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子而教中孟子的教育思想

2.易子而教和己子自教

3.易子而教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4.边个有《易子而教》的译文? 急用.....

易子而教中孟子的教育思想

易子而教-异子而教还是易子而教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早就认识到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到教育为政治服务,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管子早就说过“衣食足而后知礼节”的话,孔子表示过“富而后教”的思想。孟子对这些问题说得更详细。他认为人民如果没有饱食暖衣的经济保证,什么坏事都会干出来,有了恒产才有恒心。实施仁政是得民心的必要条件,但还不如好的教育(善教)更能够得民心。所以他在讲了一番仁政(包括经济措施)之后就说,必须设立学校(庠、序)进行孝悌、忠、信的教育,有了这样的人民就可以战败秦、楚那些强国,可以王天下。“仁者无敌”就是他的结论。性蕃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础。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到了战国时期分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性善和性恶两种思想都是先验论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善性,培养善性,扩充善性,并排斥环境中坏事情的污染和损害。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人人具有_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悬非之心这四种萌芽(四端),并人人具有由这四胡|发晨而成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凡是人类同具这些德性,叫做“同类性”,好象有口都能识味,有耳都能听音,有目都能观色一样,有心便都能识理义。圣人和我们同类,具有同样的心,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尧舜。这样就得出一个人人平等的结论,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倾向。人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给以良好的环境和启发诱导,好象种庄稼一样,给以充分的阳光雨露,象种树造林一样,不要常去砍伐,就都能生长得很好。孟子这种教育思想中,还包含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内因虽有薯质,但还要靠外部的环境和教育。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他说丰收的年景,子弟多善良;饥荒的年最,子弟多暴恶,这并非天生的结果,而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影响。在孟子看来,凡物和人都是一样,在于得到好的培养,如果养得好就长得好,失其养就消亡。来源:人民教育

易子而教和己子自教

新学期我申请跟着儿子,儿子读哪个班我就教哪个班。领导同意了,我也很期待。

? 知晓这件事的同事,大都劝说不要教自己的孩子,古语云易子而教吗。易子而教有道理吗?不晓得,也许有道理吧。

? 易子而教出自《孟子》离娄上·第十八章:

?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③,离则不祥莫大焉。”

一般是这样注释的:

?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呢?”孟子答道:“由于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讲正理,用正理讲不通,跟着就要发怒。一发怒,就反而造成了伤害。孩子会说:‘您用正理教我,可是您的行为却不出于正理。’这样,父子间就互相伤害了。父子间互伤感情,这是大坏事。古时候交换小孩来教育,使父子之间不因追求善而互相责备。追求善而互相责备,就会产生隔阂;父子之间生出隔阂,没有比这更不祥的了。”

? 为什么要易子而教呢,一般在于家长

1.教不严

? 由于亲情与血缘关系的原因,父母对孩子,不知不觉间容易娇惯溺爱,不能很好地严格要求。

2.教不了

? 家长能力有限,知识面狭窄,教不了孩子。

3.教不正

有些人自身给孩子灌输的是有悖公序良俗的东西,与孩子接受的正统教育相背离。要么造成孩子困惑,要么教坏孩子。

4.教不能

⑴孩子做不到

? 对孩子求全责备,要求完美,斤斤计较,家长的要求孩子根本做不到。

⑵家长做不到

? 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家长把自己做不到的,完不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自己做不到还振振有词。导致相关教导缺乏说服力。

②言教异于行动

? 有些家长自身品质有问题,但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言行不一。孩子不服气,家长就会丧失威信和教育的主动权。

5.教不得法

? 家长与子女间过于熟悉,只适合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一旦板起脸来相互间都感到不自然。因为是自己孩子,就容易缺乏耐心,偏于简单粗暴。

? 其实这些说起来主要指品行方面教育,也就是德育问题。亲人之间更适合神教而非言教。把这些直接嫁接到学校教育上来,未免有失偏颇。

具体到学校教育,主要是学科教育,作为专职教师,上述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教不了自己的孩子,相必也教不了别人的孩子。

? 具体到学校教育,易子而教这就是个伪命题。只不过是断章取义、人云亦云,想当然而已。没有什么实证,只是唯书唯古的一种偏见罢了。

? 不否认,学生的老师,孩子的父母,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如果能做到在这两种角色之间灵活合理的转换,看着孩子进步、陪着孩子成长,教自己的孩子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女儿在这个学校读初中的时候,我教孩子同级,至今后悔没有把孩子放到自己班里。

所以我决定还是把孩子放到自己教的班里,或者说,教儿子所在的班级。

易子而教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易子而教?其主要强调的是身处后天环境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不同的。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

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扩展资料: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百度百科——易子而教

边个有《易子而教》的译文? 急用.....

《孟子-离娄上》:

----------------------------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

大意是:

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不肯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呢?"

孟子回答:这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啊。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另外,如果孩子反诘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如此一来,父子间就等于相互伤害彼此的感情了。所以,古时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导,这就是所谓的“易子而教”的道理啊。

================================================================

孟子所讲的这篇“易子而教”的故事,虽有偏颇,但于今也很有教益。

启示一:身教胜于言教。正人先正己。家长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

启示二:社会教育极为重要。社会教育以教者和被教者的情境出现,可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