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恶衣恶食意思
1.士志于道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
士志于道
士志于道
《论语》里仁篇第9章里孔夫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一个士人,有志于道,却以穿旧衣吃粗食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道的。”
“志于道”,就是把道存于心中,立志坚守,立志实行。孔门之教,在于培养志于道,能担当大任的君子。由明道而行道,是对学子最根本的要求。读书而去求官,也是为了以此为舞台更好地行道、弘道。
为什么老夫子说“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值得与他讨论道呢?孔子所说的道,即是仁道,它关系到天下之大公,而衣食乃一己之私。既欲“志于道”,又以恶衣恶食为耻,就会为摆脱贫困而放弃仁道,乃至为非作歹,说明其志也是虚的。孔子欣赏“人穷志不穷”的人,对于那些“人穷志短”的人极为瞧不起。一个过于在意物质享受的人,往往经不起外界不良环境的诱惑,也经不起穷困艰苦生活的考验,故而孔子说:“未足与议也”。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道的。'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四篇《论语·里仁篇》的第9章。
章节解读:人之所以贪图物质享受,是因为心中缺乏真正信仰,缺乏坚定价值观,也就是缺少求道求仁的理想。这样的人,终会在不断升级的享受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糜烂。甚至有人还会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不顾廉耻,卑躬屈膝地去钻营。
相反,那些把道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人,因为矢志不渝地追求仁德,就不会在意衣食方面的浅薄享受,而是淡泊名利,进德修身。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论语·里仁篇》主要内容
《论语·里仁篇》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孔子通过义与利对君子进行规范,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以义来作为自身的行为处事,时刻以道义为先,同时君子要保护百姓的根本利益,主动给人民利益,爱护百姓。而小人却以利益为上,舍弃道义,告诫人们要以君子为目标,要见利思义时刻对自己进行约束,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