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乡情怯,回不去的,不是故乡,而是时光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近乡情怯,回不去的,不是故乡,而是时光

近乡情怯更怯-近乡情怯怯 离别哽声声

幼时读过一首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信断,终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其实不难理解,一个人,在经年后终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故乡。然而,他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或是兴奋,对于久别的故乡,他竟然感到了一丝慌张,一丝害怕。面对故乡的人,他竟然不敢询问家里的情况。

这首诗的背景是,诗人因为犯罪而被流放,当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时,他既渴望着与亲友团聚,互诉思念,可是又害怕家人们被自己牵连,物是人非。

因此惶惶不安,怕得到不好的消息。古时讲究衣锦还乡,而诗人的归来,更多的“怯”,“怕”,他并没有脸面,更没有做好承受变故的准备。因此心理复杂而矛盾。

初读此诗时,虽然从注释里了解到了他的心情。但也并不能理解,更不能有所体会。

回归故里这件事,理应是隆重的,欢喜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诗狂”贺知章的那一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认识,没关系,介绍一下,说不定还是沾亲带故的呢。还有他的另一句 “春风不改旧时波” ,一切都好像没有变,好像在欢迎着他的归来。

回到故土,卸下一切的束缚和烦恼,好像仍是当初那个无忧无虑,豪气冲天的少年儿郎。

古人讲究安守家园,故土难离。而有故乡就有他乡,有梦想就有远方。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

从游子离家的那一刻开始,牵挂和思念就牢牢地系在了心头,越走得远,也就越拉得紧。

在车马慢,书信稀的年代,莫问归期,也不要轻易许下诺言。而故乡,是永远的绕不开的“愁”!

车马是缓缓的,浮云是悠悠的,而时光却是如水般流逝,一去不回。一个不留神,就“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个个春秋就悄然溜走了。

在外面漂泊,为了生计而奔波,为了理想而打拼,几乎快忘记了自己从何处来,也忘记了遥远的地方,那殷切的期盼和祝福。

到一个地方,从陌生到渐渐习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却发现离故乡越来越远,它的面目也越来越模糊。

曾经,时光是最多最不值钱的东西,总觉得一抓一大把,好像我们的人生随时都可以来一场豪赌。

曾经,年少冲动的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而故乡太小,小得装不下我们的梦想。

那时,我们向往着远方,为了证明自己,不管不顾地冲向未知,跌跌撞撞地奔跑。时光一点点地堆积起来,便成了流年,有花开的喜悦,也有花落的悲伤。

但总是来去匆匆。回头看一眼故乡,云遮雾罩,不知在哪一方。

近乡情更怯。是少年永远体会不到的滋味。少年在想着如何站在最高处,如何飞得更远,如何令世人瞩目。故乡对我们来说,算不上多么的荣耀。

然而当我离家数年,当我终于把自己混成了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家这个字眼,在心里越来越清晰,让我无法视而不见。

原来在这世间,最明亮温暖的,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却总被忽视了的家与亲人。

繁华的都市,给我们希望,也给我们惆怅,在异乡的街头穿梭着,所看到的,却是形形色色的人,统一的面无表情。

他们的脸上,没有归属感。我是其中一个。当褪去了少年的梦想,我发现,自己是无根无系的漂零者。

会越来越怀念当初在故乡的平淡岁月,思念着絮絮叨叨的家人,还有吵过也笑过的儿时玩伴。

那些山,那些水,那一条条路,在我的脑海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不会陌生。就算阔别多年,也能回想起那溪水四季的温度,仿佛我是故乡的一尾鱼。

春天的时候,我想着故乡山野的桃花,那不比公园里的几枝瘦桃花热情庞大么?夏天的傍晚,晚风吹来阵阵清凉,我就想到了故乡夕阳下的田野,和院前的栀子花。

秋天,故乡的满园红桔,只差我去品尝和赞美,它们在秋霜中掉了一地,化作芬芳的泥土。

冬天的时候,父亲挂了满院的香肠腊肉,一如多年以前,麻雀依旧喳喳,而那个追赶麻雀的小女孩,她去了哪里?

我总会在每一个季节,每一个节气,想象着故乡的种种情形。就好像我从未离开过。

我也会回去。当这一刻到来时,却是切实地感到了一个“怯”字。

说不清是为什么怯,只是当我再回到故乡,却发现,一切都变了。不仅仅是物是人非那么简单。

也不是因为多出的新楼房,或是路上迎面走来的不认识的孩童,或是苍老许多,有的甚至忘了怎么称呼的长辈。

我走在故乡的路上,两边仍是熟愁的田野,山水,人家,像一幅宁静的图画。但我像从另一个时空穿梭而来的。一开始,我以为变的是我,然而很快我发现,所有一切都变了。

还是这条路,当初与我一起上学放学的玩伴不见了;还是这条路,在路的尽头迎接我的阿婆不见了。

还是这条路,但我不会冲进别人田里,偷偷摘一把豆荚嚼着玩了;还是这条路,向前走,也是回家,但父母老了,那房子也旧了,时光温柔而残忍啊。

在别处,我总不会觉得时光多么可怕,如箭飞逝。然而每每回乡,我总是一惊,哦,光阴深深如水了。

在这片土地上,季节仍旧轮回,有了新的人事,雨落下来,那个在雨中奔跑的女孩,不正像昨天的我吗?

在别处,我能怀念着那个属于童年和少年的故乡。然而当我回去,却发现已经找不到了。我曾经在每一条马路上落下过无数的脚印,早被雨水冲走了,阳光晒化了。

是啊,我能回去,可是时光回不去,它送我到远方,却忘了给我回去的时光机。我想永远做一个故乡的孩子,然而时光无声无息,追赶着四季。

我只想慢一点,好好地温习,直到眼泪,落在了尘埃里。每到春天,我都说我要回去看桃花,就像很多年前,我走过开着桃花的山路,兴冲冲地准备去搭乘进城的汽车一样,难掩内心的激动。

虽然时光是留不住的,但我只是想让记忆不要褪色,桃花一开,就又是一个世外桃源,又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是说了一年又一年,行程却迟迟未完成。

终有一天,我承认了。故乡一直在那里,是我总忙着和时间赛跑,和故乡分别得太久,才会近乡情怯啊。我们总是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独独忘了,故乡才是最美的目地的。

The End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宋之问

(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诗与沈佺期齐名,称“沈宋体”。沈宋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词文词精巧,形式工整,多应制之作。被贬后,有一些感怀之作。有《宋之问集》。

出处: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他人。”

赏释:本诗是作者由贬处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逃归洛阳时途经汉江(汉水中流的襄河)时所作。被贬的人,多年不与家人通信息,无日无夜不思念家人;他也深知这期间的家人也在深深地惦记着他。在归途中,他多想早些到家,多想见到一个乡人,先探知一眼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但诗人却说:“近乡情更怯”,一个“怯”字反映作者的复杂矛盾心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一些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这一段时间家中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呢。因此反而“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的心情,这一心情也代表了许多长年在外,而回家的人在路上的心情,而这一繁纷复杂的心理活动,仅用二十个字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脍炙人口之作。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 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 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近乡情怯也是一种人文情怀,近乡情怯也是一种思念家乡之极的表达。离家之后的归乡更是一种害怕而有激动的心情。

“近乡情更怯”出自《渡汉江》。《渡汉江》是宋之问的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

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现今常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诗,来形容久别故乡的游子归返家园时,复杂的心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故乡与理想,必须要割舍一个,于是,人们都为了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选择与故乡道别。而更多关于乡愁的故事,便由此而生。

逢年过节,一些在外学习或工作的人们偶尔便会抽出几天的时间回家看看,当列车驶向终点站的那一刻,很多人不禁会感慨那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