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方正的意思-贤良方正的意思啊
1.“贤”字是什么意思?
2.贤良文学是什么意思
3.贤良是什么意思
4.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有哪些?
“贤”字是什么意思?
贤的本义是有道德的,有才能的。引申指“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
一、字源解说
较早的字形像顺从的眼睛加能干的手,这被认为是“好”奴仆。本义是“好”、“善”。又有“劳累”义。后加“贝”旁,表“多财”。
二、组词
贤能、贤明、贤路、让贤、贤达等。
扩展资料:
一、贤能 [ xián néng ]?
1、有道德,有才能。
2、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二、贤明 [ xián míng ]?
1、有才能,有见识。
2、指有才能、有见识的人。
三、贤路 [ xián lù ]?
指贤能被任用的机会。
四、让贤 [ ràng xián ]?
把职位让给有才干的人。
五、贤达 [ xián dá ]?
指有才德、有声望的人。
贤良文学是什么意思
贤良文学是指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也省称“贤良”。此科始于汉文帝,汉武帝时举贤良注重文学,故简称贤良文学或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两汉时屡有诏举贤良方正连言能极谏者;有时单举能直言者;有时贤良方正连言可亲民者,即可直接选拔亲民的官吏;有时贤良方正又和有道术之士相联,于是,有道曾为东汉察举的独立科目。在汉代,贤良方正常常与文学相连称,有时以贤良与文学并立为二科,有时连称为贤良文学。实际上,贤良与文学相似,都是指通经达变之士,文学实指经学。
汉武帝刘彻贤良是什么意思
贤良的意思介绍如下:
贤良 xián liáng:①有才能,有德行:贤良之士。 ②有才德的人:荐举贤良。近义词:贤能?贤达?反义词:奸佞?相似词:贤良方正?贤妻良母?贤达?贤侄?圣贤?先贤?贤能?贤明。
贤良的相关造句如下:
1、人若近贤良,比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人若近邪友,比如一枝柳。以柳贯鱼鳌,因臭而得臭。
2、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3、谗媚之言甘,贤良之言直。甘则易悦,直则难入。
4、人若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
5、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格高。
6、这种历史观为孔子当时的核心问题提供了舞台:贤良者如何在乱世生活得更好些?因为如果普遍存在的天地和谐关系缺失,正如明摆着的事实,那么一个智者该如何办呢?
7、这世界对女人有各种要求,要贤良淑德,要貌美如花,要生儿育女。但实际上,女人唯一要做的只有五个字:照顾好自己。珍爱自己才会更幸福!
8、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意思是说,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现在终于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猩猩了!
9、我来夸夸我的妻,我的妻贤良淑惠有才气,洗衣做饭得第一,服侍老人照顾孩子没怨气,今天730妻想你,我要对你说,我想你!我爱你!
10、如果你珍视自己的名声,就应与贤良交往;因为自处下流还不如离群索居。?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有哪些?
1、世卿世禄制
根据《史记》记载,我国最早的人才选拔制度应为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具有很大的缺陷性,因为该制度本质上是为世族阶级服务的,这就导致寒门子弟根本难以通过该制度翻身。
之后,随着西周宗主地位的衰弱,世卿世禄制度也开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制以及军功制。
2、荐举制
《左传 昭公十七年》中记载了这样的一段话:“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大致意思是说教育开始逐渐地普及,这也是荐举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的实力,便不再如昔日世卿世禄制一样只提拔贵族子弟,而是不管出身贵贱,依照能力来安排官职。
于是许多人便或毛遂自荐或被他人推举,步入到了仕途之中,比如说诸位很熟悉的荆轲,他便是被人推举给太子丹的。《史记》有文可证:“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
3、军功制
与荐举制同处一个时期的还有军功制,这种制度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统治者为了激励百姓从军,也为了能选拔军事人才,提高本国军事实力所设置的一种选拔制度。战国时不少士兵便是通过军功制一跃成为将军,甚至名垂千古,最为著名的便是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人的白起。
客观来讲,这两种制度即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极难挑出毛病,它们皆是符合时代背景的产物,为日后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开拓了一个新方向。
4、察举制
待到秦汉建立后,便在荐举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察举制度。《文献通考 卷二十八 选举考一》记载:“孝武元光元年冬,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察举制跟荐举制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加专业化官方化,是需要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并且人才还要接受考核,没有荐举制那样随意。因为察举制的考核很注重品行,所以也有人称其为“举孝廉”,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便曾是举孝廉出身。
值得一提的是,察举制虽然为士人为官提供了途径,但却依旧被贵族阶级所掌控。许多察举出身之辈,并不是真的品行高尚才华横溢,而是买通了考察官,或是背后有官僚阶级的支持。对于这种情形,甚至有史学家称“一场作秀的察举”,足以见制度背后的腐败。
5、科举制
之后,便是古代实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始建于隋朝,后来唐朝对其加工完善,历朝历代进行一些改动,继续沿用下去,一直到1905年时,这项制度才被废除。科举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故有学者认为“科举即是古代的高考。”
唐朝时,科举考试流程则为乡试---省试---吏部复试,主要分为常科以及制举两类。北宋时,科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考试程序进行了改革,把吏部复试改为了殿试。
并在此之后成为北宋的定制。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考官舞弊,考试后一律将卷子密封,把考生的名字所遮掩住,并且不允许在卷子上留有特殊印记,有些类似于如今的高考阅卷。
而且为了得到更多人才,北宋也对科举进行了扩招,根据《宋史》记载,宋太祖在位期间便录用了近万人的科举取士,远比唐朝要多。这跟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是有所关联的,正因此,才有学者发出:“宋朝是读书人最幸福的一个朝代”这样的感慨。
元朝时,科举经常停考,并且并无太多新意,在此就不多做叙述。明朝时科举有了新的变化,它开始跟学校制度结合起来,想要参加乡试,就比如成为各级行政单位的生员亦或是国子监的监生。
并且,明朝的科举考试的流程也进行了一些小修改,将省试换为了会试,在乡试之前还加入了一个县府院试。清朝时则是沿袭明代,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只是使学校制度跟科举制度完全融合在一起,并把县府院诗改为了童试。
科举制度相比较之前的几个选拔制度,其优点不言而喻。它帮助了更多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让士人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也给国家带来了太多人才,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一代文豪苏轼便是科举进士出身,还都是二十岁考上进士的学霸人物。
不过科举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还是做不到如当今高考一样绝对的公平,不少地方的考试依旧有舞弊现象,甚至就连最重要的殿试,也完全是看皇帝心情而定。并且科举太过板,尤以清朝的八股文最束缚士人思想,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才的损失。
扩展资料
隋唐科举的积极意义: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