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项羽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你认为他说的有理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天欲忘我,非战之罪什么意思?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什么意思

请问,项羽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你认为他说的有理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非我之罪,战之罪也-非战之罪乃兵之过也什么意思

他自身的骄傲,不重用人才,残暴是他的自身原因,刘邦手下人才如云是客观原因。他是一名猛将,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统领之才。他的刚愎自用,忌贤妒才使的他手下的能臣,如范增等有报复而不能有所作为。但是他的历史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在他的率领下,秦朝很快就走到了尽头。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残暴不仁使得他的部下人心涣散。相比之下,刘邦本身虽然才能平庸,但是他重用人才,他将大小事务分给了三杰管理,使得一切井井有条,也加快了项羽的失败。以古人的思维方式的话,项羽的行为是无可或非的,但是这对他本身也许并不是个最好的结果,毕竟江的另一面是他的天下。那里有他的土地,他的人民,他的梦想。但是残酷的事实让我们力拔山西气盖世的英雄也不得不折腰!

战略思想有问题,指挥错误,且有刚复自用。项羽的败亡是咎由自取,不是天命。

他在失败时曾说:“我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曾败北,隧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失败无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他自小不懂得熟读诗书,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所以他不明是非,不分忠逆,听信谗言,排除忠臣,以为只要是凭借武力最终就可得天下,顾身边即使有谋臣,也得不到价值,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而刘邦则能知人善用,很好的听取身边三位谋臣的意见,小心谨慎,最终,打败了项羽,夺得了天下。如果要说他的兵败是由于实力不及刘邦,其实非也,那只能说他自身的残暴,自大,不可一世指引着他走向一条失败之路吧!

外因:历史上把项羽和秦始皇作比较,秦始皇统一天下,而项羽背道而行。“ 天下合 久必分,分久必合”,秦朝颠覆后,豪杰峰起,征战多年,每个人身心俱疲,天下统一大势已定,项羽逆天而行正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项羽说是“天亡我”未必有错。

内因:另外一点是性格问题,一个君主可以无勇无谋,但一定要有宽容之心,容人之量,项羽是一个狂妄的人,如何能与人合作。其实这与文人雅士的清高是一回事。文人有才识,项羽有勇有志。所以文人成了徘徊于山水间的灵魂,项羽成为穿梭于尘世的独行侠客,单刀自傲。或许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世俗所污染,最后只能为世俗所报复。

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是一个成人和孩子们之间的争斗,对于一个孩子人们能尽一切可能地包容他,更何况这是一个大胆的孩子

这一切都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一个杰出的君王,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天欲忘我,非战之罪什么意思?

1、意思是“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战争的罪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2、原文: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⑧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3、翻译: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4、《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出自《项羽之》,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本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全文(节选)如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如下:

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扩展资料:

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意犹未平。

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田父绐之曰:‘向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百度百科——项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