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不见》中李白是什么形象?急!!!!!!!

2.杜甫 不见

3.“箕子阳狂,接舆避世”里面哪个是通假字?

4.李白《笑歌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5.冯至的林泽中楚狂的人物形象

杜甫诗《不见》中李白是什么形象?急!!!!!!!

佯狂避世什么意思-佯狂避世是谁

不见

作者:杜甫

不见李生久1,佯狂2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3,吾意独怜才4。

敏捷诗千首5,飘零酒一杯6。

匡山读书处7,头白好归来8。

1.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说李白才思敏捷,创作速度很快。

6.指李白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消愁。

7.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8.头白:李白此时已经六十一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这是今存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在成都。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生活,回到四川来。但次年,李白就在安徽当涂县了。诗中写李白佯狂傲世、才思敏捷、飘零嗜酒,都颇能表现李白的特点。天宝四载杜甫与李白同游齐鲁时作《赠李白》诗中有"痛饮狂歌"、"飞扬跋扈"语;又《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参读。"吾意独怜才",可见杜甫对李白的偏爱和相知。《读杜心解》云:"'不见'、'可哀'四字,八句之骨。只五、六着李说,余俱就自心上写出不见之哀,笔笔凌空。" 知音难觅,千古共嗟。故韩文公愈《别知赋》云:“惟知音之难得,斯百一而为收。”甫之于白,允为知音,痛其遭际,怜其才具,且形之于诗,此即其一。四十字不加藻饰,不用事典,只是平平道来,以其从肺腑中流出,便成好诗。即所谓情之所至,诗亦至焉。“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为太白传神写照,其才具遭际亦尽于此联中。太白倘能一读知交此诗,亦足慰平生矣。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附:李、杜交谊乃诗史之佳话。今存杜甫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诗有十首:《赠李白》前后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首,《冬日有怀李白》一首,《春日忆李白》一首,《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首,《不见》一首。另有五首直接提及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一首,《饮中八仙歌》一首,《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一首,《昔游》一首,《遣怀》一首。李白寄赠杜甫诗可信及存疑者共四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疑)、《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

补充回答: 翻译只是意译我不见李白已经很久了,我是多么渴望见到你。你故作癫狂,豪放不羁,却不容于世俗是多么可悲,唯独我理解和怜惜你的才情。你才思敏捷,却只能借酒浇愁,飘零一生,如此诗酒飘零的人生是多么不幸。多么希望你可以回到故乡,那样我们俩人或许还可以再见一场。

杜甫 不见

《不见》

作者:杜甫

原文: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

1、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y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6、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翻译: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

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

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

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

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着,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杜甫 佳人

《佳人》

作者: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译文: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杜甫 野老

《野老》

作者:杜甫

原文: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释:

1、野老:杜甫自称。

2、琴台:四川名胜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

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杜甫有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大概就指这些贾客船。正是这些万里船,扰乱了他平静的心境,令他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长路: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禁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是诗人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留滞蜀中呢?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也是诗人在发问:是谁把他赶出朝廷,剥夺了他为国效力的机会?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台,原本是自然现象,无须怪问。因而这一问好似没头没脑,也无法回答,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这就是说,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自我好像融入客观世界,这时写出的意境即是无我之境。这首诗的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又进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这里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时,诗人似乎是忘情于自然了,到了下面,才表现出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他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出于无奈的超脱,反过来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达,在平静水面下奔涌着的痛苦的潜流,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杜甫 南征

《南征》

作者:杜甫

原文:

春岸桃花水,

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

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

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箕子阳狂,接舆避世”里面哪个是通假字?

阳通佯,假装,佯装.

“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最早应该是出自《法言义疏》,箕子,接舆,泛指“昔之隐者” 云云者.《法言义疏》里面有记载,圣人隐谓箕子,贤者隐谓接舆.

在更早的记载里有《论语》的“箕子佯狂为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说的是当时箕子当时全身涂满漆佯装为奴役生活避世,而接舆是假装狂妄对着孔子行歌,孔子曰,欲以感孔子也.

这句话直译为,箕子与接舆二人均以佯狂之态而避于浊世.

后世有见:“接舆避世,箕子被发阳狂,此二人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赐清燕之闲,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尽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

现今多半用来指怀才避世的贤人之态.

我所知的就这些.如果你觉得不够清晰详尽可翻阅《法言义疏 十七卷渊骞卷》详加阅读.

印象中《上书》李斯对秦王的建议中也有类似记载.

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笑歌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笑歌行原文:

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道边。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笑矣乎,笑矣乎。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终无成。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笑矣乎,笑矣乎。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笑歌行翻译及注释

翻译 真可笑呀,真可笑,君不见曲如钩吗,古人知此可以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吗,古人知此可要道边。张仪之所以愿鼓三寸不烂之舌,苏秦之所以不愿种洛阳负郭二顷田,皆是此由之故也。真可笑呀,真可笑,君不见沧浪老人唱一曲吗,「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怜的屈大夫,连自己保身都无术,却虚作《离骚》教人读。真可笑呀,真可笑,赵国有个豫让,楚国有个屈平,卖身却只买得千载虚名。许由洗耳又有什么用?伯夷和叔齐饿也至无所成。君爱身后之名,我爱眼前之酒。饮酒眼前即能享乐,虚名身后又在何处?男儿穷通当有时,今日之不遇,并非将来也没有时机。如今我曲腰向君,君却不明白这个道理。猛虎向来不食案上之肉,洪炉也不铸囊中锥一类的小玩意儿。真可笑呀,真可笑,宁武子和朱买臣,当年也是叩著牛角唱歌,背着柴薪诵书。这些一时遭困顿的贤土若今日逢君,君却看不出来,岂不令人佯狂而傲世哉!

注释 1曲如钩:《后汉书》志第一三《五行志一》引京都童谣:「直如弦,道边;曲如钩,反封侯。」2「张仪」句:张仪,战国时纵横家,魏国人。游说入秦,首创连横,先后任秦相、魏相。《史记·张仪列传》:张仪通楚,「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观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汉书·蒯通传》:「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颜师古注:「掉,摇也。」3「苏秦」句:苏秦,战国时纵横家,洛阳人。倡六国合纵抗秦。《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二顷田,全 唐诗 本作一顷田。误。4「沧浪」二句:《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5「虚作」句:指屈原。6「赵有」句:豫让,春秋战国间人。始事范中行氏而不悦,去而投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为饮器。豫遁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欲刺襄子未果。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变容,又吞炭哑音,一再谋刺襄子,均不果。后被兵包围,请求襄子衣而击之,呼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屈平,即屈原。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7洗耳: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8夷齐:伯夷、叔齐二人。《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于首阳山。」9「猛虎」句:猛虎,含有苛政之意。看,观察,注意。机上肉,机同几,全 唐诗 本作几上肉。指案板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者。《新唐书》卷一二○《桓言范传》:「会日暮事遽,言范不欲广杀,因曰:『(武)三思机上肉尔,留为天子借手。』」十「洪炉」句:洪炉,指天地。《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抱朴子·勗学》:「鼓九阳之洪炉,运大钧乎皇极。」引申为陶冶锤炼人才的环境,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炉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铸,熔炼金属以成器。囊中锥,比喻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也。』」周昙《咏史诗·毛遂》:「不识囊中颖脱锥,功成方信有英奇。」此句意谓熔炼人才的洪炉,不铸就像囊中之锥这样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也即设有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⑾宁武子:王本注云:「岂武子是戚之字耶。」《吕氏春秋·举难篇》:「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叩角,指击牛角。朱买臣:汉武帝时人,官至会稽太守。《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背负薪,《乐府诗集》作皆负薪。⑿佯狂,《史记·殷本纪》:「箕子惧,乃佯狂为奴。」佯狂即装疯。

笑歌行赏析

 此诗可分为四段。每段都是以「笑矣乎」开头。第一段,诗人化用汉代童谣。「直如弦,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来讽刺是非错位、黑自颠倒的丑恶社会现实。接着举了战国时张仪、苏秦的例子来说明「直如弦,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现象。张仪和苏秦是战国时有名的纵横家。他们凭著三寸不烂之舌,权诈之术,取得了人主的信任。张仪曾作过秦国的丞相,而苏秦却能佩六国相印,成了纵约长。他们都凭著「曲如钩」的本领,成了显赫一时的权贵。如果他抱诚守直,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的话,说不定他们早就饿在道边了。李白的这些诗句,借古讽今,旨在揭露当时国君昏聩,才使得像张仪、苏秦那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小人,一个个受宠得势,而像自己守直不阿的人,却只能作阶下囚了。

 由于李白自己将社会看透了,认为不值得为统治者卖命卖力,思想反转为出世。第二段就写出了这种思想的转变。「君不见」四句,借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先写那位「避世隐身」 、「欣然自乐」的渔父,后写抱直守忠的屈原。屈原被楚王放逐,行吟泽畔,遇到了隐者渔父。渔父劝他和光同尘,与世推移,而屈原要坚守正义,正道直行,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宁赴湘流,葬身子鱼腹之中,也不愿「以皓皓之自,而蒙世之尘埃。」渔父听完后:「荛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君足』。遂去,不复言。」李白在这里以调侃的口气,表面上是奚落屈原「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其实骨子里是对现实社会的冷嘲热讽。在「曲如钩」的社会里,正直如屈原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还不如学沧浪老人,「避世隐身」为好。

 第三段,诗人运用豫让、屈平、巢父、许由、伯夷、叔齐等古人以不同方式求得「身后名」,深入展开议论。屈平自投汨罗,博得「以身殉国」的美名。豫让,春秋时晋国人,为智伯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而自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巢父和许由为古代著名隐者,传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听后,认为有污自己的耳朵,便逃到颖水边洗耳,当时,巢父正牵犊饮于下流,就责怪许由污其犊口,遂牵犊到上游。伯夷、叔齐为殷朝末年孤竹国君之子,武王伐纣之后,不食周粟而饿,被孔子称为「古之仁人」。但是,诗人认为这些古人都是为「爱身后名」的奴役,不如「我爱眼前酒」。这个中的妙理在于「饮酒眼前乐」是实实在在的,「身后虚名」则不是。「男儿穷通」自有机遇,不必强求,即使求得「身后名」,后人们弯腰向你礼拜,你也不知道了。这一「虚」一「实」的反差,正是李白的牢骚话。「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诗人正是以这种惊世骇俗的牢骚话博得千古美名。诗人借用猛虎不屑一顾案头肉和洪炉不熔铸囊中小锥进行类比反衬,表现自己不汲汲于「身后名」的傲骨和大志,嘲笑那些贪图靠「身后名」者不过是些心底狭窄之辈!

 最后一段,又以宁武子和朱买臣宕起一笔。宁武子,即宁戚,春秋齐人,有奇才,隐于商旅,齐桓公夜出巡访,他正在喂牛,并击牛角而歌唱,桓公闻而奇之,委以重任。朱买臣,西 *** ,家贫,以卖柴为生,好读书,能朗诵《楚辞》,后被汉武帝征用。诗人用这两个古人的事迹,旨在说明穷通有时,应该顺其自然,从而嘲讽那些被「曲如钩」者迷惑了心窍的当权者,即是遇到宁、朱二人,也不会了解他们,他们也只好去佯狂避世了。

笑歌行创作背景

 至德二载(757),李白五十七岁。正月,永王军次寻阳,李白下山人幕。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言志抒怀,旨在思抒奇计以济时艰。二月,皇室内讧,兄弟交兵。永王兵败丹阳,李白于乱军中仓皇逃亡,旋陷寻阳狱中。有鸣冤求援之作多首。江南宣慰使崔涣及御史中丞宋若思为李白推覆洗雪,乃获释。

 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和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均肯定此诗为李白所作 因李白晚年被诬为永王「附逆」,政治上又毫无出路,甚至于连衣食都发生了困难。杜甫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可见,李白所写《笑歌行》为狂怪的讽刺诗,是完全有可能的。

诗词作品: 笑歌行 诗词作者: 唐代 李白 诗词归类: 写人、借古讽今

冯至的林泽中楚狂的人物形象

冯至的林泽中楚狂是一个带有一种浓厚的隐士气息的人物形象。楚狂是一个不满于世道、佯狂避世的隐士形象,他品行高洁,性格豁达。心境清闲洒脱,与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子胥形成对比。闲适自由使子胥的思想有所转变,由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的安适,推动了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