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2.客家人民居特点

3.客家民居的结构

4.关于“花美”的成语

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兰桂齐芳与兰桂腾芳有何区别-兰桂腾芳的书法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 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佛祖巡视到另一个地方,当地的百姓拿出金色的布铺在路上迎接他,佛祖在高兴之际,就给该地取名为勐罕(金色的地方),就是观在的橄榄坝。有些寨名是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命名的,如曼蚌,汉译为热水塘寨;曼永,汉译为孔雀寨。另外,在解放前,傣族人民受封建领主制的统治,各个村寨要为封建领主服专门的劳役,各种劳役的名称也成了寨名,如养马寨、养象寨洗碗寨,等等。

傣族居住的村寨环境幽静,寨中的建筑整齐、规则。无论村寨大小,住户多少(多至一两百户,少则一二十户),寨傍均有大河、小溪或湖沼鱼塘。寨内的房屋坐向排列整齐,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寨中道路宽而平坦,凡有佛寺的村寨,寺傍均有菩堤树。住房四周,均围着竹篱笆或木制篱笆,篱笆内种植果树、花木、或薪炭林(多为黑心树)。竹楼下有一块空旷地,即院坝。走进傣家村寨,展现在眼前的是:椰树婆娑,槟榔挺拔,秀竹摆着纤细的腰肢,香蕉摇着巨大的绿叶。寨内流水潺潺,百花争艳,百鸟齐鸣,犹如迷人的热带山乡画,恰似优美的边寨诗令人留连忘返。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竹楼这一名称,不是傣族俗称,而是人们对傣族住房的专称。解放前,西双版纳境内的山竹苍翠如海,生活在竹海中的傣族人民无钱盖高楼大厦,再加之当地气候湿热,就只好就地取材,用竹子作建房材料,整个楼房全是竹子结构:竹柱、竹围墙、竹楼楞、竹椽子、竹楼板、竹楼梯、竹瓦盖屋顶。于是,人们就称为竹楼。解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材料已发展为木、砖、瓦顶结构(只有少数是竹木、茅草顶结构)。虽然建筑材料不一样了,但建筑形式仍然保持了竹楼的特征。所以竹楼这一称呼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专称。

傣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这是由“烘哼”演变而来的。“烘哼”意译为“凤凰展翅之势”。相传,在远古时代,傣家人没有住房,而是栖身于山洞或深山老林。后来,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用树叶、山草建盖了一间平顶草房,但一遇雨天就无法居住。一天,正当帕雅桑目蒂为建房苦脑之时,一只美丽的凤凰冒着风雨飞来,凤凰杨起双翅,呈“人”字形,当凤凰低头拖尾时,人字形的双翅恰好被蒙住,凤凰淋雨之势,地上,恰似一座两层楼房的造型。于是,帕雅桑目蒂从中受到启示,按凤凰淋雨之势,用竹木盖成如今这种高脚住房。这种楼房,既能避雨防潮湿,又能防野兽,他就给这种楼房取名为“烘淳”,一直传给后人。

人们为了怀念帕雅桑目蒂,把“烘哼”改名为“很帕雅桑目蒂”。后来,随着住房形式的不断改进,人们便把各种式样的竹楼通称为“很”。

解放前,在等级森严的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影响下,傣族中,人有等级之分,住房也分等级。傣族地方有着“很牌抱来们很召”(意译为百姓之屋应与官家住楼有区别)的古老规定。那时候,领主的住室称为“喝召”。“喝召”宽敞高大,木柱多达一百根以上,木梯分为两层,都在10级以上。而贫民百姓的住室,木柱只能限在40根以内,也不能超过9级。 寡之人,则大多只能住3级楼梯的矮房。就是一个家族中,分家立户的子女的住房,一般也不能超过父母的住房 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组合式”民居分布于全区各县市,是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围屋”则主要分布于河西片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县,是赣南客家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

(一)厅屋组合式民居

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屋场”,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其中尤以“九厅十八井”最具典型意义。

1、结构特点

“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

在此基础上,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与横屋间留一通衢,称“巷”或“塞口”,闽粤称“横坪”。通衢前后对开小门,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水。横屋各房间门均朝巷道开。正屋从腋廊处开门通往巷。这样便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线,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构成了一幢通称为“两堂两横”式房屋。这种民居还需要扩建的话,便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这可相应称两堂四横、六横……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栋三间或五间式正屋,使原来的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而后建的这栋则称为前栋和前厅,同时再将两侧的巷和横屋向前推齐。这种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便称“三堂两横”式。这是此类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随着宗族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堂两横式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等,直至发展为民间所说的“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这样的大屋场。“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虽说法不一,但从规模上说,都是进深和面阔方面的拓展,是赣南客家人建房追求的最高境界。

由于赣南处丘陵地带,地广人稀,商业不发达,“虽无冻馁之苦,亦鲜巨室之家”,所以,民居一般采用土木结构。土木结构,又可分为土砖(土坯)和夯土木结构,其中夯土结构民居南部又多于北部。砖木结构的民居一般见于富裕之家的住宅或祠庙建筑。传统的砖木结构民居,一般是青砖灰瓦,清水墙面(过去赣南不烧制红砖)。其中又以北部的砖房多于南部。无论砖石墙还是生土墙皆承重。柱的使用不广,主要用于厅内,因这种民居的厅是敞厅(后厅无前椽墙,前厅无后椽墙),且一般不设楼层,一些空间大的正厅或有门廊的厅为了支撑挑椽和天花,便在减了椽墙的位置上设两根椽柱。

一般两堂两横式以上的民居,屋前往往有因取土做砖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这水塘、禾坪既是居民洗涤、晾晒物件的场所,又自然成了其继续朝前发展的势力范围。以两堂或三堂两横式房屋为基本单位组合,向前后左右不断扩建,可达数十百间,乃至形成一村一姓的大屋场。至今,赣南各地尚存不少古村落,就是这种民居的典型代表。

2、宅居风水

过去,赣南盛行风水观念,每做宅居,既请地理先生择基定向,还要选择吉日动土、奠基、安门和上梁。房屋宅地大多取南北座向,俗云:“座北朝南,有食清闲(音han);坐南朝北,神仙住呒得”。地理先生所操风水术讲究所谓龙、局、水,认为“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所以每堪风水,首看龙之生旺绝;水口在某字上,生山生水。看龙脉,又首看来龙之祖山,再看来龙,还有分龙、过龙等等。又说,龙要发脉雄壮,奔腾有势。为接应来龙,后龙山必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局为总脉分出的支脉山峰,须重重环绕,似公堂格局,有旗有鼓,印案兼备,坐镇宅地,犹如元帅升帐一般气派。水即指前方水势,不得直来直去,冲走财源。为使水口回环,于是筑坝、植树等。所以,客家人的村落,一般都有水口和林木茂密的后龙山。

3、“门榜”文化

此外,赣南客家还盛行“门榜”风气,即在广大农村甚至一些城镇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在厅堂上方,画一匾额,书之四字(有的三字),称之曰“门榜”。这种现象尤以上犹等县为最。门榜的内容各姓氏家族有很大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昭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如黄姓的“江夏渊源”,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陈、钟、赖、邬、庾等姓的“颍川世第”,说的是以上几姓均望出颍川郡;罗姓的“豫章遗风”,昭示了罗姓望出豫章郡。二是显示本姓氏谱系的高贵家风或门第,如孔姓的“泥山流芳”,说的是春秋时期孔氏大思想家孔丘诞生于山东的曲阜尼山,其事迹和思想彪炳史册,流芳千古。钟姓的“越国家声”,说的是唐睿宗时期,钟绍京因助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爵封越国公的历史事实。张姓的“曲江风度”、“相国遗风”,说的均是张姓先人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为唐时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唐玄宗时迁中书令。此外,某些姓氏的“大夫第”、“司马第”等等,则是显示其高贵门第的。三是反映本姓氏谱系中名人先贤的事迹。如钟姓的“知音高风”、“飞鸿舞鹤”,前者记录下了春秋时期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后者记录了三国时期魏太傅钟繇的书法独树一帜,其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的事迹。刘姓的“校书世第”“禄阁光辉”指的都是西汉刘向奉汉成帝之命校正五经异同于天禄阁。张姓的“金鉴千秋”指的是唐相张九龄向玄宗上《千秋金鉴录》的史实。王姓的“三槐世德”叙述了这样的事实:宋朝王佑曾在庭院中植槐三棵,预言子孙必然显贵,后次子王旦果于太平兴国年间考中进士,后出任宰相。田姓的“紫荆传芳”说的是临潼有个田真,兄弟三人分家,财产均分后,尚剩屋前一株紫荆树未分,约定次日斫分为三,各得其一。谁知次日早上,树已枯萎待毙,田真对两个兄弟说:“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说完悲不自胜。兄弟相感,不再分家,屋前的紫荆又繁茂起来。四是显示本姓氏谱系先贤品格高尚。如黄姓的“叔度高风”,反映了东汉黄叔度的高尚品行,其品行:“汪洋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杨姓的“清白传家”叙述了东汉杨震为官清廉,一生清白。曾有人夜怀十金,向他行贿,杨震不接受。行贿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终不受贿。曾姓的“三省传家”取之于《论语·学而》中曾子所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此垂诫后人要向曾子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五是显示门风纯朴、吉祥、兴盛。如书写“忠厚传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紫气东来”、“和为贵”、“得我所”、“安其居”以及“春秋鼎盛”、“风华正茂”、“桂馥兰馨”、“竹苞松茂”、“兰桂腾芳”等等。

总之,“门榜”虽仅三四字,然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首先,每一块门榜都是一部“微型族谱”,其里面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的珍贵史料。其次,“门榜”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而分支别居的客家人,在他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以后,不免感到空虚和孤独。这时,门榜又起着激唤崇祖意识的作用,使分支别居的客家人感到自己的亲人就在身边,脚底下的这块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于是,大大坚定了在新居地干一翻事业的决心和信心。第三,通过门榜来取得同宗群体的归属感,并提高分支别居者的社会地位。过去,“门榜”曾象一根红线,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联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他们总是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看见“门榜”并能道出点“本家”的世系源流来,就会受到东道主的热情款待,胜若久久出门在外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而远方的宗族来访,东道主也倍感荣耀。来访的宗亲越多,说明他的家族势力越大。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这一点对分支别居者非常重要,因为那是一个土客矛盾、宗姓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时代,家族势力大,也就意味着后盾强大,而不至于遭受土著或别的姓氏的欺凌。当然,在那种矛盾斗争中,成为牺牲品的总是各宗族的贫民百姓。今天,旧社会那样的土客矛盾、宗姓矛盾和阶级矛盾已经消除,但是“门榜”作为联络同宗同谱系的人的思想感情这一个功能依然存在。第四,“门榜”具有教育后代的作用。如前所述,有些“门榜”是显示其品格高尚、门风纯朴、艰苦创业,用于垂训后代的,门榜的这种积极意义,各个姓氏宗族都很重视,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也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可以将门榜的这种积极作用加以利用,把它纳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让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门榜”文化也是赣南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

客家人民居特点

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组合式”民居分布于全区各县市,是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围屋”则主要分布于河西片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县,是赣南客家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 (一)厅屋组合式民居 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屋场”,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其中尤以“九厅十八井”最具典型意义。 1、结构特点 “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 在此基础上,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与横屋间留一通衢,称“巷”或“塞口”,闽粤称“横坪”。通衢前后对开小门,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水。横屋各房间门均朝巷道开。正屋从腋廊处开门通往巷。这样便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线,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构成了一幢通称为“两堂两横”式房屋。这种民居还需要扩建的话,便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这可相应称两堂四横、六横……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栋三间或五间式正屋,使原来的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而后建的这栋则称为前栋和前厅,同时再将两侧的巷和横屋向前推齐。这种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便称“三堂两横”式。这是此类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随着宗族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堂两横式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等,直至发展为民间所说的“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这样的大屋场。“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虽说法不一,但从规模上说,都是进深和面阔方面的拓展,是赣南客家人建房追求的最高境界。 由于赣南处丘陵地带,地广人稀,商业不发达,“虽无冻馁之苦,亦鲜巨室之家”,所以,民居一般采用土木结构。土木结构,又可分为土砖(土坯)和夯土木结构,其中夯土结构民居南部又多于北部。砖木结构的民居一般见于富裕之家的住宅或祠庙建筑。传统的砖木结构民居,一般是青砖灰瓦,清水墙面(过去赣南不烧制红砖)。其中又以北部的砖房多于南部。无论砖石墙还是生土墙皆承重。柱的使用不广,主要用于厅内,因这种民居的厅是敞厅(后厅无前椽墙,前厅无后椽墙),且一般不设楼层,一些空间大的正厅或有门廊的厅为了支撑挑椽和天花,便在减了椽墙的位置上设两根椽柱。 一般两堂两横式以上的民居,屋前往往有因取土做砖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这水塘、禾坪既是居民洗涤、晾晒物件的场所,又自然成了其继续朝前发展的势力范围。以两堂或三堂两横式房屋为基本单位组合,向前后左右不断扩建,可达数十百间,乃至形成一村一姓的大屋场。至今,赣南各地尚存不少古村落,就是这种民居的典型代表。 2、宅居风水 过去,赣南盛行风水观念,每做宅居,既请地理先生择基定向,还要选择吉日动土、奠基、安门和上梁。房屋宅地大多取南北座向,俗云:“座北朝南,有食清闲(音han);坐南朝北,神仙住呒得”。地理先生所操风水术讲究所谓龙、局、水,认为“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所以每堪风水,首看龙之生旺绝;水口在某字上,生山生水。看龙脉,又首看来龙之祖山,再看来龙,还有分龙、过龙等等。又说,龙要发脉雄壮,奔腾有势。为接应来龙,后龙山必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局为总脉分出的支脉山峰,须重重环绕,似公堂格局,有旗有鼓,印案兼备,坐镇宅地,犹如元帅升帐一般气派。水即指前方水势,不得直来直去,冲走财源。为使水口回环,于是筑坝、植树等。所以,客家人的村落,一般都有水口和林木茂密的后龙山。 3、“门榜”文化 此外,赣南客家还盛行“门榜”风气,即在广大农村甚至一些城镇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在厅堂上方,画一匾额,书之四字(有的三字),称之曰“门榜”。这种现象尤以上犹等县为最。门榜的内容各姓氏家族有很大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昭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如黄姓的“江夏渊源”,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陈、钟、赖、邬、庾等姓的“颍川世第”,说的是以上几姓均望出颍川郡;罗姓的“豫章遗风”,昭示了罗姓望出豫章郡。二是显示本姓氏谱系的高贵家风或门第,如孔姓的“泥山流芳”,说的是春秋时期孔氏大思想家孔丘诞生于山东的曲阜尼山,其事迹和思想彪炳史册,流芳千古。钟姓的“越国家声”,说的是唐睿宗时期,钟绍京因助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爵封越国公的历史事实。张姓的“曲江风度”、“相国遗风”,说的均是张姓先人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为唐时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唐玄宗时迁中书令。此外,某些姓氏的“大夫第”、“司马第”等等,则是显示其高贵门第的。三是反映本姓氏谱系中名人先贤的事迹。如钟姓的“知音高风”、“飞鸿舞鹤”,前者记录下了春秋时期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后者记录了三国时期魏太傅钟繇的书法独树一帜,其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的事迹。刘姓的“校书世第”“禄阁光辉”指的都是西汉刘向奉汉成帝之命校正五经异同于天禄阁。张姓的“金鉴千秋”指的是唐相张九龄向玄宗上《千秋金鉴录》的史实。王姓的“三槐世德”叙述了这样的事实:宋朝王佑曾在庭院中植槐三棵,预言子孙必然显贵,后次子王旦果于太平兴国年间考中进士,后出任宰相。田姓的“紫荆传芳”说的是临潼有个田真,兄弟三人分家,财产均分后,尚剩屋前一株紫荆树未分,约定次日斫分为三,各得其一。谁知次日早上,树已枯萎待毙,田真对两个兄弟说:“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说完悲不自胜。兄弟相感,不再分家,屋前的紫荆又繁茂起来。四是显示本姓氏谱系先贤品格高尚。如黄姓的“叔度高风”,反映了东汉黄叔度的高尚品行,其品行:“汪洋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杨姓的“清白传家”叙述了东汉杨震为官清廉,一生清白。曾有人夜怀十金,向他行贿,杨震不接受。行贿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终不受贿。曾姓的“三省传家”取之于《论语·学而》中曾子所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此垂诫后人要向曾子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五是显示门风纯朴、吉祥、兴盛。如书写“忠厚传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紫气东来”、“和为贵”、“得我所”、“安其居”以及“春秋鼎盛”、“风华正茂”、“桂馥兰馨”、“竹苞松茂”、“兰桂腾芳”等等。 总之,“门榜”虽仅三四字,然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首先,每一块门榜都是一部“微型族谱”,其里面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的珍贵史料。其次,“门榜”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而分支别居的客家人,在他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以后,不免感到空虚和孤独。这时,门榜又起着激唤崇祖意识的作用,使分支别居的客家人感到自己的亲人就在身边,脚底下的这块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于是,大大坚定了在新居地干一翻事业的决心和信心。第三,通过门榜来取得同宗群体的归属感,并提高分支别居者的社会地位。过去,“门榜”曾象一根红线,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联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他们总是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看见“门榜”并能道出点“本家”的世系源流来,就会受到东道主的热情款待,胜若久久出门在外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而远方的宗族来访,东道主也倍感荣耀。来访的宗亲越多,说明他的家族势力越大。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这一点对分支别居者非常重要,因为那是一个土客矛盾、宗姓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时代,家族势力大,也就意味着后盾强大,而不至于遭受土著或别的姓氏的欺凌。当然,在那种矛盾斗争中,成为牺牲品的总是各宗族的贫民百姓。今天,旧社会那样的土客矛盾、宗姓矛盾和阶级矛盾已经消除,但是“门榜”作为联络同宗同谱系的人的思想感情这一个功能依然存在。第四,“门榜”具有教育后代的作用。如前所述,有些“门榜”是显示其品格高尚、门风纯朴、艰苦创业,用于垂训后代的,门榜的这种积极意义,各个姓氏宗族都很重视,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也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可以将门榜的这种积极作用加以利用,把它纳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让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门榜”文化也是赣南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

客家民居的结构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关于“花美”的成语

步步莲花 步步生莲花 遍地开花 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傍花随柳 百花生日 百花争妍 百花争艳 败柳残花

波罗奢花 笔头生花 笔下生花 闭月羞花 彩笔生花

残花败柳 吹花嚼蕊 穿花纳锦 春花秋实 春花秋月

粲花之论 簇锦团花 宠柳娇花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翠竹黄花 洞房花烛 月夕花朝 分花拂柳 浮花浪蕊

繁花似锦 风花雪月 风花雪夜 分花约柳 过时黄花

花簇锦攒 花攒锦簇 花攒锦聚 花残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花堆锦簇 花花公子 花红柳绿 花花绿绿

花花世界 花花太岁 寒花晚节 黄花晚节 花好月圆

花街柳陌 花阶柳市 花街柳市 花街柳巷 花锦世界

花甲之年 花里胡哨 花明柳暗 花明柳媚 花貎蓬心

花衢柳陌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说柳说 火树琪花

火树银花 花团锦簇 花天酒地 花天锦地 花信年华

花香鸟语 花下晒裈 花样翻新 花言巧语 花样新翻

花颜月貌 花遮柳隐 花遮柳掩 火烛银花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花枝招颤 花枝招展 花枝招颭 酒病花愁

锦簇花团 酒地花天 羯鼓催花 槛花笼鹤 镜花水月

借花献佛 镜里采花 镜里观花 锦上添花 锦团花簇

锦营花阵 锦阵花营 开花结果 开花结实 枯木生花

一叶知秋

见叶落而知秋季的来临。比喻见到事物的一点先兆,就可知演变大势。

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薰一莸 比喻善恶同在一起。

左传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人面桃花

1. 怀念意中人。 2. 形容女子姿容秀丽。

崔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入木三分 1.形容书法笔画有力。 2.比喻言论深刻中肯。

书断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凡桃俗李 比喻一般的人。

王冕诗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天花乱坠 言语巧妙动听。

佛经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上天,天上的妙花纷纷地飘落。

木已成舟 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能改变。

夭桃穠李 形容女子年少而貌美。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何彼穠矣,华如桃李。

公门桃李 培植或推荐的贤才。

资冶通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公指唐朝贤相狄仁杰。

及瓜而代 到时候新旧办理交接。

左传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世外桃源

人迹罕至的安乐土。

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

生花妙笔 形容文笔极其美妙生动。

开元天宝遗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

瓜田李下

指嫌疑的境地。

古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李下不整冠。

瓜熟蒂落 比喻时机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云笈七签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甘瓜苦蒂 是说美中不足。

通俗编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出水芙蓉 本喻文字清新可爱,引以形容女子的秀丽。

王士祯文古之名篇,如出水芙蓉,天然艳丽。

名花有主 女子已有了归属。

欧阳修词墙外有楼花有主。

成竹在胸 临事心有定见。

苏轼文画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百步穿杨 形容射箭技术的巧妙。

史记楚有养由基,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竹苞松茂 以竹苞比喻根本稳固,以松茂比喻枝叶盛茂。祝颂人房屋落成的贺词。

诗经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竹报平安 用来报平安的家书。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舌灿莲花 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走马看花

对於事物匆匆看过,不暇细究它的内蕴。

孟郊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芒刺在背 比喻内心惶恐不安。

汉书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囫囵吞枣 笼统含糊之意。

夏丐尊—生活的艺术自怜囫囵吞枣地过了大半生。

明日黄花

比喻已经过时的事物。

苏轼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李代桃僵

比喻以此代彼。

古乐府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杏林春满

称颂医生的用语。

神仙传三国时,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病重者令植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得杏十万株,人称董仙杏林。

披荆斩棘 比喻在前途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因难。

—思想解放就是受了这动摇的刺激,想披荆斩棘求些新条件,给大家安心立命。

投桃报李

朋友之间往来赠答。

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芝兰玉树

俊秀的子弟。

晋书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於庭阶耳。

花信年华

指女人二十四岁。

花信:古人以自大寒至榖雨,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风应花期而来。如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之类,谓之二十四花信。

芙蓉如面

女人貌美如芙蓉。

白居易诗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芙蓉出水

比喻文章清新秀丽。

释皎然诗式谢诗如芙蓉出水。

谢诗指谢灵运之诗。

松柏后凋 比喻品格坚贞,气节高超。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筠之节

坚贞的志节。

隋书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

青梅竹马

1. 小儿女玩乐嬉戏的情形。

2. 比喻儿时相悦的伴侣。

李白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金枝玉叶 比喻贵族子弟。

山堂肆考金枝玉叶,谓王孙公子也。

雨后春笋 比喻事物滋生众多而迅速。

春兰秋菊

每个季节的景物,各有其特色。

楚辞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春树暮云 忆念远方的朋友。

杜甫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风花雪月

1. 代表四时的景物。 2. 无关国计民生的事。

3. 比喻男女的情爱。

苏轼诗风花误入开春苑,雪月长临不夜城。

风行草偃 比喻德化教民的成效。

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指桑骂槐 用隐语骂人,而不从正面批评。

红楼梦第十六回: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枯木逢春 枯萎的树木到春天又发芽了。比喻人在困境中又得到转机。

负荆请罪 背著荆条向人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史记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柳暗花明

1. 形容春天乡野的景色。

2. 比喻从无望中又出现新境界。

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桃李不言

比喻人能存诚信之心,虽木讷不多言,自能感动他人。

汉书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满门

比喻门生贤士甚众。

资治通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桃符换旧 新年到了,更换旧门神或春联。

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晚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桂林一枝 贤才出众之意。

晋书郤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胸有成竹 比喻事前心里有全盘的构想;或临事有定见。

晁补之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草木皆兵 望见草木,都以为是伏兵。形容很惊疑恐惧。

晋书苻坚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

草茅下士 在野的人自称的谦词。

新唐书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

草菅人命 原指秦二世胡亥把像割草一样随便,后喻为漠视人的生命。

汉书其视,若艾草菅然。

草偃风从 上位人的行为措施能够容易而快速地化服在下位的人。

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疾风劲草 比喻遇患难然后知人节操的坚强。

唐书帝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桑榆暮景 比喻晚年的景况。

世说新语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借花献佛 借用别人的物品作自己的人情。

拍案惊奇第十九回:今日小人借花献佛,多敬一杯。

移花接木 比喻暗中施用手段,以甲换乙来骗人。

豆蔻年华

指女子尚在妙龄。

杜牧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望梅止渴

比喻虚望而实际上得不到。

世说新语魏武行军,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

魏武:曹操。

斩草除根

比喻除害应该彻底。[原为翦草除根]

魏收文抽薪止沸,翦草除根。

梅妻鹤子

以梅、鹤相伴,过隐逸生活。

诗话总龟林逋隐于武林之西湖,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蓄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妻梅子鹤云。

林逋:字君复,宋之隐士。武林:今浙江杭州。

闭月羞花 形容女子之美丽。

西厢记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梨园子弟 指唱戏的人。

白居易诗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萍水相逢

比喻偶然相遇。

王勃文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揠苗助长 比喻一件事操之过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孟子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黄花晚节

年老而志节坚贞。

韩琦诗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

落花流水

比喻衰败零落。

赵长卿词真个去,不长留,落花流水一春休。

落英缤纷

形容落花零乱的样子。

陶潜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叶落归根 比喻事物本有一定的归宿。

传灯录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椿萱并茂 比喻父母俱健在。

类书纂要称父母曰椿萱。

嵩云秦树 比喻千里相隔。

李商隐诗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势如破竹 1.形容兵威所到,敌方无不溃散。 2.喻不费力而迅速推进。

晋书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种瓜得瓜 有这种因,必有这种果。

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梦笔生花 是说人才思横逸。

南史江淹少时,梦人授五色笔,由是文藻日新。

蓬飘萍转

飘泊不定,没有归宿。

潘岳赋陋吾人之拘挛,飘萍浮而蓬转。

墓木已拱 人已久。

左传尔墓之木拱矣。

缘木求鱼 鱼在水裏而攀上树去找,比喻徒劳无功。

孟子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罄竹难书 是说罪状太多,写都写不完。

资治通鉴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锦上添花 比喻美上加美。

王安石诗丽唱仍添锦上花。

昙花一现

比喻事物偶见即逝。

法华经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舍利弗:释迦佛的大弟子。

橘化为枳 比喻水土不同,好的也会变坏。

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姜桂之性 比喻年愈老,性愈刚烈。

宋史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断梗飘萍 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元好问诗半生无根著,飘转如断梗。

镜花水月

比喻虚幻。

诗家直说诗有可解不可解,若镜花水月,勿泥其迹可也。

雾里看花

老人视力模糊昏花。

杜甫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藕断丝连

比喻情意未断。

孟郊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

兰艾同焚 比喻不分善恶贵贱,同归於尽。

晋书兰艾同焚,贤愚所叹。

兰摧玉折 1.喻宁可作守身洁白的君子而,不作富贵荣华的小人而生。

2.哀悼人不幸早之吊辞。

世说新语毛伯成既负才气,尝称宁为兰雏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兰薰桂馥 1.世德流芳。 2.子孙昌盛。

骆宾王文博望侯之兰薰桂馥。

博望侯指汉朝时通西域的张骞。

兰桂腾芳

子孙发达。

幼学故事琼林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铁树开花 比喻事情绝难成功。

王济文俗谚见事难成曰须铁树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