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未有的皇后-亘古未有的皇后小说
1.大明宫观后感800字数
2.皇上睡觉了该说什么(给皇上说晚安怎么说)
3.叫皇帝舅舅,叫皇后什么?
4.古时皇太后自称“哀家”,那皇后自称什么?
大明宫观后感800字数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学识真是浅薄的够可以,初闻《大明宫》,还以为是讲明朝的一座有名的宫殿,当看了这六集大明宫的纪录片以后,我才知道自己错的是多么的离谱,大明宫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大抵相当于明清两代的故宫。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大明宫不但代表了唐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还是唐王朝繁荣鼎盛的象征。
那么大明宫是为什么建成的呢?
我们都知道大唐历史上有一次非常有名的政变——玄武门之变,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我们不去讨论,因为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去书写的,但这次政变的结果就是李世民杀了他的两个兄弟,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退位,李世民继承帝位,史称唐太宗。纵观整个大唐,在我看来,明君不多,但李世民算是一个。在唐太宗的苦心经营下,帝国开始走向兴盛之路。大唐在蒸蒸日上,北方的游牧民族全部归顺,尊唐太宗为“”。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帝王被周边的游牧民族如此尊崇,非常罕见。但李世民内心对此并不满足,他不仅希望建功立业,而且希望自己有一个孝子的名声。退位之后的李渊成为太上皇,晚年更是郁郁寡欢,而当时的皇宫是太极宫。太极宫正处在长安城地势最低的一块洼地上。长安的夏天经常下雨,太极宫因此很潮湿。所以唐太宗下令为太上皇营建避暑行宫。新宫殿称为永安宫,后更名为“大明”。李世民真心希望,“大明宫”可以成全自己的一片孝心。但大明宫尚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帝王,他开创了最值得称道的治世——“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下一任继承者是唐高宗李治,到高宗时代,大唐立国将近半个世纪,经历了贞观之治的大唐日益富足,也有能力进行大明宫的建造,为了迅速建成大明宫,国库划拨了帝国十五个州的赋税收入,又停发了长安各级官员一个月的俸禄。这是大唐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建筑工程。在中国历史上,如此宏伟的工程,大概只有秦始皇没有完工的阿房宫可以相比。次年,大明宫尚未完全竣工,皇室就开始迁入大明宫开始执政了,从此,帝国的权力中心从太极宫转移到大明宫。
让我们来看看新建成的大明宫的样子。大明宫周长约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1]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史书记载,唐高宗身体羸弱,患有严重的“风”症。期间一直由武皇后武则天执掌政权,武则天曾是李世民的妃子,这也许会让很多人惊讶,不过我们后面提到的杨贵妃杨玉环还是唐玄宗李隆基一个儿子的妃子,这也许和李氏一族拥有鲜卑血统并非纯正的汉族有关吧。唐高宗去世后,武皇后独掌大权。公元690年,六十七岁的武皇后在洛阳登上帝位, 世人谓之“武则天。”从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算起,两百多位帝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而武则天是其中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统治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洛阳度过的。但她不仅参与修建了大明宫,而且在大明宫开始垂帘听政。正是在大明宫,武则天逐渐走向权力的顶峰。
武则天离世后,大唐的江山重新回到李氏家族手中。公元712年,李隆基登上帝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玄宗。唐玄宗开始改革科举制。在限制官员数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在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实行轮换制度。帝国还设置了专门的采访使,对地方各级官员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考核。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大唐的朝纲焕然一新,一个空前的盛世——开元盛世即将到来。在大明宫皇家生活区,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离宫别殿。金銮殿在太液池的南岸,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文人墨客。大明宫的西边有一个夹城,夹城的边上就是翰林院。大唐最具有才华的诗人李白就是靠贺知章的推荐,凭借自己举世无双的才华打动了唐玄宗最终进入了翰林院。在太液池的东边,有一座梨园。梨园以梨花得名,本来是皇室游乐和休闲的地方。唐玄宗统治期间,梨园逐渐成为帝国的艺术中心。晚年,这位传奇的缔造者——唐玄宗却开始厌倦权力,沉迷于艺术创作,开始慢慢地疏远帝国的管理事务。最终导致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虽然最终安史之乱被平定了,但大唐的江山,也开始在风雨中飘摇。后面的“甘露之变”,更是令大唐的政权摇摇欲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唐的天空,再也看不到一点光芒。黄巢的起义军向长安挺进,大明宫中的唐僖宗逃跑,黄巢的军队占领长安。唐代诗人韦庄亲眼目睹了这个繁华都市的命运。“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大明宫就此结束了大唐权力中枢的历史使命。从建成之日算起,大明宫存世二百二十二年。公元907年,大唐帝国灭亡,立国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他们有包容一切的心态,这样的大气是中国任何一个朝代所没有的。鲁迅曾说,“盛唐之盛,盛在心态。”唐人博大的胸怀注定了大明宫的建筑 风格,这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宫殿群。这六集记录片运用现代电脑技术复原了大明宫的雄伟,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大明宫见证了大唐前所未有的荣耀,也目睹了这个大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大明宫毁灭之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宫殿,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长安建都。中国文化的中心从此东移。
全片以叙事的口吻娓娓道来那一段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历史场景。从玄武门之变开始讲述了唐朝两千年的盛衰史,涵盖了唐朝宫廷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战争生活、娱乐生活等多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一个王朝曾经多么的繁华和强大,最终都有灭亡的一天,我们能做的只有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让自己不会后悔。
皇上睡觉了该说什么(给皇上说晚安怎么说)
皇上睡觉了该说什么
皇上睡觉了该说皇上就寝了。皇上睡觉称呼为上寝、就寝、安寝、帝寐,寝是指睡觉的地方。而就寝等就指上床睡觉,皇帝睡觉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还有其他的说法,比如帝寐,也可以说龙眠。在皇帝入睡之前,需要侍寝,指帝王的嫔妃进御。
皇上的来源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上,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经过反复考虑,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上,以显示自己的尊贵,秦王称始皇上,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给皇上说晚安怎么说
晚安这个词,在古代很早就有了,但是还有些人通常会说,天色已晚,早日安歇。
或者,明日在约,先就寝。他们说话都跟作诗一样,但是也会说,晚安,安歇,歇息,就寝,安寝,看个人的说话习惯,这都是临睡前说的话!
臣子,一般是说,请皇上不要太过操劳,注意龙体等。
扩展资料:
古代侍寝,是一件关系到帝王后嗣血脉的事情。皇帝会根据自己的兴致选择妃子侍寝。侍寝的人员包括已封的妃嫔、宫女、面首。特殊情况下会有官员上献的女子,赠送的女子。
在清朝,皇帝会用到“翻牌子”的方法决定侍寝的嫔妃。侍寝的嫔妃多数是被太监抬入门中。
清代嫔妃侍寝与各代不同,不再是皇帝亲自登门。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个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
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寝所来。
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备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现刺客,妃子必须来到皇帝寝所。方法是妃子被带到离皇帝寝所不远的一间屋里脱光衣服,宦官用红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扛上肩,背进皇帝的寝所。到帝榻前,去掉外裹的红锦被或大衣。
后面发生的事情当时人的记载道,“届时,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与帝交焉。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
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
参考资料:
朕要休息了怎么说
白话文:朕今晚心情不好,就先休息了,众卿家晚安。
文言文:孤桑榆甚烦,宜早入寝,卿等亦安。
皇帝的口吻说要睡觉了
古代帝王说"朕要就寝了",皇后该如何说?
很简单,你说“我要睡觉了”,看你老婆怎么说。你老婆要说的话就是古代帝王说"朕要就寝了",皇后应该会说的话。
陪皇上睡觉叫什么雅称
皇上睡觉叫做“就寝”。
在古代,皇上每夜都要“召幸”一位后妃,要召某妃侍寝,由太监背着或抬到皇上下榻处侍寝,也有的说皇帝人寝被角不裹,被召幸的妃嫔脱光衣服后,就从脚下爬进去等等,这些都是不近情理,凭空臆造出来的。其实,不同的朝代,后宫里的帝后妃嫔们侍寝皇上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的。
扩展资料:
周代嫔妃与帝王共寝讲究日辰:
周代时,尚未有敬事房太监所司之职,皇帝的房事是以日、月、星、辰来决定的。周代人央定事情喜欢按天体、阴阳、历数来决定顺序。甚至嫔妃和帝王同床的顺序,决定起来也要依照月亮的阴晴圆缺。
所谓依照月的阴晴圆缺,首先要搞清楚,在每月初一到十五月亮会逐渐满盈,而由十五到三十的后十五天则会逐渐变缺。以此推断,初一到十五,宠幸的对象由地位较低的开始进行到地位较高的;而后半月则正好相反,是由地位高的逐渐安排到地位低的。
据《礼记》记载的周代后妃制度是:“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御妻。”意思是,天子有六宫娘娘、三位夫人、九位嫔妃、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位妻子,加起来就有一百二十六个各种级别、各种名称的老婆。
有了这种所谓的后妃制度,天子们自然是乐在其中,并将这种不合理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就像谬误的真理,传到后来就从原来的“一百二十六”成了“三千”。在这“三千”多的美貌女子中,皇上召幸皇后和三位一品夫人自然都拥有绝对的优先权。
九嫔以下伺候皇上时,都是由九个人共同陪伴皇帝就寝。一个男人和九个女人睡在一起,荒唐至极,难以设想。多少后宫女子,她们的青春、才华、美貌都成了统治者*欲的牺牲品!
百度百科-就寝
中新网-古代后宫秘闻:周代九个后妃共伴皇帝就寝
叫皇帝舅舅,叫皇后什么?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经过反复考虑,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古时皇太后自称“哀家”,那皇后自称什么?
哀家一词应该是太后用的,而且是皇帝已情况下,其皇后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后用的,意思是,哀痛先皇。皇后自称哀家应该是个笑话,否则岂不是诅咒皇帝?那可是罪。“哀”隐含先帝去世之意,称“哀家”的只能是太后、太妃,电视里的玩意儿不能够当真的。
延伸阅读:皇帝称谓的由来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
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皇帝为何自称“朕”
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归了王爷以下的贵族,例如侯爵,孙权致书曹操,“足下不,孤不得安”,当时他只是吴侯。寡人就没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谦虚了。
皇帝为何自称“寡人”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6?1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
“陛下”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太上皇”的由来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辞海》修订本说:“洒”(音sǎ)是“宋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犹咱”。“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语汇释》说:“关西人自称为‘洒家’。‘洒’即‘咱’之转音。”
古代官服颜色的由来
我国古代官服的颜色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区别:三品以上为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为绯袍,佩银龟袋;六品以下为绿袍,佩五鱼袋。如果官吏职务高而品级低,仍按照品级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史,则不拘品级,都穿绯袍。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清朝的官服上绣有各种鸟兽图案,代表了官阶的高低。
文官官服上绣鸟类:一品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鸿鹄,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鹊。
武官官服上绣兽类: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和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