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断舍离议论文-物尽其用断舍离
1.《断舍离》‖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2.取舍有道,更少,但更好。
3.《断舍离》: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
4.懂得正确断舍离的人,往往能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断舍离》‖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01 思考
一、断舍离是什么,它带来怎样的变化?
二、为什么会舍不得扔东西?
三、如何断舍离?
02 金句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的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
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理解了拥有本质,就能自然地涌出珍惜物品的心情。
以必需品、备用品、没用品进行分类
03 提炼
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把焦点放到物品上,更重视方法和工具。断舍离以人为主,探索: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断舍离是什么?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减少不必要的购买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从现有物品中做减法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
断舍离并不是倡导人们去过朴素、贫乏的生活,它还包含了一层重要的意义:升级。
重新思考你和物品的关系,站在更高水准,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挖掘出全新的自己。
不断舍离会怎样?
一、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会产生心情废气。容易释放影响心情的废气,易陷入慢性中毒。
二、环境中会产生灰尘垃圾,因为是不喜欢的东西,根本不愿意擦拭和保养,长时间累计可想而知了。
三、种种苦恼,往往混杂在对物品的执着中。
断舍离,带来什么改变?
一、时间充裕,减少杂物,生活宇舒适、有序的环境中,日常维护物品的压力自然减轻,高质量的做其他事。
二、提升内在能量,在好的空间里,人与环境相处变得更加和谐,从情绪上远离负面能量,多了正向力量,能感觉到内心的平静、愉快、自在。做事效率更高,更从容,甚至可激发更多创作灵感。
三、通过限制物品总量,学会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会真正使用的物品,自然提升了品位。
为什么舍不得扔东西?
作者提出,有三类人会舍不得丢弃物品。
一、可能是逃避现实的人。怕麻烦,不想面对烦心事,但今天轻松图省事的人,将来都会绊倒在往日的不作为上。
二、可能是执着过去的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现实。因为每件物品都携带情感和回忆,物品等于复杂的个人历史。过去太美好,不愿意舍弃;过去很灰暗,舍弃的时候会痛苦,也会重新提醒自己曾经的失败。
三、可能是担忧未来的人。这些人的内心没有安全感。淘汰了物品,结果后来要用的时候找不到,所以总是担心。最后一类人群比例的最高的。
四、不是所有人都只属于某一类型,也有可能有人是三合一。
作者倡导我们丢掉什么东西?
一、是不用的东西,总想着有一天要物尽其用,但压根这一天不会来到。
二、是还在用,但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往往只是随便用用,但并不喜欢。
三、是充满回忆的东西,它们身上承载了强大的能量和气场。
如何实践断舍离?
一、任何时候,都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做决定。
以人为主导,而不是以物品为主导。也就是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以我和事物的关系为出发点。必须只考虑当下的我。
二、要学会宽恕自己,宽恕他人。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买回物品,但没有使用,这等于背弃了当时购买时的承诺,易产生愧疚感,甚至挫败感,不再相信自己的决策力,习惯性的自我否定。此刻要告诉自己,迟迟不处理堆积的杂物,还要经常看到它们,这等于对自己持续不断的负面评判和内心惩罚。
三、突破“不配得”心理,不将就。
什么是“不配得”心理?若已经习惯了生活在不喜欢、不需要的事物中,也就是经常处在“将就、凑合”的状态,那么就是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我配不上更好的”。
断舍离的实用行动方法
一、筛选物品标准尽量简单,舍弃物品有仪式感。
二、个性化安排整理时间,根据能利用的时间段安排整理行动。
三、一个动作可以拿到物品等。
取舍有道,更少,但更好。
一、物欲断舍离
1、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
比如两周一次或每月一次,搁置6个月以上的物品其实可以舍弃了。建议从过期食品和小件物品入手,这样可以重新判断其价值,循序渐进。
2、学会利用二手物品平台。
整理出来的闲置物品,如果价值较高的话,其实是可以考虑挂到二手平台上的,一是进行了循环利用没有浪费,二是也可以收回一些成本。但要注意的是,要仔细分辨买家,不然后续的问题会让你觉得还不如直接扔了。
3、坚持物尽其用,降低换新频率。
现在商品上新的速度太快了,很多人也都是看见了新品觉得还不错就下单了,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家里同质化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再进行断舍离,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用尽之后再换新其实并不会对生活产生多大影响。
二、精神断舍离
1、减少社交,让自己慢下来。
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各种聚会特别多,但闲下来有感觉很累很空虚。这其实说明之前大部分的社交都是无效社交,花费了时间和金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所以将时间拉回到自己身上吧,看看书、跑跑步、学理财等等,只要是投资自己的都可以尝试。
2、减少焦虑和内疚,与自己自洽。
能看清自己的能力上限其实是挺难得的能力,努力固然很重要,但终究有些事情不是光努力就可以办到的。在能力范围内把工作生活弄明白,其他的做不到就做不到,太用力了不一定都会得到理想的结果。
《断舍离》: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
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
01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的居住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心灵改变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的断和舍,就回达到离的状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以物品为主角,能不能用,很可惜,这东西还能使。以自己为主角,我要用,主语永远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我们很多时候生活都是在做加法,这个想要那个想要,包括流行的收纳术,想让我们越来越混乱的生活空间变得条条有理,但是,更简单的方式就是做减法。
收拾的两个维度,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主语是我,不是他人也不是物品,比如说是他人送的,这是物品与他人的关系),当下这条时间轴(不能说未来可能用得着,或者是以前用得着现在用不着了,但是不舍得丢)。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自己的空间里。当下是一个时间点,上一秒有用,下一秒可能就没用了,所以是时时更新,不断重复。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中,会逐渐认清必需品,懂得拒绝非必需品。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房子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真实的自己。比方说,有人送你一套名牌杯子,你却原封不动的把它放在橱柜最里面,而却用着买甜甜圈送的杯子。你会认为这么好的东西舍不得用,你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用那么名贵的杯子。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意识呢?有了种种思考后,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说到底,这些东西到底值得我花那么多工夫、时间、金钱、体力去收拾吗?当然,也不是单纯的扔,也要有“断”的想法,如同开源节流,这个是增加去路,减少来路。不要乱买,不要舍不得舍弃。
“断”。实施断,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其实是很应该被珍惜的,被感激的。断食回感激食物,断气会感激空气。
“舍”。达到这个阶段需要一个过程,从开始的怜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慢慢变为把这个送给用得上的人,这个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如此反复,你下决断会更果断更快速,身边也只会留下适量的物品。。你的家才终于从“仓库”变为“住所”。用不着的破烂,就算把他们收拾的再整齐,也没有任何意义。收纳术的实施应该在“舍”完成之后。
02把物品减少到自己可以控制的量,而不是成为物品的奴隶,为此忙的不可开交,这是舍的层次。更高层次的就是和物品交朋友,每样物品都在掌控之中,并且和他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个层次就是断。物尽其用,将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不收拾的收拾法。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比如,假设我们生活在中游,有许多曾经使用过但是现在用不到的,要是这些东西能够顺流而下到达下游,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人手中就太好了。
游牧民族蒙古人居住在移动式的蒙古包,所以只能带一些必需的物品,人对物质的欲望也就淡薄下来,精神世界异常丰富起来。然而再逐渐都市化的乌兰巴托,人们逐渐定居下来,物欲渐长,对一些不必要的奢侈品也开始照买不误。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陷阱总会让我们失去理性。不知到底是否真的合适自己,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物质的泛滥和我们自己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大范围的产能过剩和这种心理有莫大关系。
一个形象的例子。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水池里面。大多数人就是只进不出,这样的池水只会浑浊不堪。想要池水保持清澈,两个闸门就要协调好,我们使用的物品也要保持流动性,经常的去反思更新。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不愿待在家中的人,执着过去、对幸福时光留恋的人(与逃避现实有共通之处),担忧未来的人(这类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很常见的就是过分囤积纸巾等日常用品)。
不会拒绝的人多半是因为自身也很怕被拒绝,害怕受到伤害。一样东西,你把它置之一边不理,到了要以往的底部,那么无论它以任何形式保存,从实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有人会抱怨衣物不是像食物一样会变质,要是衣服一样会坏就好了。但是本质上却无异,就算没变质,但再也不会用。
破烂儿可以分三类。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存放,甚至已经遗忘,因为一想到扔掉酒心怀不安所以一直没丢),还在用的东西(在用但是并不喜欢的东西,将就,但是我们会不珍惜,乱七八糟地放,毫不珍惜地用),充满回忆的东西(比如以前得的奖、情书等,喜欢怀念的人潜意识里觉得过去比现在好,或者是过去的好,逃避现实。喜欢保存物件的人,害怕以后没有现在好,或者保存现在的好,比如别人送了个必需品,很日常的但舍不得用)。站在这些“破烂儿”的角度,它们可能在说,我们不能物尽其用发挥自己的作用。
心怀不安的人总想着总有一天用得着,但是再不断整理的过程中,又想着丢弃。这样好像给自己一拳,再帮自己贴个创可贴一样,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会损耗掉自己很多能量。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是很大的问题。但是物品的使用频率多种多样。本来要丢的东西,想到过去用很多钱买的不舍得丢。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有时候我们会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比方说,有人会为了一年来一次的亲戚特意准备茶具和被褥,有人再家里放了大量餐具,但实际上平时用得很少。一直重复这种行为也会导致生活混乱(也许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喜欢买大房子,喜欢放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在断舍离中,基本没有“客用”的观点,客人来了可以酒用自己日常用的。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对别人失信自己会很不安,但对自己失信也会潜移默化的让自己不相信自己,一直沉浸于今天也没做到,没能够遵守约定,这是一种减分法。今天做到了,遵守了约定,会增加对自己的信任感。(所谓的成功是成功之母。有很多东西留着只会让自己内疚,不清空很难重新出发。)
一个例子,花很多钱买的英语教程,一拖再拖不愿意去学,内心又非常愧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骗自己说自己很忙,没时间。长时间如此真的会消耗掉自身很多能量,一直无法释怀,并且花的钱越多越愧疚。
要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一个例子,去高级饭店吃饭,如果盘子有个缺口,你一定不高兴,但在家里你就是这么对待自己的,在高级饭店住的感觉非常的舒心,回家却要面对脏乱的房间,这种反差会让你不想回家,要是回家也有这样的感觉那该多好。一个有趣的故事,越是高级客房里的客人,离开时房间越是整洁,相比之下,标间的就会惨不忍睹,多半都会觉得反正服务员都要打扫。
03 以自我为轴心(会导致主管意识过强?),把时间轴放在现在。分清能不能用和要不要用(是否是必需品),物品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以用,是把物品当成了主语,你不用的物品没有任何价值。有时候收集很多东西不过是在做垃圾分类。
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就算是莫名其妙地渐行渐远,也可以心平气和的接受,如果把物品比喻成你的朋友,那就是你们之间的价值观产生了分歧,但是物品不会像人一样主动从你身边溜走。选物品就像选朋友,选什么样的作为朋友,最高的级别就是只选择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需要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这是真正的精挑细选之后才能有的状态。
整理与收拾的不同。再断舍离中,“收拾”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而整理只是把家里的东西改变一下形态,移动一下地方。断舍离中的顺序应该是先收拾,再整理。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比较扔掉和不扔掉各自带来的困扰。80/20法则,扔掉80%,靠20%就可以应付大多数日常所需,而不扔掉,你就要花很多的时间来整理。
对于别人的东西,先不要去管,比如觉得丈夫的东西很垃圾想给他扔掉,但是这样其实也是否定别人。断舍离里先不要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知行合一,让认知和行为相一致,扔掉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
有很多错误都是由于感觉可惜而开始的。要考虑到自己的真是需求,及时终止,及时丢弃,比如一个水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建了一半后,发现根本用不上,怎么办?可能有人会想未来用得上,而把它建好。但是最应该做的是让他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就是不扔东西的赦免令,也不要认为“可惜”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选择力。选择的标尺应该尽可能的简单,分类也应该是进行最小限度的分类。比如一些东西可以分为三十类,这样你会很难选择,但是如果把他们分为三类,选择就容易得多。。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法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教育小孩也是这样,如果一股脑的丢给他们一大堆东西,他们很容易丧失掉自主选择的能力,他们没有经过思考,因为毫无限制,如果加一句“最多只能选三个”、“从三个中选一个”“分为三种”,这样会更好的锻炼选择力,更有动力去执行。
你能给自己找到一百个理由不扔东西。“因为这是重要的人送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是无情无义的人”……其实,你舍不得丢的很多东西,又有多少是你认真对待的,要么,放在一边置之不理,随意对待,或者明明不喜欢不在意的东西,你却因为某些感情而留着它,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从物品的角度,不能到需要它的人手上,浪费资源。原来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
物品就是一面能映照出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居住环境与疾病有很大联系,堆得越多越易滋生病菌。
懂得正确断舍离的人,往往能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断舍离”这一概念,最先出自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
书中提倡,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其本质是通过断舍离这个过程,扔掉“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从而认识真正的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
人的一生中,杂物很多,不仅仅单指生活中的,还有思想上的。
有的是必需品,有的留着却是负累。
因此,断舍离显得尤为必要,懂得正确断舍离的人,往往能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1
关于物品
断舍离的概念一出,有人羡慕这种轻松的生活状态,于是拼命的扔扔扔;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太现实,把所有东西扔到最简没有必要。
在我看来,断舍离并不只是意味着,跟所有暂时不需要的事物做彻底决断,而是对现有生活做一个针对性的精简。
断舍离的意义也不在于扔,而在于精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前段时间,我被拥挤的房间搞得压抑,于是特地抽了一个周末,对房间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不扫不知道,一扫的确吓一跳。
堆在我房间里的东西竟然只有三分之一是我经常在用的,其他的基本都是一直被我“收藏”着,不少东西已经落了灰甚至发了霉。
于是这一次的我,狠了狠心,把从来不穿的衣服,从来不用的东西或送人或丢掉。
房间干净了,我的心情还真舒畅了许多。
我发现,这些被堆积的杂物基本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因为贪便宜,买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二、买的时候觉得可能用得上,结果再也没用上;
三、同类型的东西很多,但是利用率极低。
总之,主要问题就是出在我把太多不必要的东西请进了家门,既浪费了金钱又浪费了空间。
我想断舍离的魅力或许就在此处,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杂物之所以堆积的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
因此在亲身实践后,我建议,进行断舍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在买之前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一味跟风买一堆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买之时要挑剔着买,不要将就,更不要被其他的莺莺燕燕所迷惑,不要为了贪便宜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
买之后就要物尽其用,既然把东西请进了家门,就不要舍不得用它,毕竟东西用了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相比一味的扔,断舍离更主要强调的是拒绝没必要的进入。
如此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断舍离之后,杂物变少了,浪费变少了,房间变得整洁了,心情自然舒畅了。
2
关于思想
其实物品所形成的杂物只是外在的断舍离,比物品杂物更扰人的还有思想上的杂物。
大华属于平时想的很多,特别敏感的那种人,他人的一句话他能琢磨很久,生活的不如意他能一直记着,别人做的任何事情都能联想到是不是在针对自己......
因此,对他而言,常常没有快乐的时刻,他总有数不清的事情要装在脑子里。
因为这样的性格,他不仅活的很不开心,前段时间,他还患上了头痛、失眠的毛病,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状况均没有得到改善。
他经常说,
我真的觉得太累了,我整天都在琢磨每天发生的事情,虽然明知道有些事已经过去,有些事可能跟自己没关系,但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去想。
越忘不掉,就越睡不着,心里压的事就越来越多。
其实大华就是典型的思想上杂物堆积太多的案例。
大华的脑子相当于是一间房子,那些他每天琢磨的事就是里面堆积的杂物。
然而房子总归是有其额定容量的,杂物堆得越多,有用的东西就越少,脑子的负累也就越重。
人很多的不快乐大多来自想的太多。
其实有些事可能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是自己给了自己负担;有些事虽然糟,但已经过去,多想也无益。
生活很紧,我们该学着给自己松松绑;世界上烦恼很多,我们要学着放下;世界上不是事事都能顺心,烂事终将会过去。
有句话说的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能做的是对思想杂物时常进行断舍离,对那些改变不了的、过去了的人事,就让它随风去吧。
思虑少了,放不下的少了,心情自然变好了。
3
关于执念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放不下的那件事,放不下的那个人,但如果深陷其中,那么,这份舍不得,也就只能变成执念叨扰自己。
琳琳是个对感情很执着的人,之前有过一位交往几年的男朋友,但是迫于现实,两人最终没有修成正果。
两年过去了,按理说,琳琳早该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出人意料的是,她始终没有放下,并且常常半夜哭泣。
她也尝试过跟其他人交往,但她始终走不出前一段感情的阴影,总会拿新人跟前男友做比较。
最终结果就是自己始终不开心,还伤害了身边的人。
有的时候大家也会劝她,
既然忘不了前任,为什么不复合呢?
此时的她又会很理智的说,
我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我明白我们不可能有结果的,只是我始终放不下曾经的那段美好。
显然道理琳琳都懂,只是她深陷在执念里无法自拔。她放不下的已经不再是那个人,而只是曾经的那份美好。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是常态。我们谁都无法把谁永远的留在自己身边,既然已经错过,不如就此放下,今后各自安好也很好。
别让心里的那份放不下,转化为深深的执念;也别让太多的执念,转化为不快乐的源泉。
愿你我都能学会对执念进行正确的断舍离。
来,不过多的骄傲,去,不过多的悲伤,立足眼前,知足,方能长乐。
4
正确断舍离,以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所谓断舍离,在我看来可以推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都要知道,
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请进自己生命里,适合自己的,能物尽其用的才是最好的;
已经发生的事,已然无法改变,那么,多想无益。日后吸取教训,往事随风去就好;
已经逝去的,就坦然接受。适当的执念可以催人进步,过度的执念只会让人深陷痛苦。
舍弃,其实是为了把精力留着追求心中挚爱。
断舍离,不过是叫我们在拥有和舍弃的一次次选择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
懂得正确断舍离的人,往往能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