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后面一句是什么-任重而道远怎么接下一句
1.孙子兵法里面的“形”“势”“虚实”详细解释。
2.《七律长征》整首诗的意思
3.论语选读文言文答案
4.踏入江湖下一句接什么
孙子兵法里面的“形”“势”“虚实”详细解释。
一.形势定义
在《孙子兵法》中,第四篇名曰《军形篇》,第五篇名曰《兵势篇》,孙子兵法包罗军事各方面,全书不过十三篇,形势共占两篇,由此可见形势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重要性。《军形篇》篇最后一句就是孙子为“形”下的定义: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 形也。《兵势篇》亦然: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若将形势定义作为高考题,此上两句可以作为标准答案了。除孙子外,辛弃疾在献给皇帝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美芹十论》的第一论,《审势》中,开头第一句便是“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眩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将形势之道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接着便写道“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杀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
笔者认为从军事上来说,“形”是一支军队的人数,装备,等客观上的力量,是相对静止,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的,可以量化的;“势”就是军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地点所能发挥的直接作用,这种作用由代表实力的“形”所决定,但很容易受如士气,地形,天气,后勤,以及战术,敌我双方作战样式的巨大影响,是随时变化,不可量化的。上升到哲学上来说,“形”是指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及具体情况,一般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势”是指事物的趋向性,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
举个例子,在棋盘上,我还有多少棋子,是车是马还是炮,这就是形,但棋手对弈之间并不是棋子多者就稳胜不输的,为什么呢?下过象棋的都知道,那是因为,棋子没摆到该摆的位置,自然也就发挥不出作用,空有车马炮士象,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将被人追杀。棋子若是摆到了适当的位置,便造成了势,在不会下象棋的人眼中,棋盘上还是那么些棋子,没什么变化,而实际上,高手博弈最激烈处全在造势之中,因为能直接产生作用的,是势而非形,表现在棋局上,棋子再多,车马炮再全(形)也无济于事,因为你没摆到适当的位置上(势)表现在战局上,战争中即使再雄厚的兵力,再先进的武器(形)也不能对局势直接产生什么作用,只有将兵力部署到适当的地方,以正确的方式使用高精尖武器(势),才会对对手产生打击作用。正如辛弃疾所说:“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
二.形势转化
形势的定义决定了形可化为势,势可化为形,万事发展皆在于形势相互转化中完成,古往今来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也大都是在形势相互转化过程中作文章。
(1)形化势
上文提到,势是由代表实力的形所决定的,这不难理解,说白了就是军队的实力越强就越容易取胜。但问题就是在于,不是形越强,势越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战争了,只需将双方军力数据一对比,胜负立判。历史上那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引一军驰骋天下,横刀万里,难觅对手的军事家的用兵奥秘在于:如何利用士气,地形,天气,后勤,以及战术,敌我双方作战样式等因素,使己方的有限的军队实力,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上述因素,使敌方有限的军队实力,在战场上无法发挥作用。即强我之势,弱敌之势。如在“三皇会战中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对联军南翼3个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最后的突击,将俄奥联军的万余人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这部分联军虽有上万之多,人马车炮俱全(形强),却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湖面上,拥挤不堪,(空有其形,却无法转化为势),法军炮兵乘机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层破碎,人员纷纷落水,几千人葬身湖底。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2)势化形
当战争获取胜利,军威大增之时,势便可转化为形,官渡之战前,曹操总兵力不过2万余人,击败袁绍后,挟大胜之势,征服乌桓,统一北方,及至赤壁之战前,曹操又以南征之势,得荆州降兵5万余人,总兵力达20万人,其形之所以扩大十倍,乃挟官渡之势矣。
三.形势运用
在我国传统军事学说的熏陶下,许多中国将领都将形势应用于战争指挥之中。如“军神”元帅军旅生涯的必求之术就是“强势缩节” 。1938年3月,八路军一二九师的神头岭一战,是追求强势缩节的典型战例之一。在这次战斗中,他以一个营奇袭日军兵站集结地黎城,吸引了潞城之敌来援;与此同时,他以3个团的兵力作为主攻部队,在黎城、潞城之间的神头岭三面设伏,对援敌形成较大数量优势(强势),而其中一个营埋伏在废弃工事内,距敌行进道路只有25米,(缩节)。结果是,敌一〇八师团、十六师团各一部共1500人,在不意、不备中只支持了2个小时就全部被歼。这一强势缩节、“以碫投卵”的歼灭战,被侵华日军称之为“第一流的游击战术”
四.形势意义
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形势,实质上是一种观察战争乃至世界的哲学方法。了解形势的内涵对我们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强者不等于胜利者,弱者不等于失败者。当我们强大时,不可恃强凌弱,同样,当我们受到强大的敌人的侵犯时,不可失去信心,丧失斗志。在看待事物方面,不能拘泥于表面的一些现象,思考问题要全面,要将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方方面面考虑进去。
我常见一些网友将我军与外军作对比,悲观者认为我军装备落后,战术保守,高精尖武器水平与欧美强国差距很大,几乎不堪一击:乐观者认为我军人数众多,士兵吃苦耐劳,作战勇猛,先进武器的研发工作进展迅速,只要国家一声令下,即可立即收复藏南,南海,钓鱼岛,甚至屠韩灭日,与美军分庭抗礼。以上两种观点,皆犯了只见形,不知势的错误。离开国家的战略环境空谈战术装备,不谋全局而谋一域,必将在面红耳赤的争吵谩骂中除了一肚子的气而一无所获。
在我看来,我军目前实力,在“国土防御”的战略前提下,无疑是优秀的,建国以来无宵小之辈胆敢对我国本土发动大规模进攻足以证明这点。然而在保卫我国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我军目前状况实在不容乐观,虽然不断有歼20,瓦良格等高精尖武器研制成功,但从整个体系来说,我军信息化进程才刚刚起步,且进步缓慢,最为关键的军队编制体制上的改革还遥遥无期,没有动静。这仍是一支没有远征能力的军队,仍是一支停留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队。改革开放三十年后,面对着某些国家对我海外利益的蚕食 ,对我国家尊严的挑衅,解放军的境况无比尴尬。
愿我军冲破束缚,大刀阔斧地进行全方位改革,立足现况,放眼未来,蓄势而待发。相信祖国会日益强大,迎来民族复兴。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论语》中的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与诸君共勉!
《七律长征》整首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来重庆时(当时他任),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论语选读文言文答案
1. 课内外文言文论语选读1到3答案
论语》选读(1-3)同步练习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选项中读音全正确的一项( )A、有道则见(xiàn) 亟失时(qì) 耦而耕(ǒu) 耰而不辍(yōu)B、见其二子(jiàn)荷蒉(kuì) 末之难矣(nàn)曾是以为孝(zēng)C、厩焚(jiù) 有丧者(sàng)齐衰者(zī) 瞽者(gǔ)D、虽少必作(shào) 左衽(rèn) 颛臾(zhuān) 近取譬(bì) 2、选出下列选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 )A众星共之(gǒng)道之以德(dǎo)既庶矣(shù) 千乘之国(shèng)B焉用彼相(xiàng) 盍彻(qiè) 必偃(yǎn) 周监于二代(jiàn)C八佾(yì) 盖阙如也(quē)先生馔(zhuàn)衣夫锦(yì)D韫椟(yùn) 以费畔(bì) 涅而不缁(niè)匏瓜(páo)3、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得己而去(一定) B.使民敬、忠以劝(勤勉努力)C.钟鼓云乎哉(说) D.克己复礼 (约束) 参考答案1、A 2、B 3、A。
2. 《论语》阅读答案①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②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
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③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
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④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⑤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 tí)( hú)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⑥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⑦古有“ ”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 )”,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 )”,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
⑨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⑩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的意思。(2分)12、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请用第⑥段中的原话回答。)
(2分)13、解释“予欲无言”中“欲”的意思。(2分)14、请用“/”为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2分)天 何 言 哉 四 时 行 焉 百 物 生 焉 天 何 言 哉15、读第⑦段,根据加横线句子的提示,在空白处填充一句俗语。(2分)16、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第⑧段的括号里。
(3分)17、如果第⑩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3分)18、查阅工具书,写出相应的拼音和汉字。(2分)“佶屈聱牙”中加点字的拼音依次是 和 。
“(tí)(hú)灌顶”中括号内的字依次是 和 。11、(2分)用身体体会(体验、接触)它,用心血(鲜血、血液)检验它。
(用身心来体悟它。)12、(2分)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
13、(2分)想、想要14、(2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5、(3分)A、儒术B、儒教C、儒学16、(2分)半部《论语》治天下17、(3分)《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
18、(2分)(1)jí,aó(2)醍醐。
3. 论语选读重点语句翻译答案要译文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原文 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
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
4. 谁知道《论语》选读之综合练习(一)——(三)的答案1-3没有!~~ 不过1-5可以先看下!~~~~ 《论语》选读(1-5)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39分) 1、选出下列选项中读音全正确的一项( ) A、有道则见(xiàn) 亟失时(qì) 耦而耕(ǒu) 耰而不辍(yōu) B、见其二子(jiàn)荷蒉(kuì) 末之难矣(nàn)曾是以为孝(zēng) C、厩焚(jiù) 有丧者(sàng)齐衰者(zī) 瞽者(gǔ) D、虽少必作(shào) 左衽(rèn) 颛臾(zhuān) 近取譬(bì) 2、选出下列选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 ) A众星共之(gǒng)道之以德(dǎo)既庶矣(shù) 千乘之国(shèng) B焉用彼相(xiàng) 盍彻(qiè) 必偃(yǎn) 周监于二代(jiàn) C八佾(yì) 盖阙如也(quē)先生馔(zhuàn)衣夫锦(yì) D韫椟(yùn) 以费畔(bì) 涅而不缁(niè)匏瓜(páo) 3、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得己而去(一定) B.使民敬、忠以劝(勤勉努力) C.钟鼓云乎哉(说) D.克己复礼 (约束) 4、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 (自立) B.回虽不敏,请事斯大语矣(即使) C.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 D.三年之丧,期己久矣(一周年) 5、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B 周监于二代 C 女安,则为之 D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6、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一样的一组( ) A 阳货欲见孔子 则修文德以来之 B 君子之德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守善道 D 请事斯语矣 子路从而后 7、指出下列各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现象的一项( ) A 民免而 *** B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C 天之将丧斯文也 D 道之以政 8、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 A 于斯二者何先 子将奚先 B 道之以政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C 君子哉若人 甚矣吾衰也 D 曾是以为孝乎 岁不我与 9、下列各句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无乃尔是过与 B 有是哉,子之迂也 C 吾道一以贯之 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0、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组( ) A 天之将丧斯文也 君子之至于斯也 B 末之也已 子之往也 C 道千乘之国 是社稷之臣也 D 百姓信之矣 末之难矣 11、指出下列“以”字用法不同的一组( ) A 曾是以为孝乎 子路行以告 B 则修文德以来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C 公山弗扰以费畔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以吾从大夫之后 以勇气闻于诸侯 12、指出下列“诸”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韫椟而藏诸 B 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 C 而往拜之,遇诸涂 D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13、指出下列“徒”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B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二、填空题 1、⑴《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弟子信再传弟子收集整理而成。
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 ⑵“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2、列出出自论语的成语五个 、、、、。 3、课文默写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2)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 ,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3)子曰:“弟子入则孝, ,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曰:“ ,不相为谋。”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6)丈人曰:“ ,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7)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 , ?”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与( )(2分)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3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2分) (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2分) 答: (三) 子曰:“笃信好学,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论语(节选)子1.儒.2.(4) 3.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4.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5.是《师说》这篇文章中的“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什么都会.其他人一定有比他强的地方,所以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7.示例:(1)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 (2)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 (3)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4)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的!如果一个鄙陋浅薄的人诚恳地向我请教,我就从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各方面反问到底而详尽地告诉我.” (5)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以上意对即可)。
6. (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论语》..11。
(2分)答案:(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
12。 (4分)(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13。
( 3分)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14。 (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7. 孔子劝学阅读答案孔子劝学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论语》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办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真诚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复习吗?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能成为老师.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就是有害的(精神疲惫而无所得)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 :仲由,教诲你的话明白了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内心自我反省是否有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老师.选择他们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缺点要注意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们的使命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 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踏入江湖下一句接什么
具体如下:
1、湖路远,侠义长存!
2、江湖路远,莫问归期。
3、江湖路远,有幸相识,有缘再见。
4、江湖路远,同去同归。
5、江湖路远,山高水长,任重而道远。
6、江湖路远,后会有期。
7、江湖路远,一路行走一路酒。
8、江湖路远,重逢仍是少年。
9、江湖路远,仗剑天涯。
10、江湖路远,山高水长,我们就此别过。
11、江湖路远,不如相忘于江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