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填海铁路-移山填海方药理论
1.鹰厦铁路线介绍?
2.高集海堤的历史沿革
3.建国方略为什么第一章是以饮食为证
4.中国移山填海是真的吗
5.国庆有感作文 600字
鹰厦铁路线介绍?
鹰厦铁路线,又称鹰厦线,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铁路干线。它北起江西省鹰潭市,南至福建省厦门市,全长694公里。
另外,在南平市的来舟镇外洋站有一支线通往福州,被称作外福铁路。鹰厦铁路于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竣工通车。
简介
鹰厦铁路,又称鹰厦线,是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它北起江西鹰潭,在赣闽两省边境地区穿越武夷山地后,沿闽江支流富屯溪谷地延伸,到达南平附近的外洋车站,线路折向西南,顺着闽江另一条支流沙溪谷地修筑。然后在永安附近改向东南,穿越戴云山脉,进入闽南的九龙江流域,沿江而下,经过集美和厦门两道海堤(2010年1月30日起改走杏林铁路大桥,集杏、高集两座海堤的铁路已拆除。)到达厦门,全长705公里(含漳州支线11公里)。它在鹰潭与浙赣铁路交汇,在南平市的外洋站与外福铁路相交。
鹰厦铁路于1953年1月,由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进行设计,1954年由铁道兵和当地民工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其南段沿江修建,地势险要,北段崇山峻岭坡陡弯急(最小半径250米,最大坡度超过千分之22),途经地区多山且雨频,因此时有泥石流爆发造成铁路中断事故。
全线共有桥梁173座、涵渠1775座、隧道88座,总长63534米,其中最长的大禾山隧道长1460.3米。
鹰厦铁路初建为战备线,线路技术标准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福建省经济的迅猛发展,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日趋突出,以至鹰潭口成为全国铁路有名的限制口。为此,经批准,国家计委作出鹰厦线电气化改造的重大决策,下达铁道部执行,铁道部将其纳入第三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之后,这项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成为全国铁路建设“中取华东”和“再取华东”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鹰厦线1986年8月26日正式动工进行电气化建设。根据国家“分期建设,分段开通,分期取得效益”的要求,整个工程分4期4段(依次为永漳段105公里、来永段124公里、鹰来段284公里和漳厦段192公里)进行。1993年12月26日,全线电气化开通,前后历时7年4个月。担负这项工程的建设单位为上海铁路局及受其委托具体负责建设任务的福州铁路分局、鹰厦外福线工程指挥部;设计单位为铁四院、上海铁路局福州勘测设计院、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北京设计研究院等;施工单位为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福州铁路工程总公司、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上海工程公司、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和福州铁路分局有关单位以及闽赣两省电力建设部门等。
鹰厦铁路电气化工程总概算1984年铁道部核定为53650万元,其中电气化工程为34000万元,其余为技术改造投资。1990年总概算调整为56331万元。
修建
鹰厦铁路起自江西省鹰潭,经资溪、福建省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漳平至厦 门,全长697.7公里;另有外洋至南平支线24.2公里,漳州至郭坑支线11.3公里,总计733.2公里,是华东地区出海的一条铁路干线。由铁道兵担负施工,1955年2月重点工程开工,1956年12月09日铺轨到达厦 门。这条铁路对巩固东南海防,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军事与经济意义。
鹰厦铁路由北向南伸延,除鹰潭至上清、磹口至郭坑(现漳州东)、冰厂至厦 门约90公里较为平坦外,其余大部蜿蜒于崇山峻岭、河川峡谷之中。线路要穿越武夷山,通过戴云山,跨越九龙江等水系,还要移山填海,构筑一条跨海长堤,把被大海隔离的厦 门 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工程艰巨得复杂。
1954年第4季度,铁三、五、七师进入鹰潭至光泽120公里间进行施工准备;1955年2月21日,鹰潭至资溪60公里地段正式开工。4月下旬至5月底,铁一、二、十、十一师陆续从黎湛线调至鹰厦线;铁六师和独立桥梁团完成黎湛线收尾工程后,分别于9月和10月转入鹰厦线。参加鹰厦铁路修建的铁道兵部队计8个师1个独立团。
1955年4月,王震司令员、刘克技术副司令员率工作组同苏联专家一起,赴鹰厦线调查,按1957年底通车要求,共同确定设计、基础、施工三方集中南平办公,由铁道兵党委统一领导。铁道兵领导机关于5月份由广西贵县移驻福建省南平。全线分为11个工程段,闽赣两省动员12万民工参加筑路。
1955年10月,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要求铁道兵再提前一年建成鹰厦铁路。参加修路的全体官兵、职工、技术人员和民工响应号召,决心为实现提前一年通车而奋力拼搏。同时,采取改善设计,削减工程数量;集中使用机械,保证重点工程;采用大爆破,加快施工进度;铺架作业中采取预架梁、预上碴、预铺枕等措施。
施工部队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展开劳动竞赛,掀起一个又一个施工高潮,在施工装备水平低,大部分施工作业要靠人力完成的情况下,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向重点难点工程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修建前,厦门是悬于海上的孤岛,交通极度不便。据当时主政福建的叶飞回忆,陈嘉庚先生多次提出建议,要在厦门与集美间建座海堤,以把厦门与大陆连接起来。
从1953年开始,福建省动员“万人大军”,抛石入海,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州至厦门段等)得以入厦门,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
经过广大军民1年零10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达厦门,实现了提前一年通车的目标。
改造
鹰厦铁路初建为战备线,线路技术标准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福建省经济的迅猛发展,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日趋突出,以至鹰潭口成为中国铁路有名的限制口。为此,经批准,国家计委作出鹰厦线电气化改造的重大决策,下达铁道部执行,铁道部将其纳入第三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之后,这项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成为中国铁路建设“中取华东”和“再取华东”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鹰厦线1986年8月26日正式动工,进行电气化建设。根据国家“分期建设,分段开通,分期取得效益”的要求,整个工程分4期4段(依次为永漳段105公里、来永段124公里、鹰来段284公里和漳厦段192公里)进行。1993年12月26日,全线电气化开通,前后历时7年4个月。担负这项工程的建设单位为上海铁路局及受其委托具体负责建设任务的福州铁路分局、鹰厦外福线工程指挥部;设计单位为铁四院、上海铁路局福州勘测设计院、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北京设计研究院等;施工单位为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福州铁路工程总公司、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上海工程公司、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和福州铁路分局有关单位以及闽赣两省电力建设部门等。鹰厦铁路电气化工程总概算1984年铁道部核定为53650万元,其中电气化工程为34000万元,其余为技术改造投资。1990年总概算调整为56331万元。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高集海堤的历史沿革
1949年冬,福 建开始修建支前公路,适逢陈嘉庚从新加坡返厦,建议在厦 门海峡建石堤一道,把厦门和集美联起来。当时,承担福厦公路改建工程的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即会同厦门市政府建设部门,进行首次实地勘察,认为筑堤方案可行,乃放弃建筑渡口的计划。次年,厦门市人民政府提出在高崎集美海峡上抛石为堤的计划任务书。
1950年春,陈嘉庚提出在高崎至集美之间的厦门海峡修建海堤的建议,经专家讨论,认为厦门地处海防前线,港口被国民党军封锁,修建桥梁易遭受空袭威胁,加上技术上及器材供应上的限制,修筑石堤是惟一可行的办法。同时,专家认为高崎至集美之间的是从金 门、鼓浪屿两个方向涌来潮水的结合缝,退潮时也向两方向退去,建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年秋,华东司令员陈毅到厦门视察时赞同这个建议,并先后三次上书主席,得到批准。
1950年秋,陈毅司令员到厦门视察时,赞同这个建议,并三次上书主席,得到毛主席的批示。
1950年12月中旬,省人民政府命令交通厅会同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土木系组织测量队,对高集海峡的水文地质进行勘测,选定由高崎码头经小屿至集美沙滩为建堤位置,长二公里许。该处海峡虽稍宽,然而所经水面具有两潮汇流沉积沙滩之利,且淤泥深度较浅,对施工有利。所需石料,在高崎、集美两地及附近小岛均可采集到,唯对所需3吨以上整块石料的起运工具与技术有一定困难。
1952年,国家财经委员会把修建厦门海堤作为国家预算外基建投资。
1952年,主持中央财政工作的陈云从国家预算外的基建投资中拨出1300万元作为修建海堤的工程款。工程由叶飞、梁灵光副主持,张维兹市长负责组织施工。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和福建省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对厦门海峡地形、水文、气象作了初步勘测后提出设计方案:堤宽21米(实际使用宽度16.5米),在厦门一侧建造铁路与公路立交路,以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陈嘉庚提议堤身应加宽至25米,留出双轨铁路线。但设计方案和陈嘉庚的建议均遭到当时常驻厦门指导海堤工程的苏联专家沙可夫的反对,沙氏将原设计中堤宽21米改为19米(扣除胸墙和人行道外实际14米),并取消立交路。这一改变造成后来堤面无法拓宽的后果,使海堤的通行能力受到制约。所幸在海堤施工中采纳粟裕的建议,在深水处留一航道(原设计未留航道),使中、小型船只仍可通行。
1953年初,计划任务书得到政务院批准,并拨专款1323亿元(旧人民币,折合新人民币1323万元)。1953年4月,华东水利部门与省内有关部门、厦门大学的工程师、教授等来工地,对地质、水文进一步详细勘测分析,认为技术问题可以解决。
1953年5月底,苏联专家毕丘金、国家公路总局局长连柏生、铁道部鹰厦线测设负责人在厦门会合,研究公路、铁路过海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1953年06月17日,批准建造海堤的工程计划任务书,随即成立厦门海堤工程指挥部,由厦门市市长张维兹兼主其事,进行工程的各项准备开始修建工作。在技术方面,主要是勘测、钻探、绘图、整理资料,进行典型试验性施工,集中全力做好技术设计;在行政方面,建立各级指挥机构,调集大批干部、工人,建立各级党、团、工会组织;在物资准备方面,全力组织各项物资供应,调运器材和生活资料,搭建工棚、仓库和医疗室,并设置工地合作社、邮电代办处、银行等;在工地管理方面,建立各种管理制度,结合计划工作测定工率,按计件工资制定工资标准和劳动计划。是年冬,叶飞进京向汇报工作。关注高集海堤的建设,称赞厦门海堤工程有远见,是百年大计,不仅对当前准备打仗有重要作用,对经济建设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反复强调海堤要建好,要保质保量。
根据高集海峡的水文、气象、地质等实地勘测结果,海堤工程指挥部决定采用斜坡直墙混合式堆石堤的办法。遵照上级指示,工程贯彻建设与救济相结合的方针,尽量利用人力以解决市民失业问题,尽量利用当地已有设备进行施工,避免运用大型机械及进口器材。在深水部分留一航道,通过西球岛开凿航道至底标高负1.4米,需水下爆炸岩石,由于工具缺乏,施工艰巨,按照苏联技术人员的建议,航道在深水部分通过堤身,在抛石基床上以钢筋混凝土沉箱做桥台基础,然后接砌桥台,以适应当地条件。根据水文气象资料,堤东边的风浪较西边大,因此堤身基床边坡东侧比西侧平缓,所用护坡石块东侧也比西侧大。在西球岛与高崎间的淤泥段,由于缺乏挖泥船设备,乃将石块直接抛填在软泥上,使部分淤泥向两旁挤压,部分淤泥填入石块空隙中,不必将淤泥挖去。安砌直墙,则在基床沉陷稳定后进行。堤身断面,堤顶宽为19米,6米宽的铁路在堤中心西侧,7米宽的公路在堤中心东侧,人行道布置在堤顶边缘胸墙内侧,东面人行道宽2.1米,西面人行道宽1.5米,两旁胸墙各厚1.2米。
高集海堤在施工中,屡遭台湾当局飞机的袭击,有150余名干部、工人被炸身亡(其中一次渡船被炸沉,亡90余人)。工程指挥部提出“与敌机抢时间,防空不减产”、“提早修好海堤,支援”的口号,全体施工人员将生置之度外,坚守岗位,坚持施工,终于在1954年10月15日实现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工期提前半个月。于12月10日实现全潮通车。全部工程于1955年10月完成。海堤将厦门岛与陆地连在一起,厦门从此成为半岛。
为永志厦门军民跨海筑堤的创举,1955年10月01日,高崎堤头“厦门海堤纪念碑”落成。中国总司令为纪念碑题写“移山填海”4个大字,海堤工程指挥部撰写碑文,全文如下:
“厦门市是我国东南要港,四面环海,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因与大陆隔一海峡,交通不便,对经济之繁荣与海防之巩固,影响很大。于一九五三年六月正式动工修筑。历时二年又三个月,至一九五五年国庆节完成了全部工程。海堤全部以花岗石砌成,长二公里二一二公尺,顶宽十九公尺,深水处有航道可通舟楫,用石七十余万公方,修筑经费一千万元。
修筑期间,万余职工以忘我劳动与无比英勇的气概,战胜了惊涛骇浪与民党军的袭扰破坏,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使这移山填海的工程得以提前竣工。海堤筑成后,自然改观,厦门与大陆联成一气,这一工程的完成,应归功于中国***和毛主席的英名(明)领导,工人阶级的辛勤劳动,苏联专家的国际主义友谊援助以及福建省人民的大力支援。
谨记筑堤经过,立碑留念。”
2010年10月28日起,厦门市政府启动拆堤建桥工程。集美—杏林海堤(集杏海堤)靠东边的一部分被拆除改为桥梁(桥拱为水闸,可实现海水交换)取代,高集海堤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011年高崎—集美海堤拆除工程启动,计划建成地铁过海和公路两用桥。
2012年06月30日起,由于高集海堤改造为公路桥的工程正式动工建设。
2015年该桥还在紧张建设中。
建国方略为什么第一章是以饮食为证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以及各地军阀争权夺利的混战,使立即着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希望彻底破灭。1913年以后,他不得不集中精力从事讨袁、“护国”、“护法”等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但与此同时,他也“时时研究建设”,积极构思关于国家现代化的总体设想。其最终体现,便是由《孙文学说》、《实
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篇文章组成的宏伟蓝图———《建国方略》。《孙文学说》原拟包括卷一“行易知难”、卷二“三民主义”和卷三“五权宪法”,但后两卷未能完成,仅卷一部分于1919年春夏间出版,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实业计划》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ofchian”,发表于1919年6月号《远东时报》,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出版于1917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
关于现代化事业的《建国方略》,为何要从“心理建设”、论证“知难行易”的哲学认识论讲起呢?原因在于相信,“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振兴中华,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首先要解决的是国人的心理认识问题。在这一点上,不赞成简单理解和实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格言,也明确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古训。他指出:“夫‘知行合一’之说,若于科学既发明于世,指一时代一事业而言,则甚为适当;然阳明乃合知行于一人之身,则殊不通于今日矣。以科学愈明,则一人之知行相去愈远,不独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即同为一知一行,而以经济学分工专职之理施之,亦有分知分行者也。然则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不合于实践之科学也。”他援引生活中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的实例和《孟子·尽心》的说法,论证了“行易知难”“实为宇宙间之真理,施之于事功,施之于人心,莫不皆然也”。
数千年来,“知易行难”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到近代已成为推行现代化的重要阻碍。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此说者,予生平之最大敌也,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夫满清之威力,不过只能杀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夺吾人之志也。乃此敌之威力,则不惟能夺吾人之志,且足以迷亿兆人之心也。是故当满清之世,予之主张革命也,犹能日起有功,进行不已;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之主张建设,反致半筹莫展,一败涂地。”认为“夫中国之近代积弱不振,奄奄待毙者,实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说误之也。……如是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也。”他之所以“不惮其烦、连篇累牍以求发明‘行易知难’之理者,盖以此为救中国必由之道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积极主张“知难行易”说,本意并非要在知行关系的哲理探讨方面有所作为。实际上,他的有关论述并不严密周全,从学术意义上分析,也并无特别之处。重要的是想通过鼓吹“知难行易”说,从解放思想入手,动员广大民众,积极行动起来,投身现代化建设。“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立足于解放思想,强调,勇于探索,敢于冒险,是推进国家现代化所必须的心理准备。为此,他特别批评国人的保守心理:“盖中国之孤立自大,由来已久,而向未知国际互助之益,故不能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中国所不知所不能者,则以为必无由以致之也。虽闭关自守之局为外力所打破者已六七十年,而思想则犹是闭关时代荒岛孤人之思想,故尚不能利用外资、利用外才以图中国之富强也。”这些批评,不仅在当时切中时弊,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不失为思想解放的先声。
《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无疑是一份全面发展中国经济的宏伟纲领。它由六大计划共33个部分组成。在这个庞大的总体构思中,发展交通运输是关注的重点。对此,他解释道:“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积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由发展也。”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关于发展经济和实业的所有制问题,主张个人经营与国家经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他说:“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立占有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主张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并为之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例如要改革税制,统一货币,排除各级官吏的种种压制等等。这些设想,对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资金短缺且现代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又极不平衡的中国,显然是非常适宜的。
但是,《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也有一个重大的根本性失误,这就是关于现代化建设所需巨额资金及技术力量主要来源的设想。按的计划,如此庞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人力,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国际援助。他的理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西方各国经济破败,大批军工企业面临转产,“盖欲利用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一突飞之进步;且以助各国战后工人问题之解决。”“各国欲恢复其战前经济之原状,尤非发展中国之富源,以补救各国之穷困不可也。”正是循着这一思路,的《实业计划》(原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计划”)提出“此类国家经营之事业,必待外资之吸集、外人之熟练而有组织才具者之雇佣、宏大计划之建设,然后能举”。他甚至一厢情愿地设想了实行这一计划的三个步骤:(一)准备投资于中国的各国政府,共同行动,统一政策,组成一国际团,以便开展工作;(二)设法取得中国人民的信任,使其热心配合;(三 与中国政府正式谈判,签定协议,实施计划。当然,也考虑到要逐渐由中国人民自己来掌管这些新建的事业。他说:“关于事业之建设运用,其在母财、子利尚未完付期前,应由中华民国国家所雇专门练达之外人任经营监督之责,而其条件,必须以教授训练中国之佐役,俾能将来继承其乏,为受雇于中国之外人必尽义务之一。及乎本利偿清之后,中华民族政府对于所雇外人当可随意用舍矣。”此时的,尚未认清帝国主义时代的西方列强是不会真心诚意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像中国这样一个数万万人口的大国,不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点,而主要依赖国际援助,要想实现现代化的经济腾飞,是不可能的。由此而论,的《实业计划》虽然气魄宏伟,但其可行性基础却异常薄弱,无法付诸实施。
尽管如此,的《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占有重要的思想地位。他所提出的若干设想(例如建设西北、西南铁路网,在沿海地区大力兴建港口等),今天有的已经成为现实,有的正在加紧建设。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华民族,一方面坚持自力更生,一方面积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才”,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更高的认识水平上,创造性地“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将的伟大理想,变为中国大地上日新月异的生动现实。
《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主要论述民权问题,旨在纠正中国社会“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的弊病。认为,这正是“至大至优”的中华民族“据此至广至富之土地,会此世运进化之时,人文发达之际,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国家”的根本原因。为此,不遗余力地倡导民权,以期激发国民的主人翁精神,最终实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的民主政治。
中国拥有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数亿人口,又有长达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历史。推行民主政治,困难重重。认为,所谓民权就是“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他认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四大民权的实现,必须从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层面入手,将民主政治具体化为集会、结社、议事方式的训练,即“民权初步”。对此非常重视,“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在《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中,不厌其烦地详论集会、结社、议事、动议、讨论、选举、表决、计票、维持会议秩序、制定社团章程、明确个人权利义务等等琐碎的操作细则,绝非将民主问题简单化,庸俗化,而是依据“知难行易”的认识论原则,将民主政治理论,落实为一般民众人人都能掌握的普通常识与行为规范。他认为,民主政治体制的“议事之学”,好比“兵家之操典,化学之公式,非流览诵读之书,乃习练演试之书也”。希望家族、学校、农团、工党、商会、公司、国会、省会、县会“皆当以此为法则”,由此养成国民的民权意识,“倘此第一步能行,行之能稳,则逐步前进,民权之发达必有登峰造极之一日。”
显然,所论“民权初步”,只是涉及民主社会建设的纯粹技术性环节,看起来似乎意旨平淡,未及“大道”。但是,程序民主是实体民主的前提与基础。特别是在人口众多且平均文化程度不高、民主意识淡漠的中国,对民众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正是建设民主社会必须的基础性工作,意义不可小觑。联系到目前中国基层政治民主建设中的艰难与困惑,我们更能体会到当年的苦心和先见之明。简言之,将国民民主政治意识的养成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是现代化思想的精华之一。虽然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在这些方面取得显著成功,但他在《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中提出的思路,却不愧为先行者的光辉思想,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中国移山填海是真的吗
中国移山填海是真的。
中国在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张的过程中,确实有一部分项目涉及到了移山填海的工程。这些项目通常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短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等问题。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就包括了填海造地的工程。中国通过填海造地的方式扩建陆地面积,满足民事、科研等需求。
一些沿海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港口,也可能涉及到移山填海的工程。这些项目通常需要挖掘山体或填海来创造足够的平地空间。这些项目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以确保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度破坏。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设。
中国的移山填海发展历程
1、古代时期:早在古代,中国人民就开始利用移山填海的方法来改变地形,以满足生活和农业需求。例如,岭南地区的居民通过挖掘山体、填平河流等方式,改造丘陵地带,扩大耕作面积。
2、20世纪初:随着近代工业化的推进,移山填海技术开始在港口、码头、铁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的港口建设,就涉及到了填海造地的工程。
3、1949年至1978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了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包括一些填海工程。例如,天津港、大连港等港口的建设和扩建,以及一些沿海城市的机场项目。
4、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移山填海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在南海岛礁上进行填海造地工程,以满足军事、民事和科研需求。
国庆有感作文 600字
那一天阳光明媚,万里碧空中点缀着几朵白云,那一天人山人海,每一颗心都激动万分,那一天在那一刻,一个雄浑的声音在天安门响了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瞬间,几百只和平鸽展翅飞向蓝天,几万万人雀跃相拥,喜极而泣。 那一天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全中国人民心中都有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一个人都永远铭记住了这个日子。
古老的长城挺起不屈的胸膛,奔腾的长江翻卷晶莹的浪花,千里草原回荡深情的马头琴声,拉萨林卡正传来牧民奔向小康的欢歌笑语。于是,我看到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华夏儿女于天地间引吭高歌。欢庆祖国母亲61岁的生日,以共和国儿女的名义,向祖国致意,为母亲祝福。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五十九年的扬弃和继承,一个东方巨人到了可以说"不",可以发言的时侯,您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最大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热切表达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遂,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在"十六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的中国***正继往开来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1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10年,中国的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以前“嫦娥一号”拜访过的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使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我美丽的祖国!2010年将是您的六十一华诞,在这六十一年里我很自豪的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距今四五千年,我国黄河领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着名的首领。至今还有一些海外华人自豪的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呢!
有一天我正在看一本书,突然我看见一个外国人写道:“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我听到这几个字之后,我的心里非常的气愤,我心想:“中国是一个有许多年历史的国家。”而且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动荡平定,在这期间有安定的生活。但还是有战争带来的不幸,有明君也有昏君,有奸臣当道也有精忠报国的大臣,一心为君为民。
我很爱这个经历沧桑却没有倒下的国家,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我们的祖国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我的祖国您可真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祖国您在我的心里:酸为了您、苦为了您、甜也是为了您!你的忧虑便是我们的忧虑,您的快乐便是我们的快乐!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许多人都失去了亲人。曾以为坚不可摧房子,在几分钟左右变成废墟;曾以曾以为坚不可摧的家园,竟毁于一旦;曾以为永不分离的亲人,竟会天人永隔;曾以为健康强壮的躯体,竟会遭遇创疼。现在全国人民也正在为灾区捐款、捐物。此时我也祝愿:“能够尽快恢复往日的繁华,但愿灾区人民能走出地震的阴影!”经过这次大地震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并没有倒下!而且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手牵手、心连心一起前进,一起共创未来!
在这次大地震中我不由自主的想到秦观写的《浣溪沙》这首诗也赞美了在这几次自然灾害的雄姿。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祖国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中国,你用速度,你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我祝愿你: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光辉灿烂、锦绣中华!
61年,可谓弹指一挥间,祖国61年间的变化让我们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今天,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科技硕果累累,我们的教育日新月异,我们的体育突飞猛进,我们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我们的祖国是腾飞的蛟龙!我们的祖国是屹立的巨人!
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61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走过61个春秋,追忆烽火岁月。我们有过苦难,我们经历过磨砺,我们有过苦涩的追求,我们都挺过了,祖国的脊梁坚强了。我们有过梦想,我们有过豪情壮志,我们也有过无数快乐和喜悦,我们都拥有过,我们都经历了。我们为有一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而自豪,我们为祖国有一个坚强的脊梁而骄傲。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脊梁,就不会站立行走;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脊梁,则只能屈服在别人的脚下,匍匐前行。是的,有了坚强脊梁的国家,才会有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动力,才会有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勇气。
2008年走过的日月,是祖国经受磨砺的日子。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一次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祖国在忍受着痛苦,也在为那些离去的儿女们流泪、心痛。可祖国依然挺立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灾害灾难,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毁我们美好的家园,可以让我们失去善良的亲人。但是,动摇不了我们的意志,压不垮祖国的脊梁,祖国依然坚强!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大学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我坚信,下一个61年,将是中国更加日新月异的61年,中国将会迎来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
精品:
今天是新中国第61个国庆节,在这种特别的日子里,心中总觉得应该写一点儿东西表达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
旧社会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世界列强可以对其任意糟蹋,所以旧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尽管我没生活在那个不幸的年代,但历史让我清晰地知道这一事实。同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此,多少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最后才得以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中国。
我想为什么新中国能够成立呢?不就是我们的旧中国有着许许多多像一样胸怀大志的有识之士。他们不甘落后,怀揣自己的心中梦想,终有一天这梦想变成了现实。
今天在网上重温了于丹和魏书生的一些精彩视频。于丹出口成章的口才和魏书生独具匠心的人生哲理使我肃然起敬,我在思考这样的能力是否与生俱来。我并不否认于丹和魏书生有着过人的天份,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经历千锤万炼才慢慢成长起来的。
或许我没有什么过人的天份,但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把自己变得优秀起来。记得刚走上岗位的那一年,一句让同事觉得无知的话语,他对我说:“你为何说出的话不像是一个大学生。”这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自尊,多少年过去了,我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把这话变得模糊一点儿,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话在我的脑海中日渐变得明晰起来,并在脑海中烙下深深的烙印。于是我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用实际行动证明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我是一位积极上进的优秀教师。总有一天,我也会迈上成功的道路,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深知一定不会一帆风顺。在这道路上,我会遇到荆棘满途,也会遇到鲜花飘香;在这道路上,我会遇到暴风骤雨,也会遇到雨后彩虹;在这道路上,我会遇到在泥泞的路上摔倒,也会遇到胜利之后露出幸福的笑脸。
忽然,想起张国荣的《默默向上游》。歌词内容如下:
默默向上游
幸运不肯轻招手,我要艰苦奋斗。
努力不会有极限,若遇失败再重头。
现实欺弄不担忧,我要跟它决斗。
挺着胸对抗命运,用力握实我拳头。
成功不会骤然降,喝彩声不想白白承受,
求能用心,求能用功,求能做好鼓手。
像怒海的小孤舟,冷雨凄风继续有,
我愿那苦痛变力量,默默忍泪向上游。
是啊!人生那有完美的事情。此时此刻,我眼前正看到自己在成长之路上匍匐前进的身影。
人应该有一点儿追求,天生倔强的我,更不例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