小沙弥向方丈禅室行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沙弥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