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贰过教案传统文化-行不贰过例子
1.行字开头的成语
2.关于曾国藩晚年和清政府关系的论文
3.形容错误的成语
行字开头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行字开头的成语,欢迎大家参考!
带有行字的成语:
霸道横行
便宜施行
并行不悖
不拘细行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猜枚行令
才高行洁
草行露宿
乘云行泥
寸步难行
倒行逆施
砥节砺行
砥身砺行
斗折蛇行
独断独行
独断专行
独行独断
独行其是
多行不义必自毙
鹅行鸭步
恶事行千里
恩威并行
反经行权
风行草从
风行草偃
风行电掣
风行雷厉
风行一时
改恶行善
各行其是
各行其志
规行矩步
行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行不副言→言外之意→意乱心忙→忙中有错→错彩镂金→金貂取酒→
酒醉饭饱→饱经沧桑→桑枢瓮牖→牖中窥日→日出不穷→
穷天极地→地久天长→长辔远御→御沟红叶→叶落归根
行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行兵布阵:指挥军队,布置阵势。
行不从径:走路不遵循正道。比喻做事为学走捷径。
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行不贰过: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行不副言:指言行不一。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行不苟合:指做事有主见,不随便附和别人。
行不履危:不走有危险的地方。
行不胜衣: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行不由径: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行不逾方:指行动不逾越法度。
行步如飞:走路的步子轻快如飞。亦作“行步如风”、“行疾如飞”、“行走如飞”。
行藏用舍:行:做,实行。藏;退隐。用:任用。舍:不用。
行成于思:行:做事;思:思考。做事情成功是因为多思考,失败是由于不经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
行动坐卧:泛指人的举止和风度。
行古志今:按古道行事,为当今服务。指时异势迁,不可食而不化。
行号卧泣:行走或躺卧时都在号呼哭泣。形容悲痛之极。
行号巷哭:行:路;号:大声哭叫。道路上和大街小巷里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们极度悲哀。
包含行字的成语及解释:
按辔徐行:辔:马缰绳。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
按行自抑:按: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霸道横行:犹言横行霸道。指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败德辱行:败坏道德和操守。
班功行赏:按照功劳大小,依次给予赏赐。
半路修行: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倍道而行: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倍道兼行:倍、兼:加倍;道:指行程。每天加倍行进,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形容加速急行。
倍日并行:日夜赶路。
便宜施行: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
便宜行事: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兵行诡道: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跛行千里:比喻只要努力不懈,即时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就。
不护细行:指不注意小节。
不矜细行:指不注重小事小节。
不拘细行:犹不拘小节。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关于曾国藩晚年和清政府关系的论文
容摘要: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苟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与清政府的关系迭宕多变,错综复杂,矛盾纷呈。其中矛盾最集中表现在曾国藩一切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的忠君思想和清廷对他的畏惧猜忌及至最后的疏远。认真研究双方矛盾关系演变的经过、结果和原因,既可以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与清廷的矛盾又可以了解清政府中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矛盾关系 忠君 猜忌 演变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名国藩,字涤生。按照他的解释,“涤”即“涤其旧染之污”,“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1]这无疑表示曾国藩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成为国家栋梁, 期望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
一
我们可以把曾国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曾国藩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在京为宦时期,他看见清朝政府吏治腐败,廷臣的“唯阿之风”曾多次向咸丰帝上谏,但从未被采纳,他感到彷徨和愤懑,他在信中写到“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 [2],正是这种对地主阶级和清政府的一片“血诚”,使曾国藩在困难面前不肯退避,不怕得罪权贵官僚,敢冒触犯龙颜的不测风险。于是在1851年5月他再次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3],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曾国藩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4]
第二阶段: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曾国藩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扑灭太平天国革命的烈火,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在1854年秋,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与此同时,清廷又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周围组成江南、江北大营,其目的是以“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5],使其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不获大行其志”[6]。曾国藩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对他的猜忌心理,时怀警惧,处处谨慎,有时甚至感到悲观和伤心。因此于1857年奏请在家守制三年,咸丰觉得太平天国势力日趋衰落有无曾国藩无关紧要,遂批准他的请求,使其陷入难言之苦。直到1860年4月江南大营覆灭后,举国之武装惟有湘军可恃,清廷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但并不意味清廷放松了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猜忌之心。早在湘军围困天京之时,调僧格林沁屯兵皖鄂之交,冯子才、富明阿分守镇江、扬州,官文驻武昌,长江中下游三大军事重镇皆屯兵陈粮,名为预防太平军,实为控制湘军,使其在攻下天京之后,不敢胡作非为,肆意北上。
清廷不时利用湘军的内部矛盾来分散曾国藩权势的过度膨胀。1863年,左宗棠被超擢为闽浙总督,两万余人从湘军中分离出去。左氏升迁如此之快,蕴含有清廷以此牵制曾国藩的意图在内。更为突出的是,在曾国藩于1864年春夏间与江西巡抚沈葆桢互争江西厘金税收的问题上,清廷竟置正在合围金陵的嗷嗷待哺之数万湘军于不顾,采取两掣其平的手法,谕准户部所奏江西厘税半归本省,半归湘军。面对清廷此种态度,曾国藩甚感伤心失望,“心中郁闷殊甚”[7],“因饷事十分恼怒,而又念兵事无休无了,己身之力小任重,抑抑不自得,久不成寐。”[8]因此,曾国藩在表面上“有督帅之授”,实际上是受命于危难之间。清廷正是采取扶植曾国藩部下将领的手法,使其若即若离,达到分而制之的目的。
对于曾国藩的嫡系部队,清廷更以严密监视。曾国荃“以一人而统九十余里之围师,困数十万之悍贼”[9],未免有争功之意,时刻促使清廷对其加以警惕。在攻陷金陵之前,上谕一再申儆:“倘曾国荃骤胜而骄,令垂成之功或有中变,致稽时日,必唯曾国荃是问。”[10]其实,这是希望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人共同协力,速竟全功,以免功归一人,从而出现无法控制的结果。攻陷金陵后,清廷谕令曾氏兄弟追查天京金银下落,提出严重警告:“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然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11]这一峻厉之谕,一扬一抑,使得曾国藩如履薄冰,由此可见清廷时刻对曾国藩及其湘军嫡系怀有戒备防范之意。因此,在天京失陷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成为“中兴之臣”之首,且清政府封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这是何等的恩赐和荣耀。但实际上清廷对曾的猜忌更加强烈,有暗伏杀机的危险。曾国藩最终出于对清政府的忠义,避免清廷的猜忌和不安,也使自己不陷于“狡兔,走狗烹”的境地,做出停解部分厘金,裁撤湘军,并为曾国荃陈请开缺回籍的决定。
第三阶段:“剿捻”时期 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曾国藩大有看破红尘之感。他曾说:“国家堪忧,残喘余生,安得即归去,遁迹山林,不阅世事也!”[12]然而,在1865年5月,“剿捻”主将僧林格沁被击毙,清廷发出五道谕旨,而此时曾国藩正值心情不佳。因为4月时,那拉氏亲拟谕旨,斥责曾国藩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暗使离间,诸多协制等等,曾国藩为此事“坦然寡欢”,“忑然不安”[13]。虽然他感到自己渐为清政府所冷淡和疏远,但是他出于对革命人民的仇恨和对统治阶级的忠诚,抱着老病之躯,奔赴战场。最终,曾国藩“剿捻”失败,他“惭惧不堪”“焦愤成疾”[14],上疏请求辞职。实际上,这时曾国藩还没有最后下定走的决心,他仍认为清政府或许会象以前那样,降温旨慰留,令其继续为“剿捻”立功,最后将捻军镇压下去。然而他得到的是严旨切责,令其回两江本任,授李鸿章专办“剿捻”事宜。虽然“剿捻”最后成功,但是整个清朝如粪墙朽木,曾国藩的“中兴”希望至此落空,使他陷入悲伤和苦恼之中。
第四阶段:天津教案时期 “剿捻”之后,曾国藩忧思过度,身体愈衰。但是接到清廷谕旨,令其前往查办“天津教案”。他再次出于对清政府的一片赤诚之心,成为镇压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刽子手。在曾看来,民族的安危,人民的利益都是次要的,只有保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他权衡利害,采取了“曲全邻好”“媚外求和”坚决与革命人民为敌的方针,最终受到舆论的指责,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此时他希望清廷能稍加维护,不料,那拉氏为了推卸责任,竟然也责其“文武全才惜不能办教案”[15], 并派李鸿章复查“天津教案”。这等于公开宣布,“天津教案 ”完全是曾国藩个人办坏的,由于他的软弱无能,才使清政府不得不中途换人。至此,“英雄末路”的曾国藩由天津回到江宁仅一年多的时间,由于隐痛太深忽然去。
二
清政府对曾国藩由猜忌到疏远的原因何在?首先清朝封建王朝自建立后,满汉矛盾一直存在。因此满洲贵族在入主中原以来,在严厉实行文化高压政策、牢牢牵制人们思想观念的同时,又在政权和军权上对汉人采取不信任,不予重用的态度,尤其在军事上,“以驻防兵钳制天下,不轻以汉人司兵权”[16]。因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过程中,不得不起用曾国藩等汉族官员以及湘、淮军为之效力卖命,但自始至终都怀有畏惧猜忌之心。其次,清廷之所以对曾国藩由猜忌到疏远,主要是因为在天京攻陷之后,湘军内部矛盾重重已经分崩离析,而这时淮军的势力强大起来,这就为清政府对曾国藩开刀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曾国藩一生忠君原因又何在?首先,他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这个家庭保持着十分浓厚的礼教传统与森严的封建秩序,培养了曾国藩对封建礼法的忠诚信仰;再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同曾国藩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其二,在曾国藩生活的时代,“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且在长期的苦读和从军从政过程中,曾国藩逐渐成为一位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大成者、理学经世派和“旷世济世”的情怀,使他一直恪守忠君敬上的人生信条。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以对清王朝的一片赤诚之心,历尽艰难困苦,忍受侮辱折磨,始终为维护传统礼仪纲常重新规范社会秩序,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境界而奋斗不止。其三,与他本人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密切相关,曾国藩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的一生,既要自强不息,奋斗进取,建功立业,又要自我克制,寻求“惜福之道,保泰之法”。他特别重视“刚柔互用”之术,主张“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追利,则当谦退。”[17]在“强矫”方面,他特别强调的是自胜,而不在胜人。这是因为能自胜者,才是真强、真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颜子所说的“不贰过”。在“谦退”方面,他特别强调为人处世必须谨小慎微,做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曾以自己的实际经历作出结论说“孝以施于上,信以施于痛列,歉以施于同列,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凡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而。”[18]遵循这一思想原则,曾国藩在具体行动上尤其注重对谦和、忍退的实际运用。当官位愈高,权势愈大时,他时刻提醒自己对清廷更加忠诚,并常存冰渊坠坠之心。他在日记中写道:“凡人我之际,须得看平,功名之际,须砍得淡,庶几胸怀日阔”[19]“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20]用顺从天命的态度看待工人的利害得失和成败祸福,这种拘谨深沉而又保守的气质,对于他循规蹈矩走正道,忠于清廷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正如费正清说:“它非常适合于坚持反叛逆和反道德放任的路线。”[21]第四,曾国藩的“忠君”思想又与清廷的拉拢政策而加强。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是颇为一帆风顺的。从道光二十年授翰林院计起,到二十九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这对于“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来说,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在升内阁学士时写信对他的弟弟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22],曾国藩认为,自己有如此机遇,主要是“荷皇上破格之恩”,对于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862年,当他与劳宗光互争粤厘洲,清廷抑劳而重用他,并指出:“环顾中外,才力气量如曾国藩者,一时亦实难其选。”[23]而且清政府对于李秀成被擅自处之事以及幼天王逃走之罪未于深究。清廷对他越信任重用,越使他愧怵战兢,只图报效,所以“忠君之忿重”,“立名之志浅”[24],“唯有竭尽勇锐,以办江介之事,此外非所敢知也”[25],这是促使曾国藩即使遭到清廷猜忌和疏远,也一直忠心耿耿地为清廷一次又一次的卖命。
综上所述,曾国藩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封建忠臣,无论是在不被重视,被猜忌还是最后被疏远,他对清王朝的一片“血性忠诚”之情始终没有改变。曾国藩终因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抑郁而,结束了他一度辉煌而又困惑的一生。他始终没有摆脱不幸的政治命运,正所谓“命运是被情势所改变和扭曲的生存态”[26]。曾国藩的忠君思想,让人可敬又可悲,他的一生不愧是“忠毅人生”。
形容错误的成语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下面我收集了有关形容错误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
抱薪救焚: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同“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抱罪怀瑕:瑕:美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错误。指因犯过错误而感到内疚。
鼻垩挥斤: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
秕言谬说:指错误的言论。
补漏订讹:补:补充,填满;讹:错误。补充缺漏,订正错误。
补偏救弊:偏:偏差;弊:赞美。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不警告就处。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咎既往: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能自拔: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不以一眚掩大德: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不追既往:追:追究。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谬:同“缪”。开始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朝过夕改:早上犯的过失,晚上就改正了。形容改正错误很快。
朝闻夕改: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惩前毖后: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入人罪: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舛讹百出:舛:错乱。讹:错误。错乱的地方很多。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懵懂: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人一辈子都很精明,但有时一下子糊涂。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
错上加错:本来已经错了,又犯了新的错误。
大错特错:强调错误到极点。
大梦初醒: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
大梦方醒: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从长期的错误、蒙蔽或迷茫中开始醒悟过来。同“大梦初醒”。
戴罪立功:带着罪过或错误去创立功勋,以功赎罪。
但求无过:但:仅,只要;过:错误。只追求没有过错。形容做事保守平庸怕出差错。
弹射利病:弹射:直率地指摘;病:弊病。直率的批评有利于改正缺点和错误。
蹈其覆辙:蹈:踩;覆:颠倒;辙:车迹,指道路。重走别人翻车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训,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涤瑕蹈隙: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抵瑕蹈隙:隙:裂缝,间隙。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抵瑕陷厄:抵:触;瑕:瑕疵,缺点;陷:攻破;厄:迫害。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东差西误:指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形容办事不得力。
杜渐防微: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断港绝潢:潢:低洼的积水坑。无法通行的水路。比喻错误的,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办法。
断潢绝港:潢:低洼的水坑;港:与江河相通的小河。比喻错误的无法达到的目的地的道路。
对症发药: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
对症之药:针对病根下的药。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
堕坑落堑:堑:壕沟。掉进泥坑里,跌入壕沟中。比喻陷入错误境地。
讹以传讹: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
讹以滋讹:把本来错误的东西加以传播,越传越错。
方寸之木,高于岑楼:岑楼:尖顶的高楼。把一寸高的木块放在高楼顶上,它就会比高楼还高。比喻不把二者放在一个标准上进行比较,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防微虑远:虑:考虑,思虑。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并考虑长远的计策。
防芽遏萌:错误或恶事在未显露时,即加以阻止、防范。
非昔是今:昔:过去。今:现在。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
复蹈其辙:蹈:踏上;辙: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复蹈前辙: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覆车继轨:轨:车辙。前车翻倒了,后面的车仍沿着前车留下的辙行进。比喻不吸取教训,继续错误行事。
覆是为非:是:正确的;非:错误的。把正确的翻过来当成错误的。
改过不吝:吝:可惜。改正错误态度坚决,不犹豫。
改过从善: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改过从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改过迁善: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改过自新: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改是成非:是:正确的,对的;非:错误的。把正确的改成错误的。指颠倒是非。
改往修来:指改变以往的错误,修治来日的善行。
革邪反正:革除错误,回到正道上。
革心易行:指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
格其非心:格:正;非:不正确。纠正错误、不正确的思想。
孤秦陋宋:孤:孤立;陋:鄙陋。孤立的秦朝,鄙陋的宋朝。指意在加强中央政权而结果却相反的错误方针。
归邪反正:改正错误,回到正道上来。
归邪返正:返:回归。指改正错误,返回正确道路。
过而能改: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过则勿惮改:过:过错;惮:害怕。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亥豕鲁鱼:把“亥”字错成“豕”字,把“鲁”字错成“鱼”字。指传写或刻印中的文字错误。
行不贰过: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毫厘千里: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豪厘之差,将致千里:豪:通“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差:差异;致:招引。指极其微小的差错,最终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护过饰非:掩护错误、文饰过失。
怙过不悛:指坚持错误不改。
怙顽不悛:犹言顽固不化。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讳疾忌医: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混淆是非: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积非成是:指长期所形成的错误,往往被当作正确的。
积非习贯:指错误长久沿袭,已成习惯。贯,通“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鉴前毖后:指把过去的错误引为借鉴,以后谨慎行事,避免重犯。
将错就错:就:顺着。指事情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
矫枉过当: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同“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矫:扭转;枉:弯曲。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矫枉过直: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同“矫枉过正”。
矫枉过中: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同“矫枉过正”。
矫邪归正:矫邪:纠正邪恶、邪念;归正:归于正路。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今是昔非: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同“今是昨非”。
今是昨非: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
尽忠拂过:拂:通“弼”,匡正。旧指竭尽忠心,帮助君王改正错误。
进退失图:前进或后退都有错误。谓指挥失策。
经验教训: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和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
纠缪绳违:缪:通“谬”。纠正错误,对违法者绳之以法。
旧病难医:老毛病难于医治。比喻过去的缺点错误难以改正。
旧念复萌:萌:开始,发生。旧时的念头或想法又重新发生。多指重犯旧时的缺点或错误。
救燎助薪: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同“救火投薪”。
举偏补弊:弊:弊端,毛病。指出偏差疏漏,补救缺点错误。
拒谏饰非:谏:直言规劝;饰:掩饰;非:错误。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聚铁铸错:聚集大量的铁,铸造一个错误。形容失误无可挽救。
君子之过:过:过错。品行高尚的人犯错误就象日蚀和月蚀,别人看得很清楚,只要改正,别人仍然敬仰他。
苦口良药: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苦口之药: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匡救弥缝:指纠正错误,弥补过失。
匡谬正俗: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类是而非:类:类似;是:正确的;非:错误的。貌似正确的,实际上是错误的。也指是非不分明,模棱两可。
黎丘丈人:黎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城县北;丈人:古时对老人的统称。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
鲁鱼帝虎:指文字传抄错误。
鲁鱼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鲁鱼陶阴:“鲁”和“鱼”、“陶”和“阴”字形相近易混。指传抄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冒天下之大不韪: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迷不知归:迷:分辨不清。犯了错误却不知悔改。
迷而不返: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迷惑视听:使人耳目迷乱。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毒害群众。
迷途知反: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迷途知返: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迷涂知反: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同“迷途知反”。
靡哲不愚:靡:没有;哲:哲人。没有一个哲人不出现愚蠢的时候。比喻任何人都会犯错误。
绵绵不绝,缦缦奈何:缦:通“蔓”。事端在微小的时候如不杜绝,蔓延起来怎么办?形容错误或坏事在其萌芽状态时就要根除,不让其发展下去,赞成祸患。
明辨是非: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谬采虚声:指错误地相信虚假的名声。
谬采虚誉:指错误地相信虚假的名声。同“谬采虚声”。
谬妄无稽:指极端错误,毫无根据。
谬误百出:谬误:错误;百出:很多。形容说话或写作漏洞或错误很多。
谬以千里:指错误荒谬到了极点。
缪异之端:错误的异端的说法。
缪种流传:荒谬错误的东西流传下去。
莫踬于山,而踬于垤:踬:绊倒;垤:小土堆。没有因登山而绊倒,反而被小土堆绊倒了。比喻小问题常易被忽略,因而赞成错误。也指在小事上出了大差错。
木朽蛀生:朽:腐烂。木朽腐烂就会生虫子。比喻失去检点就会犯错误。
扭是为非:硬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形容颠倒是非,强词夺理。
佩韦自缓:韦:皮带。身佩熟牛皮以提醒自己要像熟牛皮那样软韧。比喻警惕自己的缺点、错误,避免重新出现。
弃旧图新:抛弃旧的,谋求新的。多指由坏的转向好的,离开错误的道路走向正确的道路。
弃明投暗:指抛弃光明的、正确的.,投向黑暗的、错误的道路。与“弃暗投明”意相反,亦作“背明投暗”。
千虑一失:失:错误。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劝善规过:比喻勉励学好,规劝改正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人孰无过:孰:谁。一般人谁能没有过失。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
如梦初觉:好像刚从梦景中醒来一样。多比喻从糊涂、错误的认识中省悟过来。
洒心更始:犹言改过自新。自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善莫大焉: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舍策追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
升山采珠:到山上去采珍珠。比喻办事的方向、方法错误,一定达不到目的。
绳愆纠谬:绳:纠正;愆:过失;谬:错误。指纠正过失。
绳愆纠缪:改正过失,纠正错误。同“绳愆纠谬”。
绳愆纠违:改正过失,纠正错误。同“绳愆纠谬”。
失晨之鸡:忘记报晓的雄鸡。比喻失职或犯错误的人。
失旦之鸡:忘记报晓的雄鸡。比喻失职或犯错误的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失足落水:脚一滑跌入水中。比喻受诱骗而犯下严重错误,以至行为堕落。
豕亥鱼鲁: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豕虎传讹: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同“豕亥鱼鲁”。
饰非拒谏:饰:掩饰;非:错误;谏:直言规劝。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饰非遂过:明知错误而加以掩饰,于是就造成过失。
饰非文过: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饰非掩丑:饰:掩饰;非:错误;丑:丑恶。掩饰错误和丑恶的行为。
饰非掩过:粉饰掩盖过失、错误。同“饰非文过”。
饰非养过:粉饰错误,养成过失。同“饰非遂过”。
拭面容言: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是非不分: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
是非得失:正确与错误,所得与所失。
是非分明: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
是非好歹:歹:坏。正确与错误,好的与坏的。指对事情的评价。
是非人我:正确与错误,他人与自己。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
顺非而泽: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顺过饰非:指徇私迁就而掩饰错误。
不改悔:到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坚持错误。
遂非文过: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错。
遂迷不寤: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遂迷不窹: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亦作“遂迷忘反”。
遂迷忘反: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同“遂迷不寤”。
痛涤前非: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涤除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改前非: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悔前非: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湔宿垢:犹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湔,洗。
痛下针砭: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退思补过:退思:退朝后检查自己的言行;过:过失,错误。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必须补正的地方。
顽固不化: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枉辔学步:比喻错误地模仿别人。同“邯郸学步”。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文过遂非:掩饰过失,顺随错误。
闻过则喜: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乌焉成马: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
无咎无誉: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无能之辈:笨拙、没有能力或容易犯错误的人。
无心之过:过:过失,错误。不是有意识犯的错误。
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误入迷途:误:受惑;迷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迷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误入歧途: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误石为宝:误:错误。把石头误认为是宝贝。比喻真假不辨。
习非成是: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习非胜是:习:习惯;非:错误的;是:正确的。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正确的。
舄乌虎帝:因“舄”与“乌”、“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经传抄,容易写错。指文字抄传错误。
隙大墙坏: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献可替不:献:进,提出;可:正确的;替:废,更换;不:通“否”,错误的。指劝善归过,提出兴革的建议。
淆混是非: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淆乱是非:淆乱:混淆,混乱。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拓展内容
形容错误的歇后语
一张麦筛子———尽是缺点
头发上贴膏药———有点毛病
牵牛下水,六脚齐湿———闹平均主义
胡子上生疮———毛病
歪嘴婆娘跌跤———上错下也错
麻子的脸———缺点多
聋子打电话———形式主义
猴子屁股———自来红
锋利的锯子———锉(错)了
雕花匠的行头———动手就是锉(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