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断舍离-物尽其用尽什么意思
1.取舍有道,更少,但更好。
2.无效断舍离害人不浅
3.《断舍离》‖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4.《断舍离》阅读笔记
取舍有道,更少,但更好。
一、物欲断舍离
1、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
比如两周一次或每月一次,搁置6个月以上的物品其实可以舍弃了。建议从过期食品和小件物品入手,这样可以重新判断其价值,循序渐进。
2、学会利用二手物品平台。
整理出来的闲置物品,如果价值较高的话,其实是可以考虑挂到二手平台上的,一是进行了循环利用没有浪费,二是也可以收回一些成本。但要注意的是,要仔细分辨买家,不然后续的问题会让你觉得还不如直接扔了。
3、坚持物尽其用,降低换新频率。
现在商品上新的速度太快了,很多人也都是看见了新品觉得还不错就下单了,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家里同质化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再进行断舍离,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用尽之后再换新其实并不会对生活产生多大影响。
二、精神断舍离
1、减少社交,让自己慢下来。
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各种聚会特别多,但闲下来有感觉很累很空虚。这其实说明之前大部分的社交都是无效社交,花费了时间和金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所以将时间拉回到自己身上吧,看看书、跑跑步、学理财等等,只要是投资自己的都可以尝试。
2、减少焦虑和内疚,与自己自洽。
能看清自己的能力上限其实是挺难得的能力,努力固然很重要,但终究有些事情不是光努力就可以办到的。在能力范围内把工作生活弄明白,其他的做不到就做不到,太用力了不一定都会得到理想的结果。
无效断舍离害人不浅
无效断舍离害人不浅?
一边扔,一边买
喜新厌旧?想换新而已,浪费资源、浪费金钱,东西没留下,钱也没攒住。
追求极致“空无一物”而疯魔
强迫症一般,为了扔而扔,只想迅速达到极简境界,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跟风“断舍离
别人不用的物品,我们不一定用不到,跟风扔,很容易扔错根据自己需求整理才好。
物尽其用将就用
物尽其用是心爱的物品,同可能的充分利用,而不是次品,将就着用。
丢完,复买
觉得有用又买回来了。既然是能用到的东西,就没必要扔。
《断舍离》‖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01 思考
一、断舍离是什么,它带来怎样的变化?
二、为什么会舍不得扔东西?
三、如何断舍离?
02 金句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的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
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理解了拥有本质,就能自然地涌出珍惜物品的心情。
以必需品、备用品、没用品进行分类
03 提炼
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把焦点放到物品上,更重视方法和工具。断舍离以人为主,探索: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断舍离是什么?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减少不必要的购买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从现有物品中做减法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
断舍离并不是倡导人们去过朴素、贫乏的生活,它还包含了一层重要的意义:升级。
重新思考你和物品的关系,站在更高水准,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挖掘出全新的自己。
不断舍离会怎样?
一、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会产生心情废气。容易释放影响心情的废气,易陷入慢性中毒。
二、环境中会产生灰尘垃圾,因为是不喜欢的东西,根本不愿意擦拭和保养,长时间累计可想而知了。
三、种种苦恼,往往混杂在对物品的执着中。
断舍离,带来什么改变?
一、时间充裕,减少杂物,生活宇舒适、有序的环境中,日常维护物品的压力自然减轻,高质量的做其他事。
二、提升内在能量,在好的空间里,人与环境相处变得更加和谐,从情绪上远离负面能量,多了正向力量,能感觉到内心的平静、愉快、自在。做事效率更高,更从容,甚至可激发更多创作灵感。
三、通过限制物品总量,学会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会真正使用的物品,自然提升了品位。
为什么舍不得扔东西?
作者提出,有三类人会舍不得丢弃物品。
一、可能是逃避现实的人。怕麻烦,不想面对烦心事,但今天轻松图省事的人,将来都会绊倒在往日的不作为上。
二、可能是执着过去的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现实。因为每件物品都携带情感和回忆,物品等于复杂的个人历史。过去太美好,不愿意舍弃;过去很灰暗,舍弃的时候会痛苦,也会重新提醒自己曾经的失败。
三、可能是担忧未来的人。这些人的内心没有安全感。淘汰了物品,结果后来要用的时候找不到,所以总是担心。最后一类人群比例的最高的。
四、不是所有人都只属于某一类型,也有可能有人是三合一。
作者倡导我们丢掉什么东西?
一、是不用的东西,总想着有一天要物尽其用,但压根这一天不会来到。
二、是还在用,但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往往只是随便用用,但并不喜欢。
三、是充满回忆的东西,它们身上承载了强大的能量和气场。
如何实践断舍离?
一、任何时候,都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做决定。
以人为主导,而不是以物品为主导。也就是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以我和事物的关系为出发点。必须只考虑当下的我。
二、要学会宽恕自己,宽恕他人。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买回物品,但没有使用,这等于背弃了当时购买时的承诺,易产生愧疚感,甚至挫败感,不再相信自己的决策力,习惯性的自我否定。此刻要告诉自己,迟迟不处理堆积的杂物,还要经常看到它们,这等于对自己持续不断的负面评判和内心惩罚。
三、突破“不配得”心理,不将就。
什么是“不配得”心理?若已经习惯了生活在不喜欢、不需要的事物中,也就是经常处在“将就、凑合”的状态,那么就是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我配不上更好的”。
断舍离的实用行动方法
一、筛选物品标准尽量简单,舍弃物品有仪式感。
二、个性化安排整理时间,根据能利用的时间段安排整理行动。
三、一个动作可以拿到物品等。
《断舍离》阅读笔记
?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师山下英子的一部作品。书中讲述的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劲儿地扔掉没用的东西而已,然而断舍离的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他会带来行为的改观,有时候甚至会让人生出现重大的转折。像是打开了盖子,把不知不觉间封存起来的力量释放出来一样,也像是制造出一个契机,让每个人都能够回归原本的人生态度;还像是点燃了可以让人的生命炽热燃烧的导火线......这就是断舍离的有趣之处。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扣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假如我们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就会导致错误的收纳方式。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那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了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呢?明确下面三点:
物品会因为所在的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者有用;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断舍离的目的,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举个例子:就食物而言,食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吃东西的方法和量的问题。一个健康的人,他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食物;某些人会因为压力过大暴饮暴食;或者认为某样东西有益,经常吃同一种东西,还一个劲地吃它,从而造成身体不适,影响健康。但我们总是忽视个人因素,武断地下结论说某样东西“好”还是“不好”,这是不恰当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品过度泛滥的社会里,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根本由不得我们进行选择,让我们看不清“是不是真的是适合自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位”。
这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那是一种总觉得很可惜的执念,就是不穿了,但还是不想扔。不过,整天都想着“不想扔”也够累的,所以干脆忘了它,把它放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就这么搁着。虽说一样东西,你把它扔在一边置之不理还是精心保管,这中间是有一点差别的,但要是到了遗忘的地步,那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被留着都没有什么区别。从实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我们原本就像居住于清水当中的香鱼一般来去自如的,可现如今却因为四处堆满了淤泥而无力游动。在这个“不断涌进来,但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我们变成像鲶鱼一样生活,活在这个全是淤泥的环境里动弹不得。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到这些呢?因为只要静止不动,淤泥就会一点一点地向下沉淀。这样一来,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最上层的水都一定是清澈的。虽说察觉不到,可我们却总是会觉得莫名的疲惫,没有精神,原因非常简单——那些藏在清澈的水下面的淤泥越积越多,困住我们,让我们无法动弹。如果非要问为什么人在这种环境下就会静静地不动弹,恐怕理由还有一个,如果翻腾的话,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层水面也会变得浑浊不堪。静止不动的话,水就不会浑浊,这样的话还能有点喘息的空间。
满屋子全是破烂儿,而且丢得乱七八糟的这种状态,是无视、否定与混乱这好几重的消极能量交织在一起,所以人就如同陷入泥沼一般进入无法自拔的状态,会觉得喘不上气。
居住环境是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我们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而断舍离可以说是一种极力消除反差的环境整理术。
减少物品=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1.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 最有效的方法是聚焦某一个场所,而要选择场所,就得意识到时间。即便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即只是一个塞满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不过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选择在能挤出的这段时间之内可以收拾完的场所。
2.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进行;
? 重视健康与安全
? 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比如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等等。
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
? 着手于看不见的场所、不想看见的场所、不想让别人看见的场所等等,即便打扫干净了也不会有任何人发现,但是自己知道并且总是在意的场所,比如仓库、不怎么打开的收纳箱以及其他自己很在意的场所。
? 重视运气? 要想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的话就选玄关,要是希望能先提升自己的运气的话就选卧室等等。
在大多数的整理术、收纳术中,“扫除”的意义都是含糊不清的。“扫除”明确地分为收拾,需要利用收纳术的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断舍离中要先从自己做起,最好不要想着控制别人——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它的过程是愉快的。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
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
送东西给别人的时候,要说“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
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慢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花时间收纳不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从没关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也就是最低限度地放东西。
限制了物品的数量之后,“扫、擦、刷”的工作也就变得轻松和快乐了。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位。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在最初阶段,觉悟和勇气使必需的。如果能够放弃的话,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态。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自我探索。
吸引力法则:如同物理学上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相互吸引并引起共鸣,人的一年、思想也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其振动也会影响其他东西,换句话说,大脑就是一块最强的磁铁,人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是被自己吸引过来的。
所有的物品归根到底都是我们从地球手里借来的。“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错觉,一切东西原本都只不过是物质而已,经过了一系列化学变化和人为加工,它们成了物品,再被赋予了许多概念和附加价值之后,流通到市面上。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的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做到这样,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