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官半职的意思

2.苏秦刺股的原文+翻译

3.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诫子书》文言文翻译及阅读

5.一人谋官不得,见着士大夫打扮的便磕头作揖,后面怎么样了?

6.周进篇赏析(原文翻译)

一官半职的意思

谋得一官半职的是谁-谋得一官半职

“一官半职”意思是泛指官职。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千山万水。”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大官小吏、有职有权。

反义词:黎民百姓、父老兄弟。

一官半职造句:

1、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他不惜卖身投靠,甘当敌人的走狗爪牙。

2、他在官场中干了多年,也没捞个一官半职。

3、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他不惜泪如泉涌,甘当敌人的走狗爪牙。

4、他第一次长安之游,无疑使他的名气更大了,但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

苏秦刺股的原文+翻译

1、译文

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他的主张仍未被实行。苏秦黑色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

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他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

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

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

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

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

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如今又如此卑躬屈膝呢?”

2、原文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之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扩展资料:

一、背景

战国末年,出现了研究“纵横之术”的纵横家。所谓“纵”,指“合纵”,它的代表者为苏秦。他主张把东方六国——齐、楚、燕、赵、魏、韩联合起来,抗击秦国。

所谓“横”,指“连横”,它的代表者为张仪,他主张以秦国为中心,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东方的某些国家,攻击另外一些国家,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合纵”失败,秦国通过连横的方式,击败了六国,统一中国。

二、相关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七雄并立,战争连年不断,各国都想统一中原。年轻的苏秦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口才游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希望得到重用。但是由于商鞅嫉妒他的才能,处处与他为难,没能如愿。他曾经十次上书秦王,诉说心志,都没有被采纳。

后来决定离开秦国,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把家产卖了后,得到路费、衣物、车马、和仆人。在游说的过程中勘察各国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好几年,他仍然无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钱财用完了,只好辞了仆人,卖了车马,自己担着行囊徒步回家。

父母原以为倾家荡产的苏秦能换来仕途的发展,一定可以谋得一官半职。谁知贫穷落魄,都骂他是个没有出息的败家子。妻子也像看不见他似的。饥寒交迫,向她的嫂子要点饭吃,嫂子说家中没有可烧的菜,拒绝给他做饭。

苏秦饱尝了人间冷暖,不觉潸然泪下:“一身贫寒,妻子不认丈夫,嫂子不认小叔,连父母都不认儿子,这全是我造成的啊。”

感慨之后,他钻入书中消愁。他偶然从书堆中发现一本《阴符》,忽然想到有个名士说钻研此书,肯定有长进。于是开始钻研这本书中的道理。

苏秦足不出户,不分昼夜,发奋读书。夜晚困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头脑清醒,用锥子刺入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面上。剧痛让他睡意全消,又可以全神贯注地读书了。《阴符》这本书,让他茅塞顿开,又结合自己周游六国所得到的信息知识,仔细揣摩,不过一年,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苏秦胸怀大志,再次告别父母去游说各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取得了六国的信任,接受了他的联合主张。最后,他,兼佩六国的相印,执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

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家人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了,父母把他当做孝子。妻子恭顺了,嫂子也敬重他了,居然不敢抬眼看他了。

百度百科-苏秦刺股

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二十世纪的发现和发明的数量很多。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雪后的景色,意思是:一场大雪,树上挂满雪花,就好像昨天夜里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争相怒放一样。

这篇课文的作者路甬祥,他出生在宁波的一个西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耳濡目染,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立志做一名科学家,通过数年的努力,他不仅科研成果丰硕,在培养人才上也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有《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课文中单独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科学技术变化之快,变化是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有“意想不到”之意。

如果再上升到情感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句诗,就得把这一句放回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去看了,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出生在贵族之家,只是在他这一辈的时候,家道已败落,但是并不影响他刻苦自励,勇于进取,成为唐朝最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和高适一起有“高岑诗派”一说。

岑参在《感旧赋》中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三相”指的就是家族里出过的三位宰相。岑参家的第一位宰相是唐太宗时期宰相岑文本,是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本原来是隋朝末期割据势力萧铣手下的人,唐军平定江陵的时候转投了唐军,后跟着皇帝身边做了专门负责写诏书的中书侍郎,后连连升官,得李治的赏识,对他十分的尊敬,请去东宫任职。在后来唐太宗征伐辽东时,随唐太宗出发,所有的谋划都是请岑文本来办理的,一路鞍马劳顿,到了幽州染病而亡,后陪葬昭陵。

岑参家除了曾祖父岑文本,还有他的伯祖父,岑长倩,岑文本的侄子,官职唐高宗时宰相,因为反对册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被下狱诛杀,同时五个儿子也一起被害。

岑参家的第三位宰相就是他的伯父岑羲,岑文本的孙子,岑长倩的侄子,岑参的伯父。岑羲历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因参与太平公主密谋废黜唐玄宗李隆基,另立皇帝,消息败露,被唐玄宗擒斩,家产也被没收。

744年,岑参三十岁,中进士,想谋得一官半职为国效力,但一直得到赏识。唐朝中后期,很多文人都是通过入幕的方式寻求官运,时年三十五岁的岑参,749年,他告别长安的家人,沿丝绸之路,西出阳关,经敦煌、罗布泊,过吐鲁番,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去做一名书记,这是他第一次出塞,在路途中偶遇相识,写下了这首《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之后唐军大败,高仙芝的职务被解除,作为幕府书记的岑参,也一同回到长安,被问责。在长安的日子里,他认识了杜甫、高适。热衷功名的岑参,第二次出塞,来到封常清的军中,先后任判官及支度副使,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武判官,武就。两人在西域这样的苦寒之地,成为了关系较好的寮友兼诗友。

755年十一月,安史之变,唐玄宗奔走蜀,唐肃宗在宁夏灵武继位新帝。皇帝换了,在政治上也将发生一轮新的变化,因为高仙芝和封常清不敌安禄山的军队,被皇帝下令诛杀,在西域的岑参得知消息后,战战兢兢,等待朝廷的重新任命。

这时,没有等到他自己的,却等到了武就得任命,为兵曹掾(征兵和输送兵丁)。756年八月,任命送达,此时虽才深秋,但是纷纷扬扬的大雪已经将西域笼罩得密不透风。岑参为武就得升迁感到高兴,在军帐中为武就制酒送行,写下了这首传世杰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安史之乱改变了许多的人命运,跟岑参有交集的高适、王维、李栖筠、武就,就都是在这个节点上因祸得福,得到了好了归宿,而岑参几经周折,才做到了嘉州刺史的位子,便客他乡。

岑参虽然在政治上一波三折,终未能如愿,但是在诗文上却经典咏流传。他的诗歌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个方面,因为他两次的出塞经历,所以他的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起瑰丽是最突出特点,让他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边塞诗人的代表。

岑参一度羡慕过封常清“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句诗取自于他写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也给封常清写下了一首《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将封常清以及边关战士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战斗生活、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抱负,写得淋漓尽致。

《诫子书》文言文翻译及阅读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接下来就由我带来《诫子书》文言文翻译及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虑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学校肇开 肇:开始

 B.反足贻堂上以忧 贻:赠给

 C.为贱卒,苦身戮力 贱:地位低下

 D.当必亲炙之 炙:熏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船以次俱进 B.时操军兼以饥疫,者大半

 C.木欣欣以向荣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

 3.下列对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

 B.国家纷乱,外寇入侵,边疆国土沦陷

 C.不跟儿子的秉性气质相违背

 D.不希望儿子读书入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2)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已知。

 (3)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参考答案

 1.B 贻:遗留,留给

 2.D 以:认为。动词

 3.D 张之洞认为儿子靠读书入不了仕。

 4.(1)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视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

 (2)你只需要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3)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而不致于妄自尊大。

 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勿惮劳,勿恃贵 畏惧

 B.反足贻堂上以忧 赠给

 C、为贱卒,苦身戮力 竭尽

 D.当必亲炙之 熏陶

 2.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学校肇开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4、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

 寒暧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3分)

 ②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3分)

 参考答案:

 1、B

 2、A③新式学校开始是在儿子去日本之前,与去日本学武没有关联。⑤总督的儿子不一定要学武。⑥得学问上之益,与学武没有必然联系。

 3、D;A.信中并没有“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B.信中没有写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C.信中是说“各位前辈”对新式学校“不以为然”,不是“儿子只能考中秀才”一事。

 4、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5、①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而不致于妄自尊大(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3分。“致”“自智自雄”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吾儿知悉(书信开头用语):你出门离国,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我每天都记挂着你。父母爱子,无微不至,真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但又一定要让你出门离家,因为希望你能用功上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啊。

 现在国家纷乱,外寇纷纷入侵,边疆国土接连失陷,国家腹地亦已危殆。兴国之道,最重要的是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不止一个,训练军队实在是首要的办法。你从小就贪玩好动,在书房中,老师一旦离开,你就跳掷嬉笑,什么事情都干。如今碰上科举已废除,要不你最多也就只能以一个秀才的身份终老。所以学校开始设立,我就送你入学。那时还有很多前辈不认可这样的做法,但我十分了解你的性情,知你一定不是科举之人,所以排除各种困难送你入学读书,果然除体操外,其他的没一点儿长进。

 现在世事多艰险,习武很好,因此送你东渡,你现在已经入学,应该努力上进,要把军事上的奥秘全部学会。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你的前程,正可谓不可限量,国家正是在用兵的时候,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记住记住,别忘别忘。

 我还有要告诫你,你和我一起在湖南湖北,自然是总督大人的尊贵公子,没有人不恭敬地对待你。而如今却已离国万里,你平时那些可以依仗来轻视他人的条件,将不再能依仗,万一不小心生出祸端,反而让我们十分担忧。你今后应该把自己看成是贫苦的百姓,看成是地位低下的士兵,吃苦尽力,要用这些身份来处理求学时遇到的问题。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就算以后得到我的庇荫,在毕业之后,谋得一官半职,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艰苦,而不致于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我已是五十岁开外的人了,官居一品,天下闻名,但还是要小心谨慎,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不敢放纵。

 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一定会亲自实践并努力坚守,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谨慎啊。冷暖更应该要自己注意,尤其警戒奸邪之事等行为,即使不被人知道,也耗费时间荒废学业,万一被人知道,甚至有可能被日本官吏拘捕,那么我的脸面往哪里放?你肯定不值得可惜,那我有怎么办呢?你更应该努力革除我所嘱咐的这些事。

 我的.身体很好,家里的老老少少也都平安,你不必挂念。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拓展: 《诫子书》的赏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二: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三:计划的力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四: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五: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六: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计算机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理想达到,你有否想过,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

 七: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冶性”。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八: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请你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九:想象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象力比知识更有力量。你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规划是人生呢?

一人谋官不得,见着士大夫打扮的便磕头作揖,后面怎么样了?

后来许志仁遇到了宋孝宗,宋孝宗听说了他的遭遇以后,宋孝宗很同情他,于是宋孝宗让他担任阆州知州一职。

古代的人们如果想要入宫为官,大多都是采用参加科举考试的办法,但是有些人却另辟蹊径,就比如宋朝的许志仁。徐志仁一开始只是个候补官员,由于宋朝有很多有能力之士,所以徐志仁仅仅只是一个替补,徐志仁在替补期间,他暂住在临安袁家汤店,徐志仁眼看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盘缠越来越少,他不由得越来越担心,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每遇到一个士大夫打扮的人,他就磕头作揖,徐志仁是这么想的,士大夫打扮的一定是在朝廷为官的人,自己磕头作揖的时候,别人一定会询问他缘由,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遭遇说出来,说不定还能谋得个一官半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每个士大夫打扮的人都对徐志仁的行为无动于衷,他们甚至直接对徐志仁视而不见。徐志仁越来越沮丧,于是他决定用完自己的盘缠就回家。在这最后的几天时间里,徐志仁仍然对士大夫磕头作揖,或许他的心里还存着一些期待。

恰巧有一天宋孝宗在附近办事,宋孝宗走进了临安袁家汤店,他当时乔装打扮成了士大夫的样子,以免其他人识别出了他的身份,徐志仁看到宋孝宗,于是他便对他磕头作揖,宋孝宗心里十分疑惑,于是他故意把自己的折扇留在了桌子上,然后他离开了。在宋孝宗离开以后,徐志仁看到了宋孝宗留在桌子上的折扇,于是他追了上去。只见徐志仁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他看到宋孝宗以后,他仍然对宋孝宗磕头作揖,宋孝宗问了徐志仁这么做的原因,于是徐志仁将自己的遭遇和盘托出,宋孝宗很同情徐志仁的遭遇,最后宋孝宗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同时他还把徐志仁封为了阆州知州,徐志仁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的愿望竟然成真了。

周进篇赏析(原文翻译)

周进篇

文首先说众位乡绅在薛家集的观音庵里商讨着闹龙灯之事,完事后又提及那孩子大了,需请个先生,办个学堂。正好夏总甲推荐了那顾老相公家新先生——周进,虽不曾中过学,却教出个中学的学生。众人称是,待商议定了,吃了斤把牛肉面,各自散去。

到了十六日,众人将分子送到申祥甫家备饭,请了集上新进学的梅三相做陪客。直到巳牌时候,那穿着破旧的周老先生才来,那梅玖仗着自己进学的身份非逼那还是小友的周先生对其作揖,周老先生拗不过,只好作揖罢了。

在大家风卷残云地吃饭时,周先生却一筷也不曾下一般。待众人问起,他才说起自己已经吃了十几年的长斋了。众人连忙说失于打点啊,可笑这众位乡绅请个坐馆先生来也不注意先生的饮食习惯,倒是自顾自地吃了起来,确实是有失礼数。那梅玖却暗地里讽刺周老先生,说了首一字至七字诗:“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周进倒是觉得不好意思,被梅三相羞得一番后脸上红一块,白一块,只得勉强将递过来的酒接在手里。话说这梅三相却是惹人厌恶,好揭人伤疤。这是我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所感觉出来的。或许周老先生也是习惯了,也没什么过激的表示。

待到开馆时,周进上位教书,可那些孩子每日淘气的不得了。周进只得耐著性子,坐著教导。难道古时学堂里的先生不是甚是严格吗,动不动就打板子!而周老先生却是耐著性子,可见这岁月的确是消磨人心啊!人要是过了那个岁数,就只能是越挫越弱了。

不觉两个多月过来,有个王举人乘船一路游览而来,借周先生的地儿住了一晚,渐渐说起那个做梦的事,说梦里会试榜上有个人叫荀玖。恰巧与周先生学里的一个小学生同名。不曾想自此这话传了出来,落进了薛家集所有人的耳里,各家父兄听见这话,都各不平,皆以为是周进编了这几句话以此来讨得荀家欢喜,因而周进因此安身不牢,不久便被辞了。

自此周进失了馆,在家日食艰难,幸得他姊丈金有余来看他劝他随自己做个记账的人,倒是能有吃有穿。这周进想啊:“ ‘瘫子掉在井里,捞起来也是坐。’ 有甚亏负我?随即应允了。

话说周进跟着一伙客人起身,来到省城里住下,在街上闲逛时发现那贡院。金有余见他老舅真切,无奈,便用几个钱领得周进顺带一伙客人进去参观参观。这周进不看倒好,就是看了一下那“天”字号,又想了想自己读书这些年来所受的苦,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上,便不省人事了。只因这一,有分数:‘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终岁凄凉,竟的高悬月旦。’这也是无奈之事啊!

可怜这周进一头撞去昏过去,同来的客人昏了神。却见那金有余托人要了碗开水将他老舅灌醒。不曾想那周进起来后哭得愈加厉害,满地打滚。实是那心里一只蒙受那不能中榜的冤屈,众人心中都是觉得凄惨。众人好不容易将他扛了出来,劝他吃了碗茶,金有余将这个缘故告诉了众位客人。其中一位客人提议:“不如捐周相公一个监”,其他人道:“君子成人之美,我们有甚么不肯”,便一拍即合了。话说这帮客人常年行走江湖,倒是有种豪情重义的品性。

周相公听了顿时不哭了,爬到了地下,咚咚咚,磕了几个头,说了番感激的话。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了行里。

待到了八月初八日进了头场,周进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周进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待到那放榜日一看,巍然中了,众人个个喜欢。,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那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认识的,也来相认,忙了个把月。申祥莆听见这事,在薛家集聚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饭团之类,亲自上门来贺喜。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荀老爷贺礼自是不消说了。看看上京会试,盘费衣服,都是金有余替他设处。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了部署,前途自是一番坦荡。

纵观周进生涯,虽蒙受疾苦数十年,到头来却谋得个一官半职,倒也足够享受个小半辈子,这也是个天命福分的事儿,强求不了。话说,自古到今,倒也不知埋没多少才人,最终也是郁郁不得志,而没有任何办法。也许气运到了,事就成了。但我们往往不得知。