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与少数民族的故事

2.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000字合集6篇

3.短篇文言文阅读

4.带有井字的成语有那些

康熙与少数民族的故事

掘井及泉盈而不竭的意思-掘井及泉的拼音

“东巡”是指清朝统治者出关告祭祖先,拜谒陵寝、寄托孝思,还会考察沿途民情吏治、了解地方边备敌情、安抚少数民族、慰问勋旧遗族,同时赏赐、惩罚、免赋或是告赦天下等。因此,“东巡”不单纯是清帝祭祖谒陵,告慰祖先,同时也是一项带有极强国务色彩的政治活动。清帝东巡祭祖始于康熙,其在位年间曾三次东巡。

康熙皇帝平定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后,于1682年农历二月十五,率皇子(胤礽)、皇妃及王爷大臣两万余人,开始第二次东巡。这次东巡,不仅仅是为了告祭先祖,更重要的是“阅览形胜”,巩固东北边防,抵御沙俄侵犯,并告戒大家不要忘记先祖马上打天下的艰难。一路上,由于兵马甚众,都是军中自带毡庐帐篷、寝具、食物,有专人驱赶放养供军中食用的猪牛羊,有专职官员按每日规定的行程,先行选择宿营地,按八旗所插的旗帜作为标志,安排营地食宿。除了皇妃和女随从乘车轿外,其余都骑马而行。康熙观山赏水,寻狩打猎,访察民情。所到之处是铜锣开道,马队、步勇、仪仗队,旗罗伞盖、金瓜钺斧、回避牌、黄龙旗,浩浩荡荡,风光二三十里。此时正是春雪消融,地多泥泞,马蹄跋涉登顿为难。正所谓“只今河畔水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也。这次东巡,也算一帆风顺,但也出现一些小插曲,让康熙亦惊亦叹亦忧亦喜。

话说康熙皇帝离开京城,走大御路(北京至盛京专供皇上祭祖或传送御用文书用的大道)行程1500多里,来到盛京(沈阳)玄烨的祭陵顺序是先祭福陵、昭陵,后祭永陵,祭陵时间为三天,即第一天谒陵,第二天祭福陵宝城,第三天在隆恩殿行大飨礼,并亲自到寿康太妃园寝祭酒。祭祀昭陵、福陵后,又来到兴京(辽宁新宾)祭祀永陵,然后走山路,来到开原东部山区,进入皇家围场,开始行猎习武。康熙从御林军中,挑出三千弓箭手,跟随皇上,合围野兽。翻过一道山岭之后,军犬搜出一只老虎,于是狂吠。将士大喜,四周八种旗色的队伍,均按固定位置和间距,按照蓝旗的指挥,开始合围老虎。老虎追逐军犬到较空旷地带停下。按清朝的规矩,合围里的虎豹獐狍之类,都得留给皇帝、皇子射的,只有逃出的野兽,扈从才敢射杀。所以大家只是围而不射,等着康熙的到来。康熙身处中央镶黄旗的大旗之下,他金盔,豹尾饰甲,此时二十九岁,正年富力强,两旁有二十四位贴身侍卫排开护卫。康熙从容镇定,拨开荆棘,从高处向老虎步步逼近,早有侍卫把弓箭递给皇上。那老虎平时凶猛无比,可此时却象猫一样老实。皇上平时练过,手上也有些功夫。他来到老虎的侧面,摆好位置,对准颈部,把弓拉满,一声霹雳,只见老虎咆哮一声,把头向一旁甩了甩。众侍卫齐声向前扑去,一会儿就把老虎绑缚结实,抬下山去,交给辎重车辆,运往宿营地处理。这是入山以来打的第三只老虎。围场就是清军的练兵场。君臣意气飞扬,走下山去。从此,这个山沟就叫“打虎沟”,今称“马虎沟”。

下得山来,过了一道小河,就是临山大道。走不多远,只见道旁有一巨石拔地而起,高约两丈,酷似猿猴,叫做猴石,倾斜于半空之中,看上去随时都有倒下来的危险。众人仰头看时,越看越怕,不敢贸然走过。猴石附近,有茅屋数椽,酒帘斜挂。山石上有题壁诗: 野宾何故踞层岭,石罅生成不计年。为爱东山花果美,道成终自上西天。

康熙看过,觉得有点意思,再向前望时,只见悬崖峭壁之下,有一洞口,问道旁拄棍老者:“那是个什么洞?”老者说,那是老虎洞,又叫老古洞。洞很深。传说从前有一个老道领着一只巴黎狗进去,后来巴黎狗从40里以外的一个山洞(今白旗寨乡境内)出来了,老道却没有了消息。洞黑伸手不见五指,须点上蜡烛才行。洞中最开阔处,可容二三百人,上有石钟乳,下有一泓清水,不盈不竭。行半里多地,有一个出口。挤出洞口,便是来时大道。望远看时,柴河如带,涓涓西流,对岸田畴坦阔,野鸡鸣于山林之中。康熙兴趣盎然,但他没有深入洞中。却对此处风景萌生向往之情,于是又策马前行。

过了老古洞,又走了二里多地,有一座险峻嶙峋的石山突兀立于眼前,东西各有两个石洞。一个住着道士,一个住着和尚。那和尚正立于台阶之上,观看行进的队伍。紫色屏风为门窗。檐下有一短碣和一柱木桩。桩顶置一圆盘。这是满族的一种风俗,上面放些米谷之类,供红绿野鸟啄食。康熙颇为感慨地说“京都哪有这多景物。如此山坳,良多趣味。”

这时有旗牌官来报:“陛下,前面五里之遥,有一五虎之地,地势开阔,水源充足,甚是吉祥,适于驻跸,特此禀告陛下。”

康熙于马上环视一下四周山色,问来报之人:“何谓五虎之地?”

军中自有象开原籍的纳兰明珠、纳兰容若父子,还有高士奇以及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通晓天文地理之人,到哪一看,便知吉凶。那人说:“此地山势极象五只老虎,故如是说。”于是大队人马又开始前移。

过了柞树岗子村约二里,康熙展目望去,果然看到迎面有一道山梁,头部伸入田间,确实象只老虎俯首地面,惟妙惟肖,等转到另一侧看时,这只老虎又象是在仰天长啸,同是一个山嘴,形象截然不同。康熙看过,感叹地说道:”真是鬼斧神工,如此奇妙!”这时,康熙回头看看后面的队伍,逶迤不绝,有如长龙一般,见首不见尾。此时二十九岁的康熙大帝踌躇满志,如日中天。这次东巡他可是一身戎装,头戴金盔,身穿豹尾饰甲。原定要在这里驻跸,于是康熙脱下甲衣,准备就地小憩一会儿,后来老百姓就管附近的那个村庄叫作卸甲沟,今为谢家沟。此时又有旗牌官来报:“前面七八里远,有个曾家寨村,乃是九龙之地,比五虎之地更强十倍,请陛下移驾那里驻跸,尤为适宜。”康熙真被这里的山水感动了,如此僻远的黍米之地,竟有诸多好看之处,真是不枉此一行。可是天下叫“龙”的地方可谓数不胜数,唯独叫“九龙”的,鲜为人知,不禁心中一动,到要去看看如何。于是侍从忙帮皇上穿戴整齐,扶到马上,继续前进。就在前面的小山村——曾家寨,出现了几个有趣的小插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得慢慢说起。

康熙边走边眺望这十里风光,不觉到了曾家寨,一路劳顿,已有半日,感到有些口渴。侍从赶忙问前来候驾的村长朱。说:“村里已备好茶水,这就派人去取。”康熙说:“就近有井拔凉水即可。”说:“”前走几步,山根底下,有一眼泉水,干净清凉,可就是有点委屈皇上了。”康熙说:“不妨,带朕一看。”来到山根底下,果然见那泉水汩汩,清澈见底,周围有石如铺。康熙说:“甚好。”于是俯下身去,跪在井边,两手摁在石板上,喝了两口,好生爽快。至今300多年过去,那泉眼旁的石板上,还留有康熙的十个指印呢。

康熙的行宫被安排在宽敞干净的安乐寺内(今增家寨小学处)。八旗军也都按照事先插好的白旗、蓝旗和黄旗为标识,早已各自安营扎寨。驻扎蓝旗军的老古洞村,后来就改名叫蓝旗寨。驻扎黄旗军的柞树岗子,后来就叫黄旗寨,四十里外,还有个白旗寨。红旗军因护卫赫图阿拉,未随康熙前往。康熙一路祭祖、打猎、访察民情,不知这穷乡僻壤可有好听的故事?皇上洗漱安顿之后,无事,便命人召来村里好事长者说话。那长者 多少懂点诗书,有些胆量,又很健谈,正为皇上能幸临此地而兴奋不已,听皇上来宣,更是喜出望外,但也告诫自己要小心谨慎,不知皇上找他有什么事。叩拜后,皇上赐坐,然后说:“朕所到之处,,喜欢听本地的风土人情,逸闻趣事,老人家不妨讲给朕听听。”于是老人家娓娓讲出本村桩桩有趣的往事和传说。首先讲了个神童的故事。

先说本村为什么叫曾家寨?它原来叫吾尔哈子,因为有一家姓曾的住在这里,所以改名为曾家寨。这曾姓的人家,傍山而居,生一子极秀慧,有神童之称,曾家钟爱非同寻常。一天,有一位大官看曾家的坟茔风水好,就在曾家祖坟旁边,也占了一座坟。曾家嫌离自家的坟太近,就偷偷在那家坟旁掘一口深井。不久其子腹痛大作,因而夭折。众人说,神童乃山灵气所变,掘井则灵气漏。曾家想加害于人,结果害了自己。

康熙盘腿坐在炕上,听得入神,命老者再讲。老人又讲了一个石蛤蟆的故事。说是离村庄不远的山坡上,有一个石头蛤蟆,它终年干渴,喝不到水,经过千年修炼,终于有一天它蹦了起来。于是它就一蹦一蹦,向山下的泉眼蹦去,再蹦一下,就能蹦到水里。这时,恰巧有一孕妇从这里经过,看了说:“一个石头蛤蟆还能会蹦?”刚说完,石头蛤蟆再也蹦不起来了。它蹲在岸边,望着泉水发呆。后人看了,都埋怨那妇人多嘴多舌。

康熙笑了笑,也怪那妇人多嘴,并称老人家讲得好,似乎没有听够,再叫老人家继续讲。于是老人家又给皇上讲了有关本村后山——九孔玲珑山的传说。

曾家家之后山有九孔,孔孔相通,故名九孔玲珑山。曾有猎户五六人,赶白狐十余只,窜入此山。旁八孔均浅,惟中一孔,大如年首,深邃不可测。时狐皮价颇昂,乃取錾开凿,蛇行而入,约五六步,忽甚宽阔,广可五亩,高丈余。取火烛之,内有石龙一具,尾上首斜下,鳞爪角牙,无不毕肖,且有栩栩欲活之势。旁有石人八,或立或坐,如羲皇上人,而野兽已杳如黄鹤矣。好事者闻其事,争往观之。猎户空忙一场,一无所获。

康熙听了,感到很离奇,忽然心中一动,随后草草问了几句当地的民生,知道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百姓丰衣足食,便打发老人走了。随后问身边翰林院侍讲高士奇:“爱卿说说,这九龙之地是怎么回事?”扈从高士奇说:“请皇上到外面一看便知。”于是君臣来到院中。高士奇指着曾家寨后山——九孔玲珑山给皇上看,说:“那道山脊分明是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尾在上,头朝下,那龙头正向山下的柴河之水伸去,那龙身就象从九天腾飞而下,很有生气。”康熙不看则罢,一看神情立刻严肃起来,心中暗暗吃惊:“此处风水,天下绝无仅有,后必出真龙天子。到那时,我大清的江山还能坐稳吗?”这时,康熙已换成便装,龙袍被西风卷起一角。他瞅瞅熟读经书及《易经》的老师、额外翰林院侍讲高士奇,瞅瞅钦天监监副南怀仁等人,说:“卿等看如何是好?”扈从高士奇看看皇上,又看看几位扈从。他明白皇上的意思,便给皇上出了个主意……

于是晚炊已罢,夜幕降临,高扈从领了旨意,带领羽林军中数十兵卒,带上锹镐,登上九孔玲珑山,在龙脉西侧,挖了一条深五尺,宽一丈的大地槽子,已有另一队士卒挑来百担骡子粪,填在槽子里,然后用土埋上。骡子是绝户动物,不能生殖。这样可以绝了龙脉,泄了龙气,于是这里就再也不会出真龙天子了,大清的江山就可以永远属于我爱新觉罗的了。康熙这才放下心来,这一夜,他睡了个安稳觉。睡前,早有人把明天选妃的事安排妥当。老百姓连夜做好狗戴嚼子鸡上架,黄沙铺路的准备。因为出师前,已经筹备要到龙兴之地,满族的故乡,选一妃子。今日看曾家寨乃龙凤交接之地,似会有贵人出,于是就安排在这里。不知在这里能不能选到妃子,这个妃子该是谁呢?时行漏兵(掌管时间的士卒)击柝,已交二更天。高士奇正捉笔纪录今日的《扈从东巡日录》:

“辛酉,行万山中,春雪初融,地多泥淖(naò 烂泥)。马蹄跋涉,登顿为难。时见千嶂,嵱嵸(yǒngsǒng 山崖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屹立,天际涧底,寒冰春深未解。唐人所谓‘只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也。老古洞在崖下,洞口如户,可容二人。内为石室,壁石隐然,有垆(lú 酒店放酒瓮的土台子)瓶状。西通十余步,东可里许,复露天光,有如悬镜。前有河流,乱石多具鸟兽禽鱼之形。旧为老虎洞,近易今名。驻跸曾家寨。”

第二天(壬戌日),一夜都没有睡好的本村和外村的老百姓,早早就来看热闹。其中有一个马姑娘却成了主角。这个马闺女可不是一般人。他生来一头黄皮疮,村里人都发烦她,就连她的爹妈都不喜欢她。20里外的一面城村,有个叫张海雍的小伙子,力大无穷,十五岁就能拎动石碾子。十六岁那年的中秋节要到了,他家很穷,没有什么好吃的,他妈就让他到吾尔哈子(即曾家寨)他舅舅家借点豆子,好做点豆腐吃。舅舅说:“豆子倒有,还在垛上堆着,没打下来呢,要不,你就背点整捆回去吧,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张海雍一看没家什可装,只见有一个牛车棚子,就把成捆的豆子,装满一车棚,然后钻到车棚下面,使劲一拱,驮起一车豆子走了。到了河边,遇上马姑娘要搭脚过河,张海雍停下说:“你上来吧。”马姑娘上了车,却没看见有牲口,觉得挺奇怪,等下了车一看,原来是个人驮着,就说:“哎呀!你驮这么多,看不把你累。”刚说完,张海雍“哇”的一声,一口血吐在地上,从此得病慢慢去。

村里有个曹半仙,从小就琢磨小板凳,琢磨来琢磨去,就坐上小板凳腾空了。这一天正好路过马家上空,碰巧被出屋抱柴禾的马姑娘看见,“这不是半仙吗?小心掉下来摔。”话刚说完,只见曹半仙一个跟头从半空中掉下来摔了。从此,人们对这个黄皮疮丫头都另眼看待,谁也不敢惹她。

选妃开始了。皇上留在行宫等候。开原籍人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其子一等侍卫纳兰成德(字容若),额外翰林院侍讲高士奇、意大利人钦天监监副南怀仁,还有太监等人,骑马绕街巡视。来看热闹的人多得不得了。有个满脸黄皮疮的马姑娘也抱只老母鸡,骑在土墙上看热闹,被几位大人发现,不知谁说了一句:“骑龙抱凤,该不是此女子吧?”“就是此女子!”于是大家向她走去。马姑娘吓得从墙上一头栽倒在地上,起来后,一脸的黄皮疮没了,露出美貌花容。于是太监把她请到屋里,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衣裙,给马姑娘穿戴整齐,引至行宫。马姑娘跨门槛时,嫌凤裙太长,提起裙角而入。康熙见了,很不高兴,说声“。”皇上看过后,派人去回访她母亲时,母亲因舍不得女儿,故意说女儿有病。康熙得知后,说:“那就别去了,别病了。”选妃因此作罢。这是一段离奇的民间传说,史书并没有记载,康熙的嫔妃中,也根本没有这个女子。

随后,康熙挥师北进,凭吊先祖努尔哈赤攻打哈达部的旧战场——哈达城。《辽海丛书》记载:“壬戌,过哈达城。城在众山间,弹丸之地耳。材木獐鹿甲于诸处。每合围,獐鹿数百,常开一面释之。”“一日凡两合围,约行八九十里。遇虎则皇上亲率侍卫二十余人,据高射之,无不殪者。”月余,杀虎数十,前代所未有也。全程八十天,共射老虎七十三只。时康熙驻跸哈达城,雨晴山碧,圆月当空,坐听行漏,夜深不寐。拔营后,经耿王庄,出柳条边,于三月二十五日进入乌喇(吉林市),视察边防,奖励反击沙俄有功将士和军政有功人员,做好防御沙皇侵略的部署。康熙望祭长白山时,御制《望祀长白山》诗云:

名山钟灵秀,二水发源真。

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

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

翘首瞻晴昊,岧峣逼帝阍。

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很孝顺祖母,他八岁失父(顺治皇帝),十岁失母(都统佟图赖之女、慈和皇后佟佳氏),是祖母把他抚养大。驻跸乌喇(今吉林)时,他和官兵一起捕鱼,捕的很多。康熙当即命人将亲自捕的鱼,浸在羊脂中,然后派人快马加鞭送到紫禁城中,孝敬给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康熙说:“只为祖母看到鱼时,能嫣然一笑。”

此时边境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动静,于是于夏四月辛巳,上回銮,班师还朝。途中,康熙赋诗一首《村行》:

雨过高天霁晚红,关山迢递月明中。

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

经过开原时已是四月下旬,草长莺飞,正是播种季节。康熙继续领兵围场打猎,练武习射。早有开原知县周志焕出城数十里,至威远堡镇恭候皇上,做诗一首:

边城迎帝辇,朝贺已三更。 鸳羽联班肃,鸿胪引奏清。

马嘶清障地,人卧青苔营。万骑随銮轳,千官听漏声。

荒屯成壮丽,行幄俨都城。 宣拜天颜近,晨昏瑞露盈。

悬旌非耀武,控驭若观兵。扈从丹衰初,神驰到玉京。

康熙返回途中,据《扈从东巡日录》记载:“壬辰,过开原县,城堞虽残缺而垒石坚固。癸巳,过铁岭县,颓然一垣,仅御牛马。”

康熙皇帝途经铁岭时,赋了一首《铁岭》抒情诗。这首诗现刻于龙尾山驻跸塔下石碑上:

雨余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

辙迹神州近远,骥鸣广陌西东。

十九日回盛京,告别祖上陵寝。二十日起驾,到辽阳,驾临广佑寺,曾赋诗一首,名为《广佑寺》。诗曰:

禅宫多岁月,瑞塔积风烟。

翡翠苔碑暗,珠玑宝相传。

驯檐来紫鸽,涌地出青莲。

微雨轻埃洗,兹晨兴独偏。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000字合集6篇

 栏目推荐你阅读“曾国藩读书笔记”等专题内容。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曾国藩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1

 我对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给人的评论也是很有争议的,通过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为研究曾国藩这个人物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谩骂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条件,特别是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决不能片面的下评价。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修身、齐家、劝学、养生、教子等领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学等的主要思想的反应。全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室篇、军事片以及为政篇。通过阅读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书信中,我知道他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另外他经常勉励弟弟们要“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讲仍是非常实用的。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东西或者文化都变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没能够持之有恒,不然就是过眼就忘,只是稍稍看个大概,并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读了这本书不难联想到,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仍无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上升了,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却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投入及时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识,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检讨的地方,试着努力了解曾国藩的其思想,学习其治国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现今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出发点的方面。

 《曾国藩家书》里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未能落实到实处。现在的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2

 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

 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20xx年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

 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个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我常年不在老家,从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给父母报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气。我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认可自己的这种做法,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觉得你很有主见,也很坚强。但如果以后我有个女儿,我还是希望她什么事都告诉我。”这句话,让我顿时泪流满面。

 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加强与家人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知道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我的喜怒哀乐,看到我的成长。

 这本书,对于现代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只能慢慢读,但是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3

 近日从图书馆借阅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这部小说以丰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语言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中兴名臣”——曾国藩。看完第一部后,心绪久久沉浸在书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阅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为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在母亲逝世后,回家丁忧创立湘军(此时还只能称湘勇),并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初步会战的经历。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少年苦读,追求功名。他出生于耕读之家,家境殷实,家风淳朴,耕田得以养家糊口,读书则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操持家业,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熟读诗书,曾国藩做为长子长孙自然受两位的影响颇深。曾家以勤俭持家,受影响,曾国藩自小养成了勤快的习惯,不贪睡,爱读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去异地拜师求学,刻苦读书。

 在27岁时,他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后来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位列二品官位期间,奉旨付江西担任乡试主考官时,母亲逝世,曾国藩中途回乡,为母丁忧。在丁忧期间,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曾国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逐渐成为绞杀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并与朝廷的八旗、绿营,其他地方武装,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此时,曾国藩也达到了他事业的高峰,奠定了他“中兴第一名臣”的地位。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他能成为晚清中兴之名臣,为后人广为传谈的名人,与其的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修养、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勤奋。曾国藩勤奋刻苦,不仅表现在其求学生涯,当其位居要职时,还坚持每日读书,每日自省,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终成大器。

 其次能够团结和笼络一帮人,协助自己共成大业。曾国藩拜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师,后来又拜官文为师,为其仕途铺平道路;结识刘蓉、郭嵩焘、胡林翼、罗泽南等朋友,又有李鸿章、左宗棠、塔齐布、曾国荃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冲锋陷阵。这些人,或老师,或同年,或学生,或兄弟,或朋友,曾国藩能够团结起来,共赴大业。

 合上书本,内心一遍遍地想: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曾国藩以病弱之躯在短短六十年里,何以做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头脑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了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军队带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处?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时仍对子弟不忘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不计功利的爱心源于何处? 在中国历史上做出大事业的人数不胜数,近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当以千百计,但为什么曾国藩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

 这是因为作为政治家,曾有着一个明显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政坛上大人物的地方,这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以自己的人格修养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作者唐浩明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自觉去这样做,更别说做得好的。人格修养和事功同时建立,相互促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这就足以敲打我们一些人的灵魂。

 读懂这本书,便感觉与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通了一次话。感觉挤压在心底的困惑竟然轻轻化解了。第一遍读得有点狼吞虎咽,还没完全读透。好书不厌读,待有时间再细细品味咀嚼吧。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4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和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5

 读完这本书后,我没有急着写书评,停了一天才写的书评,目的是为了以后再回顾的时候有个参照。

 原先看书的时候有时写书评,有时没有书评,后来通过看书我喜欢上了看大家的书评,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看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内容情节都忘记了,所以感悟后决定以后哪怕是一句话也要自己反思一下。

 我对本书的自我看法_这本书有具体的参考日记和书信,更能真实的反馈曾国藩一生的成长和人生的结束的全过程。以下几点可供自己参考和学习!

 1.从现在开始学习记笔记,可以是书写版本的也可以是手机的记录本,做笔记目的是反思自己每一天和回顾人的一生自我成长的轨迹。

 2.人聪明和笨是相对的,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其实都不笨,重要是有一颗进取的心和不断的坚持。最后可能成功的反倒是笨人!在目前的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的诱惑,要有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自己真诚的内心和诚实的人生态度,自己会过的坦然。有时感觉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动就是静,静就是动的自然发展规律,把握规律。

 3.其实曾国藩刚开始人格是不健全的,自傲,偏见,自负等问题挺多,多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但是我最想知道这种人格的形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没有写出来,有点遗憾,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通过主人公自我反思和听取别人意见中,改正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的特点,但是在骨子里的自我个性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初心,在目前的职场中也是这样的,宁直不弯的人是很难生存的,要学会职场中的人生法则。

 4.通过看书,要学会明辨是非,从我的观念中认为八国联军侵华,签订各项不平等的条约,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下,自己认为清朝末期是非常可怜的,但是从书中我也学到了末期的政治昏庸,不诚信,不负责的国家主要人员的真实做法。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6

 三个主题:管理自己,管理事,管理团队

  (1)

 首先是管理自己,为自己确定可执行的目标并完成它,然后是管理我们的团队、我们的企业,直至我们的社会,把它导向更善、更好。

  (2)

 后来主要是管理事儿:主要围绕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信息收集得对吗?够吗?真实可靠吗?数算对了吗?推理符合逻辑和常识吗?假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事实之下,逻辑之内,能立得住吗?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利益相关方都意味着什么?他们都会如何接受?接受或者不接受或者某些程度的接受,合力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沟通方案是什么?沟通会议安排好了吗?谁参加?谁可能会说什么?会议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何处置?

  (3)

 再后来是管理团队:核心小组成员都在想什么?如何统一思想?统一思想之后,核心成员还有不同意见怎么办?核心小组成员之外,成千上万的大团队如何管?政治思想工作更管用,还是业绩管理更管用,还是一起喝酒吐槽更管用?如果要牺牲,牺牲自己、核心小组成员,还是大团队的某一部分?哪部分?

短篇文言文阅读

1. 求几篇短的文言文及相关练习和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其真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4.文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 作用。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二)(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陛下”指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①夙夜忧叹: 。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甲文: 。

乙文: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① 。

② 。(三)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1)蹊:践踏。

(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C. 暮归,亡其牛 其真耶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②其义自见:③自晓其文: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 。

(五)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

2. 3篇简短的文言文阅读,故事内容要熟悉,有原文、翻译、3至4个小题

原文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翻译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逆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翻译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分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翻译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翻译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

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

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

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注释 主旨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翻译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翻译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翻译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

3. 求四篇短的文言文+全文翻译

1、陋室铭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了仙人就成为了名山。水不在于它的深浅,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凡者。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管弦乐扰乱着(我的)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旧宅。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韩非子》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3、伯牙绝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古。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倾听。伯牙弹琴时,心里若想到高山,钟子期会说:“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伯牙若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知晓。钟子期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心里非常悲伤。于是摔破了琴,弄断了琴弦,决定一生不再弹琴,以此表达对子期的敬意。

4、《山海经》古文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啸。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 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yan)于东海。漳水出漹,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4. 30篇古文

这里有很多古文的题。

古文可以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

5. [语文]给一些简短的古文篇目,谢谢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 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不悟。

带有井字的成语有那些

背井离乡 离开家乡到外地。

避坑落井 躲过了坑,又掉进井里。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

穿井得人 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从井救人 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担雪塞井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丁公凿井 比喻传来传去而失真。

断井颓垣 井:指井栏;垣:短墙。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形容庭院破败的景象。

古井无波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金瓶落井 金瓶掉落井底。比喻一去再无音讯。

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井井有条 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井臼亲操 井:汲水;臼:舂米。指亲自操作家务。

井然有序 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井水不犯河水 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井蛙之见 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井中视星 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掘井及泉 掘:挖;及:到。挖井就要挖到泉眼之处。比喻做事善始善终。

坎井之蛙 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渴而掘井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离乡背井 离开家乡到外地。

临渴穿井 穿:打。临到口渴时才想到凿井。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临渴掘井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落井下石 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牵牛下井 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取辖投井 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

入井望天 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市井之臣 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市井之徒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踢天弄井 能上天,能入地。比喻本领极大。也形容顽皮到极点。

挑雪填井 比喻劳而无功。

投井下石 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心如古井 古井:年代久远的枯井。内心象不起波澜的枯井。形容心里十分平静或一点也不动情。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云龙井蛙 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凿隧入井 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坐井观天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拔辖投井 辖,车轴两端的键。指殷勤留客饮酒。

败井颓垣 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

背乡离井 指远离家乡,流落他方。

避井入坎 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同“避坑落井”。

秤锤落井 像秤锤掉进井水里一样不见踪影,不知消息。

担雪填井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甘井先竭 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古井不波 古井:枯竭的老井。波:波澜。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旧时指...

河水不犯井水 比喻互不干犯。

井底蛤蟆 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井底鸣蛙 指井中之蛙。

井底虾蟆 即井蛙。

井管拘墟 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

井井有法 有条理、有法度。

井井有方 形容有条理有办法。

井井有序 有条理,有秩序。

井井有绪 有条理,有秩序。同“井井有序”。

井然有条 犹言井井有条。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井蛙醯鸡 醯鸡:昆虫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细小的东西。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井渫不食 指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

井渫莫食 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同“井渫不食”。

井中求火 在水井里去寻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根本达不到目的。

渴而穿井 比喻事先没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离乡别井 离开家乡到外地。同“离乡背井”。

历井扪天 井:星宿名。手能触天,形容极高。

落井投石 比喻趁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毛遂堕井 用为传闻不实之典。

扪参历井 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指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形容山势高峻,道路...

抛乡离井 离开家乡故土。

亲操井臼 指亲自料理家务。

塞井焚舍 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战。

塞井夷灶 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身操井臼 指亲自操持家务。

市井无赖 指城市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市井小人 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投河奔井 指投水自杀。

投河觅井 即寻觅活。闹着要要活。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投石下井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同“投阱下石”。

颓垣败井 犹颓垣废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颓垣废井 倒塌了的墙,废弃不用的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下井投石 见人掉进井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井里仍石头。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雨井烟垣 比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执粗井灶 指操持家务。比喻为人妇。

坐井窥天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