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知止不殆-知足常乐知止不殆翻译
1.“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确切的意思以及出处
2.知足常乐典故
3.《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知足常乐三个分论点是什么?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确切的意思以及出处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确切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常常觉得快乐,能够容忍就自然觉得安定,很少欲求就能正直不惧,懂得包容就能胸怀博大。 ”
知足常乐——出自《道德经》,知止不殆,知足不辱。
无欲则刚——出自《论语》,子曰:“吾未见贰福蹿凰讷好寸瞳丹困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无欲则刚——出自《论语》。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有容乃大——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扩展资料:
词语解析:
1、知足常乐
拼音是zhī zú cháng lè。谓侯王知道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能忍自安
能忍则安,读作:néng rěn zì ān。该词的意思是能够忍耐,心情自然平静。
3、无欲则刚
无欲则刚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ú yù zé gāng,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教育人们要放弃无谓的享乐欲,修身养性)。
4、有容乃大
“受益惟谦,有容乃大”最早见之于明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袁可立在河南睢州自己“弗过堂”中所著的自勉联。
二百年后又有清末民族英雄题于书室的八字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本意是比喻像大海一样的宽广胸襟。这是以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的无限容量来形容人的超常气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无欲则刚
百度百科-有容乃大
百度百科-能忍则安
百度百科-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典故
知足常乐是指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你们想要了解知足常乐的 典故 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知足常乐典故,供大家阅读!
知足常乐典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今人错解: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最大的特点是安于现状。
这种错解,纠其根源是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纠正它,但必须了解它的真正意思,让人们不在拿着这句话作为消极的理由。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讲之?道?都是教人不要?自满?,杯子里的水满了就装不进去水了,?满招损谦受益?吗,为什么在这句里反教人?知道满足?呢,可见后人之误,害人害已,阿Q极了。也是后人不理解《道德经》而批判《道德经》的理由。
正解:知识充足总是快乐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是其印证。
知足常乐解释
知足常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四:"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古今中外知足常乐的事例
陶渊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他心目中的美好完美的社会的追求,在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和谐的社会无一不体现出了陶渊明对于自己的理想的不懈追求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关于知足常乐的 名言 警句
1、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2、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
3、人最大的财富,是在于无欲。?塞尼逊
4、谁要是在内心里真正是搜索知足常乐,他就能获得一切幸福。? 《五卷书》
5、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 荻原朔太郎
6、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况周颐
7、幸福有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在于福至心灵,时来运至?另一方面,也是最实际的方面,就是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这也就是说,头脑清醒,不干蠢事。? 冯塔纳
8、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王西彦
9、知足常乐本是人间常态,富贵荣华有如过眼烟云,真正达观的态度应以安贫乐道,居安思危。?报摘
10、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别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 ?威廉姆.拉尔夫.英奇 知足常乐接龙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货:财富。得:指得到名利。甚爱:过分地爱名利。
厚亡:致惨重的损失。殆:危害。
名誉和生命相比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财物相比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
所以,过度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过多积聚财富必定导致更惨重的损失。
所以要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才能长久。
本章老子告诉人们要学会知足,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不带去的,不值得过分珍惜,与这些相比,生命本身无疑要重要,珍贵得多。
开篇,老子就问了三个问题,名声和生命你选哪个?生命和财富你选哪个?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你选哪个?毫无疑问,大家都是选生命吧,显然生命是最重要的。可是人们往往都是“人为财鸟为食亡”,如此浅显的道理却有太多人看得不透彻。
人明明知道生命最重要,但还是整天追逐名利,忽视可能存在的危险,忘记了孰重孰轻。因此老子提醒人们,过分地追求名利就要付出重大损耗,过分集聚财富,必定要付出巨大的损失。因此理智的做法是知足常乐,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长久。这个观点,老子之前就提到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人生来就有欲望,这很正常,但不可以欲望过剩,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有的人,最后侥幸名利双收,但拼了一身的毛病,最后赚来的钱都交了医院,受着病痛的折磨和煎熬,这不是自己折磨自己吗?更有甚者,因此失去了生命。
如果给他们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他们都愿意放弃名利,选择自己的生命,可惜生命不会有第二次,世上也没有后悔药。
知足常乐三个分论点是什么?
知足常乐三个分论点是不比,不贪,不抢。生活的自由自在,心安理得为常乐。
知足常乐,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并取得快乐。出自先秦·李耳《老子》。成语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古人云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人心所向,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不为昨天的失意而懊悔,不为今天的失落而烦恼, 不为明朝的得失而忧愁,淡泊名利,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随意而安。怀一份坦然,给心一些释然,向前走, 虽然不知道前面是否有花开和月圆, 但心若在,梦亦在。
不是所有平头百姓都是这么知足常乐的,也有不少人野心勃勃只求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因为他们有那个能力,只要努力,就比旁人得到的更多。所谓的知足,不是停止进步,不是放弃理想,而是没有太多的欲望和私心,能看淡一些财富,能看轻利益好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