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宁人造句-息事宁人 造句
1.“息事宁人”的下句是什么?
2.息事宁人意思?
3.什么是无理取闹?
“息事宁人”的下句是什么?
“息事宁人”的下句是:“相安无事”。
读音:[xiāng ān wú shì]
释义: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造句:
1、在这个意义上,诗人与哲学家终于相安无事,握手言和。
2、?两国关系正常时,边民们你来我往,互通有无,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
3、当受到压力时我本能地选择妥协和顺从,宁肯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也不挺身站出来说不!因为我从没被人说服过,所以也懒得去寻求别人的理解。人都是顽固不化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惟一办法就是欺骗。
4、闻到它们周围的敌人,但是其实彼此还是被水中的容器间隔着,相安无事。
5、科学家们说,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如此多种类的兰花是如何发展,并且一起生长能相安无事。
息事宁人意思?
注音 ㄒㄧ ㄕㄧˋ ㄋㄧㄥˊ ㄖㄣˊ
拼音 xī shì níng rén
释义 息:平息;宁:安定。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简体字 息事宁人
常用程度 常用
感 *** 彩 中性
成语辨形 事,不能写作“是”。
相似词 相安无事
相反词 推波助澜、无事生非
英语翻译 make concessions to avoid trouble
日语翻译 争(あらそ)いを镇(しず)めて人々(ひとびと)を安心(あんしん)させる
教育部成语典
注音 ㄒㄧˊ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
拼音 xí shì níng rén
成语解释 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语出《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后用「息事宁人」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
语义说明 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 使用类别 用在「解纷求安」的表述上。成语造句<01>息事宁人的做法,有时只会助长邪恶,于事反无补益。<02>老一辈的长者总以忍让为本,凡事大都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03>老李为人最怕麻烦,所以事事抱持息事宁人的态度,与人无争。<04>你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息事宁人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05>他越希望息事宁人,对方就越不肯善罢甘休,仿佛吃定了他似的。<06>平日待人处事,最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嘛!<07>面对一些原则的问题,必须有所坚持,不能用息事宁人的态度草草了事。
成语典故 《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二年春正月乙酉,诏曰:「令云『人有产子者复,勿筭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筭一岁,著以为令。」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1>,罪非殊2>且勿案验3>,及吏人条书4>相告不得听受,冀5>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6>。立秋如故。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朕甚餍之,甚苦之。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令刘方,吏人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它异,斯亦殆近之矣。闲敕二千石各尚宽明,而今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使有罪不论而无过被刑,甚大逆也。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注解〕(1)有司:指官员。官员职有专司,故称为「有司」。(2)殊:斩首的刑罚。(3)案验:考验其事,而治其罪。(4)条书:分条记录。(5)冀:希望。(6)天气:四时的运行。
典故说明 汉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术,建初四年(西元79)召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班固等据以作成《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遗规,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史家将他与明帝媲美,两朝合称「明章之治」。章帝为人宽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凿之类的酷刑。章帝曾下诏,命令所有的官员,如果人民不是犯了罪,就不需要查验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间互相告发,一律不得受理,为政以不得生事扰民为重点。后来「息事宁人」演变为成语,用来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
近义成语
反义成语煽风点火
相关汉字成语:息 事 宁 人 相关汉字解释:息 事 宁 人
什么是无理取闹?
无理取闹的意思是:原指蛙鸣相合,无缘无故的喧闹;现指没有理由的吵闹,故意吵闹,捣乱,打扰人。
无理取闹一词出自于清 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如 李长吉 ‘石破天惊逗秋雨’,虽险而无意义,祇觉无理取闹。”
它可以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在句子中常作为连动式出现。
它的近义词有:无事生非、滋惹是非
它的反义词有:息事宁人
用它来造句有:21世纪的青年女性常常在感情方面表现出无理取闹的一面,来获取男性的屈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