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诚开头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2.请问“格物致志”是什么意思

3.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

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是什么意思?

5.含有诚和璇的成语或名句

诚开头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诚心正意出自哪部儒家经典-正心诚意的出处

1. 诚开头的四字成语

没有找到诚字开头,表示有感恩的意思的成语。

诚惶诚恐读音: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释义: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诚心诚意读音: chéng xīn chéng yì释义: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诚心实意读音: chéng xīn shí yì释义: 见“诚心诚意”。

诚心正意读音: chéng xīn zhèng yì释义: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

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诚至金开读音: chéng zhì jīn kāi释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 诚字开头的四字词语

抱诚守真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诚惶诚恐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实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正意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诚至金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赤诚相待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殚诚毕虑 指竭尽忠诚与思虑。

竭诚尽节 竭:尽。诚:忠诚。节:节操。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忠诚与节操。

竭诚相待 竭诚:竭尽诚意;待:对待。竭尽诚意地对待别人。

尽诚竭节 诚:忠诚。节:气节,义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亦作“尽节竭诚”、“尽心竭诚”、“尽忠竭力”、“尽忠竭诚”、“尽忠竭节”、“竭忠尽节”。

精诚所至 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精诚团结 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久惯老诚 比喻深于世故。同“久惯牢成”。

开诚布公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开诚相见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开心见诚 见:显现出。披露真心,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露胆披诚 比喻待人坦诚之至。同“露胆披肝”。

朴讷诚笃 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词。

倾抱写诚 指推诚相待。

犬马之诚 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少年老诚 原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同“少年老成”。

推诚布公 示人以诚,公正无私。

推诚接物 拿出真心来对待别人。

推诚相见 诚:相信。指以真心对待人。

推诚置腹 比喻真心待人。同“推心置腹”。

五体投诚 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同“五体投地”。

闲邪存诚 闲:防备,禁止。约束邪念,保持诚实。

心虔志诚 虔:恭敬。心意恭敬、诚恳。

心悦诚服 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修辞立诚 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修辞立诚 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一秉虔诚 指诚心诚意。

真心诚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至诚高节 至:最。最忠诚,最高尚的节操。形容人品高尚。

主敬存诚 指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3. “诚”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诚”字开头的成语有 1.诚心诚意[chéng xīn chéng yì]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任劳任怨,献身教育无悔;诚心诚意,服务学生有情。 2.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

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她对这些启示诚惶诚恐.这些启示意昧着什么呢? 3.诚至金开[chéng zhì jīn kāi]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诚心实意[chéng xīn shí yì]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按照他们的定义,这也许甚至是诚心实意的。

5.诚心正意[chéng xīn zhèng yì]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

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诚心诚意出自 《后汉书·马援传》:“开心见诚,无所隐伏。” 诚惶诚恐出自 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诚至金开出自 杨靖宇《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事在人为,诚至金开,自有曙光逢。” 诚心实意出自 姚雪垠《长夜》二一:“刘老义是一个任性的人,他诚心实意地想要你跟他过日子。”

请问“格物致志”是什么意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被后世儒者认为是儒家的入门篇。但这个“入门”不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而是说《大学》是儒家学问的概括。而“格物致知”,就是儒家全部学问的基点。

因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己。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释,有说“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说;有说“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方法上是唯物,本体上是唯心;当然也有说,格物致知是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这些论辩,都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格物致知”的出发点是什么?

要想知道“格物致知”的出发点,就得先了解《大学》的宗旨是什么。纵观《大学》,它是对儒家的概括,但是,这个概括也是某种角度的概括,《大学》强调的重点,是“仁”的推广,“大学”就是太学,太学就是“极致”之学的意思,极致什么呢,是“天道化度于天下”,这就是大学的极致。而推行天道(明明德于天下),关健要了解天道的体是明德,所以,讲格物致知,它的体是明德,这是《大学》一篇重点。

也就是说,通过格物而致明德。格物致知是一个方法。

到了明儒王明阳那里,格物致知就不是一个方法了,他经过“格竹子”,认为格外物根本不对,所以直究心源,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论断。说,格物就是了达自心,性德本具。这是他的证悟。此说一出,立刻被主流儒士目为异端。

事实上,二者辩诤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就本体论而言,二者所说是一事。不过在逻辑上,二者是迥然的不同。首先王阳明对于“格物”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认为格物是追究具体事物自身的道理,这个观点就是一切物有自性,这是他思维的起点。按照这样的理解,当然“格物”是不能格出心体来的。所以他最终得出的结论,虽然是以批评朱熹的观点为依止,而事实上与程朱理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程朱理学的观点是通过格物而显映心体。

因此,王阳明讲出的“知行合一”,由于不把“格物致知”作为方法,而作为事实上的本体了,那么,目之为异端也不为过。因为按照王阳明的逻辑,要明明德于天下,则先要悟道,然后推仁于世。可是如果是这样,那还格什么物啊,这岂不是一悟即了吗?根本不必有“格物致知”这种先后顺序了。所以王阳明实际是推翻了《大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他的意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释解经文是错误的。这实际也是他自相矛盾之处。后来讲学,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讲孝道,过去的儒士认为,要格孝道这法,然后明心,《论语》也说这是君子之本,就是说这里面有因有果,孝是因,明德是果。可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明心见性”,自然懂得孝道之法,为解释道理,他就说人性本善。这里面的逻辑就不清楚了,有一点硬撑的感觉。同时,也有人问他,如果是这样,那初学人怎么办呢?这时他又回到日常的具体修行上来了——所以最终他也不能离开日常的渐修,而这正是程朱释“格物致知”的要点。

王阳明与程朱的冲突,可是说是对“格物致知”讨论的终结,因为后世无论怎样分析辩论,都没有逃出这个范围:外物与内心。

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还是以程朱为准比较妥当。当然朱熹有些解释,也确实有一种心外求法的感觉,但问题还不是太大,因为他提倡理,这个“理”虽然本质上是神道理智化,但大体上仍属心法的范畴。

“格”字的意思在上古时候很多,一说是“来、至”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这个意思是由“木长”这个本义衍生的。“木长”与“长木”的意思有一点区别,段玉裁说,木长是说木的丰美。这里面有赞的意思。所以这里引申出来的“来、至”,有一种积极的意思在里面。《书·舜典》说“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取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格也有“纠正”的意思,《论语·为政》说“有耻且格”。这里侧重心性上的修养,王阳明实际取的就是这个意思,他说“格”就是“格除”,“格物”就是“格除”心中之物。

根据儒家的思想,“格物致知”的格,实际是“明通”的意思。参究外事,明通心体。这是修心的根本方法,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都用这个方法修心。这里的物,含“物”意,也含“事”意。王阳明因为当时对“物”理解太狭隘,所以走上岐路。《孟子正义·尽心上》注云:“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礼记·月令》“兼用六物”,皆注为“物,犹事也。”而且,这个物,还包含事物的本质内容。《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就是取的这个意思。

物,就是与“我”相对的存在。《易·系辞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那么修心养性,本来是自心的事,为什么要谈到他物呢?这是因为早期儒家就认为,天道“广大悉备”,及于人,就于人心有关了。也就是说,事物外相虽然不是心本身,但事物的“理”(本体)却是心。这个心到宋儒说为“理”,到王阳明说为“良知”。人的心与外物息息相关。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格物致知”。

佛教讲不净观,也是先修外在的不净观想,以去除内心的贪执。如果修不净想只是在表相上,意识分别上产生一个不净的观念,而对于自己的贪性本身认识不足,事实上也就无法住于禅定,那么这个不净观就不成功。“格物致知”的道理是一样的。象王阳明那样,辛苦地去格竹子,累得病了,最后仍然一无所获。

对于“格特致知”分歧的产生,我认为是对于人性的认识(或者说是立论)的不同造成的。后世许多儒士,尤其是王阳明,与早期儒家有一些不同。最早的儒家认为“明明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孟子以降,明明德则是一个“发现本来善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前者认为“明德”是学习的果,后果认为“明德”是性之本善。这个观点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对“格物致知”解释的不同。

我倾向于前者,认为,“明明德”是指的学习与学习的结果,觉得这样更符合孔学的原意。性之本善固然也有道理,但性之本善是不能孤立讲的,讲性之本善,一定与学习有关,否则讲一个性之本善,等于没讲。

所以,格物致知,是讲学习,诚心正意(中庸正道),是学习用于心,修身齐家,是学习用于行,治国平天下,是学习用于大道——新民、至善、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儒家仁义的全体思想。

若此,天下何思何虑!

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

1、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

 译文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

 译文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3、一树百获者,人也。选自《管子权修》

 译文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4、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

 译文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左传》

 译文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译文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7、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

 译文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8、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老子》

 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9、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处:《礼记》

 译文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10、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处:桓宽《盐铁论》

 译文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11、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12、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出处:葛洪《抱朴子》

 译文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13、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处:《旧唐书》

 译文(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14、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处:《论语》

 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15、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处:《韩诗外传》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1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1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18、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这与康德说过的?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是完全一致的。

 2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孔子这句话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22、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

 2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低俗,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孔子的这句话意在提醒我们要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这样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25、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孔子在这里感叹的是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26、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

 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听从。?

 孔子的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2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意在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因为眼前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过去所没有考虑、准备好所导致的。而我们现在仍然对未来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在未来,也一样要被各种问题困扰。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

 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29、人无信不知其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根本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要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诚信是做人的原则。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孔子这句话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应该具备一个宽广的胸怀,凡事不可斤斤计较,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很快乐。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

 要不懂装懂。?

 人常说:?学无止境。?一个人无论他的知识如何渊博,也可能对某些事情知之不多或者不懂,当我们有不懂的时候,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可以变?无知?为?有知?,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这句话揭示了兴趣的重要性。他把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学,即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层是好学,即爱好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第三层是乐于学习,即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在这三层中,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只有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33、见仁见智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周易》。

 译文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触阴阳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34、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文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出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战的无畏气慨,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现。

 35、玉琢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译文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

 36、博学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译文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

 这句话涵盖了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首先是要广泛地去猎取知识,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其次是对所学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不明白的要追问到底;再次是对所问的问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考察、思考,将所学为我所用;第四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分辨明析,使所学越辨越明;最后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应用到实践,踏踏实实地去践行!

 3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译文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这句话更给我们身处逆境时有太多的激励,只有经过艰难曲折的磨练,才能承担?大任?。

 3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这句话内在的因果关系,在一定层面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人们将其引伸到待人、接物、处事的方方面面,循循善诱,教导后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至理?格言。

 3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译文真实可信的言词不漂亮,漂亮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

 它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要用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辞。而对于表面浮华美丽的`言辞和文字,要认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

 40、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臵,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晏子春秋》

 译文晏子说:?我听说,不断实践的人一定可以成

 功,不倦前行的人一定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关键在于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终有回报。

 4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译文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 此句意在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真诚,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4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译文时间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那就只好悲伤、后悔。

 此句不仅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不应浪费时间,还用来告诫我们,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的时候,一事无成,只能留下悲伤、后悔。

 4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译文有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现用这句话多用来提醒我们: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4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要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45、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文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这句话讲的是朋友交情深厚,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4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

 译文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这句话道出了一条重要的交友原则,朋友之间的交往,要不含任何功利之心,这样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如果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一旦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47、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文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正如那句俗语所说,?不读书犹如睁眼瞎子?。

 4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文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在告诫我们书首先要反复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它的精髓,当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带有悟性地读,否则也只会是纸上谈兵不得其要领。

 49、五十步笑百步。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译文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这就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50、己百己千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译文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这句话再次说明笨鸟只要先飞一定能早入林。我们每个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只要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肯定会功到自然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是什么意思?

释义: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心诚意更重要的了。

说明道理:荀子想通过此来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君子,就必须陶冶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诚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或事。 

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过神学,而从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相信人性善并通过尽性知天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出自:《荀子·不苟》

扩展资料:

儒学地位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

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百度百科—不苟

百度百科—荀子

含有诚和璇的成语或名句

主敬存诚 语本《易·干》:“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主敬,祭祀主敬。”谓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至诚高节 至:最。最忠诚,最高尚的节操。形容人品高尚。

正心诚意 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

真心诚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一秉虔诚 谓诚心诚意。

修辞立诚 〖解释〗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修辞立诚 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心悦诚服 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心虔志诚 虔:恭敬。心意恭敬、诚恳。

闲邪存诚 闲:防备,禁止。约束邪念,保持诚实。

五体投诚 同“五体投地”。

推诚置腹 同“推心置腹”

推诚相见 诚:相信。指以真心对待人。

推诚接物 拿出真心来对待别人。

推诚布公 示人以诚,公正无私。

少年老诚 见“少年老成”。

犬马之诚 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倾抱写诚 谓推诚相待。

朴讷诚笃 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词。

露胆披诚 同“露胆披肝”。

开心见诚 见:显现出。披露真心,显示诚意。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开诚相见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开诚布公 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久惯老诚 同“久惯牢成”

精诚团结 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精诚所至 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尽诚竭节 诚:忠诚。节:气节,义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亦作“尽节竭诚”、“尽心竭诚”、“尽忠竭力”、“尽忠竭诚”、“尽忠竭节”、“竭忠尽节”。

竭诚相待 竭诚:竭尽诚意。待:对待。竭尽诚意地对待别人。

竭诚尽节 竭:尽。诚:忠诚。节:节操。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忠诚与节操。

殚诚毕虑 竭尽忠诚与思虑。

赤诚相待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诚至金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心正意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诚心实意 见“诚心诚意”。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惶诚恐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抱诚守真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璇霄丹台 见“璇霄丹阙”。

璇霄丹阙 指仙境。亦作“璇霄丹台”。

持衡拥璇 比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