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折戟沉沙铁未销”名句,诗人当时是什么心情?见到了什么呢?

2.古诗词中表达怀古之情的名句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折戟沉沙铁未销”名句,诗人当时是什么心情?见到了什么呢?

折戟沉沙铁未销的不平之处-折戟沉沙铁未销古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作为杜牧凭吊古战场赤壁时写下的千古名篇《赤壁》中的第一句,开门见山地描写了所见之景物,又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沉郁的感情基调。

江水涛涛,倾泻千古。赤壁无声,俯视古今。当年曹操集结二十万大军南下讨伐,铁索连横。孙刘联合抗击,火烧战船。江面成火海,绝壁也被映照得通红。正是这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

今人来到赤壁之下,俯视江流,仰观山壁,似乎看到泥沙中赤壁之战遗留的断折的兵器,时隔几百年还是能够感受到当时战况的惨烈。杜牧不禁想象到:如果当时的东风不给予周瑜方便,那就没有这旷古流传的战役了,而二乔大概也会被深锁铜雀台了。

联系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黑暗、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兵乱四起,泱泱大唐已在倾倒边缘。杜牧26岁高中进士。他心中所想是救国安民,匡扶盛世,然而其并不受重用,无法舒展抱负。

由此可知《赤壁》一诗虽没直言作者的政治抱负,但却隐含着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沉郁。

“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既可看作是写实又可看作是写虚:极有可能是杜牧确实看到了折戟断剑并拿在手中磨洗,也很有可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毕竟时间已经过去几百年了,任何的事物都该被涛涛江水冲洗掉了。若是折戟为实则为杜牧写情之缘由,若是折戟为虚则是杜牧写志之缘由。

“折戟”这个意象首先就带有折断、摧折的含义,尤其是一把曾经锋利的兵器被折断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饱经风霜与壮志难酬。

“沉沙”是这把兵器目前所处的环境:被淹没、被埋没,这也隐约意味着不被认可、不被重用,作者处在人生晦暗迷茫的阶段。

“铁未销”表示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冲击,但这把冷铁仍然有一份难以摧折的傲气、意气、意志、不甘,因而得以饱经洗练而没有被完全销蚀掉。

因此,首联七个字看似写景写物,实则是暗合杜牧的处境。景中有情,景由心生,因此“折戟沉沙铁未销”既是写景物又是写杜牧的情与志。

古诗词中表达怀古之情的名句

1.唐.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7.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8.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元代: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0.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1.唐代: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2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

全部注释

1.此诗又见李商隐集。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在长江南岸,即三国时赤壁大战之地。

2.不与:若不与。

3.铜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建造铜雀台,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层百一间。"二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法上纯属议论,对此古今评家均无异议。但诗人对历史故实的议论自有其特色,即用形象议论,而非为抽象评说,如此便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教训极具可视性可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深受其艺术力量的烘染,感到回味无穷。具体说,便是末句写得尤为匠心独运,作者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个生动场景告示读者,若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那么将将会是吴败魏胜,而不是吴胜魏败的结局了。如此下笔,便叫形象性议论,便叫以点带面,以具体写抽象,这是文艺创作的一般性规律,大凡稍有文学修养的创作家和文论家都深谙于此。其次,本诗另一个重要手法便是角度新颖。大凡写咏史诗,特别是同古迹有关的,诗人往往从形胜古垒入手,咏叹物是人非一番,这样的模式沿袭已久,至刘禹锡可谓到达顶峰。他的《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等均为这类诗作中不朽的名篇。但既为高峰,后人便难以超越,总不能步趋于刘禹锡之后,再写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同构思和句式的诗篇吧。杜牧在此诗中转移角度,另辟蹊径,尽抛前人窠臼,勇闯新路,以一把折断了的戟头为导引物,先将读者的视线与思维拉回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再去聆听他的一番高论。这便是杜牧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咏史诗高人一筹之处。此诗开端也是独出心裁,与其它咏史诗相比,显得新颖别致。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从面落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议论在抒情中展开,这样论史的写法,又有新意,不落俗套。

此论兵之诗,立意奇特,不写赤壁史实,却以假设发言:若无东风助周郎,说不定战争的胜负就相反了。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历史偶然论。而另一层深意,大约是杜牧自负深知兵法,认为周瑜当时之用兵,并无必胜的把握,就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若无东风,则万事皆成徒劳矣。前人以为杜牧过分夸大了东风的作用。其实杜牧的见解是非常有道理的,战争的胜负,的确需要百虑而无一失,有一失则足以毁百虑。古今中外无数战事是因一着不慎而导致满盘皆输的,这其实是极普遍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