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句话什么意思

2.《素书 原始》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什么意思?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句话什么意思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什么意思-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解释为: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

这句话出自《清静经》

原文中说: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清静经》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却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在后来的道教中,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由於一般人思维的局限性,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并无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

正因为”道”本身是难以言说,所以在《清静经》里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抽象,但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 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而生生不息即是道体的作用,道存在於天地之间的生命意义。

《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素书 原始》

原始章是本书总纲,主旨是阐发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乱之原由。故以“原始”标作章名。全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起首提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天下万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万物无一不体现道。即道的体用及表现形式万物都具备。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身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更应合乎道。人类社会的盛衰兴亡,治乱变迁,皆由人定。人若体之于道,用之于德,表现于仁义礼,则盛,则成,则治。如果背离了道,自然就失去人身的作用(德)。人失去人身应有的作用(德),则不会有仁义礼的表现形式。这正是导致世道衰败的前因。因此说:“夫欲为人之本者,不可无一焉。”(道德仁义礼)

第二节:说的是明析事理的贤人君子,以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得失,作为审辩世道变迁的准则,故怀器在身,潜居待时。此五者昌行,是好时,是良机,趋而就之,必可大展雄才,辅国安民,成就伟大的业绩。此五者若衰丧,则是失时,只可隐没其身,保全性命而已。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德仁义礼五者总而论之,相似根杆与枝叶的关系。

道德为根杆,仁义礼是枝叶。无论主杆与枝叶,总为一体。

分而论之,如同母与子的派生关系。道德为母,仁义礼为子。从整体而论,此五者的关系,犹如车马的整体、作用及动态表现形式一样,道是车马的整体,德是车马引重致远的作用,仁义礼则指规范的驾驭方式、理想的运动环境。单就人伦规范方面讲,道德是人的内在本质,而仁义礼是外在应物的表现形式。如人有实质的道德诚载于内心,而形体的言谈举止自然有仁义礼的表现形式。儒云:“诚于中而形于外。”正是此义。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蹈:践行,实行。

从宏观方面讲,万物皆在宇宙整体中生存,无论一言谈、一动作,无不举步践行着“道”,实行着“道”。所以,道与物的关系,如同水与波的关系,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从微观方面讲,道在人身则为元气,元气足则神旺,神旺则为朴,朴实则器物全,物全则作用强。道在人类则为人伦规范,符合此规范,则家齐国治,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则天下太平。

群生是赖,万类咸仗着“道”,然则因各物所禀受的气质不同,故物不能得道之大全,尽道之全体,故曰:“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欲:物顺理将要应该的意思。

万物非道不立,道非物无处体现。道生万物之后,道又内涵于万物之内,物得道者,方可成物。故曰:“德者物之所得。”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得朴气而生者,其性稳固而坚定,随其形而成山石;得动气而生者,其性轻浮而躁动,随其形而飞荡;得灵气而生者,其性善思而多变,随其形而成人。道在“降本流末而生万物”的过程中,无不禀得此性,顺应其理,随之而各成其形。故曰:“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什么意思?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无极大道一本散而为万殊,成就万有。天地山河,日月星系,乃至一切的飞潜动植,胎卵湿化,无不是无极一本的显化和功用。〈清静经〉上说:“降本流末,而生万物。”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质的具体存在。在佛家称为色相。道家称作有为。而既然有形质,就必定有产生这形质的根本所在。自然生人,人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物而已。即然产生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事亦随之而始,而起。事小则可见之于人一身的诚伪直曲,中正偏私。事大可发之于一家的敦睦间疏,一国的兴衰更替,以及普天下的和平争战。无论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开始则必有终结,有缘起则必有缘灭。这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定法则。所以,要研究物象必定要知道物象的根源和枝末。要通达事理,就必定要明白事理的先后得失。追本求源的目的,在于尽万物之性。通达事理的目的,在于尽人之性。能通物性,能尽人性,无极真道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