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佩风裳打一动物-水佩风笙彩妆
1.水面清圆风荷举——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下)
2.写出10个带有“风”的成语,请你详细写出麋鹿的传奇经历。
3.现代动物长篇故事与 聊斋志异 中些动物有什么区别
4.求李贺《苏小小墓》《秋来》翻译
水面清圆风荷举——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下)
水面清圆风荷举——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在唐宋词作中,也有许多咏荷的佳作。
先看五代词人李珣的《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这首小令,是词人前期的作品。李珣共有《南乡子》词17首,描绘南国水乡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这首词,写的是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断,写少女游莲塘,触景生情,相与戏谑,很是动人。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写少女漫游莲塘。夏日里,芰荷满塘,碧水渌波,晴空夕照,景色融融。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悠然地荡着桨儿,信船而游。她们陶然自乐,和棹而歌,一派优雅静谧的气象,令人沉醉。无意之中,那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这一来,则打破了那宁静的局面,勾起了游女们的绮思遐想,逗出无限情趣,引出了下文。
常言道:哪个少女不怀春!后三句正是游女们触景生情、敞露春心之态。
“游女带香偎伴笑”一句,紧承“惊起睡鸳鸯”而来,工笔绘出一幅少女嬉戏图。游女们惊动了结伴而居的鸳鸯,而鸳鸯又震颤了少女的春心,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带香”一词,给人以“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感受,是对妙龄少女的真实写照。她们看看眼前偶居不离的鸳鸯,想着心上的人儿,彼此心照不宣,只是依偎在女伴身上出神,凭借着嫣然倩笑,流露出心底里的柔情蜜意,散发出少女的幽香,沁人肺腑。
沉浸在追味甜美爱情之中的少女们,一个比一个地娇羞艳丽,在一首短短的小词中,不允许逐个描状。亏作者想得出“争窈窕”一句,尽写出怀春少女的娇美,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
少女们的异样情态,可能引起了其他游人的注目,她们觉得难以为情,于是羞中生智,急忙从水中采摘下一片圆圆的荷叶,以遮挡夕阳的照射为防身,避开游人的围观,只自己消受那向往爱情的甜蜜滋味儿。“竞折团荷遮晚照”一句,既刻画出少女们活泼的举止,也揭示出她们害羞的神态。灿烂的阳光、绽绿的团荷与羞红的脸庞构成了一幅鲜亮美妙的画面。
这首小令,绘出一幅活泼俏丽的风俗画,卷面绚丽而明快。状景则景致秀美,绘人则形神兼备,更兼妙语传 神,丽而不妖,艳而能质,颇得民歌韵味。
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蝶恋花》,写莲花、越女相映照的美丽: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 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梗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上片写越地采莲姑娘之美。“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窄袖轻罗”即薄薄的短袖罗衣。词人描写服饰只是抓住越女服饰的一部分,一个“窄”、一个“轻”字用得很妙,不但表明了这样的穿着是符合越女采莲的需要,而且也突出了越女的绰约丰姿之美。接着写穿戴。“暗露双金钏。”“暗露”即时隐时现,富有一种含蓄、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就毫无意味了。“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前一句写越女那美丽的脸庞。越女伸手采莲花,自己的影子映在水中,脸似如美丽的莲花一样(此处却说花如人面一样)。其实这里是以花喻人,表现了越女之美。下句“芳心只共丝争乱”。“芳心”即形容越女那美好的心灵,往往指情窦初开的。“丝”指从折断的莲梗中拉出来的丝。“丝”谐“思”音,也就是“相思”之意。“丝争乱”即是说,相思纷乱,暗示了越女情感涌动。可以说,这两句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越女的“芳心”之情,对美好的情感生活的一种向往。
下片写环境突然变化,采莲姑娘的情感也逐渐明显起来。“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天晚了,滩头起风了,荷塘上涌起阵阵波浪,荷塘之上水雾烟气弥漫,看不到一起来的同伴们。“鸂鶒滩头风浪晚”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也表现出时间的变化与推移。其中“鸂鶒”又称紫鸳鸯,这一意象,往往是成双成对的。越女找不到同伴,心情怎么样?词人没有直接写,留给了读者去想。但结尾写道:“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意思是说,隐隐约约听到伙伴们已经唱着歌回家去。歌唱意味着一种快乐,为引出越女的“愁”营造氛围。所以,最后一句“离愁引著江南岸”,同伴们快快乐乐的歌声在南岸边缭绕,引发了越女独处的离愁。什么是“离愁”?或许是离别之愁绪,或者是相思之忧,或者是独处之苦恼等。这样以乐景(“隐隐歌声归棹远”)表哀情(“离愁引著江南岸”)结尾,不但含蓄深沉,启人遐想,而且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写雨后荷花,生动传神: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被王国维誉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诗歌以雨后荷花为描绘对象,三言两语,便使雨后荷塘的美景一一尽现。诗歌的主要目的不是咏物,而是要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以梦结尾,把读者也领进那个亦真亦幻的梦境中去。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词人醒后的第一个感受。“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曙光,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上四句是第一层。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三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推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词人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词人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全篇六十二字,写的不外是荷花以及与荷花有关的情事。但是,词人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烘托,于是,作品的美感便层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点集中体现于词的上片。上片七句,虽然构成的侧面有所不同,但可贵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结媒介几乎被词人压缩到绝无仅有的微小程度。词人的情思,词人的美感是靠画面、靠镜头的组接,靠蒙太奇表现出来的。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语词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融化古人的诗句人词。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再看宋代词人姜夔的《念奴娇》:
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 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 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 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这首咏荷词,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而有是作。
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水佩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从那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恋,然而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只怕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还有那高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词人说:田田的荷叶呵,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
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所咏之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开。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
更可贵的是,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姜夔一生襟怀清旷,诗词亦如其人。他写“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荷塘,实是要体现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不简直是一场富有诗意浪漫的人花之恋么?“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荷花对词人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因此不妨这样说,姜夔这首《念奴娇》实是一支荷花的恋歌。由于荷花在我国文学中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姜夔对荷花的爱恋不正寄托着他自己对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吗?姜夔写荷花,不是停留在实际描摹其形态,而是摄取其神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合进去,把自己的个性和神韵融合进去,写花实是写人也。姜夔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满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启发性。这种写法与一般实际摹写景物者大异其趣。如“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读者须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品味,否则,便有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感了。写出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旷荡,心情之依恋。
南宋词人王沂孙的《水龙吟·白莲》把莲花写成了洗尽铅华、冰肌玉骨的贵妃:
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 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 三十六陂烟雨。旧凄凉、向谁堪诉。如今谩说,仙姿自洁,芳心更苦。罗袜初 停,玉璫还解,早临波去。试乘风一叶,重来月底,与修花谱。
池中盛开的白莲,经词人想象化为杨贵妃的亡魂,荷叶则被比作碧色云彩围绕着正在起舞的贵妃。姿态秀美的白莲,像杨贵妃在烛灯前踏着旋律,向唐皇呈献霓裳舞姿;芙蓉出水的净美也很自然联想到杨妃太液池中出浴的身姿。杨妃为虚,白莲为实,虚实相生,让人感受到的也是白莲绽放时雍容华贵的美。诗人将白莲比贵妃,不仅描摹了白莲的形态,更透出了莲之神韵。但安史之乱乍起,杨妃自缢马嵬坡,太液池自此荒寒,长生殿的海誓山盟也随着香魂断送而不堪回顾。下阕则是描绘沦落尘世间后的凄凉苦楚,感叹在时世盛衰之下悲剧的命运,“仙姿自洁,芳心更苦”,只能有一些美好的憧憬与期盼,而这在兵戎的乱世也是难以实现的。显然,这首词托意的是宫室嫔妃蒙尘后的凄凉遭遇。但是广而推之,也是吟叹那些在乱世中想要保持节操的士人。
再看南宋词人蒋捷的《燕归梁》: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 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蒋捷素喜咏莲花,这首词是其咏风莲之作。“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在词人的想象之中,莲花是作霓裳羽衣之舞的唐宫美人。景境迷离,裙禝飘雾,伴随着光茫四射的身姿,在人心头不断回旋。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了舞曲,一晌贪欢的梦境霎时幻灭。“梦回不见万琼妃”,是一曲故国亡落的哀歌。结句点题“见荷花,被风吹”,临去秋波的一转,使梦境完全化为烟云。
这首词给人一种极美的境界。暑意稍返的日子,晨曦初透天边,凉风习习,挽起水面的许多荷伞。十里河塘一片飞舞。虽然荷花面临秋天,将要凋零,这在刻画境界中,读者似乎仍可体会它的空灵和迷惘。
这首词是一首咏风莲的绝唱,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艺术构思上,词人也有“特异”的思想。用风莲来传神,来表达寄托之情,而不着痕迹。词人通过梦的方式,将风莲拟人化。行文流畅。而意境尤深。词人在词中通过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为南宋王朝写了一首挽歌。
莲谐音“恋”,在古诗词中,常作表现爱情的意象。在六朝乐府《子夜夏歌》中就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用“莲”字谐“怜”字音,暗指对情人的爱恋,借采莲一事来表达爱情。
有一茎双花的被称作“并蒂莲”,视为情人或夫妻的象征。如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宋代僧人仲殊在《荷花》中道:“想是鸳鸯头白,双魂化作好花来。”鸳鸯后双魂化作并蒂莲,这就是真挚的爱情。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问莲根》一词,以并蒂莲喻坚贞爱情。词前有一小序: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 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 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 》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 》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妖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 许。甚不教、白头生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柘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词人在小序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愤而投水自尽。后来人们才在水塘中发现他们的尸体。那年这个水塘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词人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慨,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其冤其恨,可想而知。这样的起句,表现词人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寻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不渝的爱情。“天已许”两句,更表现词人愤怒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感动得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一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夕阳无语”四句,面对词人义正言辞的责问,没有人能回答,只见夕阳也在沉思,为苦命的鸳鸯哀悼。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是谢灵运所写的伤感之词,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谢客”指谢灵运,善写伤感之词,造伤感之境。“湘妃”,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南巡于途中,二妃寻而不得,遂投湘水而,后世称她们为湘妃。以这两个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扬今,更加衬托出词人对这样事的悲伤。“未是断肠处”,谢客的伤词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相思树”等三句更确切地表明词人的进步立场。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词人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词人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
“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明代诗人沈野的这首《采莲曲》,以娇嗔的语言来写男女爱恋之情,清新活泼。而宋人王氏《莲花》一诗,则借荷花以抒发春恨无尽的感叹和青春将逝的愁闷之情:“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据说诗人赵德麟读这首诗十分感动,爱慕王氏诗才,与她结成伉俪。
荷花在文学的长河中,以其婀娜多姿的身影点缀着中国的古典诗词。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所作的诗意感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赋予荷花的审美意蕴、情感意蕴,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写出10个带有“风”的成语,请你详细写出麋鹿的传奇经历。
包含“风”的成语共有755个:
一、174个在第一位:
风兵草甲、风不鸣条、风餐露宿、风车雨马、风车云马
风掣雷行、风尘肮脏、风尘碌碌、风尘仆仆、风尘之变
风尘之会、风驰草靡、风驰电掣、风驰电骋、风驰电赴
风驰电击、风驰电卷、风驰电逝、风驰霆击、风驰雨骤
风驰云卷、风驰云走、风吹草动、风吹浪打、风吹马耳
风吹日晒、风吹雨打、风吹云散、风从虎,云从龙、风刀霜剑
风调雨顺、风度翩翩、风风火火、风风雨雨、风风韵韵
风高放火,月黑、风骨峭峻、风光旖旎、风光月霁、风禾尽起
风和日丽、风和日美、风和日暖、风和日暄、风虎云龙
风花雪夜、风花雪月、风华绝代、风华正茂、风鬟雾鬓
风鬟雨鬓、风回电激、风激电飞、风激电骇、风急浪高
风景不殊、风举云飞、风举云摇、风卷残云、风谲云诡
风口浪尖、风雷火炮、风雷之变、风流才子、风流跌宕
风流千古、风流人物、风流儒雅、风流倜傥、风流潇洒
风流冤孽、风流云散、风流韵事、风流蕴藉、风流罪过
风马不接、风马牛、风马牛不相及、风马云车、风门水口
风靡一时、风木含悲、风木之悲、风木之思、风牛马不相及
风平波息、风平浪静、风起水涌、风起云涌、风起云蒸
风前残烛、风前月下、风樯阵马、风轻云淡、风轻云净
风清弊绝、风清月白、风清月皎、风清月朗、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风情月意、风情月债、风驱电击、风驱电扫
风趣横生、风声鹤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霜雨雪、风俗人情
风土人情、风潇雨晦、风信年华、风行草从、风行草靡
风行草偃、风行电掣、风行电击、风行电扫、风行电照
风行革偃、风行雷厉、风行水上、风行一时、风行一世
风行雨散、风旋电掣、风雪交加、风言醋语、风言风语
风言雾语、风言影语、风影敷衍、风雨不测、风雨不改
风雨不透、风雨对床、风雨共舟、风雨晦冥、风雨晦暝
风雨交加、风雨连床、风雨漂摇、风雨飘零、风雨飘摇
风雨飘飖、风雨凄凄、风雨如晦、风雨如盘、风雨如磐
风雨时若、风雨同舟、风雨无阻、风雨萧条、风雨摇摆
风语不透、风月无边、风月无涯、风云变幻、风云变态
风云不测、风云际会、风云人物、风云突变、风云月露
风云之志、风韵犹存、风栉雨沐、风中秉烛、风中之烛
风烛残年、风烛草露、风烛之年、风姿绰约
二、309个在第二位:
挨风缉缝、捱风缉缝、暴风疾雨、暴风骤雨、北风之恋
抃风舞润、抃风儛润、变风改俗、变风易俗、别风淮雨
捕风捉影、采风问俗、骖风驷霞、餐风露宿、餐风沐雨
餐风啮雪、餐风茹雪、餐风宿草、餐风宿露、餐风宿水
餐风宿雨、餐风咽露、餐风饮露、长风破浪、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趁风使柁、成风尽垩、成风之斫、乘风破浪
乘风兴浪、乘风转舵、驰风骋雨、冲风冒雨、冲风破浪
传风搧火、传风扇火、春风得意、春风风人、春风和气
春风化雨、春风满面、春风夏雨、春风野火、春风一度
春风沂水、春风雨露、此风不可长、从风而服、从风而靡
粗风暴雨、大风大浪、当风秉烛、雕风镂月、调风变俗
调风弄月、东风吹马耳、东风过耳、东风浩荡、东风化雨
东风马耳、东风人面、东风入律、东风射马耳、东风压倒西风
敦风厉俗、反风灭火、分风劈流、愤风惊浪、风风火火
风风雨雨、风风韵韵、高风劲节、高风峻节、高风亮节
革风易俗、观风察俗、光风霁月、寒风侵肌、和风丽日
和风细雨、黑风孽海、呼风唤雨、黄风雾罩、惠风和畅
毁风败俗、箕风毕雨、急风暴雨、急风骤雨、疾风暴雨
疾风劲草、疾风扫秋叶、疾风甚雨、疾风迅雷、疾风彰劲草
疾风知劲草、疾风骤雨、霁风朗月、见风使船、见风使舵
见风使帆、见风是雨、见风转舵、见风转篷、浇风薄俗
接风洗尘、借风使船、金风送爽、金风玉露、惊风骇浪
惊风怒涛、看风使船、看风使舵、看风使帆、看风驶船
狂风暴雨、狂风恶浪、狂风怒号、狂风骤雨、阑风长雨
阑风伏雨、列风*雨、临风对月、流风回雪、流风遗迹
流风余俗、流风余韵、盲风暴雨、盲风妒雨、盲风怪雨
盲风怪云、盲风晦雨、盲风涩雨、拏风跃云、南风不竞
逆风恶浪、欧风美雨、怕风怯雨、批风抹月、劈风斩浪
飘风暴雨、飘风过耳、飘风急雨、飘风苦雨、飘风骤雨
平风静浪、凄风楚雨、凄风寒雨、凄风苦雨、凄风冷雨
栖风宿雨、迁风移俗、清风高节、清风劲节、清风峻节
清风朗月、清风两袖、清风亮节、清风明月、秋风过耳
秋风落叶、秋风扫落叶、秋风扫叶、秋风团扇、秋风纨扇
染风习俗、如风过耳、三风十愆、杀风景、煽风点火
扇风点火、伤风败化、伤风败俗、十风五雨、世风日下
顺风扯帆、顺风吹火、顺风而呼、顺风使船、顺风使舵
顺风使帆、顺风驶船、顺风行船、顺风张帆、顺风转舵
随风倒舵、随风而靡、随风逐浪、随风转舵、饕风虐雪
粜风卖雨、听风听水、通风报信、通风报讯、通风讨信
吞风饮雨、歪风邪气、望风捕影、望风承旨、望风而遁
望风而降、望风而靡、望风而逃、望风披靡、望风扑影
望风希旨、望风希指、望风响应、威风八面、威风凛凛
威风扫地、威风祥麟、未风先雨、文风不动、闻风而动
闻风而起、闻风而逃、闻风而兴、闻风而至、闻风破胆
闻风丧胆、闻风响应、闻风远遁、闻风远扬、握风捕影
无风不起浪、无风起浪、无风三尺浪、无风生浪、无风扬波
无风作浪、五风十雨、西风残照、西风落叶、吸风饮露
系风捕景、系风捕影、仙风道格、仙风道骨、仙风道气
掀风鼓浪、咸风蛋雨、祥风时雨、向风慕义、晓风残月
斜风细雨、兴风作浪、腥风醎雨、腥风血雨、魆风骤雨
血风肉雨、熏风解愠、寻风捉影、扬风扢雅、佯风诈冒
一风吹、移风崇教、移风改俗、移风革俗、移风平俗
移风易尚、移风易俗、移风振俗、遗风古道、遗风旧俗
遗风逸尘、遗风余采、遗风余教、遗风余烈、遗风余思
遗风余俗、遗风余习、遗风余象、遗风余韵、遗风余泽
因风吹火、吟风弄月、吟风咏月、引风吹火、英风亮节
迎风待月、迎风冒雪、迎风招展、友风子雨、有风有化
余风遗文、沾风惹草、占风使帆、占风望气、招风揽火
招风惹草、招风惹雨、贞风亮节、争风吃醋、栉风沐雨
栉风酾雨、骤风暴雨、骤风急雨、逐风追电、追风掣电
追风蹑景、追风蹑影、追风摄景、追风逐电、追风逐日
追风逐影、捉风捕影、捉风捕月、纵风止燎
三、148个在第三位:
八方风雨、霸王风月、饱经风霜、饱经风雨、弊绝风清
别有风趣、别有风味、草靡风行、草偃风从、草偃风行
扯顺风旗、叱嗟风云、叱咤风云、春风风人、踔厉风发
大家风范、大杀风景、大煞风景、大煞风趣、砥砺风节
电掣风驰、电照风行、跌宕风流、跌荡风流、断线风筝
对床风雨、耳边风、耳旁风、放诞风流、肺石风清
风言风语、附庸风雅、骨化风成、鹤唳风声、弘奖风流
虎啸风生、宦海风波、急惊风撞着慢郎中、急如风火、际会风云
际遇风云、见事风生、惊才风逸、久经风霜、久历风尘
口角风情、雷动风行、雷厉风飞、雷厉风行、雷令风行
林下风度、林下风范、林下风气、林下风韵、林下风致
流落风尘、流言风语、龙虎风云、露餐风宿、露宿风餐
沦落风尘、论辩风生、论议风生、满城风雨、满坐风生
满座风生、名士风流、翩翩风度、平地风波、平地风雷
仆仆风尘、骑驴风雪中、饶有风趣、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日和风暖
日丽风和、日丽风清、日暖风和、日暖风恬、日炙风吹
日炙风筛、儒雅风流、诗酒风流、石火风灯、石火风烛
石尤风、时殊风异、水佩风裳、水宿风餐、谈论风生
谈吐风生、谈笑风生、谈议风生、铁窗风味、听见风就是雨
蔚成风气、文采风流、无边风月、雾鬓风鬟、想望风采
想望风褱、潇洒风流、笑傲风月、啸傲风月、啸吒风云
啸咤风云、雪虐风饕、雪月风花、迅雷风烈、烟花风月
言论风生、一代风流、一帆风顺、一路风尘、一路风清
颐指风使、旖旎风光、议论风发、议论风生、意气风发
咏嘲风月、有伤风化、雨鬓风鬟、雨僝风僽、雨打风吹
雨栋风帘、雨巾风帽、雨霾风障、雨沐风餐、雨散风流
雨顺风调、雨丝风片、雨宿风餐、雨蓑风笠、雨卧风餐
雨僽风僝、渊涌风厉、月白风清、月黑风高、月朗风清
月露风云、云淡风轻、云龙风虎、云散风流、云涌风飞
阵马风樯、止谈风月、栉沐风雨
四、119个在第四位:
八面驶风、八面威风、败化伤风、败俗伤风、笔底春风
毕雨箕风、拨草瞻风、捕影系风、不正之风、惨雨酸风
代马依风、当耳边风、当耳旁风、道骨仙风、耳后生风
放屁添风、飞蓬乘风、飞蓬随风、斐然乡风、斐然向风
奉扬仁风、改俗迁风、改政移风、甘败下风、甘拜下风
高节清风、怪雨盲风、观化听风、喝西北风、箕山之风
疾恶如风、疾雨暴风、济窍飘风、霁月光风、见事生风
借篷使风、举步生风、刻雾裁风、空穴来风、口角春风
口角生风、苦雨凄风、朗月清风、两袖清风、林下高风
林下清风、马耳春风、马耳东风、马牛其风、满脸春风
满面春风、满袖春风、靡然成风、靡然从风、靡然顺风
靡然乡风、靡然向风、密不通风、灭景追风、明月清风
抹月秕风、抹月批风、沐露梳风、沐雨梳风、沐雨栉风
穆如清风、蹑影追风、弄影团风、弄月嘲风、弄月吟风
排糠障风、破浪乘风、千里同风、秋月春风、如坐春风
弱不禁风、上雨旁风、十雨五风、树大招风、树高招风
顺水顺风、四海承风、宿水飡风、宿水餐风、宿雨餐风
台阁生风、贪墨成风、谈吐生风、桃李春风、天末凉风
同舟遇风、蔚然成风、吴带当风、相帅成风、相习成风
血雨腥风、泱泱大风、一帆顺风、一轨同风、一路顺风
沂水春风、遗训余风、易俗移风、饮露餐风、咏月嘲风
余韵流风、玉树临风、遇事生风、月晕而风、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运斤成风、运斤如风、骤雨暴风、骤雨狂风
逐电追风、逐日追风、捉影捕风、作浪兴风
五、11个在其他位置: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东风压倒西风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山雨欲来风满楼
树欲静而风不宁
树欲静而风不停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息而风不停
天有不测风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现代动物长篇故事与 聊斋志异 中些动物有什么区别
动物小说和《聊斋志异》的异同
沈石溪的作品往往深入动物的内心世界,把握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的特点,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这种风格使他成为发轫于80年代的当代中国动物小说的前锋主将。他的动物小说被公认为除了好读、耐读、扣人心弦之外,还实践了他对动物小说的美学体会和新鲜独到的生命哲学见解。虽然他的许多作品被宣传为少儿读物,但其描写动物行为、心理的精彩程度,和赋予动物主角诠释哲理的意义让许多成年读者为之动容。在他的作品中人与动物、不同种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令人思考的内容,他的描写立足于科学之上,有些内容虽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他所描写的情节为动物保护与福利提出了很有意义的思考。 真实的说明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在别人手里。
沈石溪作品特点:
(1) 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
(2) 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
(3) 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的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个别的性格命运。
(4) 作品思想内 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
《卿斋志异》,总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曲径通幽,千沟万壑,阴晴晦明,烟云叆叇,时而巉岩绝壁,时而大河前横,偶见瀑布飞泻,回步水平如镜。涉猎其中,另长一番精神;流连忘返,犹觉余音绕梁。关于这部人类瑰宝的艺术魅力,古人曾作过许多创造性的探讨和品评。有人赞誉《聊斋志异》的技法:“盖虽海市蜃楼,而描写刻画,似幻似真,实一一如乎人人意中所欲出。”而且“诸法具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字法句法,典雅古峭,而议论纯正”。有人推崇蒲松龄“学深笔健,情挚识卓”,故能“寓赏罚于嬉笑”,使人“百诵不厌”。有人从题材的提炼着眼,认为《聊斋志异》“所述鬼狐最伙,层见迭出,变化不穷。水佩风裳,剪裁入妙;冰花雪蕊,结撰维新。”前人种种品评,对于领略《聊斋志异》的艺术造诣,都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的参考价值。
作为后学,本文拟从艺术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亦即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独特面貌细加缕析。意在抛砖引玉,祈方家不吝指正。
洗炼和宏富的统一《聊斋志异》的题材广阔浩瀚,包罗万象。举凡人间的世俗生活,乃至异想天开的龙宫、仙岛,域内海外,天上地下几乎无美不备。从辽东到海南,从崂山到云南,从福建到西安,从京都到边塞,以山东淄川为中心,作品为我们展示了辽阔的空间和斑斓多采的社会画面。作者笔走龙蛇,游刃有余,时而发思古之幽情,时而抒今世之孤愤,时而托梦幻以寄怀,时而借讽喻以明志。在众多篇幅短、寓意深、容量大的篇章中,不仅花娇狐魅、神鬼精灵、草木竹石、鸟兽虫鱼等非人形象独具人情,而且连士农工商、娼盗官吏、兵艺侠医技、僧尼道巫赌,也大都呼之欲出。作者奋其妙笔,时而写家庭、邻里之间的微妙关系,入情入理;时而写时代的风云变幻,委曲婉转;时而写壮士斩娇除怪,正气凛然;时而写书生落魄,催人泪下;时而写忠贞爱情,娓娓动听;时而写纯洁的友谊,感人肺腑;时而讽刺贪官污吏,令人称快;时而痛斥豪强权势,淋漓尽致。作者经常借身边琐事加以生发,鲜明地揭示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往往寥寥数笔,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晓以深奥的哲理。如同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情、世俗、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无不有所涉及。兼以作者拥有渊博的知识,善于运用典故,能够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开拓新意,将丰富的生活素材提炼为创作的题材。《聊斋志异》堪称洋洋大观,不仅以形象的生动性闻名,而且以宏大的规模、广阔的内容吸引着读者。
奇谲和质朴的统一蒲松龄创造性地继承了我国志怪小说的优良传统,驰骋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采取幻化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生活,从而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赋予《聊斋志异》以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许多作品以奇妙的构思、奇特的形象、离奇的情节和奇幻的场景,显现出奇谲的艺术特色。
蒲松龄笔下的神怪精灵,花妖狐魅,既非万物有灵或灵魂不灭的说教,亦非物的自然属性的图解,而是托物写人。作者运用想象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在摄取物的习性和形体特征的条件下,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按照人的习俗、人的社会关系来描写,因而又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和爱憎好恶。这些形象又拥有超凡入圣的神力,他们不受生活环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束缚,而成为忽敛忽纵、时隐时现、变化莫测的神灵。所以《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形象,往往富有亦人亦仙亦鬼,或亦人亦狐亦仙,或亦人亦仙亦怪的特点。
求李贺《苏小小墓》《秋来》翻译
苏小小墓(1) 苏小小墓全景
幽兰露,如啼眼。(2)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3) 风为裳,水为佩。(4) 油壁车,夕相待。(5) 冷翠烛,劳光彩。(6) 西陵下,风吹雨。[1]
作品注释
(1)苏小小:《乐府广题》记载:“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方舆胜览》:“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乃晋之歌妓。今有片石在通判厅,题曰苏小小墓。” (2)“幽兰”四句:写已成幽灵的苏小小眼含泪水,如幽兰带露。她不能再与人缔结同心,只能孤独地飘荡。 (3)“草”、“松”两句:写坟墓的景象。 (4)“风”、“水”两句:写苏小小的幽灵以风为衣裳,以水为佩饰。 (5)油壁车四句:写往昔的幽会已成空幻,当年的情人已为鬼魂。这是反用了古乐府《苏小小歌》中的意思。 (6)翠烛:鬼火,有光无焰,所以说“冷翠烛”。[2]
原文解释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李贺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3]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李贺的这首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李长吉集》引黎简的话说:“通首幽奇光怪,只纳入结句三字,冷极鬼极。诗到此境,亦奇极无奇者矣。”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昌谷集注》中说:“西陵之冷风凄雨,不犹是洒栖迟之泪耶?贺盖慷慨系之矣。”[4][3]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着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中说:“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的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穿着服饰和使用物品:芊芊绿草,像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她“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就如同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价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借鉴了屈原《九歌·山鬼》中对神、鬼的描写方法。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可以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一往情深,即使身为鬼,也不忘与所思之人绾结同心。她牢落不偶,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读者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的思想,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有着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3]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汲取了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的长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通过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中晚唐时期的部分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
编辑本段杭州景点
苏小小墓位于杭州西泠桥畔,在西湖风景区内的景点中,苏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很高,可谓家喻户晓。有诗写道:“湖山此地曾埋玉,岁月其 苏小小墓前的石碑
人可铸金。”[6]
编辑本段关于苏小小
苏小小是南朝齐(479年——502年)时的钱塘著名歌妓,才貌出众,诗才横溢,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传说苏小小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仰慕她的文采,在此建墓,南宋时仍有墓在。墓前有石碑,上面有题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墓小而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做“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后来几经毁建,至1964年12月墓亭被平毁。2004年按原貌修复的苏小小墓,是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桢先生根据老照片,反复推敲墓亭的具体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建造而成,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墓的本来面目。[7][8] 修复后的苏小小墓有一大特色,柱联的数量在整个西湖风景区内首屈一指。新墓上挂了整整12副楹联,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的,由国内12位著名书法家书写。分别有“桃花流水沓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等。 “生在西泠,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能为西湖山水增色。 桐风惊心壮士苦, 衰灯络纬啼寒素。(1) 谁看青简一编书,(2) 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 雨冷香魂吊书客。(3) 秋坟鬼唱鲍家诗,(4) 恨血千年土中碧。(5)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络纬:蟋蟀,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似促人织衣,所以又名促织。 (2)青简:青竹简。 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3)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 (4)鲍家诗:指南朝宋的诗。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5)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1]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秋风起,桐叶落,壮心惊。随着一年一度的岁华流逝,诗人进取的心志也被消磨殆尽,在这苦雨凄风之夜,他一面悲叹春秋代序,年岁不与,一面想象着古代怀才不遇者的魂魄会来慰问他。茫茫人世,知音难觅,诗人只好寄望于神遇古人,共诉心曲。诗人对现世没有指望,而指望鬼世,没有知己而期望古人,这也真正是孤独、凄凉、无望之至了。王琦注释说:“苦心作书,思以传后,奈无人观赏,徒饱蠹虫之腹。如此即令呕心镂骨,章锻句炼,亦有何益?思念至此,肠之曲者亦几牵而直矣。不知幽风冷雨之中,乃有香魂愍吊作书客。若秋坟之鬼,有唱鲍家之诗者,我知其恨血入土,必不泯灭,历千年之久,而化为碧玉者矣。鬼唱鲍家诗,或古有其事,唐宋以后失传。”桐风,衰灯,寒素,冷寸,秋坟,恨血,种种凄凉的意象编织成一张阴冷的网,让人喘不过气来。[2]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诗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见的由景入情的写法,下半篇则是全诗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牵今夜肠应直”,在牵肠情思的引发下,一个又一个恍惚迷离的幻象在眼前频频浮现,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诗人深广的悲愤与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之间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统一。在用韵上,后半篇也与前半篇不同。前半篇虽然悲苦、哀怨,但还能长歌当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选用的韵字正好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到后半篇,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 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贺画像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汲取了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的长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通过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中晚唐时期的部分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