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很多事情,你都要“充耳不闻”

2.充耳不闻的出处是哪里

3.歇后语对牛弹琴的下一句

生活中,很多事情,你都要“充耳不闻”

充耳不闻是什么意-充耳不闻下一句是什么

01

小时候,我们在课本里读到“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一只乌鸦叼着一块肉,站在高高的树杈上。狐狸一抬头,就看到了乌鸦嘴里的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想方设法要把肉弄到手。

狐狸在树下,大声夸奖乌鸦的羽毛很美。乌鸦听了,无动于衷。狐狸夸奖乌鸦的歌喉很美,希望能听到美丽的歌声。

乌鸦听了狐狸的夸奖,张开嘴巴“哇”的一声,肉就应声而落,狐狸叼着肉,迅速跑开了。

我们都嘲笑乌鸦太笨了,却不知道自己有时候也是“一只乌鸦”,经不起别人的表扬,听到了别人的话,就信以为真。

《增广贤文》里写道:“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是是非非每天都存在,你不听就没事了。每个人都长了两只耳朵,有时候要学会“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听到了,很快就忘记了。

“人言可畏”啊!生活中,很多事情,你都要“充耳不闻”。因为别人的话,伤害了自己的心,何苦呢?

02

学习的时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世说新语》写了一个“割席断交”的故事。管宁和华韵曾经是同学,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辆围棚的车从门前经过,车上坐着一个穿礼服的人。管宁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看书;华韵放下书,去围观。等华韵折回来的时候,管宁把席子割断:“你不说我的朋友了。”

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是不会“走神”的,不会被纷纷扰扰的声音和色彩吸引;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总是无法集中精力,就是手里拿着书,也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样子。管宁和华韵断交了,其实是和烦恼“断交”了,和嘈杂的声音“断交”了。

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是严格自律的人,把生活中的烦恼放下来了,读书越多,心越安静。

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就成为了“隐者”,把自己和 社会 暂时分开了,即便坐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也能心无旁骛地读书。

如果你也是读书人,你就要学会“充耳不闻”,把身边的人和事,都当成“真空”,把书本当成生命里的唯一。但凡能够学有所成的人,都是很安静的人,别人的声音,是无法干扰他的。

03

夫妻相处的时候,总要有一个人“装聋作哑”,家庭才会和睦。

两口子吵架的时候,总是越吵越凶,只有其中一个人保持沉默的时候,吵架声就慢慢变小了,慢慢消失了。夫妻之间,孰是孰非,有什么好吵的呢?

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家庭琐事,是最说不清的事情,如果你一定要和爱人争执一番,你就会陷入烦恼之中,就会觉得家庭不温暖了,幸福指数下降了。

我的表妹李梅常常和丈夫吵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丈夫喜欢喝酒,喝了两杯酒之后,话就多了。平时不想说的话,在酒后就冒出来了;一些陈年往事,也在喝酒之后,一件一件说出来了。一个沉默的人,在喝酒之后,就会变成夸夸其谈的人,这是常事。李梅却听不得丈夫的“啰嗦话”,常常和丈夫计较。

有一次,丈夫借着酒劲说:“你啊,除了会生孩子,还会做什么?”

丈夫的话,让李梅火冒三丈,天天要上班,还要带孩子,还要做家务,却被丈夫一句话说成了“没有用的人”,她不服气。两个人吵起来了,还把桌子都掀翻了。第二天,丈夫向李梅赔礼道歉,李梅也不答应,事后,她赌气回娘家了。

李梅常常抱怨家庭。

我对李梅说:“你的丈夫喝酒之后,不管他说了什么,就当没有听到,你尽管做好自己,就行了。你想一想,你的丈夫在外面包工程,别人的脸色,还要承担风险,怎么会不烦恼,他发几句牢骚,也是常事。”

好的夫妻,不是没有争吵的时候,而是吵几句之后,就有一个人主动“装哑巴”。一个巴掌拍不响,当你装聋作哑的时候,家庭就变得安静了,生活也就安宁了。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不去听闲言碎语,你就会耳根清净。家事,永远都没有对错,你少听“废话”,所有的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04

聪明的人,在 社会 上混,能够做到不解释、不争辩。

有一句话,叫“ 化干戈为玉帛 ”。也就是告诉我们,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平息,然后变成美事。你和谁,都没有深仇大恨。你要恨谁,其实是因为你智慧不够,总是放不下。

一起谣言止于智者。别人造谣中伤你,其实是别人闲得发慌,把你当成了“话柄”,仅此而已。你不去计较,不解释,谣言就慢慢消失了。一切谣言,本来都是“有的放矢”,如果你不计较,谣言就是“无的放矢”。

一切不清不白的事情,都是无聊的事情。你要相信“事实胜于雄辩”。你不要插手不清不白的事情,也不要去过问和辩解。过了一定的时间,一切都会真相大白,到时候别人就无话可说了。你尽管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

老祖宗告诉我们:“是非曲直,公道自在人心。”你的心是善良的,你的行为的正确的,你的道德是高尚的,你的理想的崇高的,你就根本没有必要在乎别人说了什么。冥冥之中,老天爷会还你一个公道。

05

很多事情,你都要“充耳不闻”,比方说:年纪大的父母,对于儿女的事情,要充耳不闻,“儿孙自有儿孙福”;职场上,对于领导的是是非非,你要假装不知道,不要瞎起哄,要是被领导知道了,对你没有好处;不明真相的事情,你不要去说,也不要听别人说,静待最后的结果;别人的事情,和你无关,不要听,不要说,不要问,不要当一回事。

尼采说: “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我们甚至去推测别人心里对于我们的想法,那么,即使最坚强的人也将不能幸免于难。”

有些事,不知为好;有些话,不听为妙;有些人,眼不见心不烦。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充耳不闻的出处是哪里

充耳不闻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详细解释如下:

1、在《诗经》中,有一首名为《鄘风·墙有茨》的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女私房话是不可以详细说的;如果可以详细说,那也一定是非常丑陋的。这里的中冓之言指的就是男女私房话。

2、在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充耳以素,意思是用白丝线把绵球挂在耳边。这里的充耳并不是指塞住耳朵,而是指用白丝线把绵球挂在耳边。但是后来,人们把充耳误解为塞住耳朵,于是就有了充耳不闻这个成语。

3、充耳不闻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贵德》。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王公大人和他们的骨肉至亲、无缘无故富贵以及面貌美丽的人,怎么能一定了解他们。

充耳不闻的成语故事

1、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便向大夫荀息征求意见。荀息知道虢国和虞国是友好邻邦,如果晋国攻打虢国,虞国一定会出兵援助虢国。于是,荀息建议晋献公先向虞国借道,然后再攻打虢国。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建议,派他出使虞国。

2、荀息到了虞国后,对虞公说:晋国打算攻打虢国,想请您借道。虞公担忧虢国的安危,便询问荀息:晋国为什么要攻打虢国?荀息回答:虢国多次侵犯晋国边境,我们只是想教训他们一下。虞公说:你们攻打虢国,一定会经过我国领土,这样会损害我国的利益。

3、荀息说,我们攻打虢国后,会把虢国的一部分土地分给您,您也得到了好处,又何必担忧呢?虞公犹豫不决,于是征求宫之奇的意见。宫之奇劝谏说:虞国和虢国是友好邻邦,我们不能见利忘义。晋国是个贪婪的国家,他们得到了虢国,一定会再来攻打我们虞国。

4、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建议,而是答应了荀息的请求。当晋国攻打虢国时,虞国如约派出军队援助虢国。然而,晋国在攻打虢国的过程中,趁机占领了虞国的部分领土。晋国灭了虢国后,果然又来攻打虞国。这次,虞国孤立无援,最终被晋国灭亡。

歇后语对牛弹琴的下一句

对牛弹琴-充耳不闻

解释:

对牛弹琴意思是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这个成语用以说明,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后人用“对牛弹琴”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对牛弹琴-充耳不闻”这类歇后语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扩展资料

“对牛弹琴”因为带有讥讽对方的口气,所以引用时必须区别对象。对于某些顽固的人来说,同他们讲道理,有时确实是“对牛弹琴”,白费劲儿。如“对一个刚愎自用的人说道理,彷佛在对牛弹琴。”但是对于各种不同水平的群众来说,却不宜乱用。

相关歇后语:

1、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2、把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像?

3、抱着琵琶进磨坊-对牛弹琴?

4、背着牛头不认账-赖?

5、笨牛吃麻雀-不好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